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污染源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网络化、动态化对推进环境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环境管理需求出发,总结目前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近几年各业务条线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业务协同的污染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设思路,重点探讨了系统建设支撑基础、关键问题、系统框架及功能设计。该系统改变了污染源档案的应用模式,提高了环境管理工作效率,加强了污染源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共享,对促进环境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业务协同;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共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7. 063
[中图分类号] G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7- 0164- 02
0 引 言
目前各级建立的污染源管理系统较多,主要在行政许可与管理、环境信访与执法、污染源监测等方面,存在污染源基础数据重复、数据格式不一、数据资源不互通等问题。各地逐步探索通过数据共享及交换建立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初期数据较为完整、数据质量较高,随着日常工作的推进,出现数据推送不及时、数据不更新等问题,导致数据质量变差,对管理的支撑能力下降,逐步失去生命力。基于业务协同的污染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设,有效解决了污染源基础数据重复采集、数据更新不及时、过程缺乏控制、更新工作量大的問题,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实现了档案信息准确、高效、及时归集,实现了信息的一次录入、动态更新、多次应用,全面支撑污染源监管工作,也为区域环境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1 建设目标
基于业务协同的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完备的覆盖市、区两级的污染源档案数据库,解决环保部门条块分割导致的数据分散、一数多源问题,作为全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数据,支撑日常环境业务监管工作;同时使污染源档案成为各类业务系统交互的中间桥梁,依托业务管理系统的日常运行,对污染源档案数据进行及时、准确、自动化归集,强化档案数据共享,提升业务协同度,形成监管工作合力。
2 污染源档案内容
根据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梳理在污染源环境监管过程中涉及的管理信息,合理分类,厘清环境数据的脉络。按照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形成完整的污染源档案数据体系。污染源档案主要包括基本档案信息与环境监管信息(如图1所示)。基本档案信息包括污染源编码、社会信用代码、厂界、环境属性、管理属性等基本信息、产品原辅材料信息、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及处理设施等,供其他业务系统、各部门业务人员统一调用;环境监管信息包括行政许可与管里、监督执法与处罚、企业监控与监测及信用评价等其他信息。近年来,各环保业务条线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基于协同业务管理的污染源档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如在环评审批、固废管理、排污许可、环境执法与信访等业务条线都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从企业申报到审批再到结果公示的全流程业务管理系统。同时也建立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全流程电子化管理,为污染源档案电子化及动态归集管理奠定了基础。
3 系统设计
从各级环保管理部门污染源档案管理需求出发,并结合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及系统建设过程关键点,提出污染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设主要思路。
3.1 建设框架
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框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业务协同应用层、用户层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运维管理体系。系统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3.2 建设关键点
3.2.1 标准规范
数据标准是污染源档案数据归集的基础,从数据管理、标准代码、数据交换标准等几个方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通过明确的、统一的管理机制、数据标准格式管理污染源档案数据。数据管理规范在标准规范中处于统领地位,从数据管理角度上对数据的管理、维护做出明确规范,划清数据的管理职责,通过厘清污染源数据管理机制,保障污染源一厂一档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动态更新性、统一性;标准代码则是根据当前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共同编制的满足环保业务需求的代码集,按照类型分为公共类和行业类进行编码规范;数据交换标准明确污染源档案与各业务管理系统双向数据交换的标准规范,保障数据传输。
