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给不少教师带来困扰,然而,常规教育既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从事多年工作以来,我也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常规教育,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也看到了一些效果,常规教育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得心应手。
究竟什么是常规教育?
所谓“常规”就是每日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怎样做,包括幼儿和教师两方面的行为规范。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因此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动,而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动中和谐协调,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
常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入园的第一天。有一种说法:等孩子们哭好了情绪稳定了才开始。这正是常规教育走入误区的第一步。经验证明,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害怕而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是乐意接受的,并且第一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另寓常规教育于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中,使两者相互促进。常规使生活有序,有趣的内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服从常规要求,开始了师生间亲切的互动,这是常规教育的情感基础。这样会使孩子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缩短情绪波动的时间,比较顺利地适应集体生活。若是在孩子们哭闹期间动员许多成人教师去抱去哄,会使孩子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园内某个成人身上,要改变就更困难了。这是入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导,也给常规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怎样使常规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1、首先,应合理安排和学会运用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地组织和恰当地指挥。作为班上的所有教师最好在班主任的主持下集体讨论确定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特别是幼儿自理生活的环节,对幼儿的行为要求以及保教人员的分工配合。建立一日生活各时间段幼儿行为及主班、配班、保育员等各个角色的职责、行为。在开学前制订“师生行为规范表”张贴在教室墙上,便于保教人员互相提醒,也便于家长了解、督促。
2、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也将自理生活、人际交往、对事对人对己的情感态度等渗透在常规教育中。例如:走路文明、说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找人帮忙说“请你……”,与人交谈看着对方,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等等。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切勿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
3、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做到一致和一贯,随时贯彻师生行为规范表,当违反规范要求的行动出现要及时提醒纠正。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幼儿是乐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示。效果是幼儿愉快,教师轻松。班级常规其实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往往是时松时紧,不坚持。应该做到要求实效,贵在坚持为原则而实施。
4、主班教师要善于主持活动,面向全体或大多数幼儿,及时向其他教师或幼儿发出必要的指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切勿陷入处理个别孩子或料理杂务。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指导他们自己做,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协调合作能力等,也有利于教师观察全局及时引导。在活动转换时主班教师应向幼儿说明下一步做什么怎样做,防止让幼儿整天盲目跟着教师转。这也是常规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5、常规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密切。建议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孩子”等目标出发以免误导。规则一旦建立,在实施時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若有个别孩子不愿服从,你可用“大家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来要求他,即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体行动。常规教育中发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责,而是要以礼相待。便如:“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小朋友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对教师的反复唠叨孩子们也是厌烦的。
6、重视建立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便如:摆放坐位两张椅子间相隔一拳给较宽的空间,可防止拥挤碰撞;集体活动开始找空位坐,可防止争坐位而耽误时间,离开教室前把椅子整理好,可节省时间;端椅子规定姿势,可防止碰撞;集体外出或洗手、取饮水等主动站队等待,防止拥挤也节省时间;要拿别人手上的东西,用礼貌语言协商,防止争论;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有利于保持安全、安宁的环境等等。经验证明,上述常规幼儿都能养成,关键在于教师随时注意及时指导。
7、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分析原因后进行教育。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式放任不管,也不能进行无效的表扬,敷衍孩子。而是要多些耐心和细心,在观察的基础上机智地引导他们。
8、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各方面的发展,调整常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很重要。帮助幼儿从他律向自律发展:1)让幼儿逐渐参与课堂管理,承担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值日生、小组长、老师小帮手等角色轮流担任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切不可当作“奖惩手段”来使用;2)出现纠纷让幼儿共同讨论解决,并制定相应规则防止再犯。幼儿参与课堂管理的办法还需要教师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探索规律创造经验。从而解决常规教育中的某些难题。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从长远看,常规教育是培养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课,因而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勇于探索,使良好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主的行为。同时又要注意,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究竟什么是常规教育?
