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1]作为一门前沿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与丰富。新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要求,但其学科课时却并没有相应地增加(国家规定高中信息技术为70~140学时,占整个高中阶段总学时的3%左右[2])。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学生缺乏充分的体验和实践,是很难实现知识迁移与技能训练的。因而课时不足制约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若信息技术教师只着眼于这有限的学科课时,期望仅仅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就能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显然是不现实的。
既然不可能在高中阶段占用更多课时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那么只能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借”用他人课时延续信息技术教育,而协同教学无疑正是这样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新模式。
一、信息化协同教学延伸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时空
1.协同教学的涵义
所谓协同教学是指一群不同的教学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计划、共同合作,完成某一单元或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我国“九五”、“十五”期间,都有科研机构对其进行课题研究,在小范围内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它多应用于小学,在高中阶段尝试较少。
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已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手段。随着整合层次的深入,部分学科、部分单元的教学已经由以前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逐步过渡到开放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3]面对这种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受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的制约,单靠学科教师一己之力,很难从容地借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科教学,并且由于教学任务的限制,多数教师没有精力投入对信息技术更深入的学习。这时,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通力合作,采用信息化协同方式开展整合教学显然是必要的。
2.信息化协同教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功能
通过实施信息化协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问题的基本过程,较全面地锻炼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半程/全程协同教学,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更能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起到榜样和示范的功效。
采用信息化协同教学方式后,由于信息技术手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学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着信息情感、实践着信息技能,从而延伸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空间与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以其他课程名称存在,或由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而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通过此类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建构知识,也正符合认知心理学及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因此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4]
二、高中信息化协同教学的实际尝试
笔者读研前所在学校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市级信息化先进学校,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整合课总量占总课时的比率达到40%以上),但实际的整合水平还较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多作为一种演示工具,代替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基于目前的应用状况,笔者先后与政治、数学、化学、地理学科教师合作,进行了短期的信息化协同教学尝试。
1.全程协同教学
与政治教师的合作,我们采取了全程协同教学的模式:笔者不仅参与教学的设计,而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案例课题:中学生该不该见义勇为?
教学目标分析:本案例希望通过学生的辩论活动,在批判中理解知识、内化情感。
教学手段分析: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环境的交互性已被大家所广泛认识。在网络环境中开展辩论,不仅可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与感染力,更可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
教学设计过程:
(1)准备阶段: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由政治教师给出基本教学设计方案,笔者协助其在网上进行资源的搜索,并在WebQuest学案上建立相应的链接,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相关信息。
[引入]
事件1:××学生见义勇为,高考为其加分http://www.my-edu.net/news/newdetail.php?targetnewid=1119
事件2:北京中学生规范删除“见义勇为”http://news.sohu.com/41/97/news206329741.shtml
[观点]
正方:精神可嘉 值得学习
反方:不自量力 螳臂当车
[相关学习资源]
http://ww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30301/class014800021/hwz894227.htm……
(2)课堂教学阶段:本案例占两个课时,均在机房实施。
[第一课时]信息资源获取。按WebQuest学案上的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从相关链接上获得信息,并充分利用因特网优势,自主搜索有用资源,在Word中暂存与整理。
[第二课时]虚拟教室辩论。在辩论过程中用到了虚拟网络教室,双方各派出四名主要辩手,其余负责后台资料处理与前台信息发送。以5分钟为单位,每一方利用自己的时间段提出观点并辩驳对方。政治教师作为活动的主持,笔者则提供技术支持。
(3)课外辅导阶段:笔者协助政治教师在其Blog上给出了相应的专题,并在校园网的BBS中开辟了讨论空间,利用网络进行专题答疑与适当引导,使得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4)成果展示阶段:要求学生以网页形式完成最后的作业,递交给政治教师,并将学习成果挂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在完成学科作业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信息作品的赏析水平。
综观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始终处于信息技术环境之中。无论是教师信息手段的应用,还是学生信息技能的实践,都起到了隐性的信息技术教育功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恰好讲到信息的集成与交流,所以该政治课的作业也成了相应信息技术教学单元的作业。学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半程协同教学
在与数学、化学、地理教师合作时,我们采取了半程协同教学的模式。由学科教师给出主要教学设计,笔者协助完成课前WebQuest学案的设计,并提供网络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在学生课堂学习及教师课内外辅导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出现(隐性存在),主要由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检索,经加工、集成后完成相应作业。
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单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信息化协同教学的策略也可以相应调整。但无论是全程还是半程的信息化协同教学活动,实际上都可以看做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这种隐性课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具体学习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化协同教学能使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检索、收集、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技能,内化信息情感[5]。我们可先在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尝试中长期信息化协同教学,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必备工具,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第54页.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第111页.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第9-13页.
