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末期的鲁国有个叫阳货的人,是乱臣家的乱臣。大家都讨厌他,有一个人尤其讨厌他,连看他一眼都不愿看。可是,阳货很崇拜这个人,就想向这个人请教点事情。于是,阳货就设法去给这个人送礼。按照当时的规矩,收了人家的礼要还礼的。但是,这个人又不想看见阳货。怎么办?于是,他选择了一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还礼。既不失礼,又不见人。
这个人就是圣人孔子。
什么是圣人?圣人也是常人,而且是常人的常人。圣人每天推开门也要面对油盐酱醋茶,圣人也要过日子。孔子面对生活中复杂的人和事,总能游刃有余,灵活处置。
他的灵活劲儿,绝对超出你的想象。至少是曾参想不到的。
曾参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但却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原来,曾参的爸爸曾点脾气不太好。有一次,曾参和他的爸爸在自家田里锄草,曾参一不小心把瓜藤锄断了。他爸爸一气之下拿起一根棍子就打,直到把孩子打昏过去。
过了好久,曾参苏醒过来。为了不让爸爸担心,他忍着疼痛唱起了歌。回到家,为了不让妈妈担心,他又忍着剧痛继续弹琴。
事情传到孔子耳中,孔子把他找来,严厉警告曾参,这是绝对错误的。曾参吓了一跳,难道老师认为我应该跑吗?孔子说,跑还是不跑,要看你爸爸拿的棍子是粗还是细,棍子太粗可能把人打伤或打死,你就得赶快跑。你要真孝顺,就得为爸爸的名声着想。如果一个人把儿子打伤了,或者打死了,一定会被嘲笑的。你的爸爸要为此背上沉重的恶名。所以,爸爸拿很粗的棍子你就跑,这就是孝顺。爸爸拿细的棍子呢,你就不要跑,这个时候跑,你就是不孝了。反正他拿着细棍子,打几下也无妨。此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曾参无论如何想不到,夫子会这样灵活地处理这件事情。
对待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处理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方法。孔子在《论语》里明确讲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就行。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通权达变的思想。
对此,一身浩然正气的孟子也谈到了他对孔子这方面的佩服:“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看看圣人,比对一下自己,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否应该灵活洒脱一点更好?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完全可以灵活处置。没有什么是绝对要做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做的。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得到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
周游列国时,一次孔子从陈国逃离,路过蒲乡,遇到一伙叛乱分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他身材高大,有道德有勇力。叛乱分子胆怯于公良孺,便对孔子说,你们如果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孔子答应了。于是,蒲乡的暴徒放出东门。然而,孔子师生一出东门,孔子就跟学生们说,立即赶往卫国。子贡问,盟誓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要挟之下订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在本乡本土碰到长老,孔子非常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到了宗庙里,朝廷上,话不多,但说得非常明白流畅。上朝时同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温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在君主面前,说话谨慎小心,言行安详沉稳。接待外宾时,脸色矜持庄重,步履轻快,左右招呼。
这就是孔子的处世方法。
(芊子摘自《中国石化报》
这个人就是圣人孔子。
什么是圣人?圣人也是常人,而且是常人的常人。圣人每天推开门也要面对油盐酱醋茶,圣人也要过日子。孔子面对生活中复杂的人和事,总能游刃有余,灵活处置。
他的灵活劲儿,绝对超出你的想象。至少是曾参想不到的。
曾参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但却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原来,曾参的爸爸曾点脾气不太好。有一次,曾参和他的爸爸在自家田里锄草,曾参一不小心把瓜藤锄断了。他爸爸一气之下拿起一根棍子就打,直到把孩子打昏过去。
过了好久,曾参苏醒过来。为了不让爸爸担心,他忍着疼痛唱起了歌。回到家,为了不让妈妈担心,他又忍着剧痛继续弹琴。
事情传到孔子耳中,孔子把他找来,严厉警告曾参,这是绝对错误的。曾参吓了一跳,难道老师认为我应该跑吗?孔子说,跑还是不跑,要看你爸爸拿的棍子是粗还是细,棍子太粗可能把人打伤或打死,你就得赶快跑。你要真孝顺,就得为爸爸的名声着想。如果一个人把儿子打伤了,或者打死了,一定会被嘲笑的。你的爸爸要为此背上沉重的恶名。所以,爸爸拿很粗的棍子你就跑,这就是孝顺。爸爸拿细的棍子呢,你就不要跑,这个时候跑,你就是不孝了。反正他拿着细棍子,打几下也无妨。此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
曾参无论如何想不到,夫子会这样灵活地处理这件事情。
对待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处理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方法。孔子在《论语》里明确讲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就行。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通权达变的思想。
对此,一身浩然正气的孟子也谈到了他对孔子这方面的佩服:“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看看圣人,比对一下自己,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否应该灵活洒脱一点更好?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完全可以灵活处置。没有什么是绝对要做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做的。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得到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
周游列国时,一次孔子从陈国逃离,路过蒲乡,遇到一伙叛乱分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他身材高大,有道德有勇力。叛乱分子胆怯于公良孺,便对孔子说,你们如果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孔子答应了。于是,蒲乡的暴徒放出东门。然而,孔子师生一出东门,孔子就跟学生们说,立即赶往卫国。子贡问,盟誓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要挟之下订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在本乡本土碰到长老,孔子非常恭顺,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到了宗庙里,朝廷上,话不多,但说得非常明白流畅。上朝时同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温和快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在君主面前,说话谨慎小心,言行安详沉稳。接待外宾时,脸色矜持庄重,步履轻快,左右招呼。
这就是孔子的处世方法。
(芊子摘自《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