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更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教学汉字不仅仅是掌握其音、形、义,更可以通过猜射字谜、寻根识字、书法欣赏、归类识字、文化拓展等方式,激发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传授归类识字的方法,发展儿童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儿童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汉字教学”真正走向“汉字教育”,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猜射字谜;归类识字;发展能力;文化熏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95-02
纵观当今的小学识字教学,重点还在于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却忽视了汉字本身携带的文化基因,及教学汉字可带来的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价值。我校为此开设了汉字文化校本课程,力求使“汉字教学”走向“汉字教育”。笔者以《汉字文化:鱼》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趣味猜谜,激活思维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猜字谜导入,富有趣味,学生兴致盎然,思维就此启动。
(出示字谜:“鲁国一日游。打一字。”)
师:老师读两遍字谜,请大家仔细观察谜面中的每一个字,专注倾听老师的朗读,边思考答案。
生:我猜谜底是“鱼”。因为老师第二遍读的是“鲁国/一日/游”,就是说,“鲁”字里的那个“日”游走了,不见了,我就想到把“鲁”字里的那个“日”去掉,就变成了“鱼”字。
猜测谜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两次较大的思维运转:①对谜面句意的初步把握,即“去鲁国游玩一天”。②对谜面句进行解构,即“鲁(国)/一日/游”。儿童对谜面中每一个汉字的字形、字义,结合句子整体来考量,思维由此激活。
二、举一反三,助力识字
汉字拥有丰富的部首,每一个部首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当它们与另一个或几个汉字部件相结合,便是一个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会意字或形声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占据了常用汉字的绝大多数。所以,面对一个精心挑选的字根字,我们可以给它加上不同的偏旁,由一个字,认识一组字。
在认识完“鱼”字的演变过程,欣赏完“鱼”字的书法作品后,我们会出示和“鱼”相关的三个字:渔、鲁、鲜,由此展开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儿童习得识字的方法——由一个字,可以认识一组字。给“鱼”加上不同的部件,可以变成其他的字,这些字的本义都和“鱼”有关。由此,儿童的视野被打开,字与字之间因为有了相互的联系而变得鲜活起来,同时也渗透了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巧设环节,发展能力
汉字文化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仅仅在教知识,而是经由巧妙的设计,发展儿童语文学习的能力。
1.汉字寻根,促观察,练表达
(通过字谜猜出谜底后,出示“鱼”字原始图画)
师: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条鱼。
师:能不能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细细观察,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条鱼的外形?
生:它有一个尖尖的头,头上有一对圆圆的眼睛,它的嘴巴张着。它的身体是椭圆形的,上面有许多鳞片,背上和肚子上都有鱼鳍。它的尾巴小小的,是分叉的。
师:说得真好,清楚有条理,观察得也很细致。智慧的古人,把这条鱼的样子画了下来。
(出示甲骨文)
师:比一比,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
生:它们都有一个尖尖的脑袋,长长的身体,而且都有鱼鳞鱼鳍和分叉的尾巴。
(相继出示“鱼”的金文、篆书、隶书)
师:接着,这个字继续经历着漫长的演变。
(出示“鱼”的楷体字)
师:最终,它变成了这样。你能说说“鱼”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吗?它的每一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
生:“鱼”字的“色字头”就是鱼头,“田”字就是鱼的身体,最后那一横就是鱼的尾巴。
这一环节,先让儿童看图说话,是对“鱼”这一物质实体的整体感知、形象感知,正好可以鼓励学生细致观察,训练其有序表达(比如从上往下)。
接着,比一比甲骨文和原图,找出共同点,这除了使儿童更清晰地认识甲骨文“鱼”字以外,还训练了儿童细致观察、有条理地表达。在对比中,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抽象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在对后续不同时期“鱼”字流变过程的观察比较中,儿童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更好地识记字形,做到“知‘鱼’字所以然”。
最后,说说简体“鱼”字的每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是对“鱼”字抽象符号的形象解答。
这一环节,看似是了解汉字字源及演变过程,帮助更好地识记字形,实则处处渗透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2.书法欣赏,促审美,升品味
(出示各种书法“鱼”字)
师:在历朝历代书法家的笔下,“鱼”字又有着哪些各异的形态呢?同伴之间轻声交流,你最喜欢哪一个字?为什么?
