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着让优秀的岭南本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扬的目的,岭南地区高校加大了岭南音乐的课程开发,作为音乐基础课程的视唱教学也不断地尝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岭南音乐元素。文章在分析岭南视唱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同时,着重研究岭南音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岭南音乐;视唱教学;教学过程;运用研究
地方本土音乐是各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岭南音乐包含了古代传统的铜鼓乐、青铜乐,岭南古琴、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乐、民间锣鼓吹打、调声以及各类舞乐;近代的广府音乐(粤乐、粤曲、粤剧)、客家音乐(客家汉乐、客家山歌、汉剧等)、潮州音乐(锣鼓、弦诗、佛乐、细乐、潮阳笛套等)、区域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宗教音乐……岭南音乐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独特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音乐自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让优秀的、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音乐各界关注的问题,这在视唱练耳教学领域也不例外。
近年来,国内视唱练耳教学领域越来越注重我国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注入民族音乐元素,尤其在各个地区的艺术院校更是将当地特色音乐元素增加进了教学领域,岭南地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岭南音乐视唱教材内容的分析
岭南地区的视唱练耳教学领域一直在岭南音乐的教材方面进行不断的整理,一些院校的
校本教材中就有岭南音乐相关的视唱教材,这些教材主要在其校内使用。201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由陈雅先教授编著的《岭南音乐视谱即唱》,该教材是立足本土,突出岭南地域特色的视唱教材;是传统《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补充教材;是建立于中国民族音乐五声性调式体系基础上的,将音调特征加以归类从而达到细化练习目的的实用教材。如何将岭南音乐融入视唱教学过程,是很多广东高校视唱练耳教师面临的课题。
《岭南音乐视谱即唱》的使用贯穿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过程。由于要将其
纳入到实际教学当中,所以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教材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鲜明。该教材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体系,五线谱首调唱名体系,这些本身就具有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特色;同时教材中的视唱题例全部取材于岭南音乐,其中以具有鲜明岭南音乐风格特色的粤剧以及岭南民歌为主体,具有清晰的地域性,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视谱即唱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岭南音乐音感。
其次,教材的涵盖面广。教材中包含的广东地区数量多,涉及地区60多个;包含的音乐
类型多,有岭南各地的民歌、山歌、茶歌、渔歌、戏曲、广东音乐、粤剧、各类小曲等等。其目的不仅让学生能够对岭南音乐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积累音乐语言,使学生具备演唱、演奏、欣赏岭南音乐的基本能力。
再次,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该教材是《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其内容编排合理,层次有序,由浅及深,不仅给了学生掌握视谱即唱技能的一个“指示牌”更给教师的教学预留了非常大空间,令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学生在掌握视谱即唱能力的同时,了解岭南音乐文化、体会岭南音乐的风格,从而达到极具地方特色的教学效果。
二、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虽说将岭南特色音乐纳人到实际视唱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一
些实际问题。
(一)师资问题
岭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人才极具吸引力,近些年在岭南地区各高校从事视唱练耳方面教学的教师大多非岭南人,这些外来教师均有相当的音乐修养和教学水平,但不可避免的有着两个共同的问题:一是由于地域原因,他们自身对岭南音乐的风格的熟悉、掌握程度不够;二是由于大部分非岭南本地人的教师自身所接受视唱练耳专业的学习时,更多是侧重于西洋音乐体系以及我国传统的五声性体系,在教学之前较少接触岭南音乐,对岭南音乐音感不甚了解;三是即便是岭南本地人的老师所接受的教育也并非以岭南音乐为主。基于上述原因,作为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对岭南音乐的积累;另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抓住视唱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引导。
