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要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对自己准确定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教师素质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的通知中,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正式列为高中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相应的课程载体和操作平台,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由于教师长期从事传统教学,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与教学模式,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该怎样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教学,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的观念转变、角色定位、素质提高三个方面入手。
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观念更新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如时间、物质条件、学习环境、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等等。因此,在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训练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只求读懂教材的做法,多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如果使学生具备了创造能力,其一生的本领是无限的。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各种方式、途径、策略引导与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对问题的分析不要武断,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我国的传统课程是学科性课程,教材是按严谨的结构体系编排的,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课程涉及的知识是多学科的,属于整合性课程,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会学的能力,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注重学生在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研究性学习课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程目标以学生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宗旨。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探索的兴趣与初步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合作,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
研究性学习以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程目标,这种学习既可以在课堂或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校外或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既可以依据课程表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间进行,也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既可以采取集体教学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小组教学、个别指导、师带徒的形式;既可以由本校教师或教师小组进行指导,也可以邀请社会上其他机构学有所长的人员进行指导。这与传统的学科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教师讲固定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特点以及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既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及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这种评价与传统的评价观念有所不同,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不仅重视学生论文的质量,更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变化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不同,要求发生较大的变化。
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学习的平等参与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成为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旧观念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性变为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权威性。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教师传统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主要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运用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启发,但要“点到为止”,不提供标准答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与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与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
从教材的执行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研究的课题应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社区与学生的联系更密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更贴近。教师应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内,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环境与有专长的教师。二是校外,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教育资源。三是网络资源,教师不仅要了解情况,而且要敏锐地发现现实世界的问题,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组织并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仅注重学科教学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性学习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活动,其实施程序与科学研究方法基本一致。因此,不懂科研的教师就不能很好地指导研究性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围绕教材、资料与高考绕圈子的做法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不重视科研能力培养,不关注学科前沿与交叉学科,不重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在新一轮改革中被淘汰,这是一个关系到教师队伍重新整合的问题。
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变为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者研究性学习使教师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师生关系,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应是合作、联合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完成课题的研究、指导工作。
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素质提高
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教师素质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的通知中,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正式列为高中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相应的课程载体和操作平台,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由于教师长期从事传统教学,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与教学模式,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该怎样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教学,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的观念转变、角色定位、素质提高三个方面入手。
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观念更新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如时间、物质条件、学习环境、教师素质、学生能力等等。因此,在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训练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只求读懂教材的做法,多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如果使学生具备了创造能力,其一生的本领是无限的。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各种方式、途径、策略引导与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对问题的分析不要武断,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我国的传统课程是学科性课程,教材是按严谨的结构体系编排的,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课程涉及的知识是多学科的,属于整合性课程,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会学的能力,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注重学生在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研究性学习课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课程目标以学生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根本宗旨。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探索的兴趣与初步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合作,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
研究性学习以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程目标,这种学习既可以在课堂或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校外或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既可以依据课程表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间进行,也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既可以采取集体教学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小组教学、个别指导、师带徒的形式;既可以由本校教师或教师小组进行指导,也可以邀请社会上其他机构学有所长的人员进行指导。这与传统的学科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教师讲固定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根据活动的内容、特点以及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具体情况,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既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及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这种评价与传统的评价观念有所不同,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不仅重视学生论文的质量,更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变化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不同,要求发生较大的变化。
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学习的平等参与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成为知识的权威。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旧观念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视野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性变为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也就失去了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权威性。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要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中,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教师传统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主要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运用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以启发,但要“点到为止”,不提供标准答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组织管理与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与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与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
从教材的执行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研究的课题应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社区与学生的联系更密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更贴近。教师应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内,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环境与有专长的教师。二是校外,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教育资源。三是网络资源,教师不仅要了解情况,而且要敏锐地发现现实世界的问题,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组织并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仅注重学科教学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性学习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活动,其实施程序与科学研究方法基本一致。因此,不懂科研的教师就不能很好地指导研究性学习。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围绕教材、资料与高考绕圈子的做法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不重视科研能力培养,不关注学科前沿与交叉学科,不重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在新一轮改革中被淘汰,这是一个关系到教师队伍重新整合的问题。
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变为新型人际关系的建设者研究性学习使教师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师生关系,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应是合作、联合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完成课题的研究、指导工作。
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素质提高
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