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大格局;一脉相承,注重思辨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sta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新鲜出炉了,在全国8套高考作文题中独树一帜,非常抢眼,具有标杆和引领作用。如我们预期,它延续了往年那样的风格:客观呈现一个普遍的、概括的“社会现象”—— 也是每一个考生都熟悉的“被需要心态”;“需要”和“被需要”两方面的对立关系。这样的考题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其本身内在的逻辑和道理,每个考生都感觉自己能够写出些东西,有的甚至感觉颇能驾驭,但同时又能拉开不同思维素养考生间的差距,具有小切口、大格局,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特征,体现了新高考的方向。
  一、题目特点
  1.题干简洁明了。
  从命题形式来看,本次高考作文题用的是一段简短的材料,连标点61个字,可称之为“轻材料作文”,题干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考生能轻松读懂题目,在审题上不给考生任何阅读障碍。
  2.易唤醒学生的积累。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与生活有关,与对生活的思考有关。它需要细水长流的积累,更需要对积累的东西做出属于自己的思考。这次高考作文题目中涉及的“被需要”心态是人们常见和普遍的心态,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积累,引发关于自身价值的思考。
  3.提供较开阔的思辨空间。
  注重思辨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的良好传统,今年也如此。作文题中材料看似简短但信息却很丰富,隐含了人生价值和心态的种种关系,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多样思考角度。题干中的关键词“被需要”,既有横向拓展的余地,也有纵向深入的空间,强化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
  4.避免说教,亲近考生。
  就教育导向而言,2018年高考作文题撇开说教和口号,体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价值。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心态,“被需要”体现的是一种自我价值,学生可以由我及人,及家庭,及社会,及民族及国家,及历史及现实,可谓切口小,格局大。考生可以从自身生活谈到国运兴衰,谈今日中国需要有志青年,青年被需要被寄予厚望,青年决定中国未来。“需要”和“被需要”的思辨暗藏了人内心的冲突,也隐含着对考生自我价值认识上的引导。
  总之,本次高考作文题一脉相承,注重思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检测,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
  二、审题分析
  1.题意理解。
  这个作文题所要探讨的话题是“人的需要”。从材料中的核心关键词“需要”“被需要”出发,我们进一步关注到材料的其他“辅助性”关键词,如“自身”“被他人”“生活”“价值”。由此,我们理解,这里要探讨的是:自身需要与他人需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这个作文题从“需要”的话题出发,要求考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及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究竟当代人是为了自我需要无视了社会需要,显得自我,还是经常过分强调“被需要”,而忽视了个体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这些问题“问题意识”强,颇具现实意义,故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甚至产生思想的火花。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考场中考生能快速理出个头绪,并分层次展开讨论,是并不容易的事,它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准和思维素养。这个作文题不仅仅涉及日常经验,同时牵涉到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关涉文化、思想、哲学等多个领域。
  2.立意方向。
  本质上讲,每个人的第一需要是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人又不能自己确认自己的价值,只能通过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只有在满足别人需要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在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种“被需要”的心态。
  渴望被需要,就是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渴望被更多的人需要,就是渴望实现人生的更大的价值。古今中外卓有成就者,无不是满足了人类社会的普遍需要的。所以,一个人,尤其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应当有一个胸怀,不仅渴望被熟识的亲朋好友“需要”,更要渴望被国家、民族、人类所“需要”。
  渴望“被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个人精神满足的道德需要,它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所以,人类社会不乏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义举。所以,当每一个个体胸怀这种“被需要”的使命,并不断强化的时候,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就在不断快速推进了。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立意:
  其一,探讨当下时代的观念问题。向市场经济、商业社会进发的转型时代,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个人需要的满足,这有别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因而两种观念确实会产生冲突,但它们应当是一个现代社会必需的正当价值观,所以厘清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时代意义。
  其二,个人需要与“被他人需要”。首先可以逻辑地得出,从价值排序角度而言,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先于被他人需要。但是“被需要”其实是人生存的一种目的,它可以是并不具体的内容,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于伦理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存在意义的认知。所以“被需要”,是让一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自觉。然后人会在社会生存中努力满足在“被需要”的存在感的引领下的个人需求,去实现个体的价值,而相反,如果时时处处总在纠结他人究竟对我具体需要哪些,就会束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掘,进而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总之,这是一个思维“含金量”颇高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期待2018年的考生能写出一些上佳好文。
  三、考场佳作
  强大自我,明辨笃行
  一考生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社会中的人都处在需要与被需要的链条中,由此链起、串起,成了整个社会。易卜生有言:“社会犹如一条大船,每个人都应有掌舵的准备。”正是由于被需要,我们才扬起风帆,即使河再广,仍能“一苇杭之”。
  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有其客观必然性。正如马斯洛需求论中提出的,人必须在满足其生理需求后,才会进行其他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各行各业紧密协作的今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向往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比如当我拥有两块面包时,我会用其中之一换取一朵芬芳的水仙花,由此可见,诗意地栖居在纷繁扰攘的环境中,是当代人的普遍需求。
  而最高级的追求,莫过于通过满足他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伟大的人生,不应像一根燃盡即灭的火柴,而应是一根火炬,待它燃到十分光明灿烂之时,将它交付给下一代。梵·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首要的是,强大自我,使自己被需要,才能让这团火熊熊燎原,而非只存一缕青烟。面对他人的需要,更要学会明辨,防止这团火变为一股歪火、邪火,而是拥有浩然正气的火。
  要强大自我,立德立言,笃行责任,将“需要”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现实动力。梁漱溟先生自称“中国文化的托天命者”,于危难之际出佛入儒,以一己之力,挽中华文化之大厦于将倾;面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陶行知先生于贫苦偏远的晓庄办学,为教育界注入“求真”的力量,打下现代教育的基石。两位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不仅在他们的时代起着引领作用,在当今也是我们应孜孜以求的。
  需求有时会沦为陷阱,因此,面对他人需求时,学会明辨是一项必备的才能。若需要我的才,我的德,造福百姓、泽被苍生,善哉!若需要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权势,以便自己行蝇营狗苟之事,拒之!满足这样的需要,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是为虎作伥、自甘堕落!
