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十发先生,原名程潼,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美专读书时,老师李仲乾为其取字“十发”。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即呼程十发为“发老”。“发”字在上海话里的发音与“弗”相合,“发老”即为“弗老”,永远不老。后来,敬重他的晚辈、后人,也都称呼他“发老”了。
发老的幽默,是与生俱来的。即使在“文革”前及“文革”中犯了“错误”,以至于被开除了党籍,削减了工资甚至遭到密集批斗,他依旧有着乐观心态。全家五六口人仅靠他一份工资维持日常开销,除去房租三十多元,每个月能家用的也就40元,生活之清贫与艰苦可想而知。问他:“发老,今天吃点啥啊?”他总是调侃地说:“我家里吃得好。四川菜、广东汤。”所谓“四川菜”,上海话谐音为“水汆菜”,即过水汆一下的蔬菜;而“广东汤”,上海话谐音为“晃荡汤”,即似清水般的汤,喝下后在肚中咣荡咣荡响。
记得有一次我去探望他,他刚从医院回来。因为胆囊萎缩,做检查时,医生问他:“你怎么胆没有了?”发老回答:“我的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没了。”医生给出建议:“发老,你还是要做个手术,拿掉比较好。”发老说:“这可是父母给我的,是原装货,不能调包。”那么多年里,他一直用幽默消解着种种不幸和噩运。
发老的幽默,是信手拈来的。1987年,由发老带队,整个画院的中青年画师,前往苏州西山为市总工会疗养院画公益性布置画。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从上海租一辆大客车,开到苏州约四个小时。行车路线经过苏州北,刚进城里,沿路有个塔———“北寺塔”,苏州话的发音为“不是塔”,发老便向车上的年轻人编了个笑话:过去清代有个官员,是北方人,上任到苏州当知府。前来恭迎他的下属是苏州人,知府的轿子进了苏州,问此人这是什么塔,此人说“不是塔”。知府说:“明明是个塔,你怎么讲它不是塔?”当差的说:“老爷,是‘不是塔’。”知府听罢,对当面说“谎”的当差气不打一处来,就叫差役将此人拖下去狠打三十大板,再听候发落。
车子开出没多远,偶遇一个化肥厂,高耸的烟囱喷着黑烟,像一条乌龙直冲云霄。发老道:“那么多黑烟浪费可惜了。如果我有权,就把上海墨厂搬到它边上来,正好化一害为两利。”苏州的沧浪亭是非常有名的一座古园林,当时旅游业刚兴起,本来非常低廉的门票随之飙升。沧浪亭上挂着一副老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发老一瞥,讲:“这个对联换一个字就有趣了,叫‘清风明月本有价,近水远山皆无情。’”机敏而深刻。半天的时光,撒满旅途的一连串诙谐谈吐,对发老而言只是顺流而下的江河中的几朵浪花。也正缘于此,一些著名的主持人、滑稽演员,几十年常围着发老转,不单是想吃“开心果”,还想从发老处汲取各类有意思的语言艺术的材料。
发老的幽默,无处不在。一次,我与发老及其公子多多应邀在老正兴饭馆作画。可画完后,才发现多多兄没带图章,碰巧压画的镇纸是青田石,发老说:“天衡啊,这个对你来讲是囊中探物,当场撬一方吧。”当时没有刻刀,我便叫经理找根大的铁钉———我曾用大铁钉刻过印。经理说:“饭店哪有这玩意,剪刀倒是有的。”随即从厨房里拿来一把锋利的大剪刀。剪刀刻图章,我还从未尝试过。剪刀两面利刃,一面刃口刻章,另一面的刃口就对着手指,发力非常困难,稍不当心,就会肉绽血淌。好在还挺顺当,用了三分钟,刻成“程多多”的名章。刻章过程中,多多兄还拍了照片。后来,照片给我时,发老在背后写了六个字:“天下第一撬客”。
很多平凡的事情到发老那里就平添情趣。五十多岁时,我遥想起儿时,因出生多日不睁眼,在相士的开示下,母亲曾带我去城隍庙拜“将军剑菩萨”做干爹。后因“文革”除四旧,“干爹”被砸烂,找不着了。于是我恳请发老给我画个干爹。他问:“侬那个干爹我弗认得的,长什么样子呢?”我说:“我这个‘干爹’是三只眼睛的,但不是二郎神杨戬,是三只眼的菩萨。”后来过了两个星期,发老讲:“你干爹画好了。”一看,可真是神似啊。发老还为此题跋:“甲戌元日,阴阳怪气生为豆庐主人祈福,急急如令,勅。”另一侧又落“十发”款。我总算和菩萨干爹可以朝日相见了。