[4]何险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J],中国电化教育,2006,(5):第58-59页.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教育技术通讯,2003,(9).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既然不可能在高中阶段占用更多课时实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那么只能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借”用他人课时延续信息技术教育,而协同教学无疑正是这样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新模式。
一、信息化协同教学延伸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时空
1.协同教学的涵义
所谓协同教学是指一群不同的教学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计划、共同合作,完成某一单元或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我国“九五”、“十五”期间,都有科研机构对其进行课题研究,在小范围内推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它多应用于小学,在高中阶段尝试较少。
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已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手段。随着整合层次的深入,部分学科、部分单元的教学已经由以前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逐步过渡到开放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3]面对这种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受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的制约,单靠学科教师一己之力,很难从容地借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科教学,并且由于教学任务的限制,多数教师没有精力投入对信息技术更深入的学习。这时,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通力合作,采用信息化协同方式开展整合教学显然是必要的。
2.信息化协同教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功能
通过实施信息化协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问题的基本过程,较全面地锻炼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半程/全程协同教学,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更能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起到榜样和示范的功效。
采用信息化协同教学方式后,由于信息技术手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学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着信息情感、实践着信息技能,从而延伸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空间与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以其他课程名称存在,或由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而提供的信息技术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技术隐性课程。通过此类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建构知识,也正符合认知心理学及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因此更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4]
二、高中信息化协同教学的实际尝试
笔者读研前所在学校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市级信息化先进学校,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整合课总量占总课时的比率达到40%以上),但实际的整合水平还较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多作为一种演示工具,代替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基于目前的应用状况,笔者先后与政治、数学、化学、地理学科教师合作,进行了短期的信息化协同教学尝试。
1.全程协同教学
与政治教师的合作,我们采取了全程协同教学的模式:笔者不仅参与教学的设计,而且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案例课题:中学生该不该见义勇为?
教学目标分析:本案例希望通过学生的辩论活动,在批判中理解知识、内化情感。
教学手段分析: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环境的交互性已被大家所广泛认识。在网络环境中开展辩论,不仅可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与感染力,更可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
教学设计过程:
(1)准备阶段: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由政治教师给出基本教学设计方案,笔者协助其在网上进行资源的搜索,并在WebQuest学案上建立相应的链接,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相关信息。
[引入]
事件1:××学生见义勇为,高考为其加分http://www.my-edu.net/news/newdetail.php?targetnewid=1119
事件2:北京中学生规范删除“见义勇为”http://news.sohu.com/41/97/news206329741.shtml
[观点]
正方:精神可嘉 值得学习
反方:不自量力 螳臂当车
[相关学习资源]
http://www.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30301/class014800021/hwz894227.htm……
(2)课堂教学阶段:本案例占两个课时,均在机房实施。
[第一课时]信息资源获取。按WebQuest学案上的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从相关链接上获得信息,并充分利用因特网优势,自主搜索有用资源,在Word中暂存与整理。
[第二课时]虚拟教室辩论。在辩论过程中用到了虚拟网络教室,双方各派出四名主要辩手,其余负责后台资料处理与前台信息发送。以5分钟为单位,每一方利用自己的时间段提出观点并辩驳对方。政治教师作为活动的主持,笔者则提供技术支持。
(3)课外辅导阶段:笔者协助政治教师在其Blog上给出了相应的专题,并在校园网的BBS中开辟了讨论空间,利用网络进行专题答疑与适当引导,使得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4)成果展示阶段:要求学生以网页形式完成最后的作业,递交给政治教师,并将学习成果挂到校园网上,由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在完成学科作业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信息作品的赏析水平。
综观以上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学生始终处于信息技术环境之中。无论是教师信息手段的应用,还是学生信息技能的实践,都起到了隐性的信息技术教育功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恰好讲到信息的集成与交流,所以该政治课的作业也成了相应信息技术教学单元的作业。学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2.半程协同教学
在与数学、化学、地理教师合作时,我们采取了半程协同教学的模式。由学科教师给出主要教学设计,笔者协助完成课前WebQuest学案的设计,并提供网络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在学生课堂学习及教师课内外辅导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出现(隐性存在),主要由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检索,经加工、集成后完成相应作业。
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单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信息化协同教学的策略也可以相应调整。但无论是全程还是半程的信息化协同教学活动,实际上都可以看做隐性形态的信息技术课程,这种隐性课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具体学习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化协同教学能使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检索、收集、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技能,内化信息情感[5]。我们可先在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尝试中长期信息化协同教学,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必备工具,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第54页.
[2]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第111页.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第9-13页.
[4]何险峰.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J],中国电化教育,2006,(5):第58-59页.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教育技术通讯,2003,(9).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