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的平面设计是从19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主要的刺激因素是现代机械化的印刷技术发展、新的印刷技术给设计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提出了崭新的设计要求,从而促进了设计的发展。设计的发展需要设计教育的支持,艺术设计教育可以追溯至德国的包豪斯学校。包豪斯学校于1919年成立于德国,是一所现代实用艺术设计学校。而我国的平面设计教育起步更晚,直至1998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定名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而且仅仅在艺术院校和传统大学得以变革发展,至于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更是短暂。在这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及企业的需求。现代的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仍受到传统的教学机制与教学观念制约,仍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及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闭门造车,沉溺于专业技巧的借鉴中,从而使学生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模式是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把学生关在课堂训练,直到毕业在即的最后一个月,才让学生走到社会进行短期的实习。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现状需求,原因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而进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国外就非常注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独到的一面:把校企合作摆在首要位置,合作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课的教学形式和企业实习。所谓专题讲座课的教学形式,是由企业提出个案要求,由专业教师提出设计思路,学生以几人一组的形式就此提出讲解与分析,然后向企业方和专业教师阐述,最后由三方共同商量确定个案专题设计及结题方案。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更是注重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学生到了企业、可以了解到企业工作环境、艺术生产基本技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的工作,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学生到了毕业后就不至于不适应企业现状而被淘汰,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值得我国起步较晚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
平面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平面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实际应用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定,也不是由教师来评定,而是由社会、企业、客户来评定。如果学生毕业后到了企业工作而不能给企业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那么企业将认为该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不适合现状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企业也处在立体化的竞争状态,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更高。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标出应聘该职位的人员需有2至3年实际工作经验,这说明企业对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缺少实际应用能力的信任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和调整自己的办学体系,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也刚刚起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脚踏实地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体系,万万不可照搬国外的教育体系。我想,国内的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教学与实践道路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学
高职平面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切入,按需安排,以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参照,达到学用一致。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设计理论知识、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营销能力。依据这些应知应会岗位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制订培养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因此,将平面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是必然的。 以下就我所任教的其他一门广告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与研究》。近几年中国广告业蓬勃发展,仅1992—2002年十年间,中国广告营业额就从25.02亿上升至903.15亿,增长了36.09倍,广告经营单位也飙升到了八万多户。而同时,各开设此课程的院校却依然实行着老师讲解的授课模式。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始终是图形、字体、色彩、版式,而对广告理论、投放媒体、消费调查、受众心理、广告效果反馈等鲜有了解。这种“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如下目的:使同学们深刻理解广告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掌握广告的类型、实际目的及作用;广告传播的四大媒体及其辅助媒体的应用;广告创意的内涵、重要性以及现代广告创意的战略要素;深入掌握广告媒介的特征、作用;掌握广告创意方法及广告设计的基本程序等。在学习过程中,除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与一定的社会市场调研能力即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其对广告的设计能力及创意能力,使其初步掌握和达到对广告媒体的应用能力和广告设计实施能力。
目前一些广告业知名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等已就这方面寻求了解决之道:与企业或广告公司合作,由学生和从业人员合作完成广告项目,在广告实务运作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专业知识,了解自己的缺陷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这无疑为其他正在探索中的院校提供了参考。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广告公司、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广告营销人士和高级主管来校兼职任教,或担任名誉教授和顾问,开设讲座,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有报道说:从1996至2001年,日本株式会社电通在中国北大、清华等6所大学实施了为期5年的广告教育项目,5年中共有284名电通的广告人在讲座中担任讲师,其教材着眼于广告的运作实务,其教员也来自电通资深的广告人。这一举措将企业时务与课堂教學相结合,大大强化了广告专业教育的可操作性,对我们是很好的借鉴。
高职学生以动手能力强为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技术工人,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即高职学生除具有实践、应变、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等多元复合的技术能力结构外,还要具有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专业知识为主干、相关知识为辅助的立体知识结构,兼备开拓创新意识、合作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高职平面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这三方面,通过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个范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践
(一)学校应与广告设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把广告设计公司作为第二个学习场所。学生在入学时,首先到广告设计公司去,了解广告设计公司的环境,了解广告设计公司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到了二年级,应该经常参与广告设计公司提出个案的设计、点评。这样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保持学生与社会、广告设计公司的接触,得到合理的信息,确定学习方向。
(三)学生到毕业那年,校方和广告设计公司方应该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广告设计公司的设计开发工作,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学校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广泛地和当地广告公司接触,争取把更多的设计业务带到课堂上来,结合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只有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才能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学校、社会、企业和公司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以推动中国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
[2]毛宏萍,郭玉川. 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研究.
