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也给学生推荐了不少好的阅读书目,但是学生的习作水平却和阅读的量不成正比。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速度缓慢,看见了作文依然是巧妇难为。学生家长开始质疑,老师开始困惑,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本学年,我以此为课题,开始了行动研究,以期能从中窥得一斑。两个学期下来,我感触颇多,林林总总汇集成文,期望能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重选择
人类文化尽管有丰富的精神食粮,但也充斥了一些糟粕,而小学生分辨能力不高,不能见什么,就读什么,因而教师的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本学期初,我对四年级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调查,走遍大街小巷的书店,对琳琅满目的图书进行了筛选。首先以兴趣为主,推荐给学生的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书。其次在阅读的质量上严格把关,要对学生的习作有帮助,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有帮助,对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有帮助,对学生视力有害、有损道德规范的口袋书绝对禁止学生看,让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后我还力求所选的书目要和我们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在课外阅读中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比如我们组织的结合课文专题阅读。我们根据课本的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特点,如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的名人故事,中华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保护环境,感受父母的爱,四年级的走进童话世界,可爱的小动物,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热爱生命,乡下人家,五年级的我爱读书,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六年级的祖国在我心中,初识鲁迅等等这些专题,我都会适时安排拓展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最后我坚持精选美文感情诵读。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而文质兼美的文章更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利用晨读时间,展示美文诵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我安排学生精心挑选美文,充分做好诵读准备。美文加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每次听读的只有两三篇美文,带来的影响,扩大的阅读量又何止这两三篇呢?
二、重积累
由积累到表达,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思维的内在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内在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习作表达中窥视这一内化的过程。文学名著由于篇幅较长,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定阅读的篇目中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凡是学生自认为好的句段和名句随时摘录、对特别好的句段和格言警句要反复读,力求诵读,甚至进行背诵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熟读乃至背诵大量作家名篇的基础上,从而体悟出作文的原理及方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于必读书目,我不是草草的让学生囫囵吞枣般粗知大意就完事了,而是要求学生真正的把书本读熟、读透。真正对其中的人物特色、语言有所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首先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拿到一本书都要读三遍以上。学生拿到新书,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精彩的内容,于是第一遍,我就要求学生了解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遍我则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书中的人物特点;第三遍要求学生拿起钢笔,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我还利用多种渠道让家长配合,书不读透不买新书。而我利用早读等时间,让学生将摘抄来的好词好句通过诵读等方式来增加记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我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的去读书。比如本学期初,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水浒传》。学期中,我举办了“我最喜欢的水浒人物评选”。在评选中,要求学生必须说出108个好汉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并说出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以及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最初没有读透书本的时候,都选择了耳熟能详的武松,原因不外乎是因为他勇猛,能打虎。而真正读透后,选择武松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喜欢的原因也不再是因为他能打虎,而变成了他对亲人的那种关爱。在学期末,我举办了读书笔记展评活动,通过展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
从阅读积累中,学生增强了自信。有学生曾郑重对我说:“老师,这些文章有没有不足之处呢?”我在惊讶之余更是激动和欣慰!回头反思我们课本的选文,即便出自名家大家,又焉能说没有瑕疵和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呢?让学生从中找出这些文章中的不足之处不也是一种激励学生积累的好方法么?为此,我告诉学生:读书不是件痛苦的事。若要是论读懂一本书,莫过于能找出书中的一些纰漏了。字词标点只适于积少成多,个把不成气候,若能洋洋洒洒找出它意思的一些小疵,那可就算是“出师”了。
