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推荐高二的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择合适的版本
我选择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作品名家插图: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选择这个版本的原因是本书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集子,囊括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小说;作品中的插图为丁聪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绘制的33幅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本小说集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后,年轻人的思想变化和生活现状,将它们连着阅读,就可以充分感受鲁迅先生在这段时间的思想变化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一直以来,人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蔡元培、郁达夫、何满子、梁实秋等人的评价也各有其理。没有通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大多容易受名家点评的影响,而高中生的思想还在形成期,就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我想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推荐这本书,让他们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在带领一个班级的学生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前,教师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恐惧心理。鲁迅的作品有着深亥0的时代烙印,这就使得学生与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有些学生一听说是鲁迅的作品,就觉得它过于厚重,害怕去阅读。二是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排斥心理。鲁迅先生善于揭露“假丑恶”,善于描写人性的弱点,这让部分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总觉得这些人物的命运太过悲惨,因而不想去阅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得让学生明白:在未阅读某作者的一定量的作品之前,不可妄下定论。
二、设计有趣的活动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要设计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共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初步感知,互相考验”。首先,将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帮助记录和推进阅读进程。其次,在阅读中,小组和小组间就小说情节命制问题,互相测试。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得参与出题,也不能参与测评和打分。通过参与第一个环节的小游戏,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阅读书籍,并形成一定的競争意识。
第二个环节是“分享展示,及时记录”。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在活动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疑问,还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其次,鼓励学生写阅读随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悟和心得体会。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为后续的研讨作准备。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总结,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收集各种问题,然后将其分类整理好。笔者将问题大体分为了三类,分别是:
1.基础知识类。如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什么?《铸剑》的结局是什么?
2.价值判断类。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却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那么,他的文章对社会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呢?如何看待《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做法?
3.思想主旨类。如陈士成的名字是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作者为什么会安排“白光”出现?在《奔月》中,后羿为什么射不到月亮?《鸭的喜剧》写日常生活中的趣事,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作如下处理:针对基础知识类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针对价值判断类和思想主旨类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活动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
有人说,从鲁迅的小说里只能看到黑暗,请你以小论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论证。
通过这次整本书阅读活动,学生从阅读者变为了思考者,开始走上了思考的道路。
三、适时反思与总结
这次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得很成功,让全班学生了解了鲁迅小说的整体风格,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思想观念,有思考、有释疑、有发现,达到了笔者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活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前期鼓励学生自由读,由小组长推进读书的进度,缺少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挑选自己喜欢的章节去读,读得不够认真。
2.中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写读书随笔,教师没有适时引导,因此部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
那么,之后该如何调整呢?
1.前期最好设置一个导读环节,如以单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评论性文章,让他们在初读作品之后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而深入地理解作品。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部分学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魅力,喜欢上了他的作品;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问,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研究其相关的作品。这些现象都是笔者乐于见到的。
一、选择合适的版本
我选择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作品名家插图: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选择这个版本的原因是本书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集子,囊括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小说;作品中的插图为丁聪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绘制的33幅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本小说集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后,年轻人的思想变化和生活现状,将它们连着阅读,就可以充分感受鲁迅先生在这段时间的思想变化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一直以来,人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蔡元培、郁达夫、何满子、梁实秋等人的评价也各有其理。没有通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大多容易受名家点评的影响,而高中生的思想还在形成期,就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我想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推荐这本书,让他们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在带领一个班级的学生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前,教师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恐惧心理。鲁迅的作品有着深亥0的时代烙印,这就使得学生与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有些学生一听说是鲁迅的作品,就觉得它过于厚重,害怕去阅读。二是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排斥心理。鲁迅先生善于揭露“假丑恶”,善于描写人性的弱点,这让部分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总觉得这些人物的命运太过悲惨,因而不想去阅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得让学生明白:在未阅读某作者的一定量的作品之前,不可妄下定论。
二、设计有趣的活动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要设计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共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初步感知,互相考验”。首先,将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帮助记录和推进阅读进程。其次,在阅读中,小组和小组间就小说情节命制问题,互相测试。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得参与出题,也不能参与测评和打分。通过参与第一个环节的小游戏,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阅读书籍,并形成一定的競争意识。
第二个环节是“分享展示,及时记录”。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在活动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疑问,还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其次,鼓励学生写阅读随笔,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悟和心得体会。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为后续的研讨作准备。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总结,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收集各种问题,然后将其分类整理好。笔者将问题大体分为了三类,分别是:
1.基础知识类。如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什么?《铸剑》的结局是什么?
2.价值判断类。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却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那么,他的文章对社会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呢?如何看待《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做法?
3.思想主旨类。如陈士成的名字是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作者为什么会安排“白光”出现?在《奔月》中,后羿为什么射不到月亮?《鸭的喜剧》写日常生活中的趣事,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作如下处理:针对基础知识类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针对价值判断类和思想主旨类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活动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作业:
有人说,从鲁迅的小说里只能看到黑暗,请你以小论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论证。
通过这次整本书阅读活动,学生从阅读者变为了思考者,开始走上了思考的道路。
三、适时反思与总结
这次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得很成功,让全班学生了解了鲁迅小说的整体风格,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了解了他在不同阶段的思想观念,有思考、有释疑、有发现,达到了笔者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活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前期鼓励学生自由读,由小组长推进读书的进度,缺少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挑选自己喜欢的章节去读,读得不够认真。
2.中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写读书随笔,教师没有适时引导,因此部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
那么,之后该如何调整呢?
1.前期最好设置一个导读环节,如以单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评论性文章,让他们在初读作品之后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而深入地理解作品。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部分学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魅力,喜欢上了他的作品;部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问,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研究其相关的作品。这些现象都是笔者乐于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