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的余辉洒在这座小镇上,洒在院子里的每一朵金色的向日葵上,洒在这安静祥和的每一寸乐土上,更洒进每一位老人的心里,温暖而明净、亲切而快乐。
历史上,关于幸福的定义,也许大都在王宫权贵中最能体现。洛阳市安乐镇上的幸福院就坐落在隋唐城遗址上的栖霞宫村的东头。
往事越千年,历史就是这样巧合!
一个是皇亲国戚的行宫,一个是平民百姓的幸福院。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却演绎着同一个有关幸福的主题。
幸福院,原来叫敬老院。现在这么一改,那名字就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更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在安乐镇,这些一生饱经沧桑的鳏寡孤居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2008年8月9日,恰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二天,我们走进安乐镇幸福院。院中央是藤蔓缠绕的凉棚走廊,左边是一块菜地,满目的绿色,带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一些老人在那里有说有笑地忙碌着,他们正在收获新鲜的豆角,争论着昨夜奥运开幕式的情形。
董庄村的张书炎老人说:“外国人都来了,中国不简单哪!不受外国人欺负了!我们一直等到中国队出场了才回去休息的。”
我很惊奇:这些老人是怎样坚持到最后的?他们中最大的已有86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
张书炎老人说:“我们生活可好了,一个星期饭菜都不重样,每年冬夏,还发给我们两套新衣服。”
王松堂老人笑道:“以前想都不敢想,这里住得宽敞干净,又有伴儿,一点也不寂寞。”
赵全老人说:“冬天,是老人的一个关口。去年冬天,我们这里没有一个人走的(去世),也没有一个老人伤着,是托了院长的洪福!”
老人们“好好好好”地告诉我这个陌生的访问者,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我心豁然了:在这个市场经济年代,在小镇经济飞速向前迈进的同时,镇政府并没有忘记那些孤苦的弱势老人。关爱老人,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安乐镇政府人文关怀的责任体现。
记者见到幸福院院长曹方成时,他正在房间里整理桌上的资料。
这是一个质朴亲切而又富有责任感的院长。他告诉我们,对于安乐镇幸福院,镇政府一期工程投资了90多万元,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可以同时接纳56位老人居住,院内设有室内活动室、会议室、医务室、淋浴间、厨房和餐厅;室外有健身器材、活动场地,还有自己开发的绿色菜园。现在有一部分食用的新鲜蔬菜就来源于这块菜地。每天早晨6:30,院长带着老人们准时起来,绕着菜园晨跑,大家也都很愿意来菜园里享受田园生活。他接着说道,镇政府不仅投入巨资建设幸福院,而且在生活上也处处关心这些老人,经常来看望他们,今年大年初一领导们就是在这儿陪着他们一起度过的。
在走廊上,见两个老人正聊天,记者问他们住得可好,“一个字‘好’,比家里好,吃喝穿用政府都照顾到啦!”老人们带着喜悦的笑容说,“我们平时下棋、打牌、还能看看电视,比家里顺心啊!”
记者来到楼房东部的餐厅,餐厅门口的黑板上写着一周食谱,详细记载了每天早餐,午餐,晚餐,七天的菜谱确实不重样。年轻的厨师打开厨房门,说:“厨具基本上都是不锈钢的,我们每次用过后,都要经过高温消毒,菜有自己种的也有买的。”
院长曹方成说道:“我们这里现在共收养了34位老人,全部来自安乐镇各辖区的五保老人,最大的已有86岁,来自水磨村的张全会,30年代打日本鬼子,5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没有亲生子女,原先在家以种菜为生,生活不好过……孤寡老人,独居生活,大都非常寂寞而艰辛,来到这里后,他们就变了样。”听了院长一番话,我决定去看看张全会。
聊天间,张全会老人跟我们讲起了去年冬天的一件事:“2007年12月份,我心脏病突发。半夜里,院长值班,马上打电话叫救护车。到医院后,是院长给垫了300元,副镇长张辉垫了200元……要是在家,早就不行了……”
一丝宽慰掠过老人眉宇间,他潮湿的双眼望向窗外。
窗外是一片菜园,满园青绿,近处的番茄在阳光下呈现出生机和光芒……
我打破沉默的氛围,岔开话题说:“张大爷,听说昨晚你们看奥运会开幕式了,你一直坚持到中国队出场才回去休息。”老人回过神说:“我命不赖,活到86岁了,还能看咱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说良心话,我们真是得了共产党的好处了,得了胡书记的好处了!”
让我们惊讶的是,张全会老人这么大年纪还在看书。他拿起《圣经》说,当时来幸福院时,还怕管得太严不让看,现在他一点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里面有的章节他都能背下来,“脑子越用越好使啊!”老人乐言。
的确,张全会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晚年生活的顺心与舒心。末了,老人幽默地跟我们说了他自编的顺口溜:政策对了头,干部带了头,老人有奔头。
庭院的凉棚下,现年65岁的吴红周老人拉着二胡,还有五位老人一同歌唱起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歌声久久回荡在幸福院的每一个角落,温馨而美好。
记者离开幸福院时,夕阳的余辉洒在这座小镇上,洒在院子里每一朵金色的向日葵上,洒在这安静祥和的每一寸乐土上,更洒进每一位老人的心里,温暖而明净、亲切而快乐。
一切的一切,绚烂而热烈,我仿佛看到小镇用它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把幸福院建成了一座经济殷实、生活美满、老人幸福、生机盎然的乡村孤寡老人的居家乐园。
“老有所养”,这是2008年两会上建设“五有之乡”的其中一有,在市场经济下,这个小镇没有忘记那些孤独的老人,没有忘记那些需要关怀的弱势人群,没有忘记肩负着民生的社会责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小镇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也是在改革巨流中,让普通民众分享到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历史上,关于幸福的定义,也许大都在王宫权贵中最能体现。洛阳市安乐镇上的幸福院就坐落在隋唐城遗址上的栖霞宫村的东头。
往事越千年,历史就是这样巧合!
