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
2009年,国家对阳光工程进行了调整,配合国家在我省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带头人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一样,阳光工程自实施以来,惠及了万千普通百姓。记者近日就阳光工程实施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吉林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邱玉林。
邱主任介绍说,自2004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在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有效合作下,通过各市(州)和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培训基地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国家下达我省14万人的培训任务(其中包含农民创业培训2500人)。在省农委和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经54个项目县和283个培训基地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一、项目实施情况
培训基地认定情况 按国家六部委《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和《吉林省2010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方案》要求,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全省共认定具有资质、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培训条件好、能力强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283个。其中:农业类培训机构155家,占54.8%;畜牧类培训机构45家,占15.9%;教育部门培训机构38家,占13.4%;妇联15家,占5.3%;其他类30家,占10.6%。
项目资金投入情况2010年,国家财政投入项目资金5040万元(含创业培训62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800万元,已拨付到位。
开展培训情况 全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38919人,占全年总任务数的101%。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42285人,占30.4%;农机使用和维修24781人,占17.8%;农产品加工11171人,占8%;农村经纪人10795人,占7.8%;机防手12092人,占8.7%;畜禽繁殖员11154人,占8%;农民合作社负责人7963人,占5.7%;沼气建设及后续服务人员6977人,占5%;其他 11701人,占8.6%。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创新组织形式 按国家阳光办要求,我省根据需要调整了阳光工程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了省牧业局、省妇联两个成员单位。在培训任务指标下达上,村镇建筑工匠培训任务由省农委会同省住建厅共同组织;农村妇女部分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由省农委会同省妇联共同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和畜禽繁殖员培训任务由省农委会同省牧业局共同组织。在这三个部门的基地认定上,由各级牧业、妇联、住建部门推荐,项目县阳光办审定。在项目监管上,由各部门会同阳光办共同完成。这样,我省阳光工程工作形成了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创新监管形式 在项目监管上,与以往年份最大的不同是加强日常抽查,实现动态化管理。省阳光办成立了监督科,其最主要的任务与职能就在于与其他职能科室密切配合,在预先不通知各项目县阳光办和培训基地的前提下,深入培训基地抽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监督项目县阳光工程工作质量。自8月中旬以来,省阳光办已进行抽查近60次,覆盖面达100%。同时,管理科加强了对各项目县的工作管理与指导,全年共召开管理会议及培训班8次,下发管理性文件15个;采取电话解答问题与深入项目县与基地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各地规范化开展工作。在2010年的阳光工程工作中,实现了“监管分离”,初步形成管理、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的制度化管理机制。各项目县在监管上也有创新。双阳区阳光办,组织指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给监管人员颁发证书与胸卡,并制定监管制度,在落实“三节课”制度中做到了规范化监管。
创新培训形式 2010年在阳光工程培训中,各项目县在确保培训人员真、时间足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一是一些基地结合当地的农业项目开展培训,培训针对性强,见效快。九台市农广校结合蓝莓产业项目开展培训,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对学员进行跟踪服务和实践操作指导。磐石市园艺特产技术推广站结合滑子蘑项目开展培训,针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深受农民欢迎。蛟河市农业广播学校结合当地甜叶菊项目开展培训,组织学员到外地参观,在种植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包保,全年推广甜叶菊种植面积100多公顷。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创新。各基地充分发挥阳光工程培训服务农民、方便农民的特点,把课堂办到村部、村小,办到农民的庭院中、炕头上,形式灵活多样,力求实效。三是在培训内容上创新。一些培训基地在严格执行各专业培训规范的同时,根据学员要求,增加合适的培训内容,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吉林省能源环保站在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培训中,增加了沼气综合利用内容,讲授利用沼气生产废渣、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内容,学员反映非常好。四是在师资聘请上,除聘请专家授课外,选聘当地本专业实践经验足,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典型农民做辅导员。“洋专家”的理论讲解和“土专家”的现场实践指导针对性强,培训取得了实效。双阳区云凤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生态养猪培训。在聘请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讲课的同时,社长、从事多年生态养猪的大户刘云凤亲自为学员指导,在猪舍修建、仔猪购买、饲料配制、卫生防疫、生猪出栏等各个环节,毫无保留地教给学员。学员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愿意参加、能派上用场、会赚到钱。
针对2011年国家下达的任务,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做了周密部署,计划申请完成15万人次的培训任务,就具体的工作实施及任务,邱主任做了详细介绍。
