新时代下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产业变化的比较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新时代下要建设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和幸福感的基本诉求,上海市经济速度加快,开放程度加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2015年,上海市的区域生产总值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上海市第三产业占当地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时的不足20%逐渐上升至2012年的60%,这已经接近许多发达国家三产业占比的平均水平。使用和借鉴中国上海2006-2016年第三产业发展过程的相关数据,结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用产业发展过程中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获得的福利进行描述性说明,研究上海市近十年间产业结构如何变化,同时为其他地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上海市第三产业结构;宏观经济;资本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05
  1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势头,从1997年到至今,国家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65%,创造了世界GDP经济增长之奇迹。上海市是中国开放最早的港口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活动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市对中国服务就业,金融深化贸易刺激,文化传播与带动的作用是任何城市不能替代的,这些方面正是第三產业发展所带来的客观影响,上海市第三产业的问题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的主攻点、先导性和支持性产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国家政策趋向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愈发注重质量,过去第二产业的高耗能,低附加值方式已经无法符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这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存在蓬勃生机。
  众多学者发表了许多关于第三产业的观点,浩如烟海。但巧合的是,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学者,他们都一致认为人类社会第三产业具有发展超过一二产业的必然规律。第三产业发展过程的研究很多,关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结构和变化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2文献综述
  谭丽炎(2010)曾经从一二三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分析来思考,结论指出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就业驱动力量最强,是重点就业发展方向;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现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就业增长。因此,上海市就业问题置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变成了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蔡昉(2007)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部门分工和转移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劳动力跨地区从农村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向非农产业转移。周建安(2006)指出,产业结构及其演变决定了就业结构及其变动,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
  从国内外对于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变化的研究来看,文献数量很多,研究涉及的内容很广,早期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定式规律,后期多研究产业变化和劳动报酬劳动力方向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揭示上海市第三产业变化发展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控产业政策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具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3上海市经济发展现状和第三产业的变化
  3.1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历史
  从图1三次产业产值占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皆是如此,呈现波动性的下降趋势。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978 年的 403%下降到 2010年的0.66%,下降了 3.37%。第二产业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77.36%,一直下降到2010 年的 42.5%,以平均每年 1%的速度下降。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攀升。1990 年之后,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递减,在“八五”期末的 1995 年,上海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 2.39%、56.79%、40.82%。在“九五”期间,在不断深化“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上海的产业结构继续升级,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在 20 世纪末,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到上海市整体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高达 50.84%。
  上海市经济的产业格局也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递增,成为促进上海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3.2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简介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关于上海市2006-2016产业结构变化的信息,可以发现,近十年上海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以第三产业规模逐步上升,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为主。
  具体情况如下:第一,近十年产业总体规模不断不上升,第三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规模稳定增长,占据整个产业的主要比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规模相对稳定且规模较小。因此,从2006年到2016年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是上海主要产业,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窥探上海市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
  4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
  从2006年到2016年十年的时间,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规模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2006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以批发零售为主,批发零售的规模远大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对于占据第二大比重的金融业高出了47.62%,金融业在2006年的规模为825.2亿元,紧接其后的房地产,规模为688.10亿元。
  之后的十年,金融业的规模迅速扩张,到2011年,金融业体量已经达到2277.40亿元,2015年超越一直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批发零售业,成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第一大行业。2016年,金融业保持领先地位,规模为4765.83亿元。2006-2016年金融业总体增速为477.54%,占据上海市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比较意外的是,上海的金融业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仍保持正向的增长,且在2009年有着较高的增速。这与中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4万亿投资的政策有着密切联系,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带动了上海市金融业的发展。   而2006年到2015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批发零售业,在这十年间也取得大的发展,整体增速为23819%,至2016年规模达到4119.59亿元。在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处于第二大规模的地位。
  而占据第三大规模的房地产业,从2006年的68810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125.62亿元,整体增速为208.91%。与金融行业的持续稳步增长不同,上海市房地产似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滞后,房地产规模在2009年时达到1237.56亿元,但之后三年的规模都低于2009年的水平。直到2013年实现142705的水平,超过2009年时的规模,并在接下来的五年持续保持正的增长。
  可见,从2006年至2016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还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与时代的发展和上海市的地位相契合,在第三产业中,上海逐渐以金融业为主,传统的批发零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而房地产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结论与建议
  通过国内外文献对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研究,以及回溯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观察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十年的国际、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密不可分,而这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使得上海市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
  同时,根据国际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三产业规模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信息化时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城市经济的兴衰,从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内部结构变化可知,上海市第三产业得区域发展
  到了良好的发展,也在助力上海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金融中心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鉴上海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我们提出如下几个建议: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结合城市具体的资源禀赋,既要传统的优良的行业,又要发展新的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宏观经济,国内经济社会情况息息相关,发展第三产业要立足于当下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制定适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第三,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不仅体现为产业政策,及与之结合的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源的倾斜,更体现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创新发明,尊重知识产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邓伟.京沪粤第三产业比较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2.
