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是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以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为例,对其运用中所采取的方法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目的在于探索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正确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63-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先天不足,加之对不良社会现象又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越发使得过去的那种纯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而不相适应。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案例分析法应运而生并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即通过对社会案例的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现身的说服教育。但是,将案例教学法引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还处于尝试阶段,以笔者的亲身体验,深感这种方法还有很多问题是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的。下面笔者以两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为例,对其运用中所采取的方法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作粗浅的讨论,以期这种教学方法不断走向科学化。
1 案例分析
案例一: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害怕爷爷舍不得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饭堂打工。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那些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为帮助学生理解案例,老师提出了两个思考的问题:(1)马福元具有哪些良好道德品质?(2)这些良好道德对他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多认为:①马福元的良好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刻苦勤奋,勤俭节约,孝顺长辈等方面;②正是这些良好道德促使他不断完善和推动自我的发展,既无私地照顾了他的爷爷,而且还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当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后,他对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更是感念有加,立志將来要好好回报社会。
该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做了及时的归纳:(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案例二:
广东省佛山市某中职学校,为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生活,以便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融入工作,于是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进行军事化管理的同时,还对校园环境、教室和学生宿舍按企业标准进行整改。其中有两项整改内容引起学生的争议:(1)学校为方便管理,决定在每个宿舍门口贴一张学生详细资料表,要求贴上学生大一寸相片,还要填写家庭电话和家长手机号码;(2)宿舍摆放军事化,被子要叠成方块状,床上不能摆放衣物、书本和其它物品,床底只能摆放一对白色回力鞋和一双拖鞋。为了警示学生严格按要求办事,该校教官把不合格的学生的被子和衣物扔到宿舍地面,把不合格的鞋子的鞋带剪断。有些学生不满校方和教官的行为,纷纷上论坛发贴和打电话给媒体,这就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宿舍门事件”。
为帮助学生理解案例,老师提出了两个思考的问题:(1)学校和教官的做法有没有侵犯学生的权利?如果有侵犯的话,侵犯了学生哪些权利?(2)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你的被子被教官扔到地上或者你的鞋带被剪断,你会怎么做?
学生也讨论得非常热烈,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大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和人权理念,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不断深入具体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归纳以上两则案例教学,我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至少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例联系起来,基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3)培养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4)培养了学生对是非的辨识能力。
但也存在着个四个方面的不足:
(1)案例选择不够合理,案例只反映了对人权的侵犯,没有体现人权的尊重和保护;(2)老师准备不充分,致使归纳和点评有失恰当和匆忙;(3)教师最后点评不全面,重理论,轻实际,例如,“被子被教官扔到了地上或者你的鞋带被剪断了”,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才正确,教师没有作到恰当的指导;(4)只注意从外面世界选取实例,而忽略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情。
2 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双边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和评点,我们认为,一堂好的案例教学课,必须掌握好如下几个双边关系。
(1)教与学的交互关系。案例教学它重在启发,而不再是过去的“填鸭式”讲授,“教以启发引导为主、学以体验获取为主”,有效的实现教与学的交互推进,才能达到传授与反馈的交互融合。 (2)学与用的结合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特定的情景,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深入案例模拟及讨论,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概括,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师与生的关联关系。在切入主题阶段,教师是引导方,学生是探究方;在案例模拟阶段,教师是启发方,学生是参与方;在讨论交流阶段,教师是把控方,学生是思辩方;在结论定性阶段,教师是主导方,学生是接受方。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密切的交流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课堂不再由教师单独控制,而是师生互动,共同推进。
(4)点与面的贯穿关系。案例教学看似是利用案例模拟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简单引导式教学,实际在案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它是从一个典型案例的点出发,由点到面达到全面分析,由面到点实现归纳总结,体现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笔者通过多年对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深深体会到了主动关注这种双边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第一,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第二,案例教学由于将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想象能力放在首位,它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第三,案例教学的双向互动互补,既克服了传统满堂灌的讲授弊端,又起到了填补学生理论知识缺陷的作用;第四,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有论点、有论据、有主题地进行发言,既煅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五,由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 案例教学应重视的几个环节因素
要取得好的案例教学效果,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老师的知识面、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对学生发言的归纳能力等等,但作为教学环节来说,最重要还有如下几点。
3.1 科学恰当地选择案例
教师选择案例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首要前提。一是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选准所需案例;二是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围绕教材才有理论支撑;三是不能取代教材。案例虽然鲜活生动,易于理解,但教材的系统科学性、完整知识性是案例所不具备的。除此之外,选择案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选案例要依据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既要紧密联系教材,又要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结构状况,还要联系学生对当今社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辨真伪,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所选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可信。案例必须选自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3)所选案例要有开放意识。即要紧扣教材内容,但也允许有适当的超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争议的案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学生讨论不必追求统一,允许学生持不同的见解,为学生的思辨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扩展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2 课前认真备课,尽可能作全方位的准备
任课教师在备课之中必须充分预计学生会提出哪些关键性问题,要做到胸有成竹。既要关注课程的专业性,同时又要做到对问题分析的灵活性。首先,任课老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如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等,都要有所涉猎,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其次,任课老师对教学案例,不能只注重陈述讲解,更要侧重启发思考,让学生从多维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3 选择思考问题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中心
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思考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两者相辅相成,任课老师既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要注意把握主题和方向,防止学生随意发挥,偏离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3.4 要善于归纳与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所以归纳与总结至关重要。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无论是各持己见,还是一知半解,老师都要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点评与总结,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对思维盲点和理解误区得到纠正。
总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尝试,是一種创新。通过形式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51-54.
[2] 谢丽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定位的思考[J].世纪桥,2008(20):127,129.
