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5年3—8月,以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DPS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水稻旱育机插秧配套技术集成与高产栽培优化模式。结果初步表明,‘Y两优1号’稻谷目标产量在650 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种植密度1.401万~1.467万株/667 m2,施氮肥(纯N)12.888~13.719 kg/667 m2,施磷肥(P2O5)5.569~6.135 kg/667 m2,施钾肥(K2O)7.404~8.596 kg/667 m2。
关键词 水稻;Y两优1号;机插秧;配套技术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5.006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1010.0948.01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0-10 9:48:00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采取机械化耕种,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水稻机插秧能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正在重庆市水稻生产上大力推广。2015年3—8月,笔者以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在重庆市永川区初步研究了水稻旱育机插秧配套技术集成与高产栽培优化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国审超级稻品种‘Y两优1号’,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属杂交中稻品种。
1.2 稻田概况
试验设在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综试基地,海拔280 m,冬闲田,水源充足,地力水平中等、均匀,排灌方便,向阳,四周无荫蔽。稻田土壤类型为灰棕紫泥白膳泥水稻土,pH=5.2,含有机质1.6%、全氮101 mg/kg、有效磷2.1 mg/kg、速效钾58.9 mg/kg。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不设重复,共36个小区。小区长5.42 m、宽2.67 m,小区面积14.5 m2,小区计产面积13.35 m2,四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15年3月10日机插旱育秧播种,4月15日二叶一心时移栽,栽植密度按试验设计执行。氮肥用尿素(含N46%),50%作底肥(栽前1天、4月21日将水搅浑后分区撒施);30%作分蘖肥(栽后15天即5月1日分区撒施);20%作穗肥(于拔节初期6月5日施用)。磷肥用过磷酸钙(含12%P2O5),全部作底肥。钾肥用颗粒型氯化钾(含60%K2O),50%作底肥,50%作穗肥。8月收割、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产量结果列于表2。由表中可见,667 m2产量以处理31为最高,达743.44 kg,其后是处理26,737.50 kg,处理2,712.50 kg,处理18,704.69 kg;处理14产量最低,为538.13 kg,处理22、23产量也较低,皆为589.38 kg。
2.2 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2.2.1 回归模型建立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平均值见表2,按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统计方法,得超级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1号’产量(Y)与试验因素(Xi)之间的回归模型:
Y=656.74+18.24X1+21.86X2+0.39X3+6.72X4+0.54X12+6.77X22-8.76X32-8.76X42-3.50X1X2+10.60X1X3-2.05X1X4+22.727X2X3-16.51X2X4+0.14X3X4
2.2.2 回归模型分析
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失拟项的F1=0.4637< F0.05(11,10)=2.86,不显著;回归方程的F2=3.559>F0.05(21,14)=2.18,达显著水平,复相关系数R2=0.7314,达极显著水平,表明试验数据与采用的模型拟合较好,回归模型有效,可以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同时,对各个回归系数进行了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X1、X2一次项和X2X3交互项达显著水平。
2.3 主效应分析
采用降维法,固定其他3个因素为零水平,导出另一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回归子模型:
Y1=656.74+18.24X1+0.54X12
Y2=656.74+21.86X2+6.77X22
Y3=656.74+0.39X3-8.76X32
Y4=656.74+6.72X4-8.76X42
根据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直接判明各因素对超级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1号’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氮量(X2)>种植密度(X1)>施钾量(X4)>施磷量(X3)。
2.4 互作效应分析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进行因素间互作效应的分析,才能较客观地揭示其内在联系,为科学优化Y两优1号最佳农艺组合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方差分析结果表看,4个试验因素间的交互项中X2与X3间达显著水平,其余的均不显著。
2.5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采用频数分析法,利用上述回归方程,在变量的约束区域-2≤Xi≤2内,各因素均取步值1进行模拟,在45=1024套组合方案中,每667 m2稻谷产量在649.93 kg以上的有345套,占33.7%。在P=5%的概率下,各試验因素的取值频次及范围见表4。
