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的特点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从本质上说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共识。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也首先应该遵循母语获得的一般规律。
  
  一、母语语言习得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习得是指学习者在丰富、自然、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现实的运用,无意识地将语言知识内化,即没有任务压力、没有任务意识地自然地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并形成相关的学习态度。儿童对母语的学习一般都是通过习得这种方式进行的。例如,一个中国的成人文盲,但却一样能流利地讲中文,我们就可以说他已习得了汉语。“习得”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它是人在某种氛围、环境、刺激中,由于体验、领悟获得的直接经验。从教育学角度看,这种直接经验的习得,是任何间接的教化、灌输所不能替代的。幼儿习得语言,是出于生存和交际的需要,他们模仿大人的语言,学了就用,尝试、纠错,反复学,反复用,然后替换、扩展、类推,进而创造,表情达意,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这种没有压力的习得语言的方式成效非常惊人,从1岁左右语言发生,到6岁左右就能基本具备口语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习得的结果是语感的形成,在丰富、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者语言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语感,也就是“一种基于先天基础又来自于后天经验的直觉的语言知识”(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人在出生以后,在长期大量接触具体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正如叶圣陶所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在母语环境中,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人们一般都会形成良好的语感,直觉地判断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其他深层意思。
  与习得相对应的是学得。学得是指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系统、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了解到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习得相比,这种学得是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知识的阅读了解,主动地采取学习策略,感悟和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外语主要是通过学得的形式学习。
  一般说来,学前儿童对母语口语的掌握基本是靠习得,他们完全处在母语的环境下,在与周围人的生活交际中,在父母的示范和纠正之下,通过自己不断的倾听、表达、完善的循环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形成母语语感。而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正式、系统的教育时,有人认为这时学生对语言的获得是通过学得的方式进行的,而不再是习得,这未必准确。我们应该看到,学校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外语的学习是不一样的,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的时间之外,中小学生时刻都生活在母语的海洋里,接受母语的熏陶,也在天天使用母语。学生对书面语的学习,课堂上是一种正式的学得过程,但习得依旧是学生语言获得的重要方式。学生课后的读书看报等活动,应该都算是在习得母语,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也和习得一样,不注意话语的形式,只注意他们所要表达或理解的意义,从而在无意识中获得言语能力。同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就是通过习得的方式完成语文能力的培养任务。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语文学习尖子生都有大量读书、大量写作的经历,其实就是在读书、写作的实践中通过习得来获得良好的语感,这种直觉的语感再得到课堂上理性的指导,从而最终达到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母语教育的教学方式
  
  1.充分发挥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前母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习得的方式进行,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基本上都是依靠这种语感。进入学校以后,除了语文课堂上系统的语言学习之外,儿童语言能力的掌握还要依靠外在环境中的语言习得,语感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因此,在母语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利用语感的优势,重视学生原有的语感,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原有的语感,并进行修正,使学生的语言更加准确、规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强调语感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人认为语感“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有大量的论文和著作来论述语感,其中,最显著的是王尚文的《语感论》一书。该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语感本身的性质、类型、功能、心理因素及语感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同样已经开始重视语感的作用,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很多建议,都是与培养语感结合起来。如,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甚至有些诗文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语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在阶段目标中,新课标也对背诵诗文的数量和课外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这恰恰是形成语感的必要条件。
  很多时候写作要依靠自己的语感来进行语言表达。因此,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以便于他们运用自己比较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修改中揣摩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对语感的作用还不够重视,在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者之间,似乎更加相信理性知识,而对长久经验积累的语言直觉持怀疑态度,认为语感是捉摸不定、不可相信的。例如,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还很重视对字、词、句、章的理性分析,课堂上学生的阅读实践还不够充分,对文章的解读仍是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或者教师讲解所占的分量比学生的阅读更大。其实,在母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讲求语感培养和理性讲解的结合,语言习得、语感培养是母语天然具有的特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
  但单纯依靠语感并不完全准确,也会有失误的地方,因为在真实自然的现实语言环境中,语言材料的质量不可能完全优质,一般都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单纯依靠这种语言环境中的实践,语感必然不够精确。而且,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形成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产生了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而理性的讲解可以使我们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进而使我们的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快。只有语感培养和理性指导两者的结合,才是正确的语言获得的途径。
  
