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7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女子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斯特里普从自己的成长故事出发,与毕业生分享对时代、性别与人生的滋味咀嚼。以下是她的精彩演讲。
谈起成功之道,我可能不是家长们眼中的好模范。不过,我却是个能在许多领域都假装很内行的模仿专家,有很多假装的专长,例如溪流泛舟、核辐射外泄、时尚搭配、咖啡种植、模仿波兰口音、法国口音、意大利口音、《廊桥遗梦》里面的爱荷华式意大利口音……
女人比男人更擅长表演
女人比男人更擅长表演,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必须如此,这是一种生存的技巧,是千百年来女人赖以求生的方式。
假装或表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人类调适能力的一部分——我们会改变自己,以便适应时代,或者让自己更有利。
6岁的我,把妈妈的裙子罩在头上,抱着洋娃娃,扮演起耶稣诞生记的圣母玛丽亚,因为我的模样太认真了,结果,我弟弟哈利也自动加入,跟着扮起约瑟夫来。
后来是9岁,我拿起妈妈的眉笔,照着记忆中,外婆脸上的皱纹,仔细地画满了自己的脸,然后让我妈拍照留念。
高中的时候,我迷上了另外一种表演:学习让自己吸引人。所以,我想象出一个受欢迎的校园美女,深入研究她,模仿她的发型、唇膏、睫毛、服装,而且一天只吃一个苹果。我还努力学习像小孩那样,轻声咯笑,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男生,同时被其他女生接纳。
不只是外在的改变,我还从内在的个性下功夫。原本我的个性有点跋扈、固执,于是,我刻意培养柔软、亲和、甜美,甚至害羞的气质,这招对男生非常有效,但其他女生却看出了我是装的,她们都不喜欢我。
到了高三,我真的说服自己相信,我已经变成了这个人,这个漂亮、聪明、温柔的女孩,喜欢在男生讲蠢笑话时咯咯地笑,在必要的时候表现出顺从。我记得很清楚,那些男生都因此更喜欢我,而我也乐得继续假装。
一直到我进了瓦瑟女子学院,交了一群好友。我的脑袋终于醒了过来。我发现,我再也不必假装,我可以当笨蛋、发脾气、邋里邋遢、逗趣或者精明,我的好友们一点也不介意。这让我变得真实起来。
不过,我还是把高中假装的这个女孩形象,储存在记忆里,后来拍《猎鹿人》时,我就用这种形象来扮演片中的琳达。这部电影夺得了197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琳达就是一个蓝领阶级的小镇女孩,美丽、娴静,痴痴地等待男友从越战返家。
男人最爱:琳达或米兰达?
很多年纪跟我差不多的男人,包括克林顿前总统,都曾经跟我说,这个角色(琳达)是我演过的女人当中,他们最喜爱的一个。在我心里,我非常了解背后的原因。
但是世界已经改变了,今天,大部分男人都说,他们最喜欢我演的角色,是《穿着Prada的恶魔》里,那个难搞的时尚杂志总编辑米兰达。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变。过去,男人会找琳达当女友,觉得她楚楚可怜,但现在,他们认同的却是米兰达。男人们认同米兰达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她为自己和员工所立下的高标准、领导人的吃力不讨好、“没人了解我”,以及孤立感。他们同情她甚至喜欢上她。
做电影的人都晓得,这一行最困难的挑战,就是让男性观众认同女主角,把她当成自己的化身。相反地,女性观众从小就开始认同男性角色:罗密欧、哈姆雷特……,我记得我还会学彼得潘,拿剑对抗虎克船长——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彼得潘。但是,要让男性认同茱丽叶、温蒂、小妇人或小美人鱼,那就难多了。
现在,总算,男人开始调整了(men are adapting)。他们正在改变自己最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改变,对他们父亲一代来说,绝对很困难,对祖父一代更是不可能。而带来转变的关键,就是因为男人开始有了移情、同理心。
各位巴纳德的女毕业生们,你们这一代不必装可爱或压抑自己的看法,你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可以想象一条跟过去一代非常不同的道路。眼前全世界有许多问题,从贫穷、爱滋、人口走私到人权侵犯等,全都肇因于性别的不平等。未来,你们将有机会、也有责任,推动这些问题的改进。