3 小结
在本试验条件下,以‘Y两优1号’每667 m2稻谷产量在650 kg以上为目标,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每667 m2种植1.401万~1.467万株,施氮肥(N)12.888~13.719 kg、磷肥(P2O5)5.569~6.135 kg、钾肥(K2O)7.404~8.596 kg。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水稻;Y两优1号;机插秧;配套技术集成;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5.006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1010.0948.011.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0-10 9:48:00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采取机械化耕种,让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水稻机插秧能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正在重庆市水稻生产上大力推广。2015年3—8月,笔者以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在重庆市永川区初步研究了水稻旱育机插秧配套技术集成与高产栽培优化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国审超级稻品种‘Y两优1号’,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属杂交中稻品种。
1.2 稻田概况
试验设在永川区五间镇新建村综试基地,海拔280 m,冬闲田,水源充足,地力水平中等、均匀,排灌方便,向阳,四周无荫蔽。稻田土壤类型为灰棕紫泥白膳泥水稻土,pH=5.2,含有机质1.6%、全氮101 mg/kg、有效磷2.1 mg/kg、速效钾58.9 mg/kg。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不设重复,共36个小区。小区长5.42 m、宽2.67 m,小区面积14.5 m2,小区计产面积13.35 m2,四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15年3月10日机插旱育秧播种,4月15日二叶一心时移栽,栽植密度按试验设计执行。氮肥用尿素(含N46%),50%作底肥(栽前1天、4月21日将水搅浑后分区撒施);30%作分蘖肥(栽后15天即5月1日分区撒施);20%作穗肥(于拔节初期6月5日施用)。磷肥用过磷酸钙(含12%P2O5),全部作底肥。钾肥用颗粒型氯化钾(含60%K2O),50%作底肥,50%作穗肥。8月收割、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产量结果列于表2。由表中可见,667 m2产量以处理31为最高,达743.44 kg,其后是处理26,737.50 kg,处理2,712.50 kg,处理18,704.69 kg;处理14产量最低,为538.13 kg,处理22、23产量也较低,皆为589.38 kg。
2.2 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2.2.1 回归模型建立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平均值见表2,按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统计方法,得超级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1号’产量(Y)与试验因素(Xi)之间的回归模型:
Y=656.74+18.24X1+21.86X2+0.39X3+6.72X4+0.54X12+6.77X22-8.76X32-8.76X42-3.50X1X2+10.60X1X3-2.05X1X4+22.727X2X3-16.51X2X4+0.14X3X4
2.2.2 回归模型分析
对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失拟项的F1=0.4637< F0.05(11,10)=2.86,不显著;回归方程的F2=3.559>F0.05(21,14)=2.18,达显著水平,复相关系数R2=0.7314,达极显著水平,表明试验数据与采用的模型拟合较好,回归模型有效,可以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同时,对各个回归系数进行了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X1、X2一次项和X2X3交互项达显著水平。
2.3 主效应分析
采用降维法,固定其他3个因素为零水平,导出另一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回归子模型:
Y1=656.74+18.24X1+0.54X12
Y2=656.74+21.86X2+6.77X22
Y3=656.74+0.39X3-8.76X32
Y4=656.74+6.72X4-8.76X42
根据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可以直接判明各因素对超级杂交稻新品种‘Y两优1号’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氮量(X2)>种植密度(X1)>施钾量(X4)>施磷量(X3)。
2.4 互作效应分析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进行因素间互作效应的分析,才能较客观地揭示其内在联系,为科学优化Y两优1号最佳农艺组合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方差分析结果表看,4个试验因素间的交互项中X2与X3间达显著水平,其余的均不显著。
2.5 技术方案的模拟寻优
采用频数分析法,利用上述回归方程,在变量的约束区域-2≤Xi≤2内,各因素均取步值1进行模拟,在45=1024套组合方案中,每667 m2稻谷产量在649.93 kg以上的有345套,占33.7%。在P=5%的概率下,各試验因素的取值频次及范围见表4。
3 小结
在本试验条件下,以‘Y两优1号’每667 m2稻谷产量在650 kg以上为目标,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每667 m2种植1.401万~1.467万株,施氮肥(N)12.888~13.719 kg、磷肥(P2O5)5.569~6.135 kg、钾肥(K2O)7.404~8.596 kg。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