3.2.2 统一污染源名录
建立统一污染源名录,是污染源数据归集与动态更新的基础。通过数据集成管理形成统一的污染源名录,对历史数据进行整合、匹配、关联,基本信息做到唯一,对各种数据来源的数据进行关联,形成关联范式,继而形成统一的污染源名录。随着跨部门信息化共享程度的提高,建议抽取工商部门数据作为污染源基本数据的标准数据源,并建立与之动态更新机制,建立以社会统一信用代码为核心的数据比对机制。污染源数据从多个业务协同管理系统中抽取而来,对于不符合要求和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按照一定的规则清洗数据,确认是否过滤掉还是由业务部门修正之后再进行抽取,最终形成统一的污染源名录。
3.2.3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从管理层面建立一套动态更新机制,明确污染源档案各数据类归集责任部门、归集频率、归集方式、共享条件等等,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准确、及时、有效归集,保障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生命力。
3.3 功能设计
3.3.1 污染源管理
污染源管理主要包括污染源信息增删改、污染源信息变更、污染源信息查询和污染源信息初始化功能。
3.3.2 污染源电子台账
通过建立污染源电子台账,全面了解污染源全生命周期基本信息及环境监管信息。污染源台账基本信息包括污染源编码、社会信用代码、厂界、环境属性、管理属性等基本信息,产品原辅材料信息,污染物产生、排放及处理设施等信息;污染源台账监管信息包括建设项目审批、固废管理及转移、排污许可证、环境信访与执法、行政处罚、环境应急、污染源监测与监控等信息。
3.3.3 档案查询
基于污染源关键词的查询功能实现与系统中的污染源信息进行匹配和检索,同时系统提供污染源筛选类型进行筛选查询,获取到污染源清单。
3.3.4 污染源专题分析
根据时间、空间维度实现污染源专题分析,可按照企业类型、监管级别、行业类型进行统计,包括数量、占比、趋势变化等,以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根据不同业务管理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历年审批、执法、信访、处罚、监控等与污染源监管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全面展示污染源监管概况。
4 结 语
基于业务协同的污染源动态管理系统的构建很好地解决了污染源数据不一致、动态更新难、共享难等问题,对污染源信息进行了规范管理,在日常业务管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为污染源信息共享及应用提供了支撑,能够使管理人员直观、方便、快捷地掌握企业排污和监管信息,支撑污染源协同监管工作。然而技术只是支撑,制度保障才是关键,为保障系统持续运行及更新,必须配套建立污染源动态更新机制、业务系统运行及维护管理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敏,武化民,陈会明,等.论工业污染源一厂一档系统建设[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9(2): 179-181.
[关键词] 业务协同;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共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7. 063
[中图分类号] G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7- 0164- 02
0 引 言
目前各级建立的污染源管理系统较多,主要在行政许可与管理、环境信访与执法、污染源监测等方面,存在污染源基础数据重复、数据格式不一、数据资源不互通等问题。各地逐步探索通过数据共享及交换建立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初期数据较为完整、数据质量较高,随着日常工作的推进,出现数据推送不及时、数据不更新等问题,导致数据质量变差,对管理的支撑能力下降,逐步失去生命力。基于业务协同的污染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设,有效解决了污染源基础数据重复采集、数据更新不及时、过程缺乏控制、更新工作量大的問题,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实现了档案信息准确、高效、及时归集,实现了信息的一次录入、动态更新、多次应用,全面支撑污染源监管工作,也为区域环境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1 建设目标
基于业务协同的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完备的覆盖市、区两级的污染源档案数据库,解决环保部门条块分割导致的数据分散、一数多源问题,作为全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数据,支撑日常环境业务监管工作;同时使污染源档案成为各类业务系统交互的中间桥梁,依托业务管理系统的日常运行,对污染源档案数据进行及时、准确、自动化归集,强化档案数据共享,提升业务协同度,形成监管工作合力。
2 污染源档案内容