三、重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发展,我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书评或者读后感。并给时间让他给大家交流。一学期下来,好读书的学生能写上五六篇读后感,即使一般的学生也写出了两三篇的读后感。同时每周的摘抄上,我都要求学生开辟出一块专栏,让学生写读书的收获。长可三五行,短可三言两语。每月我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说出本月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外,还要求学生说出本月自己读书的体会、收获。有同学在读完了《水浒传》之后,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感受:“生活的无奈最终引领这些原本还算善良的人走上了极端的道路。面对黑暗的生活,屈服不是唯一的办法。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现在这个光明的社会中……。”尽管学生的文笔还很稚嫩,尽管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但是学生的语言却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我让学生运用积累,发挥想象,串词成文。儿童最富于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如:一次再给学生读绘本童话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如果不给学生讲结局,让学生自己去写结局,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于是一篇《小猪变形记》产生了。学生写的五花八门,但是却不能不让我赞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如一次在交流“摘抄本”本时,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写作题目:用上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写一写自己的校园。结果,学生在写作中再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想象让学生的思绪飞扬,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又使情节变得具体、生动,像给文章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增添了许多生趣。
四、重运用
如果说感悟是一种小型的运用的话,那么习作就是对自己阅读的效果的一种检测。为了让学生运用到自己所积累的好词、好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学期初,以强迫为主。
为了加强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学期初我让学生每篇习作中必须运用到五个好词、四个好句子,否则就视为不合格。一开始学生总是在习作的时候数着自己的好词语有几个,好句子有几个,有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有时间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不得以的去翻阅各种书籍,以凑词、凑句为目的。这也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局,部分学生开始主动阅读一些书籍,积累一些好句子。为了在习作中少点困难,有的学生开始主动在平时阅读中画出好词好句,利用课余时间摘记下来,并加强读背。看到这些现象,我高兴极了。如果强迫是开始,那么习惯就是结局。学生适应了这样的写作方式,在写作中不再偷懒,自觉的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学期中,以鼓励为主
好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写作的动力。为了激励学生,我改变了以往的简单的评价方式,而采用了多种评价。一开始我和争章光荣榜结合,发现谁的文章用了好的词语,好的句子,马上奖励小红花。即便是学生为了应付我布置的任务而不得不用上的好词语、好句子,我也一样奖励。学生看到自己用上几个好词语,不但完成了老师的任务而且受到表扬,兴趣自然高涨。接着,我大胆采用了分数来衡量文章的好坏。文章写的好,好词好句用的多我会毫不犹豫的给一百分,写的不好,好词好句用的少或者用的不恰当,我会给予鼓励的语言和适当提高了的分数。最后还让学生自己批改习作。让学生找到别人习作中的好词、好句。这些争强好胜的孩子们看到别人的文章用了好词语,好句子,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的文章中也会用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
学期末,以展示为主
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永久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积极鼓励学生向报社投稿。并跟我们学校的校刊《丑小鸭》紧密结合,只要是一百分的习作都可以投稿。一旦被选用上,我会在全班公布这一喜讯,并赠送附有自己文章的《丑小鸭》专刊。利用作业展评的机会,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拿手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在评选特长生中,设立了“小作家”这个奖项。这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相信,学生在今后对待习作上,不管是习作的水平还是习作的态度,以及习作的习惯等方面都会上一个新台阶。
严格地说,作文是一种习惯。习惯靠历练。习惯好,作文能力则强,如勤于观察、勤于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了再写的习惯;打腹稿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笔记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等等。作文是技艺、是能力,形成技艺、练就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训练阅读还是习作,一定要两条腿走路——课内与课外并行。
一学年的小酌浅尝,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甘甜。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究。窥一斑而未能见全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正是有了遗憾,才有了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一、重选择
人类文化尽管有丰富的精神食粮,但也充斥了一些糟粕,而小学生分辨能力不高,不能见什么,就读什么,因而教师的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本学期初,我对四年级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调查,走遍大街小巷的书店,对琳琅满目的图书进行了筛选。首先以兴趣为主,推荐给学生的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书。其次在阅读的质量上严格把关,要对学生的习作有帮助,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有帮助,对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有帮助,对学生视力有害、有损道德规范的口袋书绝对禁止学生看,让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后我还力求所选的书目要和我们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在课外阅读中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比如我们组织的结合课文专题阅读。我们根据课本的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特点,如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的名人故事,中华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保护环境,感受父母的爱,四年级的走进童话世界,可爱的小动物,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热爱生命,乡下人家,五年级的我爱读书,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六年级的祖国在我心中,初识鲁迅等等这些专题,我都会适时安排拓展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最后我坚持精选美文感情诵读。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而文质兼美的文章更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利用晨读时间,展示美文诵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我安排学生精心挑选美文,充分做好诵读准备。美文加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每次听读的只有两三篇美文,带来的影响,扩大的阅读量又何止这两三篇呢?
