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新鲜出炉了,在全国8套高考作文题中独树一帜,非常抢眼,具有标杆和引领作用。如我们预期,它延续了往年那样的风格:客观呈现一个普遍的、概括的“社会现象”—— 也是每一个考生都熟悉的“被需要心态”;“需要”和“被需要”两方面的对立关系。这样的考题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其本身内在的逻辑和道理,每个考生都感觉自己能够写出些东西,有的甚至感觉颇能驾驭,但同时又能拉开不同思维素养考生间的差距,具有小切口、大格局,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特征,体现了新高考的方向。
一、题目特点
1.题干简洁明了。
从命题形式来看,本次高考作文题用的是一段简短的材料,连标点61个字,可称之为“轻材料作文”,题干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考生能轻松读懂题目,在审题上不给考生任何阅读障碍。
2.易唤醒学生的积累。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与生活有关,与对生活的思考有关。它需要细水长流的积累,更需要对积累的东西做出属于自己的思考。这次高考作文题目中涉及的“被需要”心态是人们常见和普遍的心态,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积累,引发关于自身价值的思考。
3.提供较开阔的思辨空间。
注重思辨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的良好传统,今年也如此。作文题中材料看似简短但信息却很丰富,隐含了人生价值和心态的种种关系,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多样思考角度。题干中的关键词“被需要”,既有横向拓展的余地,也有纵向深入的空间,强化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
4.避免说教,亲近考生。
就教育导向而言,2018年高考作文题撇开说教和口号,体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价值。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心态,“被需要”体现的是一种自我价值,学生可以由我及人,及家庭,及社会,及民族及国家,及历史及现实,可谓切口小,格局大。考生可以从自身生活谈到国运兴衰,谈今日中国需要有志青年,青年被需要被寄予厚望,青年决定中国未来。“需要”和“被需要”的思辨暗藏了人内心的冲突,也隐含着对考生自我价值认识上的引导。
总之,本次高考作文题一脉相承,注重思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检测,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
二、审题分析
1.题意理解。
这个作文题所要探讨的话题是“人的需要”。从材料中的核心关键词“需要”“被需要”出发,我们进一步关注到材料的其他“辅助性”关键词,如“自身”“被他人”“生活”“价值”。由此,我们理解,这里要探讨的是:自身需要与他人需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这个作文题从“需要”的话题出发,要求考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及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究竟当代人是为了自我需要无视了社会需要,显得自我,还是经常过分强调“被需要”,而忽视了个体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这些问题“问题意识”强,颇具现实意义,故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甚至产生思想的火花。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考场中考生能快速理出个头绪,并分层次展开讨论,是并不容易的事,它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准和思维素养。这个作文题不仅仅涉及日常经验,同时牵涉到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关涉文化、思想、哲学等多个领域。
2.立意方向。
本质上讲,每个人的第一需要是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人又不能自己确认自己的价值,只能通过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只有在满足别人需要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在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种“被需要”的心态。
渴望被需要,就是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渴望被更多的人需要,就是渴望实现人生的更大的价值。古今中外卓有成就者,无不是满足了人类社会的普遍需要的。所以,一个人,尤其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应当有一个胸怀,不仅渴望被熟识的亲朋好友“需要”,更要渴望被国家、民族、人类所“需要”。
渴望“被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个人精神满足的道德需要,它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所以,人类社会不乏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义举。所以,当每一个个体胸怀这种“被需要”的使命,并不断强化的时候,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就在不断快速推进了。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立意:
其一,探讨当下时代的观念问题。向市场经济、商业社会进发的转型时代,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个人需要的满足,这有别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因而两种观念确实会产生冲突,但它们应当是一个现代社会必需的正当价值观,所以厘清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时代意义。