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围绕我省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及农产品、畜产品、果蔬加工业发展,培训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围绕乡村旅游、农村妇女手工艺、特种动物养殖与加工、特产经济植物种植与加工,农村园林绿化、农村信息员、政策性保险服务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当地特色职业岗位开发,引导受训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依托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开展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在税费、信贷、水电、土地等方面扶持政策的落实及全面推进“111工程”、构建产学研联结平台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巨大空间。阳光工程培训要重点围绕全省乡镇企业发展这一机遇,对已进入和拟进入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农民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及人才储备培训。
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开展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域内转移就业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围绕全省水泥路村村通、屯屯通工程,农村安居工程改建任务,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电网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围绕重大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开展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随着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大幅提高,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积累了一定资金并参与资本经营。一些农民在农闲季节进行农特产品、日用消费品营销,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机作业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服务业务已渐成规模。2011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围绕重大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服务业发展,重点开展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农村经纪人、沼气工、乡村动物疫病防治员、农资产品营销员、机防手、乡村建筑工匠、乡村旅游服务员的培训。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域外转移就业
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重点开展引导性培训,并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收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转移。
阳光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吉林阳光人将携起手来,更加努力地工作,让强农惠农的阳光工程,造福农民,造福社会;让党和国家的阳光政策,引领农民迈向美好未来,让农民的笑容更灿烂,更阳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
2009年,国家对阳光工程进行了调整,配合国家在我省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带头人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就像光芒万丈的太阳一样,阳光工程自实施以来,惠及了万千普通百姓。记者近日就阳光工程实施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吉林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邱玉林。
邱主任介绍说,自2004年起,我省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在省委、省政府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有效合作下,通过各市(州)和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及培训基地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国家下达我省14万人的培训任务(其中包含农民创业培训2500人)。在省农委和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经54个项目县和283个培训基地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全年培训任务。
一、项目实施情况
培训基地认定情况 按国家六部委《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和《吉林省2010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方案》要求,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全省共认定具有资质、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培训条件好、能力强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283个。其中:农业类培训机构155家,占54.8%;畜牧类培训机构45家,占15.9%;教育部门培训机构38家,占13.4%;妇联15家,占5.3%;其他类30家,占10.6%。
项目资金投入情况2010年,国家财政投入项目资金5040万元(含创业培训62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800万元,已拨付到位。
开展培训情况 全年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38919人,占全年总任务数的101%。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42285人,占30.4%;农机使用和维修24781人,占17.8%;农产品加工11171人,占8%;农村经纪人10795人,占7.8%;机防手12092人,占8.7%;畜禽繁殖员11154人,占8%;农民合作社负责人7963人,占5.7%;沼气建设及后续服务人员6977人,占5%;其他 11701人,占8.6%。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创新组织形式 按国家阳光办要求,我省根据需要调整了阳光工程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了省牧业局、省妇联两个成员单位。在培训任务指标下达上,村镇建筑工匠培训任务由省农委会同省住建厅共同组织;农村妇女部分特色职业技能培训由省农委会同省妇联共同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和畜禽繁殖员培训任务由省农委会同省牧业局共同组织。在这三个部门的基地认定上,由各级牧业、妇联、住建部门推荐,项目县阳光办审定。在项目监管上,由各部门会同阳光办共同完成。这样,我省阳光工程工作形成了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创新监管形式 在项目监管上,与以往年份最大的不同是加强日常抽查,实现动态化管理。省阳光办成立了监督科,其最主要的任务与职能就在于与其他职能科室密切配合,在预先不通知各项目县阳光办和培训基地的前提下,深入培训基地抽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监督项目县阳光工程工作质量。自8月中旬以来,省阳光办已进行抽查近60次,覆盖面达100%。同时,管理科加强了对各项目县的工作管理与指导,全年共召开管理会议及培训班8次,下发管理性文件15个;采取电话解答问题与深入项目县与基地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各地规范化开展工作。在2010年的阳光工程工作中,实现了“监管分离”,初步形成管理、监督、服务三位一体的制度化管理机制。各项目县在监管上也有创新。双阳区阳光办,组织指导小组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给监管人员颁发证书与胸卡,并制定监管制度,在落实“三节课”制度中做到了规范化监管。
