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淮河流域环境污染为引子,参照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抉择。
[关键词]循环经济;淮河流域;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8-0038-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完美的自然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因而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控制的经济发展思路,迅速转变为人一自然一社会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对环境难以维续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空前的膨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生产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①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开放的单型的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型物质流动模式。从科学范式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化、资源再生化。循环经济的技术主题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从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以淮河流域污染为例,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抉择。
1 引子
2004年5月新华社报道:淮河治污十年不成,水质恶化前所未有。报道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研究院某领导运用大量数据予以反击:淮河治污十年有成,水质回落纯属危言耸听。然而通过有关记者的明察暗访,所谓的淮河治污达标,都不过是一种假象。2004年9月,记者赴河南省沈丘县采访的结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淮河河水黑如墨汁浓如酱油,腥臭四溢行人掩鼻,暴雨过后,鱼虾浮尸千里。百姓苦不堪言。在沙颍河边周营乡一个叫黄孟营的村子里,14年来已有114名村民因癌症死亡。据沈丘县政协常委、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霍岱珊介绍,截止2004年9月他初步调查证实的“癌症高发村”就有5个,除了周营乡的黄孟营、孟寨两村外,还有北郊乡的东孙楼村、石槽乡的陈口村、孙营村等三个行政村。据霍岱珊统计,近十年来,东孙楼村、陈口村、孙营村已经死亡的癌症患者分别为59、116、37人。2004年7月,河南省周口市组织有关人员对黄孟营村村民的癌症发病情况及饮用水质进行调查和化验后发现,在村民饮用的地下水源中,猛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偏高,这是引起该村恶性肿瘤高发的主要原因。而导致村民饮用水源破坏的罪魁祸首是淮河流域排放工业“三废”的化工、造纸、染坊等高污染企业。以2003年淮河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测定为例,水利部测定的数据是123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淮河的有机污染已经不亚于当年英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泰晤士河。
纵观全国,据对全国江河水质的741个断面监测,仅有29.1%的断面符合三类水质标准:30%的断面居四、五类水质,只能用于工农业生产;40.9%的断面属于五类水质,表明失去了使用价值。其次,城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统计的343个城市中,只有116个城市(占33.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12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三级(占35%):107个城市空气质量劣于三级(占31.2%)。最后,造成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污染。我国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垃圾9.5亿吨,其中危险废物100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很低,随意的固体废物堆放量不但占用大量土地,更是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构成极大潜在威胁。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人类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是自取灭亡。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恩格斯的教导:“我们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像淮河流域污染问题在所难免,但人们必须明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合理的开发利用资原会给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不合理的发展、过度开发会破坏环境,而环境的恶化必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乃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必须协同发展,而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其次必须重视环境科学和环境建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滥用资源,破坏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无异于自我毁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界的发展相协调。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与自然彼此相互制约,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其次,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把人类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后,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就要求人们从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层面去不断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
2 学习与借鉴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链接起来并形成有效的互 动体系,使其既能克服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又能利用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互补关系,达到既要高速发展经济,又要大力改善环境,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健康的、和谐的与平衡的发展关系。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先进的模式选择,正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目前,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潮流,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已经完成了观念更新、机制更新,而且已经形成全社会性的规模、范式和效应,这就为我国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2.1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借鉴
2.1.1 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丹麦已经稳定了人口规模,取缔了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包装生产包装线,并实现了风力发电占全国总电力的15%,此外,丹麦重建了城市运输网络,首都哥本哈根32%的运输线路由自行车取代。卡伦堡生态工业园采取以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为核心,农业、生活服务业为辅助,实现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对热能进行多级利用,以一个企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企业的原料,为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目标而努力。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过去2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见表1)。
