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儿童节到了,编辑大朋友写下自己过儿童节的故事。希望小朋友们参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写下自己的精彩故事。
“六一”·新衣服
刘汝兰
小时候,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都非常期盼。 “六一”到了,意味着妈妈又会给我做新衣服。
我的童年时代,流行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其他时候就只能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那时,我对新衣服特别向往。
每年“六一”前夕,学校从各个班里挑选一些同学表演节目,唱歌呀跳舞呀。那时的我,又矮又瘦,一个地道的黄毛丫头,但学习成绩好,表现又好,自然每次都是入选对象。
我就读的小学在一个老旧的祠堂里,离我们学校一千多米的乡中学,条件好多了。每年“六一”,全乡的小学生都集中到乡中学开联欢会,庆祝“六一”。表演节目,自然得统一着装。大多时候老师要求我们穿白衬衣蓝裤子,有时是白上衣黑裤子。女儿被选中去表演节目,在妈妈看来,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她义不容辞地要给予支持。
每当这时,妈妈总是二话不说,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买布给我做新衣服。“六一”终于来临,对我来说,最兴奋的并不是表演节目,而是能够欢天喜地穿上崭新的衣服。
我穿着新衣服神气地走来走去,衣服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在我听来,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儿童节的红舞台
姚雪丰
小时候喜欢过儿童节,是因为学校会组织一批同学排练节目,到爸爸单位的红舞台去表演。站在大舞台上,面对一千多名观众表演节目,在同学们心中可是件不小的事。
小学快结束时,我终于有机会和同学登上红舞台,心里特别激动。我们的节目是彩色花环舞蹈。我们苦练了一个多月,一直是两手举着虚拟的花环做动作。
“六一”前一天,排舞的老师将两个漂亮的花环交给我,嘱咐表演时一定要带上。我乐滋滋地将花环带回了家。
“六一”那天早上,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花环了。我着急地问妈妈,她悄悄告诉我:“被爸爸藏起来了,因为这些日子你很少看书,没事就空举着双手摆来摆去。”我听了,急得直跳,说:“只有一个小时就要表演了。如果没有花环,就跳不成了。表演不成,我也不读书了。”妈妈敲了一下我的脑袋,将花环从柜子里拿出来,塞给我说:“书还是要读的,快去吧!”我紧紧地抱着花环回到舞蹈队,生怕再出意外。
表演开始,我的心怦怦直跳,害怕爸爸会冲上舞台,将花环抢走。幸运的是,台下掌声不断,我松了口气。后来知道,爸爸在台下看,他也鼓掌了。
那年冬天,我们全家搬到300千米外的地方。
16年后,我偶尔回到红舞台去看了看。那里已很少有人去,窗角门边长满了不知名的绿色小草。那儿变成了昆虫、小鸟举办音乐会的舞台。
那个爱哭爱笑的小孩
袁妲
儿时的“六一”,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各种文艺汇演。我打小就性格活跃,爱唱爱跳,爱笑也爱哭。
有一年“六一”,去给乡里的五保户老人表演,我感冒了。老师来班上选人时,不让我去。他们前脚刚走,我就站在门口号啕大哭。老师慌忙转身回来,拉着我的手说好好好,让你去让你去。
还有一年,就要去镇里进行文艺汇演了,学校还没有弄到跳舞的配音磁带,只好想办法用录音机录磁带。
学校有个叫娟子的小女孩,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学校联欢,她的独唱是保留曲目。她身世曲折,是跟妈妈从四川大山里逃出来的。每每她一亮开嗓子,唱家乡大山里那些民歌,能把台下的人唱得吧嗒吧嗒掉下泪来。
我妈是学校老师。在她办公室里,我们把门窗都关上,娟子唱歌,我弹风琴,我妈负责录音。
课间休息,老师在学校的喇叭里播音,说正在为“六一”演出做录音准备,全校肃静,不准喧哗。播音一完,哗啦,窗前围上一大群同学。我们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录了一遍又一遍,热得满头大汗。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为集体事业挥洒汗水的热忱。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彩排,我们的节目在比赛时得了奖。摄影师过来给我们照合影。一、二、三,我们按老师叮嘱过的,十分娴熟地把双手打开,撑在下巴上,咧着嘴,装出倍儿可爱的样子。摄影师看了我一眼,扑哧一声笑了。因为那时我正换牙来着,前不久,上面的两颗大门牙不约而同奔我家屋顶而去(奶奶说,小孩换下的牙齿都得扔到屋顶上去,这样新的牙齿才能飞快地长出来)。
我立即闭上嘴巴。摄影师看出我的沮丧,走过来拍拍我的头,说没事没事挺可爱的。我哼了一声,把头扭到一边。心想你笑吧笑吧,我还不稀罕照呢。
摄影师在前面笑颜如花,说:“好了好了,一起来,小家伙们,一二三,茄子……”
我在心里挣扎了几秒种,最后还是没舍得挪开脚。
打那以后,每次照相我都会不自觉地把嘴闭上。长大后,去翻小时候的相册,几乎都是抿着嘴,飞扬跋扈地仰着头,把原本没长酒窝的脸颊硬生生抿出两个小窝窝来。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天空湛蓝,阳光灿烂,我们爱哭爱笑,生活快乐简单。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次表演时的那首歌。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
长大以后,