根据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梳理在污染源环境监管过程中涉及的管理信息,合理分类,厘清环境数据的脉络。按照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形成完整的污染源档案数据体系。污染源档案主要包括基本档案信息与环境监管信息(如图1所示)。基本档案信息包括污染源编码、社会信用代码、厂界、环境属性、管理属性等基本信息、产品原辅材料信息、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及处理设施等,供其他业务系统、各部门业务人员统一调用;环境监管信息包括行政许可与管里、监督执法与处罚、企业监控与监测及信用评价等其他信息。近年来,各环保业务条线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基于协同业务管理的污染源档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如在环评审批、固废管理、排污许可、环境执法与信访等业务条线都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从企业申报到审批再到结果公示的全流程业务管理系统。同时也建立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了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全流程电子化管理,为污染源档案电子化及动态归集管理奠定了基础。
3 系统设计
从各级环保管理部门污染源档案管理需求出发,并结合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及系统建设过程关键点,提出污染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设主要思路。
3.1 建设框架
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框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业务协同应用层、用户层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运维管理体系。系统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3.2 建设关键点
3.2.1 标准规范
数据标准是污染源档案数据归集的基础,从数据管理、标准代码、数据交换标准等几个方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通过明确的、统一的管理机制、数据标准格式管理污染源档案数据。数据管理规范在标准规范中处于统领地位,从数据管理角度上对数据的管理、维护做出明确规范,划清数据的管理职责,通过厘清污染源数据管理机制,保障污染源一厂一档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动态更新性、统一性;标准代码则是根据当前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共同编制的满足环保业务需求的代码集,按照类型分为公共类和行业类进行编码规范;数据交换标准明确污染源档案与各业务管理系统双向数据交换的标准规范,保障数据传输。
3.2.2 统一污染源名录
建立统一污染源名录,是污染源数据归集与动态更新的基础。通过数据集成管理形成统一的污染源名录,对历史数据进行整合、匹配、关联,基本信息做到唯一,对各种数据来源的数据进行关联,形成关联范式,继而形成统一的污染源名录。随着跨部门信息化共享程度的提高,建议抽取工商部门数据作为污染源基本数据的标准数据源,并建立与之动态更新机制,建立以社会统一信用代码为核心的数据比对机制。污染源数据从多个业务协同管理系统中抽取而来,对于不符合要求和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按照一定的规则清洗数据,确认是否过滤掉还是由业务部门修正之后再进行抽取,最终形成统一的污染源名录。
3.2.3 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从管理层面建立一套动态更新机制,明确污染源档案各数据类归集责任部门、归集频率、归集方式、共享条件等等,保障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准确、及时、有效归集,保障污染源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生命力。
3.3 功能设计
3.3.1 污染源管理
污染源管理主要包括污染源信息增删改、污染源信息变更、污染源信息查询和污染源信息初始化功能。
3.3.2 污染源电子台账
通过建立污染源电子台账,全面了解污染源全生命周期基本信息及环境监管信息。污染源台账基本信息包括污染源编码、社会信用代码、厂界、环境属性、管理属性等基本信息,产品原辅材料信息,污染物产生、排放及处理设施等信息;污染源台账监管信息包括建设项目审批、固废管理及转移、排污许可证、环境信访与执法、行政处罚、环境应急、污染源监测与监控等信息。
3.3.3 档案查询
基于污染源关键词的查询功能实现与系统中的污染源信息进行匹配和检索,同时系统提供污染源筛选类型进行筛选查询,获取到污染源清单。
3.3.4 污染源专题分析
根据时间、空间维度实现污染源专题分析,可按照企业类型、监管级别、行业类型进行统计,包括数量、占比、趋势变化等,以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根据不同业务管理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历年审批、执法、信访、处罚、监控等与污染源监管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全面展示污染源监管概况。
4 结 语
基于业务协同的污染源动态管理系统的构建很好地解决了污染源数据不一致、动态更新难、共享难等问题,对污染源信息进行了规范管理,在日常业务管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为污染源信息共享及应用提供了支撑,能够使管理人员直观、方便、快捷地掌握企业排污和监管信息,支撑污染源协同监管工作。然而技术只是支撑,制度保障才是关键,为保障系统持续运行及更新,必须配套建立污染源动态更新机制、业务系统运行及维护管理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敏,武化民,陈会明,等.论工业污染源一厂一档系统建设[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9(2): 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