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那边的岸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sz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烏宿在酉水的下游,河水在这里丢下最后一个滩头,便汇入了沅江。我扛着简单的行李,坐在一辆装木材的卡车上,顶着一脑袋黄土灰,来到一个叫堂门前的地方。卡车司机扔下我,指着河对岸码头旁一片错落的黑瓦屋说,过了河就是乌宿了。
  等了很久,渡船才从对岸开来。那是一条带着乌篷顶的机船,船尾冒着黑色的浓烟,柴油机咚咚咚的,震耳欲聋。上岸的时候我顺便问了问同船过渡的人,为什么这个地方叫乌宿,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知道。
  乌宿是个很普通的小镇,码头上的小街随地势而曲折,不过百十米,只有在赶场的日子才会热闹。此地苗民居多,无论男女,赶集时必背着一个竹编的背篓,买卖的货物都装在里面,这让本来狭窄的街面显得格外拥挤。女人的背篓里则常常背着小孩,他们在母亲的背上或东张西望或呼呼大睡。镇上的日子很慢,日暮时分,我时常坐在那条河边,看几只白鹭超越渡船从渡口那边飞过来。等到江面上所有的船都泊进有棵大河柳树的水湾子,集镇安静得能听到河水流动和拍岸的声响,还有远处的村子里传来的狗叫声。
  听说,很久以前,乌宿是有很多大树的,每当黄昏时,太阳便坠入林木繁茂的西山,酉水边的各种鸟也成群结队地穿过薄暮,归林栖息。宿者,即睡觉。金乌归位,乌鹊栖林,你可以想象当太阳西栖,残霞渐暗之时,一群鸟儿的剪影消失在山林之间,与白天喧闹的小镇一起沉入梦境……这应该是乌宿最好的解释吧。
  乌宿是酉水最靠近沅水的码头,古时候,沿水路一直向西,据说是可通滇黔、巴蜀到长安的。流传的酉水船工号子就有“下洞庭、上江汉,四十八站到长安”的说法。那时的沅水和酉水是连接大西南和中原地区的两条重要黄金水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郡就在酉水下游,管辖范围覆盖了湘、黔大部分地区,甚至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会长沙。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将司马错攻楚,正是从汉中、巴中经乌江进入酉水和沅水流域的。那时候沅酉之上这个小小的渡口与西津渡、风陵渡、瓜州渡这些名渡相比,地位应该也是毫不逊色的。只是到了中原大一统之后,酉水流域成了中原中央政府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王朝势力反复争夺的地区。乌宿,也成了所谓“生苗”和“熟苗”的分界线,乌宿以西的西南地区成了所谓的“苗蛮”之地。在很长的时间里,乌宿一直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与文化分界线。只是到了近代,随着水路交通的逐渐衰落,人们对沅水和酉水流域的繁荣记忆才越来越遥远了。
  在乌宿的那些日子,也正是我喜欢胡思乱想的日子。渡口那只船的发动机突突突的响声在江面上远远近近,来来回回,与我的脉搏同步跳跃。
  乌宿是水带来的。长河载来了船,船载来了人,于是有了码头。码头是水边的驿站,聚集着船夫、纤夫、排牯佬、商贾和流放者。不断有人在这里落脚,也不断地有人从这里离开。它就像水边的一棵大树,一些鸟飞走,一些鸟又飞来了。
  乌宿对面的山叫二酉山,我很喜欢看它在月亮下的样子。山不算高,被两条交汇的河水环绕,看上去水面比天空还要开阔,即使在晴朗的夜里也看不到多少星星。有月的夜晚,山的轮廓十分清晰。月亮通常从这边山的后背冒出,又很快从山的那边落下,似乎完成了一次无声的泅渡。偶尔有大鱼跃出水面,几只夜鸟在渡口之间滑过,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山的阴影里,还能听到河水拍打小船的声音和落滩时的哗哗声响。河水四季重复着月亮的丰盈和消瘦,小镇的前世今生都写在这千百年永恒不变的循环往复里。