  [2]郭进.开放条件下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3]谭丽焱.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方方.上海市第三产业结构演变对其增长的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5]西蒙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M].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66.
  [6]Chenery,Hollis Burnley.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t,1975.
  [7]方远平,阎小培.199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中心城市服务业特征与趋势比较研究——以北京、上海与广州為例[J].经济地理,2004,24(5):614-619.
  [8]蔡昉.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2):30-43.
  [9]武力,温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J].经济研究,2006,(9):39-49.
  [10]林毅夫.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中国社会科[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其他文献
摘要:房地产业是我国实体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抬高了房价。研究房产税改革对地方经济和民众生活影响并及早制定应对之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房产税研究现状、沪渝试点效果、房产税改革方案对文献进行了梳理,试图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房产税;沪渝试点;房价;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
期刊
摘要: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支撑。科学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引入素质模型的理论,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素质模型的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素质模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期刊
摘要:班集体是由几位教师和一群学生根据特定的编制规则共同组成的师生群体。每所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展开的,班主任肩负着班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通过现场观察法和询问的方法调查了领导权变理论在武川县Y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权变理论探讨了面对不同的情境班主任应该采取什么类型的管理风格。最后提出,领导权变理论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据的重要
期刊
摘要:个人信息权是兼具隐私价值和财产价值的人格权,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个人信息的泄露或非法使用会带来财产和人身权益的损害。通过社会调查方式深入分析“个人信息权”的社会认知度和保护意识。结合我国当下的立法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个人信息权是兼具隐私价值和财产价值的新型民事权利。建议构建起以保护意识为核心的安全感体系,最为重要的是每个人要树立法律意识。公司要建立内部审查机制,承担社会责任。政府相关部门更
期刊
摘要:主要以绿城中国轻资产运营的模式为例,归纳其轻资产转型模式下所面临的间接融资困境、转型节奏过快、财务管控体系不健全等财务困境,从融资模式创新、预算系统、管控机制等财务管理体系方面提出解决其财务困境的实际措施,为轻资产模式下的房产企业提供更多启示。  关键词:轻资产;财务困境;财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
期刊
摘 要:欧洲社会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的转型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各党在具有标志意义的转型节点上会互相借鉴,互相吸取经验教训,并且一个具有代表性政党的成功转型往往会带动起其他政党的集体转型热潮,这种趋势在全球化以来变得越来越明显,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的转型与发展也有自身的独立性,它们不会盲目的照搬他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理论路线,而是会根据在自己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所
期刊
摘要: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为了保持美国的全球領导地位,不惜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高举贸易保护的大棒,破坏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而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争,不仅仅是贸易战,更是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产业领导地位,对中国向价值链上游前进的打压。进入制造业强国之列是中国复兴的必然选择,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美国认为这威胁到自己的全球优势地位,美国的真正目的是遏制中国的战略,保持或者延
期刊
摘要:以供应链管理为中介变量,基于实证分析,研究其对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二者关系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绿色产品创新;绿色工艺创新;供应链管理;企业绩效;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
期刊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困扰着众多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国家,其中较多国家面临着人才缺乏,产业转型及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结合我国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增长驱动力,得出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结果发现,我国过去增长早期是资本、劳动力驱动为主,后期为资本、技术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但現今技术增长陷入困境,劳动力、资本回报率不断下滑,技术创新问题亟待解决。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未来经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日渐形成及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纷纷设立国贸专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积极培育国贸专业特色是增进内涵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院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中仍存在着:重视不足与疏于顶层设计,缺乏实施方案与综合执行低效,脱离地方特色与“本土化”偏弱等问题与不足。新时期,亟需高度重视与精心谋划,强化实施与精准施策,扎根地方与深耕细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