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布鲁姆:我纯洁地保护诗歌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哈罗德·布鲁姆来说,莎士比亚是他一生的神祇。五六岁的时候,被问及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我只想继续读莎士比亚和诗歌。”两年前与记者谈论在哈佛开设的课程时,他计划在今年“重回对莎士比亚全集的讲解”。2019年10月14日,布鲁姆死于家中,享年89岁,也许当时他还在重温莎士比亚。
  布鲁姆生于一个移民美国的犹太人家庭,早年在康奈尔大学跟随M·H·艾布拉姆斯学习,那是一位浪漫主义的权威学者。后来布鲁姆去耶鲁大学读文学博士,耶鲁新批评派盛行,贬低浪漫主义。为了维护文学的想象,他创作了一系列浪漫主义诗歌批评,如《雪莱的神话创造》。
哈罗德·布鲁姆(1930-2019)美国,文学批评家

  真正令他享誉文坛的是随后的“对抗式批评”,即“影响四部曲”——《影响的焦虑》《误读图示》《卡巴拉与批评》《竞争——走向一种修正理论》。他吸收尼采的对抗论和弗洛伊德的防御论,将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父亲和儿子之间无休止的斗争,“一个诗人促使另一个诗人成长”这样温和的迭代在布鲁姆那里被否定,他认为后来的诗人在面对前代巨擘时都会产生焦虑,天才的诗人就在焦虑下对前辈进行有意的、创造性的误读,在诗人之间的相互对抗中诞生自己的作品,如华兹华斯对弥尔顿、雪莱对华兹华斯那样。
  晚年时他发起对正典的捍卫,誓要做西方传统最后的继承者,出版了《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等经典普及著作。在《西方正典》中,他以莎士比亚为向度,选出26位西方文学大师进行分析,从影响过莎氏的蒙田、乔叟,到他所影响的弥尔顿、塞缪尔·约翰逊、乔伊斯,还有反对莎氏的托尔斯泰,堪称“散文化了的莎士比亚”的弗洛伊德等等。他认为,“莎士比亚就是文学经典。他设立了文学的标准和限度。”
  在对经典作品的批评上,布鲁姆的态度异常坚决,只守著艺术和审美这一个维度。他认为文学的经典性不源自其他的什么,只在于它本身强有力的文学原创性,和因而表现出来的惊世骇俗的陌生性,“伟大的文学即使面对最有意义的事业也会坚守其自足性。”文学的意义也不在于任何功利性的价值,“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
  因此,他将政治、伦理、宗教、道德等拒于文学的门外,试图从这些社会学角度对作品进行文化研究的人被他评为“旨在消除莎士比亚的独特性,以展示他们的文化唯物主义”,例如女性主义者、非洲中心论者、马克思主义者、受福柯影响的新历史主义者或解构主义者等,他用一顶“憎恨学派”的帽子将他们一齐扣下。与异见者的论战也使他收获了“最臭名昭著的文学批评家”的头衔。
  “所谓的美学价值来自阶级斗争,这条原则太笼统,无法完全驳斥。逃避美学的结果是把美学变成意识形态或者形而上学,人们再也不能把一首诗当成诗歌来读,因为它首先是社会文件。对于这种方法,我坚决抵制,敦促尽可能全面地、纯洁地保护诗歌。……如果我们阅读西方正典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我们的社会、政治和个人道德的各种价值,我坚信我们会变成自私自利、剥削他人的魔鬼。”
  布鲁姆相信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的神权时代-贵族时代-混乱时代循环理论:每个新的神权时代会在一场大混乱后最终出现。他对此不甚乐观,“也许阅读的年代,如贵族时代、民主时代和混乱时代,都已经到了尽头,再生的神权时代会充斥着声像文化。”但布鲁姆依然孤独地守候在纯文学的净土上,期待会有一个逆转的时刻:“旅鼠们不会再成群结队地自坠山崖。”
其他文献
漫威的超级英雄们告别了父亲。  消息是在11月12日早上传出来的,斯坦·李的女儿J.C证实,95岁的父亲在被送往洛杉矶Cedars Sinai医疗中心不久后离世。在将近80年的从业生涯里,斯坦·李为漫威漫画公司留下了成百上千个超级英雄故事,从《美国队长》到《神奇四侠》到《蜘蛛侠》到《X战警》再到《复仇者联盟》。  斯坦·李是个精力充沛的老头,总是戴一副深色墨镜。他都忘了自己为什么会戴墨镜,等回过神
“邂逅成功,幸福一生”的LED灯光牌不间断地滚动,指导老师站在正中央的小舞台上,穿着艳粉色的小礼服裙,跟着音乐的节奏用力挥动胳膊。  包头,熙熙攘攘的交叉路口旁,走进这家“健康产品”专卖店,像误入夜间遛弯的公园,充满动感的《车载慢摇》震耳欲聋,58岁的郑梅一个接一个地将现场录制的小视频发到朋友圈里。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奋斗的你”——标语覆盖了半面墙。摆满椅子的大厅里,所有人站着,小幅晃动身
