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人,离不开水。对于生活于江南水乡泽国的亿万民众来说,更是无法想象无水的日子怎么过?历经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少有的干旱,人们的期盼转而成为了乞求:水哪……水!
时至年终岁尾,可能上天也无法搪塞它的失职,或是难以承担过度的吝啬给人类带来的干旱所遭受的责难。于是,它把水送来了。然而,晚了。因为,天冷了。晚来的上天之水,在寒天冻地里,转换为另一种面孔—飘雪、冻雨、寒冰……它们是水的另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
看来,构成物质存在形态的不仅仅是时间、空间和距离,还有另一个要素—温度。
温度,使得柔弱之水变得冷硬、坚固。它在同人的意志进行持久的较量。
这场雨、水、冰、雪,直接导致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另一种灾难。数天的雪摧雨打,使南方数省的交通、经济陷于瘫痪,电厂熄火、车轮停转、通信中断……还有被袭击的农业,小麦、柑桔、油菜、茶叶、白菜……
这场雪灾果真是因为低温导致吗?未必。因为长江全流域遭灾地区的气温并没有低于零下5摄氏度,降水量也远未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恰恰是因为气温不够低,也不高,天空才降下了似水、似雪,又似冰的灾难。人们一时无措,抗击雨、雪、冰是需要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运用不同的抵御手段的。
再就是,人们一旦进入现代化生活的秩序,便难以退而求其次。不是吗?遭遇重创的是高速公路,500千伏高压电网,电气化铁路和移动通讯机站……高度的工业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财富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依赖性;在扩展了人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能力。以前也有暴雪冻雨,但是,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庞大的高压电网,没有复杂的能源动力转换体系,所以,冰冻雪灾的危害难以显现。细细想来,这场灾难的直接成因,只不过是降雨、降雪的同时,降低了一点温度而已。至关因素是温度。
我们无法指责现代生活对现代工业科技的依赖,我们更不敢嘲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大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和无奈。但是,我们却有资格重新审视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与大自然是否在保持着平衡和谐的关系?
好在农业、农作物仍然植根于土地,仍然依赖于水的浇灌和阳光的照射。关键要注意的,仍是温度。所以,这场冰雪并非是灭顶之灾。雨雪充沛,保护了土地墒情。我们应该在灾难过后,寻找有利的因素。这时,倒是更需要农业科技知识了。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要相信科学、依靠勤奋,农业生产一定还会有更广阔、更好的出路。
还有一点,要因市制宜。农业种植,不仅要遵循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还要关注心理温度的变化。有多少好年景,风调雨顺,结果种什么,赔什么,不就是因为心理期待过热造成的吗?现代市场经济面对过热的农业农产品,常常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好收成未必有好收入。丰收与滞销好似一对孪生兄弟,难以分离和割断。在抗击雪灾中,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时,还要冷静。如果真要追逐丰收和富足,还要关注市场、关注需求,不要因为另一股热浪阻滞了农民收入。
天冷,心不要冷;春天来了,还要防止心理的燥热。
时至年终岁尾,可能上天也无法搪塞它的失职,或是难以承担过度的吝啬给人类带来的干旱所遭受的责难。于是,它把水送来了。然而,晚了。因为,天冷了。晚来的上天之水,在寒天冻地里,转换为另一种面孔—飘雪、冻雨、寒冰……它们是水的另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
看来,构成物质存在形态的不仅仅是时间、空间和距离,还有另一个要素—温度。
温度,使得柔弱之水变得冷硬、坚固。它在同人的意志进行持久的较量。
这场雨、水、冰、雪,直接导致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另一种灾难。数天的雪摧雨打,使南方数省的交通、经济陷于瘫痪,电厂熄火、车轮停转、通信中断……还有被袭击的农业,小麦、柑桔、油菜、茶叶、白菜……
这场雪灾果真是因为低温导致吗?未必。因为长江全流域遭灾地区的气温并没有低于零下5摄氏度,降水量也远未达到泛滥成灾的程度。恰恰是因为气温不够低,也不高,天空才降下了似水、似雪,又似冰的灾难。人们一时无措,抗击雨、雪、冰是需要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运用不同的抵御手段的。
再就是,人们一旦进入现代化生活的秩序,便难以退而求其次。不是吗?遭遇重创的是高速公路,500千伏高压电网,电气化铁路和移动通讯机站……高度的工业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财富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依赖性;在扩展了人们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能力。以前也有暴雪冻雨,但是,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庞大的高压电网,没有复杂的能源动力转换体系,所以,冰冻雪灾的危害难以显现。细细想来,这场灾难的直接成因,只不过是降雨、降雪的同时,降低了一点温度而已。至关因素是温度。
我们无法指责现代生活对现代工业科技的依赖,我们更不敢嘲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大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和无奈。但是,我们却有资格重新审视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与大自然是否在保持着平衡和谐的关系?
好在农业、农作物仍然植根于土地,仍然依赖于水的浇灌和阳光的照射。关键要注意的,仍是温度。所以,这场冰雪并非是灭顶之灾。雨雪充沛,保护了土地墒情。我们应该在灾难过后,寻找有利的因素。这时,倒是更需要农业科技知识了。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要相信科学、依靠勤奋,农业生产一定还会有更广阔、更好的出路。
还有一点,要因市制宜。农业种植,不仅要遵循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还要关注心理温度的变化。有多少好年景,风调雨顺,结果种什么,赔什么,不就是因为心理期待过热造成的吗?现代市场经济面对过热的农业农产品,常常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好收成未必有好收入。丰收与滞销好似一对孪生兄弟,难以分离和割断。在抗击雪灾中,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时,还要冷静。如果真要追逐丰收和富足,还要关注市场、关注需求,不要因为另一股热浪阻滞了农民收入。
天冷,心不要冷;春天来了,还要防止心理的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