  后来我知道,这地方的名气与二酉山有很大关系。二酉山是个断层山,大约是远古一次地震造成的,坍塌的山体形成一天然石洞,这就是著名的“二酉藏书洞”。说到“二酉藏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应该是很著名的,有个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的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二酉”,说的就是乌宿的二酉山。
  古人称藏书多以“二酉”自比。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就把他的藏书楼命名为“二酉山房”。清人张澍也曾将其所编撰的丛书命名为《二酉堂丛书》。至于“二酉藏书”的渊源,也就是谁曾经在这里藏书,却是众说纷纭。流行的说法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有书生冒险将经史子集千册偷偷运到乌宿,藏于二酉山上,使很多文化典籍得以留存于世。但具体可考的文字记载仅北宋《太平御览·荆州记》和南宋《方舆胜览》中有寥寥数语,“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以及“小酉山石穴有书千卷,相传避秦人所藏”。其他都是些无据可考的传说和杜撰。
  二酉山的名声很显然并不是毫无根据,也没太多争议。宋真宗年间,真宗皇帝曾下旨在二酉山山顶为上古隐士善卷建立祠堂。明朝时不大的二酉山上就建有翠山、妙华两座书院。黄庭坚也曾在《朝拜二酉山》的诗中写道:“巴山楚水五溪蛮,二酉波横绕龙蟠。古洞寻书探奇字,思怀空吟三千年。”可见二酉山藏书的功德,的确被历代文人墨客所仰视,一度被奉为天下名山。只是那些关于藏书以及二酉名扬天下的真相还是扑朔迷离,仿佛永远都是一个谜。与乌宿相比,酉水上游的里耶就幸运多了,人们在那里发现了两口井,里面埋藏着数万枚秦代竹简和那段曾经湮灭于历史的真相。
  现在的二酉山不过是座普通的山,山上增修了一些凉亭飞阁,大多数拜访者对导游讲的那些个煞有介事的“历史”没什么兴趣。冲着“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名头,每年高考前,倒是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拜谒一番,以图为孩子讨个吉利。当地政府为推动旅游索性将“乌宿”改为“二酉”,从此,乌宿就只是一个小村子的名字了。
  乌宿渡口边的酉水,到现在依然是湘西一条少有的清纯而美丽的河流,沈从文先生为它留下一些文字,其中就有关于乌宿的描述:
  由沅陵沿白河上行三十里名“乌宿”,地方风景清奇秀美,古木丛竹,濒水极多。
  沈先生怎么也没有料到,此处,后来成了他一生的隐痛,他以后的文字里再也没出现过关于乌宿的只言片语。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叫九妹的女子,她的名字叫沈岳萌,是沈先生的亲妹妹。
  1960年,乌宿街上死了一个疯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九妹。那时,镇上很少有人知道她真正的名字是叫沈岳萌,还有个叫沈从文的哥哥在北京,甚至九妹自己的儿子也不知情。这个疯女人的死像河柳树上的一片叶子寂然落在水面,没发出什么声响。她被草草地埋在乌宿旁边的那条小溪旁。那个年代,我们这代人还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沈从文的作家,更不知道他居然写过那么多书。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沈从文的名字在沉寂数十年后再次出现在报纸上,一位当地的老师拿着报纸告诉九妹的儿子,这个沈从文,就是你亲舅舅,去北京找找他吧。这一年,距九妹辞世已过去二十年。   在乌宿我曾隐约听到关于这个疯女人的故事,她是跟一个姓莫的瓦匠从河的那边来到乌宿的。她看上去有些疯癫,还不时说出一些当地人听不懂的洋话。刚来时她还穿着旗袍,后来旗袍破旧不堪了,才不再穿了。油菜花开的时候,她会在凌乱的头上插一些油菜花。她偶尔站在学校教室外听老师上课,说某位外语老师发音不准。