(二)教材问题
岭南音乐虽然种类繁多,但是视唱教材一直非常匮乏,据本人了解,目前正式出版发行的岭南音乐视唱教材只有《岭南音乐视谱即唱》;还有一些是各个艺术院校的校本教材。教材的不足也是岭南音乐视唱教学面临的严重问题。为了教材的丰富,我们可以不断发掘岭南各种资源:各个院校尽快整理出版校本教材,使岭南音乐视唱教材资源共享;加大对岭南音乐的改编,例如对广东音乐、广东汉乐、惠东渔歌、客家山歌等的改编;加大岭南音乐的创作……这样更有利于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三)语言问题
岭南地区包含的方言区较多,有闽方言、粤方言以及客家方言,所涉及的地区太多,即便是岭南本地人,也不一定都会各地区的语言;岭南音乐视谱即唱中有歌乐、戏乐相关的词曲并列的视唱环节,因为语言腔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极大,所以该环节就对语言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实际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采取“就近取材”的方法,首先让该地区的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用当地的语言将歌词的读音教给其他学生,然后再将歌词套入旋律当中;如果没有该地区的学生,就让不同地区的学生教读歌词,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语言套入相同旋律的区别,体会语言声腔的重要性,增强对岭南音乐的音感。
(四)音响问题
部分岭南音乐在收集整理之初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只有曲谱的记录而没有原始音响。这也为教学带来不少困扰,很多岭南音乐富有极强的即兴特征,虽说一次的原始音响不能说明每一次的音乐展现,但是如果有了这些音响,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均可以通过听赏、模仿,从而在音乐风格掌握方面获得一些参照和启发。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将以前的音像资料加以整理;一方面可以在今后的采风活动中不断积累;一方面一部分岭南音乐音像资料相对丰富,比如粤剧、广东音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岭南音乐…… (五)学生的兴趣问题
虽然音乐界非常重视岭南音乐的传承,但在现实社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远远不如流行音乐。当今社会各种音乐形式与风格都在不断地发掘新的表现手段,不断地出新以吸引年轻人,而岭南音乐都是以传统的形式出现:传统的传承方式,传统的表现形式……这些在专业音乐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些传统对于音乐领域之外的人群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即便是对学习音乐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对学习岭南音乐的兴趣问题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就是使课堂建立在互动与实践的基础之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乐谱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启发,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尝试,提高学生对岭南音乐的兴趣。
三、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对以上问题进行整理与思考之后,最重要的节点还是要回到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岭南音乐的视唱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该教学的侧重点:岭南音乐音感;其次要清楚不同视唱旋律采用的教学角度;最后既要达到对岭南音乐感知也要达到掌握视唱技术技巧的能力。在进行视唱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视唱旋律进行必要的分析,不同的旋律通过分析可以确立训练的重点,然后根据分析进行不同角度的训练。
(一)从技术角度的训练
视唱离不开对音高、节奏的掌握。技术角度可以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方面进行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准、节拍与节奏、速度、调式调性等方面,同时还要对整体的旋律结构进行分析并加以分句。例1:
首先:该旋律的调式是A羽四声调式,la do re mi是其音调特征;其包含的音程以二度三度为主,四度五度为辅;旋律线条起伏不大,核心音为re、la。
其次,它是并行等长二句式旋律,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它们的前半句围绕re做上下波动,后面引入la;后半句以la为主确定调性,两句的布局相同,仅仅是做了一点细微的变化,是一问一答的对仗形式。
最后,其节奏型以八分与十六分为主,特点为锯齿状,级进;连线、大后附点为重点,特点为波浪状,跳进,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的主要变化表现在这两个节奏上。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该旋律除了对音调的熟悉之外的难点:一是旋律线条的变化与节奏的变化;二是两句的对比处理。我们可以对音程、调式、分句以及节拍节奏方面进行关注,遇到难点再加以练习就可以了。
(二)从情景角度的训练