所谓“常规”就是每日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怎样做,包括幼儿和教师两方面的行为规范。常规教育就是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逐渐地从他律向自律发展,也就是从服从别人管理发展到自我管理。因此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束缚幼儿和教师的行动,而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动中和谐协调,营造安宁、有序、温馨的生活氛围。
常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入园的第一天。有一种说法:等孩子们哭好了情绪稳定了才开始。这正是常规教育走入误区的第一步。经验证明,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往往感到害怕而不知所措,这时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是乐意接受的,并且第一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另寓常规教育于丰富有趣的生活内容中,使两者相互促进。常规使生活有序,有趣的内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服从常规要求,开始了师生间亲切的互动,这是常规教育的情感基础。这样会使孩子容易摆脱对家人的依恋,缩短情绪波动的时间,比较顺利地适应集体生活。若是在孩子们哭闹期间动员许多成人教师去抱去哄,会使孩子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园内某个成人身上,要改变就更困难了。这是入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导,也给常规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怎样使常规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1、首先,应合理安排和学会运用一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地组织和恰当地指挥。作为班上的所有教师最好在班主任的主持下集体讨论确定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特别是幼儿自理生活的环节,对幼儿的行为要求以及保教人员的分工配合。建立一日生活各时间段幼儿行为及主班、配班、保育员等各个角色的职责、行为。在开学前制订“师生行为规范表”张贴在教室墙上,便于保教人员互相提醒,也便于家长了解、督促。
2、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也将自理生活、人际交往、对事对人对己的情感态度等渗透在常规教育中。例如:走路文明、说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不推撞、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找人帮忙说“请你……”,与人交谈看着对方,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等等。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切勿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
3、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做到一致和一贯,随时贯彻师生行为规范表,当违反规范要求的行动出现要及时提醒纠正。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幼儿是乐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示。效果是幼儿愉快,教师轻松。班级常规其实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往往是时松时紧,不坚持。应该做到要求实效,贵在坚持为原则而实施。
4、主班教师要善于主持活动,面向全体或大多数幼儿,及时向其他教师或幼儿发出必要的指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切勿陷入处理个别孩子或料理杂务。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要指导他们自己做,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协调合作能力等,也有利于教师观察全局及时引导。在活动转换时主班教师应向幼儿说明下一步做什么怎样做,防止让幼儿整天盲目跟着教师转。这也是常规教育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5、常规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语言表述关系密切。建议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秩序的需要,切勿从“听话、做好孩子”等目标出发以免误导。规则一旦建立,在实施時教师的语句要明确简练,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若有个别孩子不愿服从,你可用“大家这样做,你也要这样做”来要求他,即用集体行为来约束个体行动。常规教育中发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责,而是要以礼相待。便如:“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小朋友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对教师的反复唠叨孩子们也是厌烦的。
6、重视建立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便如:摆放坐位两张椅子间相隔一拳给较宽的空间,可防止拥挤碰撞;集体活动开始找空位坐,可防止争坐位而耽误时间,离开教室前把椅子整理好,可节省时间;端椅子规定姿势,可防止碰撞;集体外出或洗手、取饮水等主动站队等待,防止拥挤也节省时间;要拿别人手上的东西,用礼貌语言协商,防止争论;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有利于保持安全、安宁的环境等等。经验证明,上述常规幼儿都能养成,关键在于教师随时注意及时指导。
7、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分析原因后进行教育。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式放任不管,也不能进行无效的表扬,敷衍孩子。而是要多些耐心和细心,在观察的基础上机智地引导他们。
8、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各方面的发展,调整常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很重要。帮助幼儿从他律向自律发展:1)让幼儿逐渐参与课堂管理,承担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值日生、小组长、老师小帮手等角色轮流担任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切不可当作“奖惩手段”来使用;2)出现纠纷让幼儿共同讨论解决,并制定相应规则防止再犯。幼儿参与课堂管理的办法还需要教师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共同探索规律创造经验。从而解决常规教育中的某些难题。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从长远看,常规教育是培养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课,因而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勇于探索,使良好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主的行为。同时又要注意,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