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写音乐随笔的时候,大脑的冲击都会从主观思维变成被动驱使蓝图,因为每一次动笔的时候老是很想让自己静下来,可又不知道从何入手。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所以只能从心里探索以前的种种,也就当作留念。
在我这几年的音乐生涯当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哪一种音乐风格,也不是哪一位值得让我尊敬的音乐大师,更不是谁谁谁的音乐作品,而是“语言性音乐”这个特有的、新颖的、丝毫没有理论抨击(因为它根本没有理论)的音乐范畴。
当然,也许用范畴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个还没有孵化出来的音乐形态并不太贴切,所以我一直不敢以学术论点来阐述这个我长期以来的遐想,因为就现实角度而言,任何一种理论都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加上阶段性的总结,再加上历史性的考究经过多重的考验与质疑才能称之为“东西”的过程。而我,除了遐想就只剩下我自己的那非常渺小的历史经验,但艺术总归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即“创新”。通俗点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再加上一个成品,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占有一定的范畴,而我,也只不过又一次记录了一篇我自己的随感罢了。
好,言归正传,之前我就说过,这个特有名词只不过是我个人长期以来通过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个自我的遐想,既然是遐想,不妨我们再大胆的假设一下其自身当中有何特殊的规则与因素:
1.规则
提到规则我不得不解释一下与语言性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另外两个特有名词的概念。
语言音乐性
即语言表达里面的特有因素,包括音高,音量,音色,音长等。通过这些因素可以表现出人类甚至动物内心活动的变化。主要目的是交流,具体表现在情绪变化时所发出的声音,例如哭声等。
音乐语言性
即音乐作品当中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音符,节奏,曲式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编织出一部非常完整的,完美的作品,从而达到与听众共鸣的效果,给人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就好像有人跟你说话一样。主要目的是艺术作品,具体表现在一首完整作品存在时你的感受,例如听贝多芬-《英雄》时,我们得到的是一种震撼效果。
有时候理论就是咬文嚼字的工程,虽然容不得一点的马虎,但是略显繁琐,例如上题所说如果把语言音乐性改为语言性音乐,或者把音乐语言性改为音乐性语言,那么概念就完全两个样子,但是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他们之间有何联系,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又如何跟主题挂钩。
其实看起来绕口,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这两种性质都是在一个大的范畴内起决定因素的两个单位,通俗点讲就是材料,材料要是没有用好,那么不管什么事物都有倒塌的一天,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都是一样,具体表现在表演与音乐作品当中,试想一下,如果一场悲剧语调情绪运用的不到位,音量音色不搭配,那么呈现给观众们的除了荒诞,就是哭笑不得了,当然我只是举例说明一下。
探讨这两种性质其实最关键的是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其重点在哪里。很明显,他们双方的重点都是放在性质上面,而主题是需要放在一个作品上面,这一点特别要注意,因为如果考虑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错误的理解,以至于把平常大家的交流都当作语言性音乐的范畴当中里去了,到底这个范畴是不是呢?只是一个因素,一个性质罢了。
好了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语言性音乐呢?(相信很多人都厌烦这种繁琐了)那么我简单点作一个比喻:
当你遇到一位不懂英文的希腊人,并试图跟他有所交流的时候你会怎么样用语言表达使其明白你的意思,从而达到交流的过程?如果你考虑到了,请记住你想要表达的语言,最好是用录音机录制成波形文件,然后想一个音乐创作手法,如何把这个元素变成作品。如果以上你的试验都做成功了。那么很形象的可以回答你,你已经完成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语言性音乐的作品。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语言性音乐的概念
即把声音的四大因素(特征)融合到人声当中并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
这里面必须说明一点问题我们所探索的是作品,不是因素,那么语言性音乐的因素又在哪里表现呢?