表1:卡伦堡共生体每年的环境与经济利益(单位:T) 2.1.2 瑞士为回收塑料瓶设立基金 瑞士是首批循环利用塑料瓶的国家之一,目前对使用过的塑料瓶的回收率已达到90%。瑞士政府明文规定,企业只有在使废弃的塑料瓶回收率达到75%的情况下,才能获准大批量生产和使用塑料瓶。为了资助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塑料瓶,政府实施对每个塑料瓶增加4个生丁(约合0.24元人民币)的税收,所获资金由瑞士一个回收塑料瓶的非赢利机构管理,作为回收塑料瓶的专用基金。 2.1.3 德国针对消费后排放的循环经济 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返回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政府规定,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为72%,1977年已达到86%;包装废弃物作为再生产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达到了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2.2 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中国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的同时,环境正受到严重的破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去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太差。据有关方面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显示:82.5%的被调查者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93.8%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是只求经济效益,68.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应当尽快建立保护环境的市场机制。调查还显示,追求经济效益是人们破坏环境的首要因素,它的选择率达到93.8%。其他因素依次是缺乏治理环境资金,个人利己行为破坏环境和老百姓缺乏环保知识,它们的选择率分别为87.5%、80%和62.5%。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建设,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绿色科技”、“绿色经济”、“清洁能源”、“生态文明”等已为社会所接受。同时循环经济在中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并取得成效。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广西贵港索有“中国第一糖城”的美誉,而贵糖(集团)是全国制糖业的龙头企业,在几年前中国制糖业整体亏损和污染严重的形势下,贵糖(集团)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以甘蔗为主要原料,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生态工业雏形。该工业园主要由两条主链组成:甘蔗一制糖一废糖蜜制酒精一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以及甘蔗一制糖一蔗渣制浆造纸一废白泥生产水泥。在环境保护方面,该集团共投资7000多万元环保治理资金,完成制糖、造纸、酒精、热电和轻质碳酸钙等生产系统的“三废”治理,蔗渣、煤炭工业固体废物全部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生产的结构性污染问题,实现增产不增污的环境保护目标。近期环境监测数据表明,工业园内的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都得到较大的改善,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对比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与我国淮河污染,笔者认为导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观的偏误。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长,结果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同时也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公众、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
3.1 发展循环经济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人类面临环境的制约、资源的相对匮乏,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稳定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高速增长都是靠资源,特别是靠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然而,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资源危机日益凸现。众所周知,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近2/3的城市常年缺水,人均耕地资源即将接近联合国警戒线。另一方面,中国资源利用粗放,50%的自然资源被当成废物处理,能源利用率只有35%,与国外相差10个百分点,且中国目前探明的许多矿产资源储备严重不足,在中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人们消费的只有21种,到2020年仅剩6种。解决目前中国出现的资源瓶颈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注重对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以期实现对原生资源的低需求和高效利用,最终突破资源的自然极限。它的经济意义在于要求改变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向质量型的价值增长,强调不需要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3.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体现
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发展观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而循环经济正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 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这样才能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才能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大关,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世界全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各种家用电器,甚至汽车已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为达到“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循环经济实现了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能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3.3 发展循环经济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既存在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的矛盾,又存在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才基础平台不坚实、高级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相对过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有效途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的人才资源大国,唯有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才能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如山东日照市岚山的安东卫北村,近年来通过回收废旧塑料发展绳网加工业,年生产网绳1.2万吨,新增就业人员1000多人,创利税2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3.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发展模式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自然要延续,严肃地向我们提出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过去“三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不仅排放了大量的工业“三废”,而且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同时也忽视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转移、循环等规律。循环经济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兼而有之的“共赢”经济,它给全球带来全新的社会、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也拉长了生产链,推动了环保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等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 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是利国、利民、利子孙的长远大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保护环境和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责编 雷艳
