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与社会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策略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与社会知识迁移能力是中考的必备技能,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但在学习中,学生体现出的知识迁移能力比较欠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待提高。笔者在听课调研中不断思考探究,提出了:日积月累,奠定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梳理归纳,形成知识迁移能力;方法指导,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合理训练,提升知识迁移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历史与社会思维,提高应考能力,完善适应社会的素养。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知识迁移能力;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0-004-2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知识迁移能力要求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所谓知识迁移能力,是指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并在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主要包括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学生的这一能力比较欠缺,有些教师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也缺少可行的办法,因此我结合实际不断思考,摸索探究出了一些培养历史与社会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日积月累——奠定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
  1.提纲式学案导学,理解中积累知识,奠定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
  基础知识的日积月累,是奠定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提纲式学案导学,教师预先设计知识提纲,留白关键点,让学生课前去完成。有助于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课本内容,在理解中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积累。如学习七下《复杂多样的地形》,设计了如下提纲:
  2.兴趣式互助学习,分享中积累知识,奠定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
  初中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同时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发表见解,分享成果,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如:学习中日《马关条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各种形式记住马关条约的内容,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派代表发表组内的成果,如顺口溜:“割让台澎辽;赔款二亿两;开放沙重和苏杭;还要投资办工厂”。打油诗:“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仇新添。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几句话使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在创造分享中获得更持久的记忆。
  二、梳理归纳——形成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环节
  1.专题梳理归纳,建立知识网络,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
  在学习完一课、一单元、一本书时,在每个阶段,都要及时复习,将课本中各部分相应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活学活用做铺垫。
  如学完了八下第八单元,可以做以下的专题梳理归纳:
  2.比较梳理归纳,理清知识网络,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
  对易混淆或共性的知识点进行有意识的比较、梳理和归纳,有利于加深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排除知识间的相互干扰,降低答题错误率。
  如:学习九年级《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中四个农村土地政策,可以列表区分:
  三、方法指导——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关键
  1.温故知新,促进知识定向迁移
  当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时,说明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迁移条件,但具备条件并不一定就会迁移。教师应当给予分析指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复习旧知识过渡到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知识迁移。
  如:学习七下第六单元第二课南方地区第一框《水乡孕育的城镇》时:
  首先对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复习: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类型、水文特征、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学生通过回答,复习了旧知识,顺其自然迁移到学习水乡孕育的城镇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突出标题的水乡以及其孕育出的城镇。在定向知识迁移中突出学习的重点,攻克学习的难点。
  2.合作探究,促进知识逆向迁移
  逆向迁移可以使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者重构等。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情境,促使学生合作探究,突破学习范围的限制,扩大知识面,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
  如:学完八下第五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时:
  可以结合第二框季风的影响和第三框母亲河对第一框地势的影响做一个探究性的总结: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但对影响需要合作探究,才能整理出比较理想的答案。地势影响:气候: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形成降水;河流:使我国大部分的河流自西向东流;交通:有利于沿海与内地的联系;经济文化:有利于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在合作探究中,知识的逆向迁移中,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3.说题指导,促进知识扩散迁移
  关注重要时政热点及乡土热点,将这些热点辐射联系各模块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实现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时政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知识擴散迁移。
  如:五水共治: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寻寻觅觅;平原水网,不时为饮用水被污染而困扰。浙江省委作出了“五水共治”决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指导学生说题:材料讲的是五水共治。可以联系到考点7下的浙江省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考点14下的大运河;考点13下的水乡孕育的城镇;考点43、44、45下的资源、环境;考点85下的科教兴国战略,考点88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等考点知识。   四、合理训练——提升知识迁移能力的途径
  1.变题训练,使问题与知识点更好的衔接,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材料或情境,将生疏问题转换为熟悉问题,以使转换后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网络形成链接,从而迁移出对应知识点的训练办法,
  如台州2012年中考25题(1)(2)两题:
  九年级某班在以“我国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一起参与。
  (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入合适的内容。(6分)
  (2)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
  通过分析表格,(1)问可以变题为①处填写一个唐朝的海路方面的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②处填写一个宋、元、明前期的海路方面的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③处填写明中后期、清对外交往政策。(2)问变题为: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从陆路为主转变成海路为主,技术条件是什么?变题后,新问题链接上了知识点,答案也就浮出了水面。
  2.变式训练,使问题与知识点正确的衔接,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有些中考题是由常见题或以前的中考题变式而来,或“旧”中见“新”,或“新”中隐“旧”。我们在平时如果能适度加强变式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台州卷2012年21题第(2)题与2013年21题第(3)题就是变式。考查的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只是呈现的形式有所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变化背景材料、设问角度、题目难度等来进行变式训练。如前文中出现的五水共治材料:可以提问:联系材料,从资源与发展关系角度分析五水共治的必要性。变化设问角度可提出以下问题:变式1:从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角度分析五水共治的必要性。变式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五水共治必要性。变式3:从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的现状角度分析五水共治的必要。
  3.扩散思维训练,使开放性问题与知识点有效的衔接,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扩散思维训练,指在已有的基础上,发散性、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多角度回答问题,多用于开放性题目。经常性地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才能实现知识快速有效的迁移。
  如“五水共治,作为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思想、宣传、行动等多角度迁移出知识点,使问题与知识点有效的衔接。
  (1)思想: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2)宣传: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
  (3)行动1: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行动2: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言行作斗争。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做不到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摸索着探究前行,使每个同学在自己已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并在不同的阶段,有所提高,能运用知识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提升能力,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3]牛学文.初中歷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第1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4]杨锡贵.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
  [5]丁贤勇 陶水木. 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对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要立足于以信息技术,并把家庭、学校、社会相联合,突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中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及思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使体育教学更加有效,以促进中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本文在对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立足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关联,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使体育教学更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达到平等交流的目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在一定基础上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提问教学变成了单项的教学活动,因此本文从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着手,重点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进行深入性探究,并形成一定的思考,对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环节提出策略性建议,以供各位同仁学习和思考
摘 要:初中物理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学习物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且物理知识是较难理解的,初次接触物理的学生会感到陌生和畏惧,因此,激起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心理、兴趣、思维模式等方面去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物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
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逐渐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尽管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却并没有相应地掌握一套科学的教育观念,他们总是过分地依赖学校教育,片面夸大了学校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在学习、德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生学习;家庭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狭窄、大众传媒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有些学生会盲目地选择书籍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健康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的融合。本文阐述了如何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提出了主旨联系法、内容丰富法、课前探究阅读法、课后延伸阅读法,意在使高中语文阅读课更加精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选课走班是新高考的改革的亮点,本文以高中地理学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选考情况及选课走班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究新高考的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途径和方法,希望为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0-025-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多样化。不断深化教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本文从教师魅力之趣、同伴交流之趣、自我展示之趣出发等三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过程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兴趣;小学生;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71-1  我们的语文教育侧重的更多是文章教学,而很少读整本书。所以很多人戏称今天的学生不读书。事实上,学生们是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本文以高中生物《DNA的分子结构》一课为例,阐述了教师在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模型构建;科学探究;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052-1
摘要:新版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把生命观念列为核心素养之首,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与课外活动,应高度重视生命观念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腐乳制作是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可建构学生生命观念。  关键词:生命观念;腐乳;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80-2  生命观念是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的首
摘要:初中生外语习得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表现为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新课程下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纵观这个模块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都限定在范文阅读上,导致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只停留在翻译要点上。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一是要有效地利用范文,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能理解、感受、范文的美,也能批判、质疑,形成独到的见解;二是要抓住写作的五个关键点:clear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