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劳动、娱乐等等。视唱仅仅把谱面上的音符唱出来远远不够。岭南音乐视唱要与音乐所处的场景紧密相连。例1的这首旋律是一首山歌,所处之地为山区,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此为其一;其二,该民歌的名字是《几多暗想没人知》,侧重于生活,应该是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描写,更多表现的是抒情,是对某人的爱慕之情。将这两个场景分析给学生之后,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联想,从而产生良好的视唱效果。
例1来源于生活,那么下一个例子则来源于劳动。
例2
例2.1
从例2中的2条旋律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2.1是原型,例2.2是变奏。首先要学生了解号子产生的环境。抬木头俗称抬杠子,伐木工人抬木头时哼唱的劳动号子叫“抬杠号子”,它表现的是劳动的场景;其次要学生了解号子的特点“抬杠号子”没有固定的唱词,见景生情,即兴编词,随意哼唱;最后要学生了解号子的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大家的劳动情绪,统一大家的劳动步骤,常常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形式。
根据对号子的分析,这条旋律可做的训练模式为:即兴编词、一领众和、卡农变奏、速度渐变。
(三)从语言角度的训练
岭南地区包含的方言区较多,有闽方言、粤方言以及客家方言,所涉及的地区较多,不同地区的语言相去甚远。在视唱训练中语言的训练同样重要。
例2我们采用即兴编词的做法,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即兴编词,听听其他地区与广州地区的语言差异。
例3
这样的视唱,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我们首先请佛山的学生教读歌词,然后进行视唱;用完佛山本地语言之后再用普通话视唱,让学生了解语言发音的重要性。
(四)从赏析角度的训练
想要唱好岭南音乐,最好的老师是原生态状态下的采风形式,其次就是音乐影像资料。
虽然岭南音乐视唱的音响资料不多,但岭南音乐的音像资料还不少。通过音像资料的欣赏也是学好岭南音乐视唱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让学生听赏各种形式的潮州音乐、广东音乐、广东汉乐、粤剧、民歌的音响,然后让学生做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是音乐欣赏方面,例如包含有哪些乐器,作品的作者、作品的结构、作品的主要情绪……;二是视唱练耳方面,例如作品的主要旋律的听记与视唱,旋律包含的主要节奏型等等。通过赏析培养学生岭南音乐的感知,通过听记与视唱,培养学生岭南音乐的音感。
将岭南音乐引入视唱教学,在教材与教法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训练规划,除了以往传统方法的运用之外,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角度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的方向。岭南音乐的学习不仅应该在岭南地区推广,更应该在国内各个地区传播,这不仅是对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简介:祝晨光,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岭南音乐;视唱教学;教学过程;运用研究
地方本土音乐是各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岭南音乐包含了古代传统的铜鼓乐、青铜乐,岭南古琴、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乐、民间锣鼓吹打、调声以及各类舞乐;近代的广府音乐(粤乐、粤曲、粤剧)、客家音乐(客家汉乐、客家山歌、汉剧等)、潮州音乐(锣鼓、弦诗、佛乐、细乐、潮阳笛套等)、区域内各少数民族音乐、宗教音乐……岭南音乐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独特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音乐自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何让优秀的、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音乐各界关注的问题,这在视唱练耳教学领域也不例外。
近年来,国内视唱练耳教学领域越来越注重我国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注入民族音乐元素,尤其在各个地区的艺术院校更是将当地特色音乐元素增加进了教学领域,岭南地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岭南音乐视唱教材内容的分析
岭南地区的视唱练耳教学领域一直在岭南音乐的教材方面进行不断的整理,一些院校的
校本教材中就有岭南音乐相关的视唱教材,这些教材主要在其校内使用。201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由陈雅先教授编著的《岭南音乐视谱即唱》,该教材是立足本土,突出岭南地域特色的视唱教材;是传统《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补充教材;是建立于中国民族音乐五声性调式体系基础上的,将音调特征加以归类从而达到细化练习目的的实用教材。如何将岭南音乐融入视唱教学过程,是很多广东高校视唱练耳教师面临的课题。
《岭南音乐视谱即唱》的使用贯穿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过程。由于要将其
