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勇,个人公众号:Pytravels,中级摄影师,酷爱旅行,已经走遍中国和去十多个家,希望在有生之年走遍世界,将所见所闻写成一部游记。
从布德瓦向西北行驶,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进入一个蔚蓝色的海湾。海湾的
一角,一座城墙高高耸立,墙内红瓦房屋鳞次栉比,这就是有名的科托尔古城,那海湾也因此得名科托尔海湾。海湾波光粼粼,无风无浪,一艘大型邮轮稳稳地停在水中,似乎正驻足欣赏峡湾两岸的美景,偶尔一艘白色快艇从平静的水面上轻捷滑过,留下一道长长的白色波纹,海湾夹在两座大山之间,俨然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这是欧洲南部最深的一个峡湾,海湾幽静,碧蓝如洗,大山黝黑,连绵起伏,不由得感叹这里真是太独特了,真没想到,地中海一个不知名的角落竟然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湾!
科托尔古城,穿梭在中世纪威尼斯风格中
来到科托尔古城门前,城门上方雕着一个盾徽,下方的匾上刻有“1944年11月21日”的字样,这是二战后时任南斯拉夫元帅的铁托的军队接管科托尔古城的日子,石匾与城徽之间写着铁托语录,大意是:“不要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拿走你们
的”。在此之前,意大利于1941年至1943年间,曾夺取了科托尔地区,使之成为意大利控制的达尔马提亚的一部分。五百多年历史的老墙,还保留着铁托的语录,这说明黑山人并不想忘记历史,也没有忘记历史。
进入科托尔古城,迎面就能看见一座耸立着的钟塔,钟塔前面有一个广场,广场旁边是商店和酒吧,广场面积并不大,但已算是古城内最开阔的地方。古城布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威尼斯城镇特点:城区由若干广场构成,每个广场围满建筑物,广场之间由街巷相连,广场既是休闲场所,又是贸易集市,甚至还有教堂和学校。在这样的布局下,市民不用步行很远的距离,日常生活所需在这里都能满足。
钟塔是城里的地标性建筑,四百年来几度损毁,几度重建,外貌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着,既有中世纪哥特式特征,又渗透着巴洛克元素。在钟塔前面,我看到一个黑色的三角柱状,后来了解到,它叫耻辱柱。古时候罪犯被抓后,就会被带到这里,锁在石柱上,颈挂木牌示众,任由市民围观羞辱。钟塔的对面,一排带有阳台的建筑是公爵宫,那是威尼斯人统治时期的科托尔行政长官的官邸,外形普通、简约而又具有现代风格,那有着与宫殿外墙同样长度的木结构阳台,是用文艺复兴风格的石托架支撑着的,显得有些特别。
好吃不贵,多风味的黑山美食
穿梭在古城之中,我发现餐厅特别多。科托尔盛产海鲜,当地习惯用烹煮、烧烤的方式来烹饪这些食材,上桌前再淋上橄榄油,配上一些新鲜的番茄和生菜,整道菜色香味俱全!在那里用餐,一个人一般购买10欧元的食物就能够填饱肚子,按我的话来形容这些美食:好吃不贵!所以,当地的各个餐厅都是食客如云。巴尔干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菜肴深受土耳其的影响,又由于两地近邻的缘故,意大利和希腊风味更是在此风靡。坐下来,点上一瓶黑山葡萄酒,一边品尝黑山美食,一边欣赏乐手的吹拉弹唱,惬意极了!