[关键词]循环经济;淮河流域;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8-0038-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完美的自然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因而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控制的经济发展思路,迅速转变为人一自然一社会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对环境难以维续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上不断演进的结果。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空前的膨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生产的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①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的“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开放的单型的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型物质流动模式。从科学范式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化、资源再生化。循环经济的技术主题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从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以淮河流域污染为例,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抉择。
1 引子
2004年5月新华社报道:淮河治污十年不成,水质恶化前所未有。报道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研究院某领导运用大量数据予以反击:淮河治污十年有成,水质回落纯属危言耸听。然而通过有关记者的明察暗访,所谓的淮河治污达标,都不过是一种假象。2004年9月,记者赴河南省沈丘县采访的结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淮河河水黑如墨汁浓如酱油,腥臭四溢行人掩鼻,暴雨过后,鱼虾浮尸千里。百姓苦不堪言。在沙颍河边周营乡一个叫黄孟营的村子里,14年来已有114名村民因癌症死亡。据沈丘县政协常委、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霍岱珊介绍,截止2004年9月他初步调查证实的“癌症高发村”就有5个,除了周营乡的黄孟营、孟寨两村外,还有北郊乡的东孙楼村、石槽乡的陈口村、孙营村等三个行政村。据霍岱珊统计,近十年来,东孙楼村、陈口村、孙营村已经死亡的癌症患者分别为59、116、37人。2004年7月,河南省周口市组织有关人员对黄孟营村村民的癌症发病情况及饮用水质进行调查和化验后发现,在村民饮用的地下水源中,猛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偏高,这是引起该村恶性肿瘤高发的主要原因。而导致村民饮用水源破坏的罪魁祸首是淮河流域排放工业“三废”的化工、造纸、染坊等高污染企业。以2003年淮河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测定为例,水利部测定的数据是123万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淮河的有机污染已经不亚于当年英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泰晤士河。
纵观全国,据对全国江河水质的741个断面监测,仅有29.1%的断面符合三类水质标准:30%的断面居四、五类水质,只能用于工农业生产;40.9%的断面属于五类水质,表明失去了使用价值。其次,城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统计的343个城市中,只有116个城市(占33.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12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三级(占35%):107个城市空气质量劣于三级(占31.2%)。最后,造成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污染。我国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垃圾9.5亿吨,其中危险废物100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很低,随意的固体废物堆放量不但占用大量土地,更是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构成极大潜在威胁。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人类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是自取灭亡。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恩格斯的教导:“我们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像淮河流域污染问题在所难免,但人们必须明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合理的开发利用资原会给环境治理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不合理的发展、过度开发会破坏环境,而环境的恶化必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乃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必须协同发展,而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首先必须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其次必须重视环境科学和环境建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滥用资源,破坏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无异于自我毁灭。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界的发展相协调。首先,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人与自然彼此相互制约,一旦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其次,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把人类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后,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这就要求人们从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层面去不断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
2 学习与借鉴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链接起来并形成有效的互 动体系,使其既能克服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又能利用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互补关系,达到既要高速发展经济,又要大力改善环境,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健康的、和谐的与平衡的发展关系。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先进的模式选择,正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目前,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潮流,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已经完成了观念更新、机制更新,而且已经形成全社会性的规模、范式和效应,这就为我国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2.1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借鉴
2.1.1 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丹麦已经稳定了人口规模,取缔了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包装生产包装线,并实现了风力发电占全国总电力的15%,此外,丹麦重建了城市运输网络,首都哥本哈根32%的运输线路由自行车取代。卡伦堡生态工业园采取以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为核心,农业、生活服务业为辅助,实现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对热能进行多级利用,以一个企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企业的原料,为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目标而努力。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过去2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见表1)。
表1:卡伦堡共生体每年的环境与经济利益(单位:T) 2.1.2 瑞士为回收塑料瓶设立基金 瑞士是首批循环利用塑料瓶的国家之一,目前对使用过的塑料瓶的回收率已达到90%。瑞士政府明文规定,企业只有在使废弃的塑料瓶回收率达到75%的情况下,才能获准大批量生产和使用塑料瓶。为了资助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塑料瓶,政府实施对每个塑料瓶增加4个生丁(约合0.24元人民币)的税收,所获资金由瑞士一个回收塑料瓶的非赢利机构管理,作为回收塑料瓶的专用基金。 2.1.3 德国针对消费后排放的循环经济 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DSD是一个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废弃物则返回制造商。DSD系统的建立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政府规定,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回收利用率为72%,1977年已达到86%;包装废弃物作为再生产材料利用1994年为52万吨,1997年达到了359万吨;包装垃圾已从过去每年1300万吨下降到现在的500万吨。
