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洋务派海防建设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海防近代化失败了,但是其仍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洋务派围绕海防建设的目标、方略以及海军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对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深化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最终失败的结果也说明了其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为当今的海防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洋务派;海防思想
一、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形成,尤其是明代以后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更加抑制了国人向海洋求索和向海外发展的要求,也使中国一次次失去了向海洋发展的机遇。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入侵使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中国东南海疆已不再是海上“万里长城”,而变成了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通途。由此,洋务派开始重视海防关注海疆,海洋观念逐步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洋务派对航海利权的重视是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航海利权几乎全被洋人所控制,这使得洋务派深表忧虑和不安。左宗棠曾把航海利权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维系富国强兵的重要举措,“海防、海运、治水、转漕,一切岁需之费,所省无数,而内纾国计、利民生,外销异端、树强援,举在乎此”,这段话里蕴含着欲与外国争夺航海利权的思想,可见在当时左宗棠已经意识到航海利权的重要性。
清政府提出“陆海并重”的方针反映出近代海洋观念的进步。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东南海疆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面前形同虚设,海防危机日趋严峻,清政府内部针对是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从清政府最终做出海防塞防并重方针可以看出,清朝统治阶级已认识到海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关注海防,海防在国防战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并逐渐成为国防战略重心之一。从中国传统的“重陆轻海”政策到海防塞防“两者并重”,第一次将海防问题提到国防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对待,这在观念上已是很大的历史性进步,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统治阶层在海洋观念上的显著变化。
(二)推进了中国近代海防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工业尤其是船舶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领域,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洋务派始终把坚船利炮作为加强海防建设的突破口,“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利”,“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首开中国建造近代舰船之先河,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开始。
福州船政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亦称马尾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创建,稍后由沈葆桢主持,1869年 6月10日,船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虽然创办时间晚于福州船政局,但其随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福州船政局。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下水,明轮船当时在世界上并不先进,西方已停止制造,但由于“恬吉”轮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兵轮,仍然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洋务运动时期的海防工业在中国是新的领域,代表了一种新生事物,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明显成效。
(三)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
洋务派所倡导兴办的新式学堂冲击了为封建政府服务的科举制度,尤其是洋务派所创办的以军事教育和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海军学堂,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之外的教育体系。它打破了儒学在中国文化教育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在新式海军学堂第一次出现了西学,并继而呈现出中学与西学并列的格局。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十余所水师学堂,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造船专家和新型海军军官。
派遣学员出国留学是洋务派推进近代海军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洋务派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创办海防建设的决心,也表明了李鸿章等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勇气,在当时能够具有这样的开放精神和远见是难能可贵的。学员在西方国家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对开阔学生眼界,加快新式海军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局限性
(一)自守口岸的海防战略思想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洋务派思想家们制定了“自守口岸”的海防战略思想。一方面是清朝水师的战斗力与西方列强相差悬殊,清政府无论从装备、技术都难于胜敌,“若角逐于海洋之中,实未敢信有把握”。史滇生教授曾指出:“自鴉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海上侵略的几次战争中,接连遭到失败,同西方国家海军力量对比的差距,使清朝统治者对外海作战一直心存疑虑,在他们看来,外国水师强大且炮利船坚,中国水师力量弱小难以与之在海上抗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认为塞防重于海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二)消极被动的海防建设思想
海防建设思想实质上是如何实现海防和海军建设。洋务派海防建设思想主要是着眼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新式海军人才的培养,围绕这个问题,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许多重要内容逐步形成。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建设具有被动性。“洋务运动时期海军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海上入侵对中国安全和主权造成的严重威胁,是抗御外敌海上入侵的需要,而不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自身要求”回顾洋务运动期间的海防两次论争,“都是在西方列强海上入侵,中国海防空虚和海军力量的不足充分暴露的背景下发生的”,都是清朝统治遭受严重威胁时,当局所做出的消极被动回应,而不是积极主动去融入世界的潮流中的。
(三)落后的海防军事理论
洋务派官员中,上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下至马建忠、薛福成、王韬等低层封建官僚或在野知识分子,他们对海防建设和实践的论述相当丰富,其中有些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或主张。但是和西方军事理论相比较,洋务派的军事理论是落后的、薄弱的,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我国国防建设乃至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海军的强弱,关系到海权的兴衰、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前途未来。当今社会,海洋权利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各国都极力向海洋拓展自己的势力。