要播种太阳。
播种一颗就够了,
会结出许多的太阳……”
童年就是这样一首悠扬的歌,充满绮丽的梦想和温馨的记忆。那是人生中多么纯净、美好的时光。
“六一”·新衣服
刘汝兰
小时候,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都非常期盼。 “六一”到了,意味着妈妈又会给我做新衣服。
我的童年时代,流行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其他时候就只能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那时,我对新衣服特别向往。
每年“六一”前夕,学校从各个班里挑选一些同学表演节目,唱歌呀跳舞呀。那时的我,又矮又瘦,一个地道的黄毛丫头,但学习成绩好,表现又好,自然每次都是入选对象。
我就读的小学在一个老旧的祠堂里,离我们学校一千多米的乡中学,条件好多了。每年“六一”,全乡的小学生都集中到乡中学开联欢会,庆祝“六一”。表演节目,自然得统一着装。大多时候老师要求我们穿白衬衣蓝裤子,有时是白上衣黑裤子。女儿被选中去表演节目,在妈妈看来,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她义不容辞地要给予支持。
每当这时,妈妈总是二话不说,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买布给我做新衣服。“六一”终于来临,对我来说,最兴奋的并不是表演节目,而是能够欢天喜地穿上崭新的衣服。
我穿着新衣服神气地走来走去,衣服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在我听来,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儿童节的红舞台
姚雪丰
小时候喜欢过儿童节,是因为学校会组织一批同学排练节目,到爸爸单位的红舞台去表演。站在大舞台上,面对一千多名观众表演节目,在同学们心中可是件不小的事。
小学快结束时,我终于有机会和同学登上红舞台,心里特别激动。我们的节目是彩色花环舞蹈。我们苦练了一个多月,一直是两手举着虚拟的花环做动作。
“六一”前一天,排舞的老师将两个漂亮的花环交给我,嘱咐表演时一定要带上。我乐滋滋地将花环带回了家。
“六一”那天早上,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花环了。我着急地问妈妈,她悄悄告诉我:“被爸爸藏起来了,因为这些日子你很少看书,没事就空举着双手摆来摆去。”我听了,急得直跳,说:“只有一个小时就要表演了。如果没有花环,就跳不成了。表演不成,我也不读书了。”妈妈敲了一下我的脑袋,将花环从柜子里拿出来,塞给我说:“书还是要读的,快去吧!”我紧紧地抱着花环回到舞蹈队,生怕再出意外。
表演开始,我的心怦怦直跳,害怕爸爸会冲上舞台,将花环抢走。幸运的是,台下掌声不断,我松了口气。后来知道,爸爸在台下看,他也鼓掌了。
那年冬天,我们全家搬到300千米外的地方。
16年后,我偶尔回到红舞台去看了看。那里已很少有人去,窗角门边长满了不知名的绿色小草。那儿变成了昆虫、小鸟举办音乐会的舞台。
那个爱哭爱笑的小孩
袁妲
儿时的“六一”,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各种文艺汇演。我打小就性格活跃,爱唱爱跳,爱笑也爱哭。
有一年“六一”,去给乡里的五保户老人表演,我感冒了。老师来班上选人时,不让我去。他们前脚刚走,我就站在门口号啕大哭。老师慌忙转身回来,拉着我的手说好好好,让你去让你去。
还有一年,就要去镇里进行文艺汇演了,学校还没有弄到跳舞的配音磁带,只好想办法用录音机录磁带。
学校有个叫娟子的小女孩,天生一副好嗓子。每次学校联欢,她的独唱是保留曲目。她身世曲折,是跟妈妈从四川大山里逃出来的。每每她一亮开嗓子,唱家乡大山里那些民歌,能把台下的人唱得吧嗒吧嗒掉下泪来。
我妈是学校老师。在她办公室里,我们把门窗都关上,娟子唱歌,我弹风琴,我妈负责录音。
课间休息,老师在学校的喇叭里播音,说正在为“六一”演出做录音准备,全校肃静,不准喧哗。播音一完,哗啦,窗前围上一大群同学。我们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录了一遍又一遍,热得满头大汗。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为集体事业挥洒汗水的热忱。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彩排,我们的节目在比赛时得了奖。摄影师过来给我们照合影。一、二、三,我们按老师叮嘱过的,十分娴熟地把双手打开,撑在下巴上,咧着嘴,装出倍儿可爱的样子。摄影师看了我一眼,扑哧一声笑了。因为那时我正换牙来着,前不久,上面的两颗大门牙不约而同奔我家屋顶而去(奶奶说,小孩换下的牙齿都得扔到屋顶上去,这样新的牙齿才能飞快地长出来)。
我立即闭上嘴巴。摄影师看出我的沮丧,走过来拍拍我的头,说没事没事挺可爱的。我哼了一声,把头扭到一边。心想你笑吧笑吧,我还不稀罕照呢。
摄影师在前面笑颜如花,说:“好了好了,一起来,小家伙们,一二三,茄子……”
我在心里挣扎了几秒种,最后还是没舍得挪开脚。
打那以后,每次照相我都会不自觉地把嘴闭上。长大后,去翻小时候的相册,几乎都是抿着嘴,飞扬跋扈地仰着头,把原本没长酒窝的脸颊硬生生抿出两个小窝窝来。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天空湛蓝,阳光灿烂,我们爱哭爱笑,生活快乐简单。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次表演时的那首歌。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
长大以后,
要播种太阳。
播种一颗就够了,
会结出许多的太阳……”
童年就是这样一首悠扬的歌,充满绮丽的梦想和温馨的记忆。那是人生中多么纯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