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的改革背景下,吉林省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宏观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创新思路,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而分类管理则是提升宏观管理的一个有效路径。为此,吉林省应考虑建立高校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学科专业建设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高校分类评估与差异化拨款制度。同时,在具体实施层面,应加紧研究制定分类管理文件、全面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积极实施特色名校建设工程。
关键词 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建设;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46-03
一、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实施分类管理的背景
吉林省现有普通高校58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高职院校21所;“985”院校1所,“211”院校3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4所;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12所,民办高职院校4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0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全日制在校生63.5万人(另外,成人教育1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1%,高于全国毛入学率11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达289人,位居全国第七位。平均在校生规模为1.1万人,高于全国校均规模。普通本科在校生44.2万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69.7%;普通专科和高职在校生13.7万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21.5%。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6万人(其中博士生1万人,硕士研究生4.6万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8.8%。经过建设与发展,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
在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牢牢夯实加快吉林五大发展的人才基础。2013、2014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全省人才培养开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但在加快振兴爬坡过坎的背景下,吉林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如培养条件比较薄弱,办学格局仍然单一,质量水平还需提高,高端人才总量偏少而且引进仍有较大困难,中青年人才流失仍然存在,高校毕业生省外择业趋向明显,等等。
高校分类管理是管理主体围绕管理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不同类型高校分别进行组织、协调、规划、引导、控制、服务等的一系列活动。高校分类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职能分工与办学定位,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协调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政府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分类指导与服务,推进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建立多样化的、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调发展、同类型高校之间竞争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1]。吉林省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等方面继续发展提高,从提升宏观管理水平的需要出发,在宏观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创新思路,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机制社会化等,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地运用管理策略和制度设计,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科学定位、健康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价值所在[2]。
二、吉林省实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
(一)建立高校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根据吉林省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促进其在不同层次、学科、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通过分类管理和指导,引导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做好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为高校的自我定位、自主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政策空间。使各高等学校能够科学定位,确立符合其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结合服务面向,不断调整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建立学科专业建设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紧紧围绕相关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特色学科建设,大力扶持社会急需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加强统筹规划,打造一批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扶植一批特色学科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培育一批急需的战略新兴学科服务区域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学科群。优化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丰富专业内涵,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专业特色,在调整中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育和发展与吉林省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优势与特色专业群,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3]。
(三)建立人才培养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针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引导高等学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应用型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与实践机会。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全面规划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鼓励高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学分互认,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应用人才的协同培养,促进新型教育体系构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教育对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立足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以及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妥善处理学生短期就业、升学需要与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分类构建素质养成体系。 (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严格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深化聘任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分类制定教师选聘要求,分类实施教师发展培育计划,加强国家级人才选拔推荐力度,做好省级、市级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优秀青年教师的遴选与培养,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师德为前提的教师分类评价考核机制;修订适合不同类型教师职称分类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完善高校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岗位应承担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出台绩效奖励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完成岗位任务,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绩效奖励[4]。
(五)建立高校分类评估与差异化拨款制度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拨款机制,科学核定各类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形成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稳定增长的机制。分类核定专项经费额度,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建立科学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确立各类高校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办学效益[5]。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适时调整高校收费标准,探索实施有差别的收费政策。
三、吉林省实施高校分类管理的相关举措
(一)加紧研究制定分类管理文件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强化内涵建设,加快培育特色,克服办学同质化倾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吉林省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并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通过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促进高等学校依据类型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各展所长,建立起类别清晰、结构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吉林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全面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面向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继续支持“985”、“211”工程院校建设的同时,对我省地方高等学校按照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分类管理。应用基础型高校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积极实施特色名校建设工程
按照“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实施名校建设工程,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促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重点支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使之成为主要面向吉林省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支持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使之成为主要面向吉林省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引领应用型高校发展;重点支持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使之成为主要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引领技能型高校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赵庆年,祁 晓.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J].教育研究,2013(8):48-56.
[2]夏娟.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4][5]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市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Z]. 津教委[2014]82号.