作者简介:李巧丹(1993年9月—)女,湖北随州人,长江大学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本科生。
关键词:洋务派;海防思想
一、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形成,尤其是明代以后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更加抑制了国人向海洋求索和向海外发展的要求,也使中国一次次失去了向海洋发展的机遇。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入侵使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中国东南海疆已不再是海上“万里长城”,而变成了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通途。由此,洋务派开始重视海防关注海疆,海洋观念逐步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洋务派对航海利权的重视是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航海利权几乎全被洋人所控制,这使得洋务派深表忧虑和不安。左宗棠曾把航海利权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维系富国强兵的重要举措,“海防、海运、治水、转漕,一切岁需之费,所省无数,而内纾国计、利民生,外销异端、树强援,举在乎此”,这段话里蕴含着欲与外国争夺航海利权的思想,可见在当时左宗棠已经意识到航海利权的重要性。
清政府提出“陆海并重”的方针反映出近代海洋观念的进步。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东南海疆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面前形同虚设,海防危机日趋严峻,清政府内部针对是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从清政府最终做出海防塞防并重方针可以看出,清朝统治阶级已认识到海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关注海防,海防在国防战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并逐渐成为国防战略重心之一。从中国传统的“重陆轻海”政策到海防塞防“两者并重”,第一次将海防问题提到国防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对待,这在观念上已是很大的历史性进步,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统治阶层在海洋观念上的显著变化。
(二)推进了中国近代海防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工业尤其是船舶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领域,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洋务派始终把坚船利炮作为加强海防建设的突破口,“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利”,“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首开中国建造近代舰船之先河,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开始。
福州船政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亦称马尾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创建,稍后由沈葆桢主持,1869年 6月10日,船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虽然创办时间晚于福州船政局,但其随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福州船政局。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下水,明轮船当时在世界上并不先进,西方已停止制造,但由于“恬吉”轮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兵轮,仍然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洋务运动时期的海防工业在中国是新的领域,代表了一种新生事物,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明显成效。
(三)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
洋务派所倡导兴办的新式学堂冲击了为封建政府服务的科举制度,尤其是洋务派所创办的以军事教育和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海军学堂,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之外的教育体系。它打破了儒学在中国文化教育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在新式海军学堂第一次出现了西学,并继而呈现出中学与西学并列的格局。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十余所水师学堂,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造船专家和新型海军军官。
派遣学员出国留学是洋务派推进近代海军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洋务派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创办海防建设的决心,也表明了李鸿章等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勇气,在当时能够具有这样的开放精神和远见是难能可贵的。学员在西方国家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对开阔学生眼界,加快新式海军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洋务派海防思想的局限性
(一)自守口岸的海防战略思想
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洋务派思想家们制定了“自守口岸”的海防战略思想。一方面是清朝水师的战斗力与西方列强相差悬殊,清政府无论从装备、技术都难于胜敌,“若角逐于海洋之中,实未敢信有把握”。史滇生教授曾指出:“自鴉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海上侵略的几次战争中,接连遭到失败,同西方国家海军力量对比的差距,使清朝统治者对外海作战一直心存疑虑,在他们看来,外国水师强大且炮利船坚,中国水师力量弱小难以与之在海上抗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认为塞防重于海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二)消极被动的海防建设思想
海防建设思想实质上是如何实现海防和海军建设。洋务派海防建设思想主要是着眼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新式海军人才的培养,围绕这个问题,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许多重要内容逐步形成。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建设具有被动性。“洋务运动时期海军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海上入侵对中国安全和主权造成的严重威胁,是抗御外敌海上入侵的需要,而不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自身要求”回顾洋务运动期间的海防两次论争,“都是在西方列强海上入侵,中国海防空虚和海军力量的不足充分暴露的背景下发生的”,都是清朝统治遭受严重威胁时,当局所做出的消极被动回应,而不是积极主动去融入世界的潮流中的。
(三)落后的海防军事理论
洋务派官员中,上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下至马建忠、薛福成、王韬等低层封建官僚或在野知识分子,他们对海防建设和实践的论述相当丰富,其中有些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或主张。但是和西方军事理论相比较,洋务派的军事理论是落后的、薄弱的,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是我国国防建设乃至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任务,海军的强弱,关系到海权的兴衰、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前途未来。当今社会,海洋权利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各国都极力向海洋拓展自己的势力。
作者简介:李巧丹(1993年9月—)女,湖北随州人,长江大学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