(生轻声交流,个别汇报)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最能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书法作品无疑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
这一环节,不同朝代书法家们灵动表现“鱼”字,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笔画粗粗细细,勾勾连连之间,唤醒了儿童的审美体验。在初步观察中,儿童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字,即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能力,这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接着,儿童结合具体的一个字说说喜爱的理由。有的儿童喜爱楷书,因为端端正正,工工整整;有的儿童喜爱行书,因为笔势勾连,潇洒飘逸。儿童观察笔画的粗细、枯润、断连,线条的刚劲、流畅、优雅,形式的平衡、参差、疏密,在潜移默化中训练自己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书写意趣的抽象性,还能启迪儿童的丰富想象,比如就有小朋友说,颜真卿写的那个鱼字,首笔撇和四点底的首笔撇点,它们的收笔都很尖,让他想到了尖尖的鱼刺,十分巧妙。儿童从小对写字形成审美积淀与升华,叽叽喳喳的交流中,他们的手指在桌面上拙朴地描摹上几笔,于是儿童知道了,原來汉字可以经由书法家的双手表现得那么美。 3.归类识字,激想象,促合作
(出示和“鱼”相关的三个古文字:渔、鲁、鲜)
师:同伴合作,左排同学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右排同学猜猜这是个什么字,或者说说图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可以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交流完毕,请同伴汇报,逐字展示演变过程,揭晓答案,流程同“汉字寻根”)
小学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逐渐发展,而想象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又是密切的,低年段儿童可以充分利用其具体形象思维对表象进行联想。
这一环节,给出的字并不都学过,因此不一定非要猜出个结果,儿童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想象。例如,从第一幅图上我们可以想到有一个人在手持鱼竿钓鱼的场景;从第二幅图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托盘里放着一条鱼,或一个人张开大口准备吃鱼;从第三幅图我们可以想到一条鱼和一只羊在一起,它们的肉都很鲜美。我们试图让儿童了解,汉字造字方式多样,它们在摹形的同时,也在刻画着古人生活的场景,传达着一种心情,表现着一种状态......这些场景、心情、状态,无不透露出童趣和汉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同时,我们借助同伴合作的形式,左右两人各领任务,分工合作猜字,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呼应着我校小班教学的实际与合作学习的办学理念。
四、联系生活,文化熏陶
怎样才能使汉字文化课的“文化”气息更浓厚些呢?通常我们会拓展跟字根字有关的一些文化小知识,或者一个成语小故事,或者一个生活小风俗。比如本课的“鱼”,以及因其谐音“余”而寄寓的人们美好的新春祝愿。
(出示有關“鱼”的剪纸和年画)
师:古往今来,“鱼”与春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春节中独特的“鱼”文化,情趣盎然。
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年夜饭,家家户户少不了一条鱼。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象征新的一年里,丰盛有余。
在鱼的选择上,有的地方用鲤鱼,象征“鲤鱼跳龙门”;有的地方用鲢鱼,以示“连年有余”;有的地方用鳜鱼,寄寓“富贵有余”。
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冰冷的文字符号,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融入了人们的情感,融入了人们走过的历史,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了汉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所深蕴的文化是值得开掘和传承的。
教学指向学科,教育指向育人,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只有从单纯教学汉字出发,以习得知识为导向,巧妙设计环节,关注识字过程,以引发兴趣,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学会合作,沐浴文化,方能实现从“汉字教学”走向“汉字教育”。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猜射字谜;归类识字;发展能力;文化熏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95-02
纵观当今的小学识字教学,重点还在于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却忽视了汉字本身携带的文化基因,及教学汉字可带来的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价值。我校为此开设了汉字文化校本课程,力求使“汉字教学”走向“汉字教育”。笔者以《汉字文化:鱼》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趣味猜谜,激活思维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猜字谜导入,富有趣味,学生兴致盎然,思维就此启动。
(出示字谜:“鲁国一日游。打一字。”)
师:老师读两遍字谜,请大家仔细观察谜面中的每一个字,专注倾听老师的朗读,边思考答案。
生:我猜谜底是“鱼”。因为老师第二遍读的是“鲁国/一日/游”,就是说,“鲁”字里的那个“日”游走了,不见了,我就想到把“鲁”字里的那个“日”去掉,就变成了“鱼”字。
猜测谜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两次较大的思维运转:①对谜面句意的初步把握,即“去鲁国游玩一天”。②对谜面句进行解构,即“鲁(国)/一日/游”。儿童对谜面中每一个汉字的字形、字义,结合句子整体来考量,思维由此激活。
二、举一反三,助力识字
汉字拥有丰富的部首,每一个部首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当它们与另一个或几个汉字部件相结合,便是一个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会意字或形声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占据了常用汉字的绝大多数。所以,面对一个精心挑选的字根字,我们可以给它加上不同的偏旁,由一个字,认识一组字。
在认识完“鱼”字的演变过程,欣赏完“鱼”字的书法作品后,我们会出示和“鱼”相关的三个字:渔、鲁、鲜,由此展开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儿童习得识字的方法——由一个字,可以认识一组字。给“鱼”加上不同的部件,可以变成其他的字,这些字的本义都和“鱼”有关。由此,儿童的视野被打开,字与字之间因为有了相互的联系而变得鲜活起来,同时也渗透了归类识字的意识。
三、巧设环节,发展能力
汉字文化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仅仅在教知识,而是经由巧妙的设计,发展儿童语文学习的能力。
1.汉字寻根,促观察,练表达
(通过字谜猜出谜底后,出示“鱼”字原始图画)
师: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条鱼。
师:能不能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细细观察,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条鱼的外形?