纳入到实际教学当中,所以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教材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鲜明。该教材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体系,五线谱首调唱名体系,这些本身就具有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特色;同时教材中的视唱题例全部取材于岭南音乐,其中以具有鲜明岭南音乐风格特色的粤剧以及岭南民歌为主体,具有清晰的地域性,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视谱即唱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岭南音乐音感。
其次,教材的涵盖面广。教材中包含的广东地区数量多,涉及地区60多个;包含的音乐
类型多,有岭南各地的民歌、山歌、茶歌、渔歌、戏曲、广东音乐、粤剧、各类小曲等等。其目的不仅让学生能够对岭南音乐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积累音乐语言,使学生具备演唱、演奏、欣赏岭南音乐的基本能力。
再次,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该教材是《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其内容编排合理,层次有序,由浅及深,不仅给了学生掌握视谱即唱技能的一个“指示牌”更给教师的教学预留了非常大空间,令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学生在掌握视谱即唱能力的同时,了解岭南音乐文化、体会岭南音乐的风格,从而达到极具地方特色的教学效果。
二、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虽说将岭南特色音乐纳人到实际视唱教学中非常有必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一
些实际问题。
(一)师资问题
岭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人才极具吸引力,近些年在岭南地区各高校从事视唱练耳方面教学的教师大多非岭南人,这些外来教师均有相当的音乐修养和教学水平,但不可避免的有着两个共同的问题:一是由于地域原因,他们自身对岭南音乐的风格的熟悉、掌握程度不够;二是由于大部分非岭南本地人的教师自身所接受视唱练耳专业的学习时,更多是侧重于西洋音乐体系以及我国传统的五声性体系,在教学之前较少接触岭南音乐,对岭南音乐音感不甚了解;三是即便是岭南本地人的老师所接受的教育也并非以岭南音乐为主。基于上述原因,作为教师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对岭南音乐的积累;另一方面需要调整教学思路,抓住视唱课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引导。
(二)教材问题
岭南音乐虽然种类繁多,但是视唱教材一直非常匮乏,据本人了解,目前正式出版发行的岭南音乐视唱教材只有《岭南音乐视谱即唱》;还有一些是各个艺术院校的校本教材。教材的不足也是岭南音乐视唱教学面临的严重问题。为了教材的丰富,我们可以不断发掘岭南各种资源:各个院校尽快整理出版校本教材,使岭南音乐视唱教材资源共享;加大对岭南音乐的改编,例如对广东音乐、广东汉乐、惠东渔歌、客家山歌等的改编;加大岭南音乐的创作……这样更有利于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三)语言问题
岭南地区包含的方言区较多,有闽方言、粤方言以及客家方言,所涉及的地区太多,即便是岭南本地人,也不一定都会各地区的语言;岭南音乐视谱即唱中有歌乐、戏乐相关的词曲并列的视唱环节,因为语言腔调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极大,所以该环节就对语言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实际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采取“就近取材”的方法,首先让该地区的学生进行语言教学,用当地的语言将歌词的读音教给其他学生,然后再将歌词套入旋律当中;如果没有该地区的学生,就让不同地区的学生教读歌词,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语言套入相同旋律的区别,体会语言声腔的重要性,增强对岭南音乐的音感。
(四)音响问题
部分岭南音乐在收集整理之初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只有曲谱的记录而没有原始音响。这也为教学带来不少困扰,很多岭南音乐富有极强的即兴特征,虽说一次的原始音响不能说明每一次的音乐展现,但是如果有了这些音响,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均可以通过听赏、模仿,从而在音乐风格掌握方面获得一些参照和启发。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将以前的音像资料加以整理;一方面可以在今后的采风活动中不断积累;一方面一部分岭南音乐音像资料相对丰富,比如粤剧、广东音乐……;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岭南音乐…… (五)学生的兴趣问题
虽然音乐界非常重视岭南音乐的传承,但在现实社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远远不如流行音乐。当今社会各种音乐形式与风格都在不断地发掘新的表现手段,不断地出新以吸引年轻人,而岭南音乐都是以传统的形式出现:传统的传承方式,传统的表现形式……这些在专业音乐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些传统对于音乐领域之外的人群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即便是对学习音乐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对学习岭南音乐的兴趣问题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就是使课堂建立在互动与实践的基础之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乐谱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启发,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尝试,提高学生对岭南音乐的兴趣。