科托尔古城不大,快走的话,一个小时就能逛完,若细细欣赏,不经意地也会耗上一整天。在曲折的街巷里转悠,不知不觉又走回了原地,一个个小广场,一座座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的老房子,一直都在那里,几百年不变。拜访古老的教堂,聆听悠远的钟声,逛逛琳琅的商铺,坐坐街边的酒吧,感受这座迷宫似的中世纪古城的独特魅力。
两大教堂承载着历史与信仰
科托尔还有很多教堂,其中圣特里芬大教堂的建筑最高,其塔尖还具有航标的作用,水手们在海湾中,远远地就能看到教堂的塔尖。传说,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返航,船上装着殉道者圣特里芬的遗物,航行中遇到风暴,不得不就近进入科托尔海湾,暂靠在岸边。但是,让商人们感到困惑的是,每当他们欲启程返航时,都会因恶劣天气而无法出发,后来有一个商人在梦中见到了圣人圣特里芬,他告诉商人:应该留在科托尔!从此,商人们放弃了回归的念头,留下来安居乐业,他们感恩圣人,于是建起了一座罗马式的小教堂,这座小教堂也就是圣特里芬大教堂的前身。
科托尔另一个有名的教堂是有着两个高耸的“洋葱头”的尼古拉斯塞尔维亚教堂,没错,这也是象征着塞尔维亚历史的东正教堂。在科托尔,塞尔维亚人最多,其次是黑山人,两者加起来占总人口的八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同文同种,都信仰东正教,既然有这么多的东正教徒,建一座东正大教堂也就很正常了。至于为什么叫
塞尔维亚大教堂,我想应该是和科托尔的历史有关吧!中世纪时,塞尔维亚尼曼雅王朝曾经统治这里长达两百年,作为王朝重要的海港城市,科托尔负责与西方国家互相贸易,这是科托尔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这个袖珍小城竟然也有長城
其实,科托尔最著名的地方并不在城内,而是它背后一段依山而建的“长城”。如果说中世纪古城墙在欧洲比比皆是,那么科托尔保留的这一段算得上是欧洲的绝品。向山上望去,长城宛若游龙,从海边沿着陡峭山崖蜿蜒而上,直至飘扬着黑山旗帜的山顶要塞,绵延长达四五公里。
突然想起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因此这科托尔的长城我是肯定要去的!长城的入口在靠近北城门的一条巷子里,买了门票后便开始正式攀爬了,脚下的路已残破不堪,台阶也相当狭窄,和下行的人交会时,时不时还要互相礼让一番。长城的步道呈之字形,越往高处走,周围的景色越美。七月天气,炎热难耐,才攀爬一会儿,便浑身是汗,等爬到圣女救赎教堂时,发现已经到达半山腰的位置。
站在这里眺望古城,红顶房屋鳞次栉比,旁边墨绿色的护城河,直直通向海湾,坐落在湾畔的三角形古城,就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正待迎风出海!再往外眺望,峡湾岬角如犬牙交错,地势险要,难怪这里被奥匈帝国辟为海军基地。再往上爬,天高云淡,回看海湾,幽深蔚蓝,如同一幅壮美的“高峡出平湖”图画。
这段“长城”,无论是坚固的防御,还是巍峨的气势,都与中国长城有着相似性,可以说更为实用。山顶的圣约翰堡垒,居高临下,两百年前,英国海军的水手们曾设法将几门海炮拖到了这里,与海湾中的英军炮舰前后夹击,逼得驻守的法军无条件向英军投降。为修建这段长城,科托尔人从9世纪开始动工,到18世纪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付出了几个世纪的努力。
专属于科托尔的蝴蝶结海岸线
从山上下来,已是夕阳西下,开车沿科托尔海湾继续前行,对岸风景隔河相望,如果轮渡过去,距离不过一两公里,如果开车,则要绕行30公里以上。在地图上就能看到延绵的亚德里亚海岸线在这里被拧成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这个蝴蝶结,就是科托尔海湾。
海湾的四周,群山连绵不绝,与其说是海湾,不如说是峡湾,就像一条大河,蜿蜒几十公里,一直延伸到外海。因此,无论外海如何风大浪高,湾内却始终风平浪静。如此独特的地理条件,也使得科托尔海湾成为了地中海的重要港口,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南斯拉夫等都曾先后统治过这里。
沿着科托尔海湾岸边行驶,又路过几个小镇,不少小镇和科托尔一样,都具有威尼斯风格。这也难怪,由于威尼斯统治的时间最长,四百年的日渐月染,让威尼斯的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里。据说,当年威尼斯输掉战争,把科托尔转交给到奥地利时,不少居民还依依不舍,甚至痛哭流涕,由此可见,威尼斯文化在科托尔是多么受欢迎。
科托尔海湾水面平静,颜色如绿松石一般,就好像一块碧玉沉睡在黑山的群山之中。风景好,旅游自然也好,于是,在科托尔湾沿岸的小镇,各式各样的民宿旅馆就建起来了。可惜我没有安排好行程,不然,真应该在这里美美地待上几天。
从布德瓦向西北行驶,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进入一个蔚蓝色的海湾。海湾的
一角,一座城墙高高耸立,墙内红瓦房屋鳞次栉比,这就是有名的科托尔古城,那海湾也因此得名科托尔海湾。海湾波光粼粼,无风无浪,一艘大型邮轮稳稳地停在水中,似乎正驻足欣赏峡湾两岸的美景,偶尔一艘白色快艇从平静的水面上轻捷滑过,留下一道长长的白色波纹,海湾夹在两座大山之间,俨然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这是欧洲南部最深的一个峡湾,海湾幽静,碧蓝如洗,大山黝黑,连绵起伏,不由得感叹这里真是太独特了,真没想到,地中海一个不知名的角落竟然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湾!