生:它有一个尖尖的头,头上有一对圆圆的眼睛,它的嘴巴张着。它的身体是椭圆形的,上面有许多鳞片,背上和肚子上都有鱼鳍。它的尾巴小小的,是分叉的。
师:说得真好,清楚有条理,观察得也很细致。智慧的古人,把这条鱼的样子画了下来。
(出示甲骨文)
师:比一比,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
生:它们都有一个尖尖的脑袋,长长的身体,而且都有鱼鳞鱼鳍和分叉的尾巴。
(相继出示“鱼”的金文、篆书、隶书)
师:接着,这个字继续经历着漫长的演变。
(出示“鱼”的楷体字)
师:最终,它变成了这样。你能说说“鱼”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吗?它的每一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
生:“鱼”字的“色字头”就是鱼头,“田”字就是鱼的身体,最后那一横就是鱼的尾巴。
这一环节,先让儿童看图说话,是对“鱼”这一物质实体的整体感知、形象感知,正好可以鼓励学生细致观察,训练其有序表达(比如从上往下)。
接着,比一比甲骨文和原图,找出共同点,这除了使儿童更清晰地认识甲骨文“鱼”字以外,还训练了儿童细致观察、有条理地表达。在对比中,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抽象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在对后续不同时期“鱼”字流变过程的观察比较中,儿童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更好地识记字形,做到“知‘鱼’字所以然”。
最后,说说简体“鱼”字的每个部分分别代表什么,是对“鱼”字抽象符号的形象解答。
这一环节,看似是了解汉字字源及演变过程,帮助更好地识记字形,实则处处渗透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2.书法欣赏,促审美,升品味
(出示各种书法“鱼”字)
师:在历朝历代书法家的笔下,“鱼”字又有着哪些各异的形态呢?同伴之间轻声交流,你最喜欢哪一个字?为什么?
(生轻声交流,个别汇报)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最能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书法作品无疑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
这一环节,不同朝代书法家们灵动表现“鱼”字,字体不同,风格各异,笔画粗粗细细,勾勾连连之间,唤醒了儿童的审美体验。在初步观察中,儿童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字,即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能力,这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接着,儿童结合具体的一个字说说喜爱的理由。有的儿童喜爱楷书,因为端端正正,工工整整;有的儿童喜爱行书,因为笔势勾连,潇洒飘逸。儿童观察笔画的粗细、枯润、断连,线条的刚劲、流畅、优雅,形式的平衡、参差、疏密,在潜移默化中训练自己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书写意趣的抽象性,还能启迪儿童的丰富想象,比如就有小朋友说,颜真卿写的那个鱼字,首笔撇和四点底的首笔撇点,它们的收笔都很尖,让他想到了尖尖的鱼刺,十分巧妙。儿童从小对写字形成审美积淀与升华,叽叽喳喳的交流中,他们的手指在桌面上拙朴地描摹上几笔,于是儿童知道了,原來汉字可以经由书法家的双手表现得那么美。 3.归类识字,激想象,促合作
(出示和“鱼”相关的三个古文字:渔、鲁、鲜)
师:同伴合作,左排同学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右排同学猜猜这是个什么字,或者说说图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可以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交流完毕,请同伴汇报,逐字展示演变过程,揭晓答案,流程同“汉字寻根”)
小学生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逐渐发展,而想象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又是密切的,低年段儿童可以充分利用其具体形象思维对表象进行联想。
这一环节,给出的字并不都学过,因此不一定非要猜出个结果,儿童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想象。例如,从第一幅图上我们可以想到有一个人在手持鱼竿钓鱼的场景;从第二幅图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托盘里放着一条鱼,或一个人张开大口准备吃鱼;从第三幅图我们可以想到一条鱼和一只羊在一起,它们的肉都很鲜美。我们试图让儿童了解,汉字造字方式多样,它们在摹形的同时,也在刻画着古人生活的场景,传达着一种心情,表现着一种状态......这些场景、心情、状态,无不透露出童趣和汉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同时,我们借助同伴合作的形式,左右两人各领任务,分工合作猜字,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呼应着我校小班教学的实际与合作学习的办学理念。
四、联系生活,文化熏陶
怎样才能使汉字文化课的“文化”气息更浓厚些呢?通常我们会拓展跟字根字有关的一些文化小知识,或者一个成语小故事,或者一个生活小风俗。比如本课的“鱼”,以及因其谐音“余”而寄寓的人们美好的新春祝愿。
(出示有關“鱼”的剪纸和年画)
师:古往今来,“鱼”与春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春节中独特的“鱼”文化,情趣盎然。
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年夜饭,家家户户少不了一条鱼。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象征新的一年里,丰盛有余。
在鱼的选择上,有的地方用鲤鱼,象征“鲤鱼跳龙门”;有的地方用鲢鱼,以示“连年有余”;有的地方用鳜鱼,寄寓“富贵有余”。
一个汉字,并不是一个冰冷的文字符号,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融入了人们的情感,融入了人们走过的历史,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了汉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所深蕴的文化是值得开掘和传承的。
教学指向学科,教育指向育人,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只有从单纯教学汉字出发,以习得知识为导向,巧妙设计环节,关注识字过程,以引发兴趣,学习方法,发展能力,学会合作,沐浴文化,方能实现从“汉字教学”走向“汉字教育”。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