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石景山区档案馆简介
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城区西部,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素有“京西明珠”之美称。解放以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石景山区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和首钢涉钢产业的压产搬迁,石景山区正在通过营造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北京CRD,建设首都新城区。区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景山区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石景山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1月,现有工作人员25人,内设一室四科一中心,即办公室、业务指导科、法规科、档案管理科、档案编研科和区直机关档案管理中心。截至2005年底,馆藏档案资料89827卷(件),排架长度1219米,起止年代1948-2004年。馆藏档案包括文书、科技、声像、实物、专门档案等多种门类。
二、馆藏精品介绍
(一)记录重要变革的历史档案
历史上,石景山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钢铁、电力、机械、冶金等门类齐全的重工业基地。由于这一特殊的经济背景,“大跃进”中首都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1963年的北京市城市政权试点,都确立在石景山区。馆藏档案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建国后发生在石景山地区的重要变革,对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是首都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是中共北京市委根据刘少奇同志1958年视察石景山区后的指示进行的试验典型。馆内保存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的各类档案,如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情况介绍;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表;公社负责人出国访问的照片;前苏联赠送的工艺品、人物塑像等礼品。这些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基本情况,为研究人民公社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3年6月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石景山办事处。石景山办事处以石景山人民公社区域为管辖范围,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为解决重工业区内公共市政建设及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而建立的一个城市政权试点。馆藏档案包括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关于成立石景山办事处的通知,办事处存在期间形成的大事记、会议记录、工作报告等,这些档案资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石景山办事处从宣告成立到停止试点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展现领导人、名人风采的照片题词
馆内专门建有领导人专题库,存有党和国家及北京市领导人来石景山地区视察工作的照片817张,题词45件。其中有毛泽东同志接见驻区战友文工团演员的照片;刘少奇同志视察石景山少年之家的照片;陈云同志为石景山游乐园的题词等。
温家宝总理视察玉泉路小学的场景,我们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9月9日,温总理在北京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这所学校主要接收外地来京务工农民子弟就读,学生来自20多个省市。温总理走进二年级二班的教室,亲切地拉着孩子们的小手,一一询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父母做什么工作,学校收多少学费。总理对学校的老师们说,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我们的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带着感情教育他们。然后,总理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大字。这一体现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高度重视的珍贵手迹就收藏在石景山区档案馆。
回眸这些难忘的历史瞬间,我们更加钦佩中央领导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崇高风范。他们的殷殷嘱托,深深地印在了石景山人民的心里,化作了建设石景山的巨大动力。
档案馆还建有名人专题库,存有众多作家和学者的珍贵资料。当代著名作家魏巍长期居住在石景山,一半以上作品是在这里构思写出的,馆内收藏着魏巍生平各时期的照片110张,签名赠书26本,包括《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等代表作品。此外,馆内还有著名军旅诗人石祥代表作《十五的月亮》的歌词手稿等珍贵档案资料。
(三)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石景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荟萃之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馆藏不同类别与载体的档案资料,彰显出这一地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法海寺壁画的重要档案距今已有558年历史的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寺内壁画为我国明代壁画之最。翻开档案,有一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0年4月18日由部长沈雁冰亲自签署的公函:“请保护石景山附近法海寺明朝壁画由。据本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报称,该院近有人至石景山附近法海寺观明朝壁画;见该寺已驻有部队,壁画有部分已被毁坏,有些壁画上钉了好些钉子。请即查勘,并通知借驻部队加以爱护;已经钉的钉子就不用拔出,未钉死的轻轻把它钉进去,以免拔出时再毁坏。请即核办为荷。”从这短短的一封公函里,后人不难看出大画家徐悲鸿对法海寺壁画的珍爱和部长沈雁冰对法海寺壁画鼎力保护的拳拳之心,就连怎样处理壁画上的钉子问题都想得如此细致。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浅予先生1950年参观完法海寺壁画后说:“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曾刊登这些(指法海寺壁画)壁画与塑像,介绍甚详。”他还提出保护壁画的四条具体意见。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很重视这一反映,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请保护石景山附近法海寺明朝壁画。此后,石景山区?穴当时为北京市第十九区)有关部门积极进行了协调和保护。这些历史片断都被完整地收录在馆藏档案之中,反映了各级政府对保护国宝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
无言的史书——历代碑志资料石景山区境内拥有众多历代石刻,这些数千年遗留下来的无言史书是研究石景山区文史的珍贵档案资料。档案馆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本区域内碑志资料500余幅,填补了馆藏空白。2003年底,根据馆藏资料,区档案馆与区宣传部、文委等部门联合出版了《北京市石景山区历代碑志选》。书中共精选汉代至民国期间的墓碑石刻、墓志铭、寺庙碑刻、石经艺文等118幅,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石景山区地域内历代碑志的古韵和魅力。此书是石景山区第一部全面介绍历代碑志的书籍,为文史研究人员提供了区史、文物史的良好素材库,被誉为一项丹青耀目的文化工程。