Abstract Under the new reform background, it is pressing for developing higher education of Jilin province to innovate the thinking on macro ideas,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means, and constantly explore new ways and new method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is a valid path to improve the macro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for Jilin province to build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university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unding system.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a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level, be stepped up efforts to formulat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and elite school.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Jilin province
Author Liu Hai, vice preside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eputy director of Research Center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52);Teng Shaofeng, principal, and senior lecturer of Changchun City School of Mechanical Industry; Yan Bingqian, research assista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关键词 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建设;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46-03
一、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实施分类管理的背景
吉林省现有普通高校58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高职院校21所;“985”院校1所,“211”院校3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4所;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12所,民办高职院校4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0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全日制在校生63.5万人(另外,成人教育1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1%,高于全国毛入学率11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达289人,位居全国第七位。平均在校生规模为1.1万人,高于全国校均规模。普通本科在校生44.2万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69.7%;普通专科和高职在校生13.7万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21.5%。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6万人(其中博士生1万人,硕士研究生4.6万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的8.8%。经过建设与发展,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
在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牢牢夯实加快吉林五大发展的人才基础。2013、2014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全省人才培养开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但在加快振兴爬坡过坎的背景下,吉林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如培养条件比较薄弱,办学格局仍然单一,质量水平还需提高,高端人才总量偏少而且引进仍有较大困难,中青年人才流失仍然存在,高校毕业生省外择业趋向明显,等等。
高校分类管理是管理主体围绕管理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不同类型高校分别进行组织、协调、规划、引导、控制、服务等的一系列活动。高校分类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校职能分工与办学定位,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协调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政府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分类指导与服务,推进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建立多样化的、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调发展、同类型高校之间竞争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1]。吉林省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等方面继续发展提高,从提升宏观管理水平的需要出发,在宏观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创新思路,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机制社会化等,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如何有效地运用管理策略和制度设计,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科学定位、健康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价值所在[2]。
二、吉林省实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
(一)建立高校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根据吉林省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促进其在不同层次、学科、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通过分类管理和指导,引导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做好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为高校的自我定位、自主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政策空间。使各高等学校能够科学定位,确立符合其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结合服务面向,不断调整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建立学科专业建设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紧紧围绕相关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特色学科建设,大力扶持社会急需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学科,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加强统筹规划,打造一批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扶植一批特色学科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培育一批急需的战略新兴学科服务区域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学科群。优化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丰富专业内涵,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专业特色,在调整中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培育和发展与吉林省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优势与特色专业群,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3]。
(三)建立人才培养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针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引导高等学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应用型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与实践机会。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全面规划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鼓励高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开展跨校选课和校际学分互认,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应用人才的协同培养,促进新型教育体系构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教育对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立足于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以及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妥善处理学生短期就业、升学需要与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分类构建素质养成体系。 (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分类指导与管理制度
严格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深化聘任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分类制定教师选聘要求,分类实施教师发展培育计划,加强国家级人才选拔推荐力度,做好省级、市级学科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优秀青年教师的遴选与培养,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师德为前提的教师分类评价考核机制;修订适合不同类型教师职称分类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完善高校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岗位应承担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出台绩效奖励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完成岗位任务,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绩效奖励[4]。
(五)建立高校分类评估与差异化拨款制度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拨款机制,科学核定各类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形成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稳定增长的机制。分类核定专项经费额度,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建立科学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成果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确立各类高校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办学效益[5]。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适时调整高校收费标准,探索实施有差别的收费政策。
三、吉林省实施高校分类管理的相关举措
(一)加紧研究制定分类管理文件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强化内涵建设,加快培育特色,克服办学同质化倾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吉林省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的要求,研究制定并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意见》。通过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促进高等学校依据类型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各展所长,建立起类别清晰、结构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吉林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全面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面向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继续支持“985”、“211”工程院校建设的同时,对我省地方高等学校按照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分类管理。应用基础型高校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积极实施特色名校建设工程
按照“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实施名校建设工程,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促进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重点支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使之成为主要面向吉林省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支持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使之成为主要面向吉林省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引领应用型高校发展;重点支持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使之成为主要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引领技能型高校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赵庆年,祁 晓.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J].教育研究,2013(8):48-56.
[2]夏娟.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4][5]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市教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Z]. 津教委[2014]82号.
Abstract Under the new reform background, it is pressing for developing higher education of Jilin province to innovate the thinking on macro ideas,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means, and constantly explore new ways and new method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is a valid path to improve the macro management.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for Jilin province to build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university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funding system.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a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level, be stepped up efforts to formulat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project of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and elite school.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Jilin province
Author Liu Hai, vice preside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eputy director of Research Center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52);Teng Shaofeng, principal, and senior lecturer of Changchun City School of Mechanical Industry; Yan Bingqian, research assistan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