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学上,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又想起另一件事。”学生善于多方位、多角度展开联想,把平时积累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立意远大。因此,联想在话题作文中显得极其重要。
1. 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
(1)联想能引发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2)联想能拓展作文思路。
缺乏联想,作文的思路就会拘泥于眼前的生活,冲不破时空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狭小。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议论文写作可以纵向和横向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充实内容,增强论说的力量。
(3)联想能积累作文材料。
提起作文,同学们常感到“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确实没积蓄多少材料,一是有材料而不善于调动和检索。其实,一个中学生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读了成百上千的文章,不应该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联想,不能及时调动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如果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
(4)联想能为借鉴写法架起桥梁。
学生作文常困于谋篇布局,困于开头结尾,难于寻求到恰当的表现手法。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联想。如果展开联想,就架起了所作题目与范文之间的桥梁,寻找到恰当的写作方法。
(5)联想是构思文章、创作新形象的强力手段。
比如话题“风”,从风的本义上,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龙卷风、热风、冷风等;从引申义上,联想到一种流行时尚或文化:流行色、流行装、足球热、武打片热等;从社会风气和潮流上联想到:拍马风、送礼风、腐败风、吃喝风、等;你可以联想到象风一样的某种流行风尚:金庸热、韩寒热、出国热、奥运热等;你可以从风的比喻意义联想到温馨的话象丝丝凉风,淳淳的友情似习习和风等;你甚至可以写写“假如我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你也可以赞扬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可以抨击贪污腐败的歪风等。再如话题“牛”,你从牛昂首向前的雄壮形象联想到人应该象牛一样充满活力,昂首阔步向前走;可从牛时而温和时而“犟”的特点联想到人在学习中也应该有这股牛劲,知难而进;可从牛反刍的生理特点联想到学习也应该有 琢磨精神,有温故知新的习惯;可联想到茅盾将鲁迅比作牛,将郭沫若比作牛尾,将自己比作牛尾巴上的一根毛,写伟人的谦虚。
(6)联想能使作文语言丰富生动。
语言的贫乏,表现为思想的贫乏;语言的呆板,表现为思想的呆板。联想能活跃思维、丰富思想,从而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联想能充分调动贮存于大脑中的语汇,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联想能使语言形象生动。
修辞格是使语言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而联想则是修辞格形成的基本思维方式。朱自清先生由淡淡的细细的时断时续的荷花香展开相似联想,想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从而形成贴切生动的比喻。
2. 联想的具体类型
(1)接近联想。即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是接近就有可能在想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想到另一件事物。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2)类似联想。是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如《琐忆》中鲁迅先生由国民党政府依赖美国主持“公道”,结果被人家抛弃了,还大吹大擂,自我宣传,联想到要饭的攀附阔老,结果被人家赶出去,还不廉耻奔走相告人,二者虽然事情不同,但所包含的道理是相同的,即想依赖别人被抛弃反而不知廉耻地吹捧自己,讽刺了国民党恬不知耻的媚外嘴脸。
(3)对比联想。是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反的人、事、物。如《有的人》在由鲁迅先生的崇高联想到某些人的卑鄙;《故乡》中由眼前故乡的沉寂、荒凉的景象联想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4)象征联想。象征联想的特点是用所写的具体事例来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这种联想是一种“半透明式的反映”。如《荔枝蜜》中由荔枝的甜美要联想到生活的甜美;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联想到建设新生活;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联想带新生活的建设者劳动人民,以蜂喻人,借物抒情。
(5)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
(6)事理联想。即借助事理的联想。作者對事、物作简要的介绍后,由此联想到其中的道理,并将之引发出来。这种联想大多在读后感一类的文章中出现。
(7)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这类联想技法在《安塞腰鼓》《海滨仲夏夜》中都出色地运用过,不少考场作文也成功地借鉴了这种方法。
(8)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在写作文时,一边写,一边想,积极开动大脑,写出联想的内容,好文章自然会写出来了。
收稿日期:2013-07-06
1. 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