  总之,需要与被需要普遍存在。需要是一颗明珠,若是不加明辨,它将被“尘劳关锁”,理性利用好需要的力量,才能以其“照破山河万朵”!
其他文献
【原诗】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凋伤:拆解组词理解,凋零、损伤。追问对象,便可明确是使动用法,即玉露使草木凋落衰败。深层含义,人生秋露亦催人老,有生命凋零衰老之叹。  2.两开:拆解组词理解,两次盛开。追问原因,是杜甫离开成都已历
期刊
前天我搜寻书柜无意间翻出了记不得什么时候买来的《摆渡人》,封面上写着一行字:“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是吗?我在心里问自己。权且打发时间,我翻开了它。有些书一旦打开就无法放手了,《摆渡人》就是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  渴望的心  作品第一章无甚波澜,第二章迪伦上学途中淋雨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迪伦遭雨后露出蓝色内衣的窘态,读来如在眼前。女孩子的难堪与不安力透纸背,冷静的叙述中一颗渴望被理解
期刊
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在审题之外,阅卷老师最关注的就是文章的骨架,也就是行文思路。没有骨架、没有思路,再好的血肉都会零落成泥,成为一盘散沙。平时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通病,主要就是东拉西扯,扯到哪里算哪里。很多议论文,看似分析了很多,实则或凌乱、或重复,或纠结于同一个角度,由于无法展开而原地打转。  如何写出层次感?首先,需要我们抓紧一个对象,即关键词,行文中采取硬点、软点、巧点、频点的方法;其次,要
期刊
《尚书》有言:诗言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言说。追问“我是谁”,探寻自己的心灵,理所应当。本期,我们继续创意写作,写写自传诗。期待通过自传诗的写作,大家能轻盈地打开自己,重新审视自己,观照自己。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编们都把自己比作了什么喻体,又是如何开展写作的。  蒲公英  @肖尧  我是  一枝蒲公英  美丽是我的外表  飘游是我的性格  而其实  低调  才是真的我  我
期刊
周国平有言:“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平凡,第二境界是超凡脱俗,第三境界是返璞归真的平凡。”依笔者之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演进,青年精神也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基于家国情怀而构筑起来的社会意识,第二境界是基于世界视角而展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三境界是在前两者的反思与重构之下返璞归真的平凡意识。  秋瑾言:“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这种捐躯国难、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激励了无数
期刊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被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明星绯闻、商家炒作所淹没,众声喧哗,人心浮躁。一百年前,美国评论家福克纳曾预言:二十世纪将是一个浅薄的世纪,因为你们即将进入电视时代。但依然有人在积极探索着,他们一方面顺应历史潮流,合理利用现代科技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又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电视节目为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火爆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传統诗词文化,开始再次拿起书本;《朗读者》更像
期刊
北岛曾说过:“这是一个缺少指引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化指引。”诚然,赞美所带来的鼓励对人有扶持作用,透彻的批评对人有扶持作用,就像是混沌社会中的光,教会人成长。  当今社会,横流的物质欲求,过度娱乐背后的精神空洞都不容小觑。肆意的赞美与不当的批评俯拾皆是。而人在成长中,正面的鼓励式的赞美和引导式的批评,才能助力人取得成功。  【开头部分,论点明确。但是两小节的末句的论点,重复而不
期刊
“这是一个缺少指引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化指引。”北岛如是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过度的娱乐化中日益迷惘。而适时的赞美与明晰的批评就像是黑暗中的光亮,会给人指引方向,助力人的成长。  赞美给予人的鼓励是不容小觑的。驰骋文坛的大仲马,正是因为父亲的朋友对他一手好字的赞美,才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师;满腹经纶的顾炎武,正是因为母亲对他刻苦努力的赞美,才能抱
期刊
性灵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我一直笃信博尔赫斯之言,“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那一行行跳跃的文字恰如蝴蝶掠过天空一般久久萦绕我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总爱捧着曹文轩的《草房子》,沉醉其中。因我的童年也在乡村度过,书中总有些文字或情境或深或浅地引起我的共鸣。我不禁想起蓝天白云间,在无垠麦田里采摘不知名的野花,追着不知名的蝴蝶无拘无束疯跑的自己。书中的自然和人性之美,让小小的我感受着世界一点一滴
期刊
编者按:  “我的一篇文章成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而我答不对文后列出的问题。”这句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不少阅读理解文章原作者的尴尬回答。在阅读理解试题中让我们拿捏不准的写作意图、特定含义和作用、厚重感和沧桑感……事实上,就连作者本人也未必知晓——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弦外之音,并不是作者每一句信笔拈来都别有深意。如何能更精准把握住作者创作时的本意?本期的“作家在线”栏目,我们特地邀请到3位知名作家,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