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土地征用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新的困难群体。本文针对重庆大学城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重庆大学城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重庆大学城 失地农民 生活满意度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城镇化问题,失地农民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而失去农用地的农民。目前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多是从政策、政府的角度出发,从农民自身生活视角出发的研究却较少。所以本文通过以一个村庄“以小见大”地探讨城镇化中影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重庆大学城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在2003年4月4日批准建设的高校集聚区,位于缙云山脉和中梁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经过10年的建设,重庆大学城完成了由“城郊农村”到“科教新城”的转变。截至2013年,重庆城镇化率达到58.34%,大学城实现了率先发展。然而,重庆大学城周边的农民在城市快速扩张中发生了变化,成为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不同于农民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研究失地农民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笔者于2014年,对重庆市大学城A村进行的实地调查。自2003年开始,重庆大学城建设占用A村部分土地,现A村周边有多所大学。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A村涉及征地的家庭随机发放100份问卷调查表,并对部分失地农民和村干部进行采访,调查共收回合格问卷89份,合格率为89%。
第一,被调查者的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5.76%;“18~25 岁”占12.70%;“25~35岁”占26.98%;“35~55岁”占30.75%;“55~60岁”占15.88%;“60岁以上”占7.93%。在被调查者中,A村失地农民老龄化趋势加重。
第二,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小学”占3.18%;“初中”占37.10%;“高中”占24.81%;“大中专技校”占15.86%;“本科及以上”占19.05%。说明被调查者学历不高,年领和学历成反比。
第三,失地农民满意程度:在借鉴失地农民和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主观评价指标变量和个人特征变量两部分。
三、影响重庆大学城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分析
重庆大学城的建设促进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受多方面的影响。
(一)农民家庭经济状况
调查可知,重庆大学城建设前后经济来源变化最显著的是“房租”,“房租”由建设前的4%上升到建设后的18%,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不同目的在校外租房;“务农”由建设前的39%下降到建设后的25%,务农的农民面临土地减少的危机。对于固定工作的农民,大多数是在重庆大学城周边企业或学校工作。农民现在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固定工作、外出务工、房租。总体看,A村农民失去土地后,务农减少,经济来源仍较单一、不稳定。
(二)失地农民教育
农民的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调查中农民最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占20%。大学建设给农民带来了新的气息,也使农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更愿意投资在子女教育上。
(三)社会保障
土地被征用,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失去最可靠的保障。目前A村年纪大的农民已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他们的生活保障金补助较低。调查中“福利保障问题”占到21%,当前保障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农民出让土地后获得的是低水平、不稳定的社会保障。
(四)就业
对于农民而言,失地意味失业,导致农民一夜之间从农业生产者变为无业游民。他们除了传统的农业技术之外,无一技之长,更别说到工厂从事技术性较强的现代行业。即便找到了工作,往往又因为自身原因或者生产技术的提高等不得不再次失业。
(五)公共文化生活
调查问卷对“你参加过村里组织的文娱活动吗?”,45%的人选择“偶尔参加”,这些农民常常聚在一起,唱戏、跳舞等。重庆大学城建立后,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很多,但有部分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精神空虚,这些农民靠打麻将来打发时间。
四、提高重庆大学城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建议
经分析可知,在重庆大学城10年建设中,A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但也存在大量问题,影响着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所以要加强就业培训,完善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等。
(一)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失地农民经济收入
研究发现经济收入是影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增加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就业正是关键。因此,政府应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失地农民。对于生活困难和难以就业的农民推出多个公益性岗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农民失地后对基本生活保障和未来养老充满担忧,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所以我国现阶段应采取逐步建立、有序完善的方式,首先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为突破口,再逐渐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后扩大到工伤、生育项目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具有封闭性,没能与城市形成开放性的联结。政府应建设公共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建立心理辅导中心,让失地农民有所可依,让心灵空虚的农民有处可诉。另外,利用重庆大学城的人才优势,面向学校招贤纳才,增进学生与农民的交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6.