(1)联想能引发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
(2)联想能拓展作文思路。
缺乏联想,作文的思路就会拘泥于眼前的生活,冲不破时空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狭小。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议论文写作可以纵向和横向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充实内容,增强论说的力量。
(3)联想能积累作文材料。
提起作文,同学们常感到“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确实没积蓄多少材料,一是有材料而不善于调动和检索。其实,一个中学生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读了成百上千的文章,不应该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联想,不能及时调动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如果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
(4)联想能为借鉴写法架起桥梁。
学生作文常困于谋篇布局,困于开头结尾,难于寻求到恰当的表现手法。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联想。如果展开联想,就架起了所作题目与范文之间的桥梁,寻找到恰当的写作方法。
(5)联想是构思文章、创作新形象的强力手段。
比如话题“风”,从风的本义上,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龙卷风、热风、冷风等;从引申义上,联想到一种流行时尚或文化:流行色、流行装、足球热、武打片热等;从社会风气和潮流上联想到:拍马风、送礼风、腐败风、吃喝风、等;你可以联想到象风一样的某种流行风尚:金庸热、韩寒热、出国热、奥运热等;你可以从风的比喻意义联想到温馨的话象丝丝凉风,淳淳的友情似习习和风等;你甚至可以写写“假如我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你也可以赞扬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可以抨击贪污腐败的歪风等。再如话题“牛”,你从牛昂首向前的雄壮形象联想到人应该象牛一样充满活力,昂首阔步向前走;可从牛时而温和时而“犟”的特点联想到人在学习中也应该有这股牛劲,知难而进;可从牛反刍的生理特点联想到学习也应该有 琢磨精神,有温故知新的习惯;可联想到茅盾将鲁迅比作牛,将郭沫若比作牛尾,将自己比作牛尾巴上的一根毛,写伟人的谦虚。
(6)联想能使作文语言丰富生动。
语言的贫乏,表现为思想的贫乏;语言的呆板,表现为思想的呆板。联想能活跃思维、丰富思想,从而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联想能充分调动贮存于大脑中的语汇,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联想能使语言形象生动。
修辞格是使语言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而联想则是修辞格形成的基本思维方式。朱自清先生由淡淡的细细的时断时续的荷花香展开相似联想,想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从而形成贴切生动的比喻。
2. 联想的具体类型
(1)接近联想。即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是接近就有可能在想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想到另一件事物。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2)类似联想。是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同类的人、事、物的联想。如《琐忆》中鲁迅先生由国民党政府依赖美国主持“公道”,结果被人家抛弃了,还大吹大擂,自我宣传,联想到要饭的攀附阔老,结果被人家赶出去,还不廉耻奔走相告人,二者虽然事情不同,但所包含的道理是相同的,即想依赖别人被抛弃反而不知廉耻地吹捧自己,讽刺了国民党恬不知耻的媚外嘴脸。
(3)对比联想。是由所写的人、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反的人、事、物。如《有的人》在由鲁迅先生的崇高联想到某些人的卑鄙;《故乡》中由眼前故乡的沉寂、荒凉的景象联想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4)象征联想。象征联想的特点是用所写的具体事例来代替某种人或某种精神。这种联想是一种“半透明式的反映”。如《荔枝蜜》中由荔枝的甜美要联想到生活的甜美;由蜜蜂沸沸扬扬的情景联想到建设新生活;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联想带新生活的建设者劳动人民,以蜂喻人,借物抒情。
(5)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
(6)事理联想。即借助事理的联想。作者對事、物作简要的介绍后,由此联想到其中的道理,并将之引发出来。这种联想大多在读后感一类的文章中出现。
(7)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这类联想技法在《安塞腰鼓》《海滨仲夏夜》中都出色地运用过,不少考场作文也成功地借鉴了这种方法。
(8)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伤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通过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作者反抗传统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总之,联想是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观察不全面、不细致,联想就难以展开;如果见闻写得不具体、不切实,联想就会失去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在写作文时,一边写,一边想,积极开动大脑,写出联想的内容,好文章自然会写出来了。
收稿日期:201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