这是一个属于你们的时代,你们或许觉得,本来就该这样,没什么稀奇,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从来没有所谓的常态,只有不断地改变、抗拒改变,然后是更多改变。
历史上从不曾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许多高等学位都颁发给了女性。100年前,女人在这些学校里,还只能当清洁工,但再过不久,大部分的法律、医学学位可能都会被女性拿走;全球各地,过去被当成财产的贫穷妇女们,现在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经济学家》更指出,女性劳动力的增加,是过去20年来,工业国家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她们对于全球GDP成长的贡献之大,甚至超过了新科技,或者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巨人。
27年前,我回到母校瓦瑟学院,为毕业典礼致词,大家都说我讲得很棒。那篇演说,我写得驾轻就熟,因为当时的我,无所不知:刚当上妈、拿了两座金像奖、处处精明,晓得该说些什么最讨好。
但如今,我觉得自己懂得的东西,大概只有年轻女孩们的1/16吧,对于世事,我不再像以往那么确定。我今年60岁,4个小孩都已经长大,也都面临了跟你们一样的挑战。不过尽管如此,对于很多我始终没搞懂,但还是很好奇的事情,我却变得更加乐观。
我被邀请来这里致词,是因为我的成功和名气,但无论我拿下多少奖项,得奖这件事,对于我的个人幸福、人生的目的感,其实并没有太多影响。对我来说,人生真正的意义,来自于用真切的感情,研究这个世界;来自于关注我所珍爱的人,以及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
而每当我在电视上,手里拿着奖,滔滔不绝发表感言时,我都是在表演。
当上名人,让我学会了要隐身,但是成为演员,却打开了我的灵魂。
你不必非得成名不可,你只要让父母亲为你感到光荣,就已足够。而这一点,你们都已经做到了。 (摘自《天下》杂志)(编辑/袁红)
谈起成功之道,我可能不是家长们眼中的好模范。不过,我却是个能在许多领域都假装很内行的模仿专家,有很多假装的专长,例如溪流泛舟、核辐射外泄、时尚搭配、咖啡种植、模仿波兰口音、法国口音、意大利口音、《廊桥遗梦》里面的爱荷华式意大利口音……
女人比男人更擅长表演
女人比男人更擅长表演,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必须如此,这是一种生存的技巧,是千百年来女人赖以求生的方式。
假装或表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人类调适能力的一部分——我们会改变自己,以便适应时代,或者让自己更有利。
6岁的我,把妈妈的裙子罩在头上,抱着洋娃娃,扮演起耶稣诞生记的圣母玛丽亚,因为我的模样太认真了,结果,我弟弟哈利也自动加入,跟着扮起约瑟夫来。
后来是9岁,我拿起妈妈的眉笔,照着记忆中,外婆脸上的皱纹,仔细地画满了自己的脸,然后让我妈拍照留念。
高中的时候,我迷上了另外一种表演:学习让自己吸引人。所以,我想象出一个受欢迎的校园美女,深入研究她,模仿她的发型、唇膏、睫毛、服装,而且一天只吃一个苹果。我还努力学习像小孩那样,轻声咯笑,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男生,同时被其他女生接纳。
不只是外在的改变,我还从内在的个性下功夫。原本我的个性有点跋扈、固执,于是,我刻意培养柔软、亲和、甜美,甚至害羞的气质,这招对男生非常有效,但其他女生却看出了我是装的,她们都不喜欢我。
到了高三,我真的说服自己相信,我已经变成了这个人,这个漂亮、聪明、温柔的女孩,喜欢在男生讲蠢笑话时咯咯地笑,在必要的时候表现出顺从。我记得很清楚,那些男生都因此更喜欢我,而我也乐得继续假装。
一直到我进了瓦瑟女子学院,交了一群好友。我的脑袋终于醒了过来。我发现,我再也不必假装,我可以当笨蛋、发脾气、邋里邋遢、逗趣或者精明,我的好友们一点也不介意。这让我变得真实起来。
不过,我还是把高中假装的这个女孩形象,储存在记忆里,后来拍《猎鹿人》时,我就用这种形象来扮演片中的琳达。这部电影夺得了197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琳达就是一个蓝领阶级的小镇女孩,美丽、娴静,痴痴地等待男友从越战返家。
男人最爱:琳达或米兰达?
