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探索 交流 合作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9-01
敢于质疑,向来是自然科学必备的重要品质。高中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要敢于质疑,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化学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演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本文重点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与实施,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具有启发性。那如何进行探究教学呢?
一、探究问题的选择策略
首先,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探究问题的形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模拟,无论是探究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或耗时长度,都难以与科学探究比拟。探究式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通常是人们已发现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疑问是提升求知欲的催化剂,是放飞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高中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只要学生有体验、有实践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现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系列有价值问题的突破口。
如探究课题“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问题的形成,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资料片给学生展示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海产中含碘量高,适量食用可防碘缺乏病。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规定在缺碘地区售加碘盐。但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将一些不加碘的食盐在市场上销售,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些问题:“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如何验证?”
三、猜想假设的提出策略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猜想假设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猜想假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事实和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尝试性解释。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作出推测,进行解释的过程。也可以从大量的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材料中推断产生,故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①选取恰当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作出相应的假设,掌握假设的基本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经历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假设的过程,进而明白“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如上述课例中的猜想、假设与解释是:
猜想①:食盐中含有碘。
假设①:食盐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假设②:食盐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产生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此时淀粉起指示作用。
假设③: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猜想②:食盐中不含碘。
假设④:与淀粉反应不显色,与假设②、假设③所用的试剂不反应。
四、探究方案的论证策略
探究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各成员合作寻找实证、同化、顺应的过程,比如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查阅文献,还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与假设。还是举上面的课例为例,在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
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
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当探究的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要想全面认识某一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难免以偏盖全,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实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和诱导,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和拓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来完成①②③,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到下面去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的错误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且无法克服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一步印证。
总之,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求知中得到能力的培养,作为化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鲁加峰.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1(42)
[2]陈丽萍.新课程背景下建设有效课堂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3]麻清.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12-13.
【关键词】探索 交流 合作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9-01
敢于质疑,向来是自然科学必备的重要品质。高中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要敢于质疑,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化学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演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本文重点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与实施,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和具有启发性。那如何进行探究教学呢?
一、探究问题的选择策略
首先,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探究问题的形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模拟,无论是探究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或耗时长度,都难以与科学探究比拟。探究式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通常是人们已发现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疑问是提升求知欲的催化剂,是放飞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高中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只要学生有体验、有实践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现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系列有价值问题的突破口。
如探究课题“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问题的形成,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资料片给学生展示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海产中含碘量高,适量食用可防碘缺乏病。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规定在缺碘地区售加碘盐。但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将一些不加碘的食盐在市场上销售,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些问题:“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如何验证?”
三、猜想假设的提出策略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猜想假设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猜想假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事实和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尝试性解释。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作出推测,进行解释的过程。也可以从大量的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材料中推断产生,故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①选取恰当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作出相应的假设,掌握假设的基本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经历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假设的过程,进而明白“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如上述课例中的猜想、假设与解释是:
猜想①:食盐中含有碘。
假设①:食盐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假设②:食盐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产生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此时淀粉起指示作用。
假设③: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猜想②:食盐中不含碘。
假设④:与淀粉反应不显色,与假设②、假设③所用的试剂不反应。
四、探究方案的论证策略
探究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各成员合作寻找实证、同化、顺应的过程,比如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查阅文献,还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与假设。还是举上面的课例为例,在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
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
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当探究的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要想全面认识某一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难免以偏盖全,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实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和诱导,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和拓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来完成①②③,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到下面去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的错误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且无法克服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一步印证。
总之,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求知中得到能力的培养,作为化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鲁加峰.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1(42)
[2]陈丽萍.新课程背景下建设有效课堂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3]麻清.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