2.因素
当我们谈到音乐语言性或者语言音乐性的时候,从最表面的第一种角度去很形象的衡量的话,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下两种画面:
世界人类语言的表现性
其中包括:不同人种的本国语言相互碰撞,不同情绪、环境下造成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不同变化,刻意夸张表现,甚至模仿其他自然界声音的怪声怪调等等。
利用语言表达的音乐成品(歌曲)
包括美声,民族,通俗,分声部的唱法,不同风格的歌曲表现等等。
那么如果我们正视这个课题,摆脱一切表面性思维思考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以上的种种成品或者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现象都可以当作语言性音乐的某一个点,换句话说,只要你肯创新,把你身边所有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都收录一下,再用一种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聆听的话,你难道不认为你在听音乐吗?还是举例说明一下吧:
有一次我同几个外国朋友一起去听中国戏曲,从剧场中走出来的时候,我的朋友问我:“有一段老生,唱得是什么意思?”我问他:“你感觉呢?“这么说不要紧,一下子他毫不客气地跟我滔滔不绝的高谈他的想法,虽然我不怎么喜欢交流,但是我还是感叹他所说的感想竟和原曲意思很相近,中间还多了很多他自己的想象力。
还有一次是在大学里,那一天我们作曲班上所有学员与教授聚会在我们教授家里,玩到兴头上的时候我的学哥,一个西班牙人拿出他随身携带的手风琴演奏了一段富有西班牙风格的即兴,另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把碗筷都放在了一起毫无章法的敲打起来,而我索性的唱起了黄梅戏的段子(其实也是即兴来的),虽然我们之间丝毫没有共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就因为这首曲子把全场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下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语言性音乐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一个共鸣点,不管这个共鸣点是否在曲子本身的含义上,还是曲子所要熏陶出来的那种意境上,其结果总会有一个——听者和歌者的共鸣。这其实也是任何艺术作品所要达到的一个根本性的目的,如何让创作被理解。
过程篇
也许读者看到这里还会处于混沌状态,因为理论都是表现在纸上的一个总结,很难形象的去体会它的魅力,究竟完成语言性音乐的过程是什么,到底如何划分语言性音乐?这一切的问题,留着我往下解答:
五种利用
从声学角度来探讨问题,就不难想象出我们到底需要利用什么,因为语言永远是人体口腔发声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和唱歌的差别就在于语言不需要太多的规则去奠定它的存在,也就是说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去考虑去利用,但是有些唱歌手法的因素在语言性音乐里面还是首选的手段:
1.利用呼吸
这点我相信不需要过多的作解释大家也能明白的,其实发声是需要通过气息带动声带振动从而产生的,但我们这里不讲如何去控制呼吸,而是利用呼吸,也就是说利用呼吸制造出一些比较夸张鲜明的语言音乐因素,这是我们第一时间需要的手法。例如气声,弱声,假声等等,因为这些声音更容易形象地把听者带到了一种声音的境界中而忽略了语言所要交流的领域中。
2.利用共鸣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你用了呼吸再用共鸣,这完全是唱歌的一种手法,但我所要腔调的是我是在利用,而并非这个手法就是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语言性音乐没有用上呼吸和共鸣从而产生另一种效果的话,那也是成立的只要它是一首完整的作品并有语言的痕迹(在这里的语言痕迹并非交流所用)。
所以利用共鸣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手法,而这里的共鸣其实并不是共鸣腔体的共鸣,更像是一种表现性模仿不同声音位置所达到的最直观的听觉效果的共鸣,例如:假设你反复地说“我们”这两个字,然后用不同位置任意调解,时而靠后,时而靠前,时而柔和,时而干燥,那么你也会很自然的和传统歌曲相对比开。其实这也是一种转换音色的很好的手法。
3.利用情绪
就如同上文提到的一样,我们把喜,怒,哀,乐,惊等等不同情绪表现出来的语气词都转变为音乐元素的时候,你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品。这里我不妨再说一下,如果大家使用作曲软件的时候,你们可以调用模拟的哭笑声音去感受一下,并在键盘上随意的表现一下你所想表现的声音,你会发现那里有惊喜等待着你的。
4.利用口技
我们的口腔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当然还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音乐元素,例如母语的表达,很多没有情绪的口技声,口哨声,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模拟出动物与自然界里的部分声音,这其实是最直观,也是最形象的工具了。其实一首语言性音乐作品的好和坏不单单是看你语言因素的完善程度又或是手法的新颖程度,更大的一个目的是作品能否把人从一个心灵空间带到另一个心灵空间,从而达到最终的效果,这个过程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
5.利用空间
这一层比较抽象,有的时候空间的因素在作品当中虽然很重要,但是毕竟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可是在语言性音乐里面,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并扩大。假设你规定有5个人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位置上(也许有人在室内,也许有人在室外)然后同时大声地喊,我相信到达你耳朵里的声音是不同的,制造得意境也会完全不同。所以,空间的层次划分在语言性音乐里面是可以完全加以利用的。
一种组织
以上的所有利用当然只是最最主要的利用工具,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如果想把他们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是需要通过组织来完善它们的,这个组织也就是音乐的结构,通俗点说就是曲式。如同写文章一样,至少我们需要环节一下高潮和整体音乐层次的划分,或者表达意境当中所要的那个点,线,面,体。这样再为你的作品取上一个名字的话,我相信一部很好的语言性音乐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到底如何划分语言性音乐呢?