雅俗共赏的京西民粹——古城村秉心圣会档案石景山区古城村的秉心圣会是京西妙峰山百会朝顶中较为著名的花会。石景山区档案馆保存着秉心圣会从民国至现代的各时期的照片和相关书籍资料,为专家学者研究地区民俗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
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城区西部,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素有“京西明珠”之美称。解放以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石景山区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和首钢涉钢产业的压产搬迁,石景山区正在通过营造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北京CRD,建设首都新城区。区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景山区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石景山区档案馆成立于1981年1月,现有工作人员25人,内设一室四科一中心,即办公室、业务指导科、法规科、档案管理科、档案编研科和区直机关档案管理中心。截至2005年底,馆藏档案资料89827卷(件),排架长度1219米,起止年代1948-2004年。馆藏档案包括文书、科技、声像、实物、专门档案等多种门类。
二、馆藏精品介绍
(一)记录重要变革的历史档案
历史上,石景山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钢铁、电力、机械、冶金等门类齐全的重工业基地。由于这一特殊的经济背景,“大跃进”中首都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1963年的北京市城市政权试点,都确立在石景山区。馆藏档案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建国后发生在石景山地区的重要变革,对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是首都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是中共北京市委根据刘少奇同志1958年视察石景山区后的指示进行的试验典型。馆内保存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的各类档案,如石景山中苏友好人民公社情况介绍;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表;公社负责人出国访问的照片;前苏联赠送的工艺品、人物塑像等礼品。这些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基本情况,为研究人民公社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3年6月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石景山办事处。石景山办事处以石景山人民公社区域为管辖范围,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为解决重工业区内公共市政建设及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而建立的一个城市政权试点。馆藏档案包括北京市人民委员会1963年关于成立石景山办事处的通知,办事处存在期间形成的大事记、会议记录、工作报告等,这些档案资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石景山办事处从宣告成立到停止试点的发展演变过程。
(二)展现领导人、名人风采的照片题词
馆内专门建有领导人专题库,存有党和国家及北京市领导人来石景山地区视察工作的照片817张,题词45件。其中有毛泽东同志接见驻区战友文工团演员的照片;刘少奇同志视察石景山少年之家的照片;陈云同志为石景山游乐园的题词等。
温家宝总理视察玉泉路小学的场景,我们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9月9日,温总理在北京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这所学校主要接收外地来京务工农民子弟就读,学生来自20多个省市。温总理走进二年级二班的教室,亲切地拉着孩子们的小手,一一询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父母做什么工作,学校收多少学费。总理对学校的老师们说,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我们的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带着感情教育他们。然后,总理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大字。这一体现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高度重视的珍贵手迹就收藏在石景山区档案馆。
回眸这些难忘的历史瞬间,我们更加钦佩中央领导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崇高风范。他们的殷殷嘱托,深深地印在了石景山人民的心里,化作了建设石景山的巨大动力。
档案馆还建有名人专题库,存有众多作家和学者的珍贵资料。当代著名作家魏巍长期居住在石景山,一半以上作品是在这里构思写出的,馆内收藏着魏巍生平各时期的照片110张,签名赠书26本,包括《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等代表作品。此外,馆内还有著名军旅诗人石祥代表作《十五的月亮》的歌词手稿等珍贵档案资料。
(三)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石景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荟萃之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馆藏不同类别与载体的档案资料,彰显出这一地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法海寺壁画的重要档案距今已有558年历史的法海寺位于石景山区,寺内壁画为我国明代壁画之最。翻开档案,有一份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0年4月18日由部长沈雁冰亲自签署的公函:“请保护石景山附近法海寺明朝壁画由。据本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报称,该院近有人至石景山附近法海寺观明朝壁画;见该寺已驻有部队,壁画有部分已被毁坏,有些壁画上钉了好些钉子。请即查勘,并通知借驻部队加以爱护;已经钉的钉子就不用拔出,未钉死的轻轻把它钉进去,以免拔出时再毁坏。请即核办为荷。”从这短短的一封公函里,后人不难看出大画家徐悲鸿对法海寺壁画的珍爱和部长沈雁冰对法海寺壁画鼎力保护的拳拳之心,就连怎样处理壁画上的钉子问题都想得如此细致。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浅予先生1950年参观完法海寺壁画后说:“1937年《伦敦新闻》画报,曾刊登这些(指法海寺壁画)壁画与塑像,介绍甚详。”他还提出保护壁画的四条具体意见。当时的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很重视这一反映,致函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请保护石景山附近法海寺明朝壁画。此后,石景山区?穴当时为北京市第十九区)有关部门积极进行了协调和保护。这些历史片断都被完整地收录在馆藏档案之中,反映了各级政府对保护国宝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
无言的史书——历代碑志资料石景山区境内拥有众多历代石刻,这些数千年遗留下来的无言史书是研究石景山区文史的珍贵档案资料。档案馆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本区域内碑志资料500余幅,填补了馆藏空白。2003年底,根据馆藏资料,区档案馆与区宣传部、文委等部门联合出版了《北京市石景山区历代碑志选》。书中共精选汉代至民国期间的墓碑石刻、墓志铭、寺庙碑刻、石经艺文等118幅,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石景山区地域内历代碑志的古韵和魅力。此书是石景山区第一部全面介绍历代碑志的书籍,为文史研究人员提供了区史、文物史的良好素材库,被誉为一项丹青耀目的文化工程。
雅俗共赏的京西民粹——古城村秉心圣会档案石景山区古城村的秉心圣会是京西妙峰山百会朝顶中较为著名的花会。石景山区档案馆保存着秉心圣会从民国至现代的各时期的照片和相关书籍资料,为专家学者研究地区民俗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