传统的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模式是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把学生关在课堂训练,直到毕业在即的最后一个月,才让学生走到社会进行短期的实习。在这种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现状需求,原因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而进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国外就非常注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更有独到的一面:把校企合作摆在首要位置,合作方式主要有专题讲座课的教学形式和企业实习。所谓专题讲座课的教学形式,是由企业提出个案要求,由专业教师提出设计思路,学生以几人一组的形式就此提出讲解与分析,然后向企业方和专业教师阐述,最后由三方共同商量确定个案专题设计及结题方案。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更是注重企业实习,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现之一。学生到了企业、可以了解到企业工作环境、艺术生产基本技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的工作,从而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这样,学生到了毕业后就不至于不适应企业现状而被淘汰,德国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值得我国起步较晚的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
平面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平面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实际应用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定,也不是由教师来评定,而是由社会、企业、客户来评定。如果学生毕业后到了企业工作而不能给企业解决问题,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那么企业将认为该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不适合现状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企业也处在立体化的竞争状态,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更高。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标出应聘该职位的人员需有2至3年实际工作经验,这说明企业对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缺少实际应用能力的信任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和调整自己的办学体系,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也刚刚起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脚踏实地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体系,万万不可照搬国外的教育体系。我想,国内的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教学与实践道路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学
高职平面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切入,按需安排,以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参照,达到学用一致。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设计理论知识、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营销能力。依据这些应知应会岗位知识,设计教学内容,制订培养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应用性。 因此,将平面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是必然的。 以下就我所任教的其他一门广告设计课程进行分析:《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与研究》。近几年中国广告业蓬勃发展,仅1992—2002年十年间,中国广告营业额就从25.02亿上升至903.15亿,增长了36.09倍,广告经营单位也飙升到了八万多户。而同时,各开设此课程的院校却依然实行着老师讲解的授课模式。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始终是图形、字体、色彩、版式,而对广告理论、投放媒体、消费调查、受众心理、广告效果反馈等鲜有了解。这种“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达到如下目的:使同学们深刻理解广告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掌握广告的类型、实际目的及作用;广告传播的四大媒体及其辅助媒体的应用;广告创意的内涵、重要性以及现代广告创意的战略要素;深入掌握广告媒介的特征、作用;掌握广告创意方法及广告设计的基本程序等。在学习过程中,除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与一定的社会市场调研能力即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其对广告的设计能力及创意能力,使其初步掌握和达到对广告媒体的应用能力和广告设计实施能力。
目前一些广告业知名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等已就这方面寻求了解决之道:与企业或广告公司合作,由学生和从业人员合作完成广告项目,在广告实务运作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专业知识,了解自己的缺陷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这无疑为其他正在探索中的院校提供了参考。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广告公司、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广告营销人士和高级主管来校兼职任教,或担任名誉教授和顾问,开设讲座,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有报道说:从1996至2001年,日本株式会社电通在中国北大、清华等6所大学实施了为期5年的广告教育项目,5年中共有284名电通的广告人在讲座中担任讲师,其教材着眼于广告的运作实务,其教员也来自电通资深的广告人。这一举措将企业时务与课堂教學相结合,大大强化了广告专业教育的可操作性,对我们是很好的借鉴。
高职学生以动手能力强为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技术工人,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即高职学生除具有实践、应变、信息处理、分析、设计等多元复合的技术能力结构外,还要具有以科学文化为基础、专业知识为主干、相关知识为辅助的立体知识结构,兼备开拓创新意识、合作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高职平面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涵盖这三方面,通过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个范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践
(一)学校应与广告设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把广告设计公司作为第二个学习场所。学生在入学时,首先到广告设计公司去,了解广告设计公司的环境,了解广告设计公司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到了二年级,应该经常参与广告设计公司提出个案的设计、点评。这样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保持学生与社会、广告设计公司的接触,得到合理的信息,确定学习方向。
(三)学生到毕业那年,校方和广告设计公司方应该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广告设计公司的设计开发工作,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学校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广泛地和当地广告公司接触,争取把更多的设计业务带到课堂上来,结合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只有不断的接触社会、企业、客户,才能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学校、社会、企业和公司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以推动中国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
[2]毛宏萍,郭玉川. 装潢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