其实他的概念真的不是那么固定,也许你可以把任何带有语言的音乐作品统称为语言性音乐,也可以只规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之下,出现的音乐作品,又可以把他规定为一种具有抽象风格的艺术作品。要我个人比较片面的观点去给他扣上帽子的话,我认为,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手法,取材于什么样的因素,最关键的是最后的一个结果,也就是如何能让你的作品称为语言性音乐的成果。那就需要大家真的要从实践当中去完善这只还没有孵化出来的新生儿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尝试一下。
在我这几年的音乐生涯当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哪一种音乐风格,也不是哪一位值得让我尊敬的音乐大师,更不是谁谁谁的音乐作品,而是“语言性音乐”这个特有的、新颖的、丝毫没有理论抨击(因为它根本没有理论)的音乐范畴。
当然,也许用范畴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个还没有孵化出来的音乐形态并不太贴切,所以我一直不敢以学术论点来阐述这个我长期以来的遐想,因为就现实角度而言,任何一种理论都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加上阶段性的总结,再加上历史性的考究经过多重的考验与质疑才能称之为“东西”的过程。而我,除了遐想就只剩下我自己的那非常渺小的历史经验,但艺术总归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即“创新”。通俗点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再加上一个成品,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占有一定的范畴,而我,也只不过又一次记录了一篇我自己的随感罢了。
好,言归正传,之前我就说过,这个特有名词只不过是我个人长期以来通过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个自我的遐想,既然是遐想,不妨我们再大胆的假设一下其自身当中有何特殊的规则与因素:
1.规则
提到规则我不得不解释一下与语言性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另外两个特有名词的概念。
语言音乐性
即语言表达里面的特有因素,包括音高,音量,音色,音长等。通过这些因素可以表现出人类甚至动物内心活动的变化。主要目的是交流,具体表现在情绪变化时所发出的声音,例如哭声等。
音乐语言性
即音乐作品当中所使用的工具,包括音符,节奏,曲式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编织出一部非常完整的,完美的作品,从而达到与听众共鸣的效果,给人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就好像有人跟你说话一样。主要目的是艺术作品,具体表现在一首完整作品存在时你的感受,例如听贝多芬-《英雄》时,我们得到的是一种震撼效果。
有时候理论就是咬文嚼字的工程,虽然容不得一点的马虎,但是略显繁琐,例如上题所说如果把语言音乐性改为语言性音乐,或者把音乐语言性改为音乐性语言,那么概念就完全两个样子,但是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他们之间有何联系,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又如何跟主题挂钩。
其实看起来绕口,理解起来并不复杂,这两种性质都是在一个大的范畴内起决定因素的两个单位,通俗点讲就是材料,材料要是没有用好,那么不管什么事物都有倒塌的一天,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都是一样,具体表现在表演与音乐作品当中,试想一下,如果一场悲剧语调情绪运用的不到位,音量音色不搭配,那么呈现给观众们的除了荒诞,就是哭笑不得了,当然我只是举例说明一下。
探讨这两种性质其实最关键的是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其重点在哪里。很明显,他们双方的重点都是放在性质上面,而主题是需要放在一个作品上面,这一点特别要注意,因为如果考虑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错误的理解,以至于把平常大家的交流都当作语言性音乐的范畴当中里去了,到底这个范畴是不是呢?只是一个因素,一个性质罢了。
好了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语言性音乐呢?(相信很多人都厌烦这种繁琐了)那么我简单点作一个比喻:
当你遇到一位不懂英文的希腊人,并试图跟他有所交流的时候你会怎么样用语言表达使其明白你的意思,从而达到交流的过程?如果你考虑到了,请记住你想要表达的语言,最好是用录音机录制成波形文件,然后想一个音乐创作手法,如何把这个元素变成作品。如果以上你的试验都做成功了。那么很形象的可以回答你,你已经完成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语言性音乐的作品。
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语言性音乐的概念
即把声音的四大因素(特征)融合到人声当中并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
这里面必须说明一点问题我们所探索的是作品,不是因素,那么语言性音乐的因素又在哪里表现呢?