科托尔古城,穿梭在中世纪威尼斯风格中
来到科托尔古城门前,城门上方雕着一个盾徽,下方的匾上刻有“1944年11月21日”的字样,这是二战后时任南斯拉夫元帅的铁托的军队接管科托尔古城的日子,石匾与城徽之间写着铁托语录,大意是:“不要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不会拿走你们
的”。在此之前,意大利于1941年至1943年间,曾夺取了科托尔地区,使之成为意大利控制的达尔马提亚的一部分。五百多年历史的老墙,还保留着铁托的语录,这说明黑山人并不想忘记历史,也没有忘记历史。
进入科托尔古城,迎面就能看见一座耸立着的钟塔,钟塔前面有一个广场,广场旁边是商店和酒吧,广场面积并不大,但已算是古城内最开阔的地方。古城布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威尼斯城镇特点:城区由若干广场构成,每个广场围满建筑物,广场之间由街巷相连,广场既是休闲场所,又是贸易集市,甚至还有教堂和学校。在这样的布局下,市民不用步行很远的距离,日常生活所需在这里都能满足。
钟塔是城里的地标性建筑,四百年来几度损毁,几度重建,外貌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着,既有中世纪哥特式特征,又渗透着巴洛克元素。在钟塔前面,我看到一个黑色的三角柱状,后来了解到,它叫耻辱柱。古时候罪犯被抓后,就会被带到这里,锁在石柱上,颈挂木牌示众,任由市民围观羞辱。钟塔的对面,一排带有阳台的建筑是公爵宫,那是威尼斯人统治时期的科托尔行政长官的官邸,外形普通、简约而又具有现代风格,那有着与宫殿外墙同样长度的木结构阳台,是用文艺复兴风格的石托架支撑着的,显得有些特别。
好吃不贵,多风味的黑山美食
穿梭在古城之中,我发现餐厅特别多。科托尔盛产海鲜,当地习惯用烹煮、烧烤的方式来烹饪这些食材,上桌前再淋上橄榄油,配上一些新鲜的番茄和生菜,整道菜色香味俱全!在那里用餐,一个人一般购买10欧元的食物就能够填饱肚子,按我的话来形容这些美食:好吃不贵!所以,当地的各个餐厅都是食客如云。巴尔干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菜肴深受土耳其的影响,又由于两地近邻的缘故,意大利和希腊风味更是在此风靡。坐下来,点上一瓶黑山葡萄酒,一边品尝黑山美食,一边欣赏乐手的吹拉弹唱,惬意极了!