2.2 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中国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的同时,环境正受到严重的破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去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太差。据有关方面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显示:82.5%的被调查者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93.8%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是只求经济效益,68.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应当尽快建立保护环境的市场机制。调查还显示,追求经济效益是人们破坏环境的首要因素,它的选择率达到93.8%。其他因素依次是缺乏治理环境资金,个人利己行为破坏环境和老百姓缺乏环保知识,它们的选择率分别为87.5%、80%和62.5%。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建设,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绿色科技”、“绿色经济”、“清洁能源”、“生态文明”等已为社会所接受。同时循环经济在中国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并取得成效。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广西贵港索有“中国第一糖城”的美誉,而贵糖(集团)是全国制糖业的龙头企业,在几年前中国制糖业整体亏损和污染严重的形势下,贵糖(集团)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形成了以甘蔗为主要原料,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生态工业雏形。该工业园主要由两条主链组成:甘蔗一制糖一废糖蜜制酒精一酒精废液制复合肥,以及甘蔗一制糖一蔗渣制浆造纸一废白泥生产水泥。在环境保护方面,该集团共投资7000多万元环保治理资金,完成制糖、造纸、酒精、热电和轻质碳酸钙等生产系统的“三废”治理,蔗渣、煤炭工业固体废物全部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生产的结构性污染问题,实现增产不增污的环境保护目标。近期环境监测数据表明,工业园内的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都得到较大的改善,园区的总体环境质量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对比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与我国淮河污染,笔者认为导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观的偏误。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一味追求GDP的高增长,结果加剧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同时也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和公众、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
3.1 发展循环经济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人类面临环境的制约、资源的相对匮乏,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稳定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高速增长都是靠资源,特别是靠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支撑。然而,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资源危机日益凸现。众所周知,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近2/3的城市常年缺水,人均耕地资源即将接近联合国警戒线。另一方面,中国资源利用粗放,50%的自然资源被当成废物处理,能源利用率只有35%,与国外相差10个百分点,且中国目前探明的许多矿产资源储备严重不足,在中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人们消费的只有21种,到2020年仅剩6种。解决目前中国出现的资源瓶颈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从生产、消费的全过程注重对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以期实现对原生资源的低需求和高效利用,最终突破资源的自然极限。它的经济意义在于要求改变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向质量型的价值增长,强调不需要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3.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体现
新型工业化要求用新的发展观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而循环经济正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 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这样才能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才能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大关,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世界全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各种家用电器,甚至汽车已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为达到“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循环经济实现了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是一条能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3.3 发展循环经济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中国社会既存在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的矛盾,又存在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才基础平台不坚实、高级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相对过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有效途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的人才资源大国,唯有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才能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如山东日照市岚山的安东卫北村,近年来通过回收废旧塑料发展绳网加工业,年生产网绳1.2万吨,新增就业人员1000多人,创利税2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型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3.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双赢”的发展模式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自然要延续,严肃地向我们提出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要求。过去“三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不仅排放了大量的工业“三废”,而且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同时也忽视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转移、循环等规律。循环经济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兼而有之的“共赢”经济,它给全球带来全新的社会、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也拉长了生产链,推动了环保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推行绿色核算、开发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等措施来发展循环经济。 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必然抉择,是利国、利民、利子孙的长远大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保护环境和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从而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责编 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