2.因素
当我们谈到音乐语言性或者语言音乐性的时候,从最表面的第一种角度去很形象的衡量的话,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下两种画面:
世界人类语言的表现性
其中包括:不同人种的本国语言相互碰撞,不同情绪、环境下造成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不同变化,刻意夸张表现,甚至模仿其他自然界声音的怪声怪调等等。
利用语言表达的音乐成品(歌曲)
包括美声,民族,通俗,分声部的唱法,不同风格的歌曲表现等等。
那么如果我们正视这个课题,摆脱一切表面性思维思考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以上的种种成品或者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现象都可以当作语言性音乐的某一个点,换句话说,只要你肯创新,把你身边所有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都收录一下,再用一种比较客观的角度去聆听的话,你难道不认为你在听音乐吗?还是举例说明一下吧:
有一次我同几个外国朋友一起去听中国戏曲,从剧场中走出来的时候,我的朋友问我:“有一段老生,唱得是什么意思?”我问他:“你感觉呢?“这么说不要紧,一下子他毫不客气地跟我滔滔不绝的高谈他的想法,虽然我不怎么喜欢交流,但是我还是感叹他所说的感想竟和原曲意思很相近,中间还多了很多他自己的想象力。
还有一次是在大学里,那一天我们作曲班上所有学员与教授聚会在我们教授家里,玩到兴头上的时候我的学哥,一个西班牙人拿出他随身携带的手风琴演奏了一段富有西班牙风格的即兴,另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把碗筷都放在了一起毫无章法的敲打起来,而我索性的唱起了黄梅戏的段子(其实也是即兴来的),虽然我们之间丝毫没有共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就因为这首曲子把全场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下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语言性音乐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一个共鸣点,不管这个共鸣点是否在曲子本身的含义上,还是曲子所要熏陶出来的那种意境上,其结果总会有一个——听者和歌者的共鸣。这其实也是任何艺术作品所要达到的一个根本性的目的,如何让创作被理解。
过程篇
也许读者看到这里还会处于混沌状态,因为理论都是表现在纸上的一个总结,很难形象的去体会它的魅力,究竟完成语言性音乐的过程是什么,到底如何划分语言性音乐?这一切的问题,留着我往下解答:
五种利用
从声学角度来探讨问题,就不难想象出我们到底需要利用什么,因为语言永远是人体口腔发声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和唱歌的差别就在于语言不需要太多的规则去奠定它的存在,也就是说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去考虑去利用,但是有些唱歌手法的因素在语言性音乐里面还是首选的手段:
1.利用呼吸
这点我相信不需要过多的作解释大家也能明白的,其实发声是需要通过气息带动声带振动从而产生的,但我们这里不讲如何去控制呼吸,而是利用呼吸,也就是说利用呼吸制造出一些比较夸张鲜明的语言音乐因素,这是我们第一时间需要的手法。例如气声,弱声,假声等等,因为这些声音更容易形象地把听者带到了一种声音的境界中而忽略了语言所要交流的领域中。
2.利用共鸣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你用了呼吸再用共鸣,这完全是唱歌的一种手法,但我所要腔调的是我是在利用,而并非这个手法就是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语言性音乐没有用上呼吸和共鸣从而产生另一种效果的话,那也是成立的只要它是一首完整的作品并有语言的痕迹(在这里的语言痕迹并非交流所用)。
所以利用共鸣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手法,而这里的共鸣其实并不是共鸣腔体的共鸣,更像是一种表现性模仿不同声音位置所达到的最直观的听觉效果的共鸣,例如:假设你反复地说“我们”这两个字,然后用不同位置任意调解,时而靠后,时而靠前,时而柔和,时而干燥,那么你也会很自然的和传统歌曲相对比开。其实这也是一种转换音色的很好的手法。
3.利用情绪
就如同上文提到的一样,我们把喜,怒,哀,乐,惊等等不同情绪表现出来的语气词都转变为音乐元素的时候,你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品。这里我不妨再说一下,如果大家使用作曲软件的时候,你们可以调用模拟的哭笑声音去感受一下,并在键盘上随意的表现一下你所想表现的声音,你会发现那里有惊喜等待着你的。
4.利用口技
我们的口腔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当然还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音乐元素,例如母语的表达,很多没有情绪的口技声,口哨声,甚至有时候还可以模拟出动物与自然界里的部分声音,这其实是最直观,也是最形象的工具了。其实一首语言性音乐作品的好和坏不单单是看你语言因素的完善程度又或是手法的新颖程度,更大的一个目的是作品能否把人从一个心灵空间带到另一个心灵空间,从而达到最终的效果,这个过程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
5.利用空间
这一层比较抽象,有的时候空间的因素在作品当中虽然很重要,但是毕竟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可是在语言性音乐里面,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并扩大。假设你规定有5个人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位置上(也许有人在室内,也许有人在室外)然后同时大声地喊,我相信到达你耳朵里的声音是不同的,制造得意境也会完全不同。所以,空间的层次划分在语言性音乐里面是可以完全加以利用的。
一种组织
以上的所有利用当然只是最最主要的利用工具,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如果想把他们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是需要通过组织来完善它们的,这个组织也就是音乐的结构,通俗点说就是曲式。如同写文章一样,至少我们需要环节一下高潮和整体音乐层次的划分,或者表达意境当中所要的那个点,线,面,体。这样再为你的作品取上一个名字的话,我相信一部很好的语言性音乐就这样诞生了。
那么到底如何划分语言性音乐呢?
其实他的概念真的不是那么固定,也许你可以把任何带有语言的音乐作品统称为语言性音乐,也可以只规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之下,出现的音乐作品,又可以把他规定为一种具有抽象风格的艺术作品。要我个人比较片面的观点去给他扣上帽子的话,我认为,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手法,取材于什么样的因素,最关键的是最后的一个结果,也就是如何能让你的作品称为语言性音乐的成果。那就需要大家真的要从实践当中去完善这只还没有孵化出来的新生儿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