  2.强调课内外的紧密结合
  作为一种母语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状况以及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感情,都是语文学习的对象。学习语文,要从生活入手,增进体验和理解;运用语文,要以生活为内容,为生活服务。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也就不复存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运用形式中,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语文学习内容的广阔性和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内外必须沟通;语文工具运用形式的实践性、广泛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内外必须互相配合。要想学好语文,除了课堂上的工夫之外,必须从社会生活中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认知和语言表达。
  李维鼎在《语文课程初论》中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环境称为“大语文”,把中小学的语文课程称为“小语文”,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他认为:“从量来看,大语文现象丰富多彩、千奇百怪,让人应接不暇,学习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小语文选取数百篇言语作品为学习凭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开展目的明确、安排合理、方法适当的学习,能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以少挈多。”“从质来看,大语文现象精粗杂陈、高低互见、鱼龙相混,让初学者难以鉴识而往往兼收并蓄;小语文所选课文,则以文质兼美和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学习为标准,从而可以养成正确的眼光和健康的心态,收以精驭粗之效。”“从形态上看,大语文现象千姿百态、活跃变化,让初学者有无法穷变、难以应付之虞;小语文则本着相对稳定的教材,遵循言意转换的基本原则。”“然而从根子上说,大语文又是小语文的源头,还是小语文的归宿。”因此,小语文“必须开其源、畅其流,使大语文的活水汩汩灌注于小语文”。也就是要课内外相结合。张孝纯等人在河北邢台八中开展“大语文教育”实验,创立“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湖北宜昌的“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改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也就是因为他们把语文和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无限丰富的语文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家庭、学校、社会联系起来,构建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大课堂,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语文学习。把课内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树立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联系生活,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养成学生事事、时时、处处留心语文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感受生活,丰富人生经历。
  例如,阅读教学的课内外结合,教师要尽力开拓学生课外阅读的阵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如,在课文教学的前后,介绍相关的文章和资料,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指南录后序》时,可适当介绍文天祥的简历和阅读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等。另一种是从语文教学引申开去,开拓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例如,如果课文是节选长篇的某些章节,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同样,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更要将课内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外学会观察、思考,搜集题材,进行写作实践,课内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练习。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就是课内外结合的典范,将语文课堂、社会生活、大自然组合成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韦雄)
其他文献
板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有人赞誉板书为“微型教案”,它便于教师自己反思,便于引导学生的思路,理清文章内部的层次结构。好的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点,为此笔者特将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小结如下。  一、单质、氧化物、水、弱酸、弱碱、中强酸、难溶盐等应用化学式表示  例如:  1.2Na 2H2O=2Na 2OH- H2↑  2.Na2O 2H =2Na H2O  3.H2S Cu2 =CuS↓ 2H   4.CaCO3 2H =Ca2  CO2↑ H2O
通过对膨胀土公路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植物防护机理的研究,针对膨胀土的工程特性,提出了几种生态防护的方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介绍了某多栋公寓楼屋面渗漏现象,全面分析了渗漏原因.阐述了采用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和涂刷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等渗漏治理措施。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碱骨料反应的研究,总结了碱骨料反应的类型,碱骨料反应的机理,骨料的评价,活性骨料的检测方法和碱骨料反应的预防。
高校服务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文章在分析高校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参与服务社区的实践探索,指出了高校服务社区的四种途径。本研究对促进社区与高校良性互动,实现共
详述了GB/T 20474—2006《玻纤胎沥青瓦》国家标准从申请到颁布实施历时六年,主编单位以及参编企业为标准的制定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在经费不足和欧、美不同体系产品主要技
以怀新高速公路长弯冲隧道为例,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分析讨论了长弯冲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中导洞上下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对围岩与中隔墙安全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
通过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C08合同段水泥浆搅拌桩处理软基的施工实践,总结水泥浆喷桩应用于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手段,质量检测方法。水泥浆搅拌桩处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教师的心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教育就是要触及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粗俗、自私的杂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处理好思想教育中的几个“≠”。    一、小事≠无事    学生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这样那样的琐事,它常常被一些教师所忽视。殊不知,小事虽小,但它却可能引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