其二,个人需要与“被他人需要”。首先可以逻辑地得出,从价值排序角度而言,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先于被他人需要。但是“被需要”其实是人生存的一种目的,它可以是并不具体的内容,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于伦理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存在意义的认知。所以“被需要”,是让一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自觉。然后人会在社会生存中努力满足在“被需要”的存在感的引领下的个人需求,去实现个体的价值,而相反,如果时时处处总在纠结他人究竟对我具体需要哪些,就会束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掘,进而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总之,这是一个思维“含金量”颇高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期待2018年的考生能写出一些上佳好文。
三、考场佳作
强大自我,明辨笃行
一考生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社会中的人都处在需要与被需要的链条中,由此链起、串起,成了整个社会。易卜生有言:“社会犹如一条大船,每个人都应有掌舵的准备。”正是由于被需要,我们才扬起风帆,即使河再广,仍能“一苇杭之”。
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有其客观必然性。正如马斯洛需求论中提出的,人必须在满足其生理需求后,才会进行其他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各行各业紧密协作的今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向往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比如当我拥有两块面包时,我会用其中之一换取一朵芬芳的水仙花,由此可见,诗意地栖居在纷繁扰攘的环境中,是当代人的普遍需求。
而最高级的追求,莫过于通过满足他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伟大的人生,不应像一根燃盡即灭的火柴,而应是一根火炬,待它燃到十分光明灿烂之时,将它交付给下一代。梵·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首要的是,强大自我,使自己被需要,才能让这团火熊熊燎原,而非只存一缕青烟。面对他人的需要,更要学会明辨,防止这团火变为一股歪火、邪火,而是拥有浩然正气的火。
要强大自我,立德立言,笃行责任,将“需要”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现实动力。梁漱溟先生自称“中国文化的托天命者”,于危难之际出佛入儒,以一己之力,挽中华文化之大厦于将倾;面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陶行知先生于贫苦偏远的晓庄办学,为教育界注入“求真”的力量,打下现代教育的基石。两位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不仅在他们的时代起着引领作用,在当今也是我们应孜孜以求的。
需求有时会沦为陷阱,因此,面对他人需求时,学会明辨是一项必备的才能。若需要我的才,我的德,造福百姓、泽被苍生,善哉!若需要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权势,以便自己行蝇营狗苟之事,拒之!满足这样的需要,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是为虎作伥、自甘堕落!
总之,需要与被需要普遍存在。需要是一颗明珠,若是不加明辨,它将被“尘劳关锁”,理性利用好需要的力量,才能以其“照破山河万朵”!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新鲜出炉了,在全国8套高考作文题中独树一帜,非常抢眼,具有标杆和引领作用。如我们预期,它延续了往年那样的风格:客观呈现一个普遍的、概括的“社会现象”—— 也是每一个考生都熟悉的“被需要心态”;“需要”和“被需要”两方面的对立关系。这样的考题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其本身内在的逻辑和道理,每个考生都感觉自己能够写出些东西,有的甚至感觉颇能驾驭,但同时又能拉开不同思维素养考生间的差距,具有小切口、大格局,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特征,体现了新高考的方向。
一、题目特点
1.题干简洁明了。
从命题形式来看,本次高考作文题用的是一段简短的材料,连标点61个字,可称之为“轻材料作文”,题干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考生能轻松读懂题目,在审题上不给考生任何阅读障碍。
2.易唤醒学生的积累。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与生活有关,与对生活的思考有关。它需要细水长流的积累,更需要对积累的东西做出属于自己的思考。这次高考作文题目中涉及的“被需要”心态是人们常见和普遍的心态,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积累,引发关于自身价值的思考。
3.提供较开阔的思辨空间。
注重思辨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的良好传统,今年也如此。作文题中材料看似简短但信息却很丰富,隐含了人生价值和心态的种种关系,为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多样思考角度。题干中的关键词“被需要”,既有横向拓展的余地,也有纵向深入的空间,强化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
4.避免说教,亲近考生。
就教育导向而言,2018年高考作文题撇开说教和口号,体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价值。每个人都有“被需要”的心态,“被需要”体现的是一种自我价值,学生可以由我及人,及家庭,及社会,及民族及国家,及历史及现实,可谓切口小,格局大。考生可以从自身生活谈到国运兴衰,谈今日中国需要有志青年,青年被需要被寄予厚望,青年决定中国未来。“需要”和“被需要”的思辨暗藏了人内心的冲突,也隐含着对考生自我价值认识上的引导。
总之,本次高考作文题一脉相承,注重思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检测,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
二、审题分析
1.题意理解。