网友的质疑和媒体的曲解此起彼伏,但章莹颖的家人仍不得不出来面对公众,他们担心离开美国后,没有人继续关注章莹颖的下落,警方的工作会慢下来,领馆和学校的关心也会跟着减弱,案件最终变成冷案,以没有结果而结束  送章莹颖出国那天是怎样的情景?最后一次跟她联系是什么情况?第一次收到失踪消息是什么心情,当时在做什么?一个个直线球被美国伊利诺伊州当地媒体WCIA记者安东尼·安托万抛出来,砸到题干主人公最亲近的人
图/本刊记者 大食关于翻译:买爆了的“禁书”  人物周刊:当时怎么会去翻译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韩少功:都是很偶然的机缘。最开始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公共外语是很糟糕的,那时候我已经当爸爸了,家务事不少,自己又喜欢创作,耽误很多时间,有些副课就没往心上去。英语当时是副课,成绩很一般,只是过关而已。大学毕业以后,我觉得创作也不一定是一辈子的饭碗,写不出来怎么办?说不定还得改行干别的,去当老师、当编辑,
乌托邦与地狱仅仅一线之隔的情景,大概也只会出现在印度。我甚至觉得,两者的并行不悖,各自的理所当然,才是这个国度的现实  1    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最南方的邦,与印度北方的差异,就像广东之于华北平原。这种差异感,我在走出马杜赖火车站的一刻,就分明感受到了——那是一种置身“南印深处”的感觉。  泰米尔人属于达罗毗荼人种——肤黑、鼻塌、唇厚,身材要比印度北方人矮小。他们所说的语言是泰米尔语,与印地语没
2018年9月18日,电影制片人、作家玛索琳娜·罗丽丹·伊文思(Marceline Loridan Ivens)在巴黎去世,享年90岁,这也是她丈夫、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去世的年龄。  第一次看到玛索琳娜,是在著名纪录片《夏日纪事》里,那时她还不姓伊文思。1960年的巴黎街头,玛索琳娜带着笨大的录音设备,向每一个路人提问:“你幸福吗?”举起的麦克风上连着弯弯绕绕的长线
第二次再看伊莎贝拉·史都华·嘉德娜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的时候我特意喝了酒,博物馆餐厅提供酒品真是贴心的创举,它默许了你在一种微醺的状态下欣赏艺术品。嘉德娜博物馆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并不像一座博物馆,而是一个由花园、同廊和古宅组成的时光幻境,尤其当你酒足饭饱,像得到了女主人的邀请,在宴乐之后,得以参观她无一处不考究的行官。  这里不像博物馆,所以也就
杨重光的花园在当地小有名气,路人为我指明了方向。刚走近栅栏,就看见满园的春天夺门而出。这其实是杨太太的花园,花园的主人,头上顶着遮阳帽和毛巾,双手泥土出来迎客。隐在安徽市郊的“莫奈花园”,曾经作为中国私家花园的代表获颁“世界最美花园”的奖项,它呼应着法国吉维尼小镇的那一个真身,主人对莫奈花园的喜爱溢于言表,她甚至连微信名都叫莫奈。  户外是太太的领地,室内则是丈夫的。其茂密和丰沛不亚于外面那个盎然
出国打球让眼界变化很大  人物周刊:你到土耳其已经两个赛季了,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朱婷:我觉得是眼界。看的东西不一样了,因为这边有很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包括其他队交手的运动员,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不一样的打球风格,或者说打球的变化。教练指导的方式也有不同。因为年轻可以去学习、去尝试嘛,如果是好的就拿来自己用。  人物周刊:对于你来说,眼界是最重要的吗?  朱婷:对啊,因为你要看那些
编者按:桑兵先生是研究晚清民国史的大家,这本新作收入了十余篇专题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甲午战后中日关系的走向与变动。本文关注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大亚洲主义演讲,此事学界关注甚多且备受争议。看法分歧之处主要有4点:其一,孙中山北上为何转道日本;其二,以大亚洲主义为讲题,在孙中山是主动还是被动;其三,演讲的目的究竟何在;其四,演讲的效果如何。在纷繁史料中,桑兵先生试图通过还原历史现场去接近孙中山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