很多年纪跟我差不多的男人,包括克林顿前总统,都曾经跟我说,这个角色(琳达)是我演过的女人当中,他们最喜爱的一个。在我心里,我非常了解背后的原因。
但是世界已经改变了,今天,大部分男人都说,他们最喜欢我演的角色,是《穿着Prada的恶魔》里,那个难搞的时尚杂志总编辑米兰达。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转变。过去,男人会找琳达当女友,觉得她楚楚可怜,但现在,他们认同的却是米兰达。男人们认同米兰达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她为自己和员工所立下的高标准、领导人的吃力不讨好、“没人了解我”,以及孤立感。他们同情她甚至喜欢上她。
做电影的人都晓得,这一行最困难的挑战,就是让男性观众认同女主角,把她当成自己的化身。相反地,女性观众从小就开始认同男性角色:罗密欧、哈姆雷特……,我记得我还会学彼得潘,拿剑对抗虎克船长——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彼得潘。但是,要让男性认同茱丽叶、温蒂、小妇人或小美人鱼,那就难多了。
现在,总算,男人开始调整了(men are adapting)。他们正在改变自己最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改变,对他们父亲一代来说,绝对很困难,对祖父一代更是不可能。而带来转变的关键,就是因为男人开始有了移情、同理心。
各位巴纳德的女毕业生们,你们这一代不必装可爱或压抑自己的看法,你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可以想象一条跟过去一代非常不同的道路。眼前全世界有许多问题,从贫穷、爱滋、人口走私到人权侵犯等,全都肇因于性别的不平等。未来,你们将有机会、也有责任,推动这些问题的改进。
这是一个属于你们的时代,你们或许觉得,本来就该这样,没什么稀奇,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从来没有所谓的常态,只有不断地改变、抗拒改变,然后是更多改变。
历史上从不曾有一刻像现在这样,许多高等学位都颁发给了女性。100年前,女人在这些学校里,还只能当清洁工,但再过不久,大部分的法律、医学学位可能都会被女性拿走;全球各地,过去被当成财产的贫穷妇女们,现在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经济学家》更指出,女性劳动力的增加,是过去20年来,工业国家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她们对于全球GDP成长的贡献之大,甚至超过了新科技,或者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巨人。
27年前,我回到母校瓦瑟学院,为毕业典礼致词,大家都说我讲得很棒。那篇演说,我写得驾轻就熟,因为当时的我,无所不知:刚当上妈、拿了两座金像奖、处处精明,晓得该说些什么最讨好。
但如今,我觉得自己懂得的东西,大概只有年轻女孩们的1/16吧,对于世事,我不再像以往那么确定。我今年60岁,4个小孩都已经长大,也都面临了跟你们一样的挑战。不过尽管如此,对于很多我始终没搞懂,但还是很好奇的事情,我却变得更加乐观。
我被邀请来这里致词,是因为我的成功和名气,但无论我拿下多少奖项,得奖这件事,对于我的个人幸福、人生的目的感,其实并没有太多影响。对我来说,人生真正的意义,来自于用真切的感情,研究这个世界;来自于关注我所珍爱的人,以及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
而每当我在电视上,手里拿着奖,滔滔不绝发表感言时,我都是在表演。
当上名人,让我学会了要隐身,但是成为演员,却打开了我的灵魂。
你不必非得成名不可,你只要让父母亲为你感到光荣,就已足够。而这一点,你们都已经做到了。 (摘自《天下》杂志)(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