创新培训形式 2010年在阳光工程培训中,各项目县在确保培训人员真、时间足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一是一些基地结合当地的农业项目开展培训,培训针对性强,见效快。九台市农广校结合蓝莓产业项目开展培训,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对学员进行跟踪服务和实践操作指导。磐石市园艺特产技术推广站结合滑子蘑项目开展培训,针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深受农民欢迎。蛟河市农业广播学校结合当地甜叶菊项目开展培训,组织学员到外地参观,在种植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包保,全年推广甜叶菊种植面积100多公顷。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创新。各基地充分发挥阳光工程培训服务农民、方便农民的特点,把课堂办到村部、村小,办到农民的庭院中、炕头上,形式灵活多样,力求实效。三是在培训内容上创新。一些培训基地在严格执行各专业培训规范的同时,根据学员要求,增加合适的培训内容,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吉林省能源环保站在沼气工及后续服务人员培训中,增加了沼气综合利用内容,讲授利用沼气生产废渣、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内容,学员反映非常好。四是在师资聘请上,除聘请专家授课外,选聘当地本专业实践经验足,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典型农民做辅导员。“洋专家”的理论讲解和“土专家”的现场实践指导针对性强,培训取得了实效。双阳区云凤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生态养猪培训。在聘请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讲课的同时,社长、从事多年生态养猪的大户刘云凤亲自为学员指导,在猪舍修建、仔猪购买、饲料配制、卫生防疫、生猪出栏等各个环节,毫无保留地教给学员。学员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愿意参加、能派上用场、会赚到钱。
针对2011年国家下达的任务,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做了周密部署,计划申请完成15万人次的培训任务,就具体的工作实施及任务,邱主任做了详细介绍。
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围绕我省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及农产品、畜产品、果蔬加工业发展,培训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围绕乡村旅游、农村妇女手工艺、特种动物养殖与加工、特产经济植物种植与加工,农村园林绿化、农村信息员、政策性保险服务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加强当地特色职业岗位开发,引导受训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依托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开展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通过在税费、信贷、水电、土地等方面扶持政策的落实及全面推进“111工程”、构建产学研联结平台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巨大空间。阳光工程培训要重点围绕全省乡镇企业发展这一机遇,对已进入和拟进入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农民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及人才储备培训。
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开展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域内转移就业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围绕全省水泥路村村通、屯屯通工程,农村安居工程改建任务,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电网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围绕重大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开展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随着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等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大幅提高,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积累了一定资金并参与资本经营。一些农民在农闲季节进行农特产品、日用消费品营销,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机作业服务、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服务业务已渐成规模。2011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围绕重大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服务业发展,重点开展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农村经纪人、沼气工、乡村动物疫病防治员、农资产品营销员、机防手、乡村建筑工匠、乡村旅游服务员的培训。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域外转移就业
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重点开展引导性培训,并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收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转移。
阳光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产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吉林阳光人将携起手来,更加努力地工作,让强农惠农的阳光工程,造福农民,造福社会;让党和国家的阳光政策,引领农民迈向美好未来,让农民的笑容更灿烂,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