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境下多维目标的实施与评估》结题报告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h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不可能有新课程目标的真正实现。课堂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实践探究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视角与研究问题发生了根本转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从过去仅强调“双基”到现在多种价值取向的并存:以多维目标即五种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单一目标,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训练、获取生活经验、创造性思考能力培养、情感陶冶的多维价值取向。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二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克服了旧唯理智主义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强调了课程内容的多维性。三是在课堂教学策略与模式的选择方面,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强调了学习方式方法的多维性。实现在多维目标的引领下学生高效高质地学习。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多维性。
  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的确立和实施是基础教育中人才培养价值体现的重要标准。本课题倡导的新课程多维教学目标实施及可操作评估体系依据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统筹了新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范畴,将教学目标的评估类型设定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程度评估,广度评估。按该体系内容标准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或指导、监督、管理。
  二、研究背景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意义
  (1)目前课堂教学模式化的倾向严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课堂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应当是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学方式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然而我们在教改实践中发现不少学校、老师在形式上克隆复制的多,掌握精神实质的少,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把本应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变成僵化、刻板、按照固定流程操作的课堂模式,为课改而课改的表面形式充斥着我们的课改舞台。忽视改革的内容和实质,徒有虚表,贻害无穷。(2)教学目标不明确具体: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花样多多,但学生的发展依然甚微。究其原因,是在课堂中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 等现象,造成了游走式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具体,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3)探究有形无实:有的课堂表面是气氛热烈,其实是没有问题、质疑、深度思考的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把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分解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兴致勃发,齐声回答的声音也响彻教室,情绪高昂,实际上,这样的提问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是伪问题,是无效提问。有的课堂任学生海阔天空,结果游离了教材,脱离了语文。如诗歌鉴赏课成了动漫画和音乐的天堂;小说课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如一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的公开课上,提问:假如你是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假如你是摄影师如何拍摄小石潭?学生上台当导游或摄影师表演预先准备好的节目,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没有走进文本,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没有使阅读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心灵对话过程。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的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有形无实的探究课堂,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4)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教学评价形式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目前大部分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形式主要是考试,中学课程中各学科都体现出很强的实验性,很多知识点需要通过学生亲身去探究,但是部分师生认为虽然有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但是考试又不考学生怎么探索的过程,讲了也没有什么用,让学生自己去做只会浪费时间,所以往往都是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或者以讲解的形式进行,误导了课改本来的意图。我们觉得目前的评价形式应该彻底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方式,不仅要考学生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真正意义上实施多元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基于以上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在课堂情境下实施多维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内容的多维性、学习方式方法的多维性、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的多维性,实现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学习格局和课改格局。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课堂情境下多维目标理论,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开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对布氏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鲜明体现出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即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实践中,西方真正践行了素质教育理论,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和评价体系中,西方社会更充分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位”的多维评价的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十几年的课改进程中,三维目标已经发展到多维目标。新课程理念下,实施“多维目标”,是“有效或高效课堂”的标准.新课程“多维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本课题在新课程视野下,探讨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新视角,诠释了“多维目标”的设计理念与价值、多维目标的实施与评估。目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整合的关键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攻坚期,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续)
  课题组主要成员:崔凤丽、王新杰、张琳、杨瑶、武国兴、郝志颖、冀香梅、赵宁、李岩、孙微、刘畅、吴凤宇、郭兵、王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肾组织中细胞凋亡程度及其与病理组织学及临床参数改变间的关系。方法 对25例Ⅳ型LN与12例IgA肾炎(IgAN)、4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3例急性链球菌
阐述了周期性健康检查的特点及与全科医疗的关系.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生理年龄,提出了研制、开发我国各年龄段"临床预防服务指南"的指导意见.
罗哌卡因(ROP)是继布比卡因(BUP)之后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对心血管毒性低[1],并具有高度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阻滞作用[2].本文观察ROP在锁
目的:探讨帕金森氏病(PD)与P300(P3)之间的关系,研究和分析P3在PD痴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名PD患者进行临床智能评估,并分成PD痴呆组(A组)、PD非痴呆组(B组),以40名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