三、岭南音乐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对以上问题进行整理与思考之后,最重要的节点还是要回到课堂上。教师在进行岭南音乐的视唱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该教学的侧重点:岭南音乐音感;其次要清楚不同视唱旋律采用的教学角度;最后既要达到对岭南音乐感知也要达到掌握视唱技术技巧的能力。在进行视唱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视唱旋律进行必要的分析,不同的旋律通过分析可以确立训练的重点,然后根据分析进行不同角度的训练。
(一)从技术角度的训练
视唱离不开对音高、节奏的掌握。技术角度可以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方面进行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准、节拍与节奏、速度、调式调性等方面,同时还要对整体的旋律结构进行分析并加以分句。例1:
首先:该旋律的调式是A羽四声调式,la do re mi是其音调特征;其包含的音程以二度三度为主,四度五度为辅;旋律线条起伏不大,核心音为re、la。
其次,它是并行等长二句式旋律,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它们的前半句围绕re做上下波动,后面引入la;后半句以la为主确定调性,两句的布局相同,仅仅是做了一点细微的变化,是一问一答的对仗形式。
最后,其节奏型以八分与十六分为主,特点为锯齿状,级进;连线、大后附点为重点,特点为波浪状,跳进,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的主要变化表现在这两个节奏上。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该旋律除了对音调的熟悉之外的难点:一是旋律线条的变化与节奏的变化;二是两句的对比处理。我们可以对音程、调式、分句以及节拍节奏方面进行关注,遇到难点再加以练习就可以了。
(二)从情景角度的训练
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劳动、娱乐等等。视唱仅仅把谱面上的音符唱出来远远不够。岭南音乐视唱要与音乐所处的场景紧密相连。例1的这首旋律是一首山歌,所处之地为山区,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此为其一;其二,该民歌的名字是《几多暗想没人知》,侧重于生活,应该是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描写,更多表现的是抒情,是对某人的爱慕之情。将这两个场景分析给学生之后,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联想,从而产生良好的视唱效果。
例1来源于生活,那么下一个例子则来源于劳动。
例2
例2.1
从例2中的2条旋律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2.1是原型,例2.2是变奏。首先要学生了解号子产生的环境。抬木头俗称抬杠子,伐木工人抬木头时哼唱的劳动号子叫“抬杠号子”,它表现的是劳动的场景;其次要学生了解号子的特点“抬杠号子”没有固定的唱词,见景生情,即兴编词,随意哼唱;最后要学生了解号子的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鼓励大家的劳动情绪,统一大家的劳动步骤,常常采用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形式。
根据对号子的分析,这条旋律可做的训练模式为:即兴编词、一领众和、卡农变奏、速度渐变。
(三)从语言角度的训练
岭南地区包含的方言区较多,有闽方言、粤方言以及客家方言,所涉及的地区较多,不同地区的语言相去甚远。在视唱训练中语言的训练同样重要。
例2我们采用即兴编词的做法,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即兴编词,听听其他地区与广州地区的语言差异。
例3
这样的视唱,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我们首先请佛山的学生教读歌词,然后进行视唱;用完佛山本地语言之后再用普通话视唱,让学生了解语言发音的重要性。
(四)从赏析角度的训练
想要唱好岭南音乐,最好的老师是原生态状态下的采风形式,其次就是音乐影像资料。
虽然岭南音乐视唱的音响资料不多,但岭南音乐的音像资料还不少。通过音像资料的欣赏也是学好岭南音乐视唱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让学生听赏各种形式的潮州音乐、广东音乐、广东汉乐、粤剧、民歌的音响,然后让学生做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是音乐欣赏方面,例如包含有哪些乐器,作品的作者、作品的结构、作品的主要情绪……;二是视唱练耳方面,例如作品的主要旋律的听记与视唱,旋律包含的主要节奏型等等。通过赏析培养学生岭南音乐的感知,通过听记与视唱,培养学生岭南音乐的音感。
将岭南音乐引入视唱教学,在教材与教法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训练规划,除了以往传统方法的运用之外,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角度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的方向。岭南音乐的学习不仅应该在岭南地区推广,更应该在国内各个地区传播,这不仅是对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简介:祝晨光,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