一个是皇亲国戚的行宫,一个是平民百姓的幸福院。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却演绎着同一个有关幸福的主题。
幸福院,原来叫敬老院。现在这么一改,那名字就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更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在安乐镇,这些一生饱经沧桑的鳏寡孤居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2008年8月9日,恰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二天,我们走进安乐镇幸福院。院中央是藤蔓缠绕的凉棚走廊,左边是一块菜地,满目的绿色,带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一些老人在那里有说有笑地忙碌着,他们正在收获新鲜的豆角,争论着昨夜奥运开幕式的情形。
董庄村的张书炎老人说:“外国人都来了,中国不简单哪!不受外国人欺负了!我们一直等到中国队出场了才回去休息的。”
我很惊奇:这些老人是怎样坚持到最后的?他们中最大的已有86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
张书炎老人说:“我们生活可好了,一个星期饭菜都不重样,每年冬夏,还发给我们两套新衣服。”
王松堂老人笑道:“以前想都不敢想,这里住得宽敞干净,又有伴儿,一点也不寂寞。”
赵全老人说:“冬天,是老人的一个关口。去年冬天,我们这里没有一个人走的(去世),也没有一个老人伤着,是托了院长的洪福!”
老人们“好好好好”地告诉我这个陌生的访问者,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我心豁然了:在这个市场经济年代,在小镇经济飞速向前迈进的同时,镇政府并没有忘记那些孤苦的弱势老人。关爱老人,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安乐镇政府人文关怀的责任体现。
记者见到幸福院院长曹方成时,他正在房间里整理桌上的资料。
这是一个质朴亲切而又富有责任感的院长。他告诉我们,对于安乐镇幸福院,镇政府一期工程投资了90多万元,占地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可以同时接纳56位老人居住,院内设有室内活动室、会议室、医务室、淋浴间、厨房和餐厅;室外有健身器材、活动场地,还有自己开发的绿色菜园。现在有一部分食用的新鲜蔬菜就来源于这块菜地。每天早晨6:30,院长带着老人们准时起来,绕着菜园晨跑,大家也都很愿意来菜园里享受田园生活。他接着说道,镇政府不仅投入巨资建设幸福院,而且在生活上也处处关心这些老人,经常来看望他们,今年大年初一领导们就是在这儿陪着他们一起度过的。
在走廊上,见两个老人正聊天,记者问他们住得可好,“一个字‘好’,比家里好,吃喝穿用政府都照顾到啦!”老人们带着喜悦的笑容说,“我们平时下棋、打牌、还能看看电视,比家里顺心啊!”
记者来到楼房东部的餐厅,餐厅门口的黑板上写着一周食谱,详细记载了每天早餐,午餐,晚餐,七天的菜谱确实不重样。年轻的厨师打开厨房门,说:“厨具基本上都是不锈钢的,我们每次用过后,都要经过高温消毒,菜有自己种的也有买的。”
院长曹方成说道:“我们这里现在共收养了34位老人,全部来自安乐镇各辖区的五保老人,最大的已有86岁,来自水磨村的张全会,30年代打日本鬼子,5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没有亲生子女,原先在家以种菜为生,生活不好过……孤寡老人,独居生活,大都非常寂寞而艰辛,来到这里后,他们就变了样。”听了院长一番话,我决定去看看张全会。
聊天间,张全会老人跟我们讲起了去年冬天的一件事:“2007年12月份,我心脏病突发。半夜里,院长值班,马上打电话叫救护车。到医院后,是院长给垫了300元,副镇长张辉垫了200元……要是在家,早就不行了……”
一丝宽慰掠过老人眉宇间,他潮湿的双眼望向窗外。
窗外是一片菜园,满园青绿,近处的番茄在阳光下呈现出生机和光芒……
我打破沉默的氛围,岔开话题说:“张大爷,听说昨晚你们看奥运会开幕式了,你一直坚持到中国队出场才回去休息。”老人回过神说:“我命不赖,活到86岁了,还能看咱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说良心话,我们真是得了共产党的好处了,得了胡书记的好处了!”
让我们惊讶的是,张全会老人这么大年纪还在看书。他拿起《圣经》说,当时来幸福院时,还怕管得太严不让看,现在他一点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里面有的章节他都能背下来,“脑子越用越好使啊!”老人乐言。
的确,张全会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晚年生活的顺心与舒心。末了,老人幽默地跟我们说了他自编的顺口溜:政策对了头,干部带了头,老人有奔头。
庭院的凉棚下,现年65岁的吴红周老人拉着二胡,还有五位老人一同歌唱起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歌声久久回荡在幸福院的每一个角落,温馨而美好。
记者离开幸福院时,夕阳的余辉洒在这座小镇上,洒在院子里每一朵金色的向日葵上,洒在这安静祥和的每一寸乐土上,更洒进每一位老人的心里,温暖而明净、亲切而快乐。
一切的一切,绚烂而热烈,我仿佛看到小镇用它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把幸福院建成了一座经济殷实、生活美满、老人幸福、生机盎然的乡村孤寡老人的居家乐园。
“老有所养”,这是2008年两会上建设“五有之乡”的其中一有,在市场经济下,这个小镇没有忘记那些孤独的老人,没有忘记那些需要关怀的弱势人群,没有忘记肩负着民生的社会责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小镇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也是在改革巨流中,让普通民众分享到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