[2]程名望,史清华,潘烜.劳动保护、工作福利、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城镇就业[J].统计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杨静(1990-),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区域商贸。
【关键词】重庆大学城 失地农民 生活满意度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城镇化问题,失地农民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而失去农用地的农民。目前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多是从政策、政府的角度出发,从农民自身生活视角出发的研究却较少。所以本文通过以一个村庄“以小见大”地探讨城镇化中影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重庆大学城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在2003年4月4日批准建设的高校集聚区,位于缙云山脉和中梁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经过10年的建设,重庆大学城完成了由“城郊农村”到“科教新城”的转变。截至2013年,重庆城镇化率达到58.34%,大学城实现了率先发展。然而,重庆大学城周边的农民在城市快速扩张中发生了变化,成为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不同于农民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研究失地农民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有利于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是笔者于2014年,对重庆市大学城A村进行的实地调查。自2003年开始,重庆大学城建设占用A村部分土地,现A村周边有多所大学。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A村涉及征地的家庭随机发放100份问卷调查表,并对部分失地农民和村干部进行采访,调查共收回合格问卷89份,合格率为89%。
第一,被调查者的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5.76%;“18~25 岁”占12.70%;“25~35岁”占26.98%;“35~55岁”占30.75%;“55~60岁”占15.88%;“60岁以上”占7.93%。在被调查者中,A村失地农民老龄化趋势加重。
第二,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小学”占3.18%;“初中”占37.10%;“高中”占24.81%;“大中专技校”占15.86%;“本科及以上”占19.05%。说明被调查者学历不高,年领和学历成反比。
第三,失地农民满意程度:在借鉴失地农民和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主观评价指标变量和个人特征变量两部分。
三、影响重庆大学城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分析
重庆大学城的建设促进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受多方面的影响。
(一)农民家庭经济状况
调查可知,重庆大学城建设前后经济来源变化最显著的是“房租”,“房租”由建设前的4%上升到建设后的18%,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不同目的在校外租房;“务农”由建设前的39%下降到建设后的25%,务农的农民面临土地减少的危机。对于固定工作的农民,大多数是在重庆大学城周边企业或学校工作。农民现在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固定工作、外出务工、房租。总体看,A村农民失去土地后,务农减少,经济来源仍较单一、不稳定。
(二)失地农民教育
农民的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调查中农民最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占20%。大学建设给农民带来了新的气息,也使农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更愿意投资在子女教育上。
(三)社会保障
土地被征用,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失去最可靠的保障。目前A村年纪大的农民已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他们的生活保障金补助较低。调查中“福利保障问题”占到21%,当前保障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农民出让土地后获得的是低水平、不稳定的社会保障。
(四)就业
对于农民而言,失地意味失业,导致农民一夜之间从农业生产者变为无业游民。他们除了传统的农业技术之外,无一技之长,更别说到工厂从事技术性较强的现代行业。即便找到了工作,往往又因为自身原因或者生产技术的提高等不得不再次失业。
(五)公共文化生活
调查问卷对“你参加过村里组织的文娱活动吗?”,45%的人选择“偶尔参加”,这些农民常常聚在一起,唱戏、跳舞等。重庆大学城建立后,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很多,但有部分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精神空虚,这些农民靠打麻将来打发时间。
四、提高重庆大学城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建议
经分析可知,在重庆大学城10年建设中,A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但也存在大量问题,影响着农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所以要加强就业培训,完善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等。
(一)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失地农民经济收入
研究发现经济收入是影响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增加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收入,就业正是关键。因此,政府应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失地农民。对于生活困难和难以就业的农民推出多个公益性岗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农民失地后对基本生活保障和未来养老充满担忧,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所以我国现阶段应采取逐步建立、有序完善的方式,首先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为突破口,再逐渐完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后扩大到工伤、生育项目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具有封闭性,没能与城市形成开放性的联结。政府应建设公共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建立心理辅导中心,让失地农民有所可依,让心灵空虚的农民有处可诉。另外,利用重庆大学城的人才优势,面向学校招贤纳才,增进学生与农民的交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6.
[2]程名望,史清华,潘烜.劳动保护、工作福利、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城镇就业[J].统计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杨静(1990-),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区域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