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anwe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有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培养其提问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至关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善问呢?下面谈谈我的观点:
  一、改变教学理念,开发学生慧眼,让学生有问,想问。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学生是教师“填鸭”的对象。所谓“好学生”,就应该是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认认真真回答老师问题的孩子。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学习内容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习内容的组织者;由问题的设计者、训练者和解答者转化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由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者和学生价值的评判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开发学生慧眼。而且要让学生慧眼识疑,有疑问。使学生由无问变成有问,使他们在质疑、提问、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能问,敢问。
   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起探索的欲望,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
  学生想问了之后未必敢问,要让学生敢问,就必须改变学生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另一种方法思考;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信心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注意角色转换,让学生好问,善问。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角色转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由好问转变到善问,提高“问”的含金量,增长学生学问,提高学习效率。
  这期间,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引向为提问而提问的死胡同。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不容易。学生从“好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好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课堂上牵着学生走的状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让学生有问、想问、敢问、好问、善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增长学生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教育改革给每个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课程实施者——教师,能否在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上进行改革,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教师语文教学    通过新课改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我认识到,新的课程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模式、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追求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对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适应未来教育形势的挑战。   一、教育教学观的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语文课堂里常有耳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录音,是语文课里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如何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异步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朗读训练,教师应该立足于学习的个体性这一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通过学生的个体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堂里,我尝试着用异步教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着从学生个体差异入手,有针对性的用各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
期刊
目的:  血液高凝状态是止血、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功能的紊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容易导致血栓的多种血液学改变。老年人在发生下肢骨折后,由于制动卧床,血流淤滞,组织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极力地传授,学生却只能处于被动地接受。引用陶行知先生一句话:“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广大教师应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作为教学出发点,搞好教学设计,科学地指导课堂教学行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实施创新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会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也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艳阳天。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
期刊
该课题立足于人体衰老过程中生理病理变化的特点和相关病变,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基础理论,在对老年痰病学说的源流与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之上,重点对老年痰浊的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