二、重积累
由积累到表达,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思维的内在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内在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习作表达中窥视这一内化的过程。文学名著由于篇幅较长,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定阅读的篇目中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凡是学生自认为好的句段和名句随时摘录、对特别好的句段和格言警句要反复读,力求诵读,甚至进行背诵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熟读乃至背诵大量作家名篇的基础上,从而体悟出作文的原理及方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对于必读书目,我不是草草的让学生囫囵吞枣般粗知大意就完事了,而是要求学生真正的把书本读熟、读透。真正对其中的人物特色、语言有所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首先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拿到一本书都要读三遍以上。学生拿到新书,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精彩的内容,于是第一遍,我就要求学生了解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遍我则要求学生重点关注书中的人物特点;第三遍要求学生拿起钢笔,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我还利用多种渠道让家长配合,书不读透不买新书。而我利用早读等时间,让学生将摘抄来的好词好句通过诵读等方式来增加记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我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的去读书。比如本学期初,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水浒传》。学期中,我举办了“我最喜欢的水浒人物评选”。在评选中,要求学生必须说出108个好汉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并说出这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以及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最初没有读透书本的时候,都选择了耳熟能详的武松,原因不外乎是因为他勇猛,能打虎。而真正读透后,选择武松的人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喜欢的原因也不再是因为他能打虎,而变成了他对亲人的那种关爱。在学期末,我举办了读书笔记展评活动,通过展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
从阅读积累中,学生增强了自信。有学生曾郑重对我说:“老师,这些文章有没有不足之处呢?”我在惊讶之余更是激动和欣慰!回头反思我们课本的选文,即便出自名家大家,又焉能说没有瑕疵和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呢?让学生从中找出这些文章中的不足之处不也是一种激励学生积累的好方法么?为此,我告诉学生:读书不是件痛苦的事。若要是论读懂一本书,莫过于能找出书中的一些纰漏了。字词标点只适于积少成多,个把不成气候,若能洋洋洒洒找出它意思的一些小疵,那可就算是“出师”了。
三、重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发展,我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书评或者读后感。并给时间让他给大家交流。一学期下来,好读书的学生能写上五六篇读后感,即使一般的学生也写出了两三篇的读后感。同时每周的摘抄上,我都要求学生开辟出一块专栏,让学生写读书的收获。长可三五行,短可三言两语。每月我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说出本月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外,还要求学生说出本月自己读书的体会、收获。有同学在读完了《水浒传》之后,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感受:“生活的无奈最终引领这些原本还算善良的人走上了极端的道路。面对黑暗的生活,屈服不是唯一的办法。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现在这个光明的社会中……。”尽管学生的文笔还很稚嫩,尽管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但是学生的语言却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我让学生运用积累,发挥想象,串词成文。儿童最富于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如:一次再给学生读绘本童话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如果不给学生讲结局,让学生自己去写结局,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于是一篇《小猪变形记》产生了。学生写的五花八门,但是却不能不让我赞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如一次在交流“摘抄本”本时,我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写作题目:用上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写一写自己的校园。结果,学生在写作中再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想象让学生的思绪飞扬,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又使情节变得具体、生动,像给文章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增添了许多生趣。
四、重运用
如果说感悟是一种小型的运用的话,那么习作就是对自己阅读的效果的一种检测。为了让学生运用到自己所积累的好词、好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学期初,以强迫为主。
为了加强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学期初我让学生每篇习作中必须运用到五个好词、四个好句子,否则就视为不合格。一开始学生总是在习作的时候数着自己的好词语有几个,好句子有几个,有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有时间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不得以的去翻阅各种书籍,以凑词、凑句为目的。这也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局,部分学生开始主动阅读一些书籍,积累一些好句子。为了在习作中少点困难,有的学生开始主动在平时阅读中画出好词好句,利用课余时间摘记下来,并加强读背。看到这些现象,我高兴极了。如果强迫是开始,那么习惯就是结局。学生适应了这样的写作方式,在写作中不再偷懒,自觉的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
学期中,以鼓励为主
好的评价,是激励学生写作的动力。为了激励学生,我改变了以往的简单的评价方式,而采用了多种评价。一开始我和争章光荣榜结合,发现谁的文章用了好的词语,好的句子,马上奖励小红花。即便是学生为了应付我布置的任务而不得不用上的好词语、好句子,我也一样奖励。学生看到自己用上几个好词语,不但完成了老师的任务而且受到表扬,兴趣自然高涨。接着,我大胆采用了分数来衡量文章的好坏。文章写的好,好词好句用的多我会毫不犹豫的给一百分,写的不好,好词好句用的少或者用的不恰当,我会给予鼓励的语言和适当提高了的分数。最后还让学生自己批改习作。让学生找到别人习作中的好词、好句。这些争强好胜的孩子们看到别人的文章用了好词语,好句子,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的文章中也会用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
学期末,以展示为主
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永久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积极鼓励学生向报社投稿。并跟我们学校的校刊《丑小鸭》紧密结合,只要是一百分的习作都可以投稿。一旦被选用上,我会在全班公布这一喜讯,并赠送附有自己文章的《丑小鸭》专刊。利用作业展评的机会,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拿手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在评选特长生中,设立了“小作家”这个奖项。这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相信,学生在今后对待习作上,不管是习作的水平还是习作的态度,以及习作的习惯等方面都会上一个新台阶。
严格地说,作文是一种习惯。习惯靠历练。习惯好,作文能力则强,如勤于观察、勤于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了再写的习惯;打腹稿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笔记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等等。作文是技艺、是能力,形成技艺、练就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训练阅读还是习作,一定要两条腿走路——课内与课外并行。
一学年的小酌浅尝,让我体会到了其中的甘甜。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究。窥一斑而未能见全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正是有了遗憾,才有了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