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要: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的是一个在师生平等、自由、互助下的探究式教学。老师的任务不单纯是对知识的解说,更应该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本文就是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来展现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 关键词:争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1(S)-0038-3 在一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这样一节教学研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的是一个在师生平等、自由、互助下的探究式教学。老师的任务不单纯是对知识的解说,更应该引导、协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本文就是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来展现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物 理 试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的给3分) 1.(非课改实验区考生做)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太阳。B.地球。 C.月亮。D.房屋。 (课改实验区考生做)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原子内绕原子核旋转的是( ) A.电子。B.质子。 C.中子
摘 要:借鉴Osbell理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达到独立知识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的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的目的。 关键词:有意学习;陈述性知识;正迁移和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9(S)-0029-4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Osbell)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把学生原有知识
摘要 如何正确理解功的计算式“W=FJcose”的适用条件和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如何正确运用该式进行计算、判断等。 关键词 正确理解;灵活运用 在功的计算式W=FScosd,的应用方面有不少同学存在多种误识,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理解不透所致。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说明如何正确理解并准确应用。
一、选择题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有下面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运用而生,使得电子线路的设计人员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逻辑設计、性能分析、时序测试直到印刷电路板的自动设计,提高了电工电子开发的效率和周期。本文就是利用Multisim8仿真设升一个方波三角波函数发生器的电路着手,介绍了仿真设计过程及生成网络表后再利用protel 99SE的PCB制板过程。 关键词:方波;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计算机信息网络已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地域、国家、政府、企业甚至家庭。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来带来了诸多便利,而然其潜在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也弥漫在各个领域。探讨的VPN技术则是建立在GRE over IPSec技术之上,并通过合肥百大集团的网络拓扑对其进行设计与仿真。GRE over IPSec VPN技术是通过GRE与IPSec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安全性更好VP
1命题说明 本套试题兼有毕业和升学两大功能,且课改、非课改区共用一套试卷,同时物理、化学同堂考试,因此命题原则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双基,强化能力,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两考合一”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以在难度上考虑:毕业部分易题与中档题的比例为8∶2;去掉了去年用“*”区分毕业与升学试题的形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 B.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 C.①是β衰变,②是裂变,③是聚变 D.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15.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Q相连,从滑轮到P和到Q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与P之间以及P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滑轮的质量、滑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
动量守恒定律在高考中是很重要的考点,所以为了系统的学习这部分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碰撞专题课,作为动量守恒定律课的延续,具体内容如下,仅供读者参考。 1碰撞的定义: 所谓碰撞指相对运动的物体相遇,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相互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显著的变化过程。 2碰撞的分类: 从动量方向来分类: (1)正碰:碰前和碰后物体在同一条
1设计思想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包含了很多教学探究的内容,《电阻定律》一节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机会和素材。设计开放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电阻定律的探究,在研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什么关系?教材从两条途径进行了研究:一是实验探究,二是理论推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