科托尔古城不大,快走的话,一个小时就能逛完,若细细欣赏,不经意地也会耗上一整天。在曲折的街巷里转悠,不知不觉又走回了原地,一个个小广场,一座座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的老房子,一直都在那里,几百年不变。拜访古老的教堂,聆听悠远的钟声,逛逛琳琅的商铺,坐坐街边的酒吧,感受这座迷宫似的中世纪古城的独特魅力。
两大教堂承载着历史与信仰
科托尔还有很多教堂,其中圣特里芬大教堂的建筑最高,其塔尖还具有航标的作用,水手们在海湾中,远远地就能看到教堂的塔尖。传说,公元809年,威尼斯商人从土耳其返航,船上装着殉道者圣特里芬的遗物,航行中遇到风暴,不得不就近进入科托尔海湾,暂靠在岸边。但是,让商人们感到困惑的是,每当他们欲启程返航时,都会因恶劣天气而无法出发,后来有一个商人在梦中见到了圣人圣特里芬,他告诉商人:应该留在科托尔!从此,商人们放弃了回归的念头,留下来安居乐业,他们感恩圣人,于是建起了一座罗马式的小教堂,这座小教堂也就是圣特里芬大教堂的前身。
科托尔另一个有名的教堂是有着两个高耸的“洋葱头”的尼古拉斯塞尔维亚教堂,没错,这也是象征着塞尔维亚历史的东正教堂。在科托尔,塞尔维亚人最多,其次是黑山人,两者加起来占总人口的八成,塞尔维亚和黑山同文同种,都信仰东正教,既然有这么多的东正教徒,建一座东正大教堂也就很正常了。至于为什么叫
塞尔维亚大教堂,我想应该是和科托尔的历史有关吧!中世纪时,塞尔维亚尼曼雅王朝曾经统治这里长达两百年,作为王朝重要的海港城市,科托尔负责与西方国家互相贸易,这是科托尔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这个袖珍小城竟然也有長城
其实,科托尔最著名的地方并不在城内,而是它背后一段依山而建的“长城”。如果说中世纪古城墙在欧洲比比皆是,那么科托尔保留的这一段算得上是欧洲的绝品。向山上望去,长城宛若游龙,从海边沿着陡峭山崖蜿蜒而上,直至飘扬着黑山旗帜的山顶要塞,绵延长达四五公里。
突然想起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因此这科托尔的长城我是肯定要去的!长城的入口在靠近北城门的一条巷子里,买了门票后便开始正式攀爬了,脚下的路已残破不堪,台阶也相当狭窄,和下行的人交会时,时不时还要互相礼让一番。长城的步道呈之字形,越往高处走,周围的景色越美。七月天气,炎热难耐,才攀爬一会儿,便浑身是汗,等爬到圣女救赎教堂时,发现已经到达半山腰的位置。
站在这里眺望古城,红顶房屋鳞次栉比,旁边墨绿色的护城河,直直通向海湾,坐落在湾畔的三角形古城,就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正待迎风出海!再往外眺望,峡湾岬角如犬牙交错,地势险要,难怪这里被奥匈帝国辟为海军基地。再往上爬,天高云淡,回看海湾,幽深蔚蓝,如同一幅壮美的“高峡出平湖”图画。
这段“长城”,无论是坚固的防御,还是巍峨的气势,都与中国长城有着相似性,可以说更为实用。山顶的圣约翰堡垒,居高临下,两百年前,英国海军的水手们曾设法将几门海炮拖到了这里,与海湾中的英军炮舰前后夹击,逼得驻守的法军无条件向英军投降。为修建这段长城,科托尔人从9世纪开始动工,到18世纪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付出了几个世纪的努力。
专属于科托尔的蝴蝶结海岸线
从山上下来,已是夕阳西下,开车沿科托尔海湾继续前行,对岸风景隔河相望,如果轮渡过去,距离不过一两公里,如果开车,则要绕行30公里以上。在地图上就能看到延绵的亚德里亚海岸线在这里被拧成了一个大大的蝴蝶结,这个蝴蝶结,就是科托尔海湾。
海湾的四周,群山连绵不绝,与其说是海湾,不如说是峡湾,就像一条大河,蜿蜒几十公里,一直延伸到外海。因此,无论外海如何风大浪高,湾内却始终风平浪静。如此独特的地理条件,也使得科托尔海湾成为了地中海的重要港口,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南斯拉夫等都曾先后统治过这里。
沿着科托尔海湾岸边行驶,又路过几个小镇,不少小镇和科托尔一样,都具有威尼斯风格。这也难怪,由于威尼斯统治的时间最长,四百年的日渐月染,让威尼斯的元素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里。据说,当年威尼斯输掉战争,把科托尔转交给到奥地利时,不少居民还依依不舍,甚至痛哭流涕,由此可见,威尼斯文化在科托尔是多么受欢迎。
科托尔海湾水面平静,颜色如绿松石一般,就好像一块碧玉沉睡在黑山的群山之中。风景好,旅游自然也好,于是,在科托尔湾沿岸的小镇,各式各样的民宿旅馆就建起来了。可惜我没有安排好行程,不然,真应该在这里美美地待上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