[3]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深度思考[J].文学界·人文,2008(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 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63-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先天不足,加之对不良社会现象又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越发使得过去的那种纯理论讲解的教学模式而不相适应。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案例分析法应运而生并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即通过对社会案例的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现身的说服教育。但是,将案例教学法引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毕竟还处于尝试阶段,以笔者的亲身体验,深感这种方法还有很多问题是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的。下面笔者以两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为例,对其运用中所采取的方法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作粗浅的讨论,以期这种教学方法不断走向科学化。
1 案例分析
案例一: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害怕爷爷舍不得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饭堂打工。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那些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为帮助学生理解案例,老师提出了两个思考的问题:(1)马福元具有哪些良好道德品质?(2)这些良好道德对他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多认为:①马福元的良好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刻苦勤奋,勤俭节约,孝顺长辈等方面;②正是这些良好道德促使他不断完善和推动自我的发展,既无私地照顾了他的爷爷,而且还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当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后,他对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更是感念有加,立志將来要好好回报社会。
该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做了及时的归纳:(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案例二:
广东省佛山市某中职学校,为了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生活,以便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融入工作,于是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进行军事化管理的同时,还对校园环境、教室和学生宿舍按企业标准进行整改。其中有两项整改内容引起学生的争议:(1)学校为方便管理,决定在每个宿舍门口贴一张学生详细资料表,要求贴上学生大一寸相片,还要填写家庭电话和家长手机号码;(2)宿舍摆放军事化,被子要叠成方块状,床上不能摆放衣物、书本和其它物品,床底只能摆放一对白色回力鞋和一双拖鞋。为了警示学生严格按要求办事,该校教官把不合格的学生的被子和衣物扔到宿舍地面,把不合格的鞋子的鞋带剪断。有些学生不满校方和教官的行为,纷纷上论坛发贴和打电话给媒体,这就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宿舍门事件”。
为帮助学生理解案例,老师提出了两个思考的问题:(1)学校和教官的做法有没有侵犯学生的权利?如果有侵犯的话,侵犯了学生哪些权利?(2)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你的被子被教官扔到地上或者你的鞋带被剪断,你会怎么做?
学生也讨论得非常热烈,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大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遵循《世界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和人权理念,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不断深入具体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
归纳以上两则案例教学,我们认为它的成功之处至少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例联系起来,基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3)培养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意识;(4)培养了学生对是非的辨识能力。
但也存在着个四个方面的不足:
(1)案例选择不够合理,案例只反映了对人权的侵犯,没有体现人权的尊重和保护;(2)老师准备不充分,致使归纳和点评有失恰当和匆忙;(3)教师最后点评不全面,重理论,轻实际,例如,“被子被教官扔到了地上或者你的鞋带被剪断了”,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对待才正确,教师没有作到恰当的指导;(4)只注意从外面世界选取实例,而忽略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情。
2 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双边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和评点,我们认为,一堂好的案例教学课,必须掌握好如下几个双边关系。
(1)教与学的交互关系。案例教学它重在启发,而不再是过去的“填鸭式”讲授,“教以启发引导为主、学以体验获取为主”,有效的实现教与学的交互推进,才能达到传授与反馈的交互融合。 (2)学与用的结合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特定的情景,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深入案例模拟及讨论,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概括,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师与生的关联关系。在切入主题阶段,教师是引导方,学生是探究方;在案例模拟阶段,教师是启发方,学生是参与方;在讨论交流阶段,教师是把控方,学生是思辩方;在结论定性阶段,教师是主导方,学生是接受方。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密切的交流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课堂不再由教师单独控制,而是师生互动,共同推进。
(4)点与面的贯穿关系。案例教学看似是利用案例模拟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简单引导式教学,实际在案例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它是从一个典型案例的点出发,由点到面达到全面分析,由面到点实现归纳总结,体现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笔者通过多年对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深深体会到了主动关注这种双边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第一,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第二,案例教学由于将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想象能力放在首位,它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第三,案例教学的双向互动互补,既克服了传统满堂灌的讲授弊端,又起到了填补学生理论知识缺陷的作用;第四,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有论点、有论据、有主题地进行发言,既煅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五,由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 案例教学应重视的几个环节因素
要取得好的案例教学效果,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老师的知识面、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对学生发言的归纳能力等等,但作为教学环节来说,最重要还有如下几点。
3.1 科学恰当地选择案例
教师选择案例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首要前提。一是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选准所需案例;二是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围绕教材才有理论支撑;三是不能取代教材。案例虽然鲜活生动,易于理解,但教材的系统科学性、完整知识性是案例所不具备的。除此之外,选择案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选案例要依据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既要紧密联系教材,又要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结构状况,还要联系学生对当今社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辨真伪,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所选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可信。案例必须选自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3)所选案例要有开放意识。即要紧扣教材内容,但也允许有适当的超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争议的案例,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学生讨论不必追求统一,允许学生持不同的见解,为学生的思辨留下足够的空间,从而扩展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2 课前认真备课,尽可能作全方位的准备
任课教师在备课之中必须充分预计学生会提出哪些关键性问题,要做到胸有成竹。既要关注课程的专业性,同时又要做到对问题分析的灵活性。首先,任课老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如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等,都要有所涉猎,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其次,任课老师对教学案例,不能只注重陈述讲解,更要侧重启发思考,让学生从多维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3 选择思考问题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中心
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思考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两者相辅相成,任课老师既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又要注意把握主题和方向,防止学生随意发挥,偏离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3.4 要善于归纳与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所以归纳与总结至关重要。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无论是各持己见,还是一知半解,老师都要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点评与总结,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对思维盲点和理解误区得到纠正。
总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尝试,是一種创新。通过形式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51-54.
[2] 谢丽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定位的思考[J].世纪桥,2008(20):127,129.
[3]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深度思考[J].文学界·人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