程十发先生对于吃、穿、住、行,都不讲究。日常生活中,发老刮胡子,总有一寸多長稀稀拉拉的几根留在那里。哪怕是外出应酬的场合,他右手食指指甲的左沿总是留有墨痕。这些细节可以看到发老艺心纯粹。享乐也好,着装也好,打扮也好,表面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而追逐艺术,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报效时代,则是一切的一切。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即呼程十发为“发老”。“发”字在上海话里的发音与“弗”相合,“发老”即为“弗老”,永远不老。后来,敬重他的晚辈、后人,也都称呼他“发老”了。
发老的幽默,是与生俱来的。即使在“文革”前及“文革”中犯了“错误”,以至于被开除了党籍,削减了工资甚至遭到密集批斗,他依旧有着乐观心态。全家五六口人仅靠他一份工资维持日常开销,除去房租三十多元,每个月能家用的也就40元,生活之清贫与艰苦可想而知。问他:“发老,今天吃点啥啊?”他总是调侃地说:“我家里吃得好。四川菜、广东汤。”所谓“四川菜”,上海话谐音为“水汆菜”,即过水汆一下的蔬菜;而“广东汤”,上海话谐音为“晃荡汤”,即似清水般的汤,喝下后在肚中咣荡咣荡响。
记得有一次我去探望他,他刚从医院回来。因为胆囊萎缩,做检查时,医生问他:“你怎么胆没有了?”发老回答:“我的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就没了。”医生给出建议:“发老,你还是要做个手术,拿掉比较好。”发老说:“这可是父母给我的,是原装货,不能调包。”那么多年里,他一直用幽默消解着种种不幸和噩运。
发老的幽默,是信手拈来的。1987年,由发老带队,整个画院的中青年画师,前往苏州西山为市总工会疗养院画公益性布置画。当时没有高速公路,从上海租一辆大客车,开到苏州约四个小时。行车路线经过苏州北,刚进城里,沿路有个塔———“北寺塔”,苏州话的发音为“不是塔”,发老便向车上的年轻人编了个笑话:过去清代有个官员,是北方人,上任到苏州当知府。前来恭迎他的下属是苏州人,知府的轿子进了苏州,问此人这是什么塔,此人说“不是塔”。知府说:“明明是个塔,你怎么讲它不是塔?”当差的说:“老爷,是‘不是塔’。”知府听罢,对当面说“谎”的当差气不打一处来,就叫差役将此人拖下去狠打三十大板,再听候发落。
车子开出没多远,偶遇一个化肥厂,高耸的烟囱喷着黑烟,像一条乌龙直冲云霄。发老道:“那么多黑烟浪费可惜了。如果我有权,就把上海墨厂搬到它边上来,正好化一害为两利。”苏州的沧浪亭是非常有名的一座古园林,当时旅游业刚兴起,本来非常低廉的门票随之飙升。沧浪亭上挂着一副老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发老一瞥,讲:“这个对联换一个字就有趣了,叫‘清风明月本有价,近水远山皆无情。’”机敏而深刻。半天的时光,撒满旅途的一连串诙谐谈吐,对发老而言只是顺流而下的江河中的几朵浪花。也正缘于此,一些著名的主持人、滑稽演员,几十年常围着发老转,不单是想吃“开心果”,还想从发老处汲取各类有意思的语言艺术的材料。
发老的幽默,无处不在。一次,我与发老及其公子多多应邀在老正兴饭馆作画。可画完后,才发现多多兄没带图章,碰巧压画的镇纸是青田石,发老说:“天衡啊,这个对你来讲是囊中探物,当场撬一方吧。”当时没有刻刀,我便叫经理找根大的铁钉———我曾用大铁钉刻过印。经理说:“饭店哪有这玩意,剪刀倒是有的。”随即从厨房里拿来一把锋利的大剪刀。剪刀刻图章,我还从未尝试过。剪刀两面利刃,一面刃口刻章,另一面的刃口就对着手指,发力非常困难,稍不当心,就会肉绽血淌。好在还挺顺当,用了三分钟,刻成“程多多”的名章。刻章过程中,多多兄还拍了照片。后来,照片给我时,发老在背后写了六个字:“天下第一撬客”。
很多平凡的事情到发老那里就平添情趣。五十多岁时,我遥想起儿时,因出生多日不睁眼,在相士的开示下,母亲曾带我去城隍庙拜“将军剑菩萨”做干爹。后因“文革”除四旧,“干爹”被砸烂,找不着了。于是我恳请发老给我画个干爹。他问:“侬那个干爹我弗认得的,长什么样子呢?”我说:“我这个‘干爹’是三只眼睛的,但不是二郎神杨戬,是三只眼的菩萨。”后来过了两个星期,发老讲:“你干爹画好了。”一看,可真是神似啊。发老还为此题跋:“甲戌元日,阴阳怪气生为豆庐主人祈福,急急如令,勅。”另一侧又落“十发”款。我总算和菩萨干爹可以朝日相见了。
程十发先生对于吃、穿、住、行,都不讲究。日常生活中,发老刮胡子,总有一寸多長稀稀拉拉的几根留在那里。哪怕是外出应酬的场合,他右手食指指甲的左沿总是留有墨痕。这些细节可以看到发老艺心纯粹。享乐也好,着装也好,打扮也好,表面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无关紧要的,而追逐艺术,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报效时代,则是一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