这个作文题所要探讨的话题是“人的需要”。从材料中的核心关键词“需要”“被需要”出发,我们进一步关注到材料的其他“辅助性”关键词,如“自身”“被他人”“生活”“价值”。由此,我们理解,这里要探讨的是:自身需要与他人需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这个作文题从“需要”的话题出发,要求考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及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究竟当代人是为了自我需要无视了社会需要,显得自我,还是经常过分强调“被需要”,而忽视了个体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这些问题“问题意识”强,颇具现实意义,故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甚至产生思想的火花。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考场中考生能快速理出个头绪,并分层次展开讨论,是并不容易的事,它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准和思维素养。这个作文题不仅仅涉及日常经验,同时牵涉到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关涉文化、思想、哲学等多个领域。
2.立意方向。
本质上讲,每个人的第一需要是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是,人又不能自己确认自己的价值,只能通过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只有在满足别人需要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在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种“被需要”的心态。
渴望被需要,就是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渴望被更多的人需要,就是渴望实现人生的更大的价值。古今中外卓有成就者,无不是满足了人类社会的普遍需要的。所以,一个人,尤其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应当有一个胸怀,不仅渴望被熟识的亲朋好友“需要”,更要渴望被国家、民族、人类所“需要”。
渴望“被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个人精神满足的道德需要,它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所以,人类社会不乏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义举。所以,当每一个个体胸怀这种“被需要”的使命,并不断强化的时候,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就在不断快速推进了。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立意:
其一,探讨当下时代的观念问题。向市场经济、商业社会进发的转型时代,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个人需要的满足,这有别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因而两种观念确实会产生冲突,但它们应当是一个现代社会必需的正当价值观,所以厘清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时代意义。
其二,个人需要与“被他人需要”。首先可以逻辑地得出,从价值排序角度而言,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先于被他人需要。但是“被需要”其实是人生存的一种目的,它可以是并不具体的内容,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于伦理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存在意义的认知。所以“被需要”,是让一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自觉。然后人会在社会生存中努力满足在“被需要”的存在感的引领下的个人需求,去实现个体的价值,而相反,如果时时处处总在纠结他人究竟对我具体需要哪些,就会束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掘,进而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总之,这是一个思维“含金量”颇高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期待2018年的考生能写出一些上佳好文。
三、考场佳作
强大自我,明辨笃行
一考生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社会中的人都处在需要与被需要的链条中,由此链起、串起,成了整个社会。易卜生有言:“社会犹如一条大船,每个人都应有掌舵的准备。”正是由于被需要,我们才扬起风帆,即使河再广,仍能“一苇杭之”。
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有其客观必然性。正如马斯洛需求论中提出的,人必须在满足其生理需求后,才会进行其他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各行各业紧密协作的今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因此向往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比如当我拥有两块面包时,我会用其中之一换取一朵芬芳的水仙花,由此可见,诗意地栖居在纷繁扰攘的环境中,是当代人的普遍需求。
而最高级的追求,莫过于通过满足他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伟大的人生,不应像一根燃盡即灭的火柴,而应是一根火炬,待它燃到十分光明灿烂之时,将它交付给下一代。梵·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首要的是,强大自我,使自己被需要,才能让这团火熊熊燎原,而非只存一缕青烟。面对他人的需要,更要学会明辨,防止这团火变为一股歪火、邪火,而是拥有浩然正气的火。
要强大自我,立德立言,笃行责任,将“需要”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现实动力。梁漱溟先生自称“中国文化的托天命者”,于危难之际出佛入儒,以一己之力,挽中华文化之大厦于将倾;面对人才的迫切需要,陶行知先生于贫苦偏远的晓庄办学,为教育界注入“求真”的力量,打下现代教育的基石。两位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不仅在他们的时代起着引领作用,在当今也是我们应孜孜以求的。
需求有时会沦为陷阱,因此,面对他人需求时,学会明辨是一项必备的才能。若需要我的才,我的德,造福百姓、泽被苍生,善哉!若需要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权势,以便自己行蝇营狗苟之事,拒之!满足这样的需要,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是为虎作伥、自甘堕落!
总之,需要与被需要普遍存在。需要是一颗明珠,若是不加明辨,它将被“尘劳关锁”,理性利用好需要的力量,才能以其“照破山河万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