  镇上那些曾见过九妹的老人,不断地对前来寻访的人讲述着她的故事,每次的讲述都不太一样。
  沈从文早期的《玫瑰与九妹》《冬的空间》《阿丽思中国游记》《湘行书简》等作品里常常会出现九妹的影子,如:
  以后花越开越多,九妹同六弟两人每早上都各争先起床跑到花钵边去数夜来新开的花朵有多少。九妹还时常一人站立在花钵边对着那深红浅红的花朵微笑;像花也正觑着她微笑的样子……
  这些文字里既有现实中那个天资聪颖、娇嗔任性、秀丽敏感的真实的九妹,也有沈从文先生对湘西女子全部的美好描摹和寄托。沈家人对九妹是很宠爱的,从文先生更是如此。他把九妹带在身边,让她学英文、法文,学写作,一心想让她摆脱湘西女子的传统宿命,成为像凌叔华、林徽因这样的知性女子,进入名媛的圈子。在叶圣陶主编的一期《小说月报》的封面上,九妹甚至與当时名噪一时的丁玲女士同框。
  九妹终究没有走进哥哥为她预设的世界。她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崩塌的,同样扑朔迷离。黄永玉先生认为:
  关于她有种种传说。她曾随从文表叔(指沈从文)去北京到昆明,动荡使九妹远离往昔生活,战乱使她增添了恐惧和不安,她患了精神分裂症,以后被送回沅陵家中。
  我觉得“远离”和“恐惧”是最值得品味的。有人说,不管九妹自己做出过怎样的努力,她的心智和精神从来没有融入湘西之外的那个世界,湘西加在她身上的那种限制,她和宠爱她的哥哥都无法掌控。九妹疯了,命运最终让最初动人的兄妹情走到枯竭和决绝的地步,从此变成了两个世界的陌路人。数十年后,当九妹儿子千里迢迢到北京见到舅舅时,沈从文先生激动地说:“是的,这是九妹的孩子。”他从外甥的眉眼之间又看到了那个明眸善睐的九妹。
  回到湘西的九妹已是一只失去方向、找不到巢穴的鸟。她先是被送回沅陵那个叫“芸庐”的家里,后来又不知道怎么流落到乌宿嫁给那位姓莫的瓦匠。在这里,她生下了她唯一的儿子,取名“自来”。
  在乌宿渡口码头两边的小路旁边,长满了像鬼针草、仙鹤草、苍耳一类的植物,它们的种子都布满细刺和黏黏的茸毛。那些种子会沾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到未知地方,有时也沾在鸟儿的翅膀上做一次更遥远的流浪,在远方生根,开花,结籽。九妹,大约也是以这种方式被带到了这里吧。其实,在那个颠沛的年代,大多数人的命运跟一株草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九妹其实在开花的年龄就已经开始凋谢了,零落成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她来到乌宿也是有理由的,那位卑微而善良的瓦匠也是一棵树,树虽不大,总是可以栖身的。九妹像一只折翅的鸟,找到了它无法逃脱的命运和归宿,然后像一片树叶在某天滑落。
  生她的土地叫故乡,收留她的这块土地又何尝不是呢。
  离乌宿不远的菖蒲溪还有位女人,与林徽因和沈岳萌几乎同年,一生嫁过两个男人,生了四个孩子。这女人是我外婆,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她大字不识,对过往的生活也没有一点怨言,留给我们孙辈的名言是:人嘛,好也是一辈子,坏也是一辈子。我觉得外婆是个伟大的女性,而意识到这一点时,她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
  责任编辑:田静
其他文献
槐下纳凉  槐下纳凉是夏日一件畅快事。细密的槐树叶子遮盖起阳光,在树下结实地留下一片荫凉。别说乡下,城里人都在找这种荫凉,或小区,或公园,或街边。这些年,槐下纳凉被京城开发出烧烤业的繁忙,着实是历代前辈始料未及的。  于很多人而言,槐下纳凉,是有关回忆的,是夏天的绿色的回忆,间或是粉红色的回忆。当然,也有许多吃烧烤喝啤酒中烟熏火燎的回忆。  与加拿大朋友麦凯已有十多年的友谊。这一次即将面对离别,我
期刊
一  阳光,从参天的杨树冠上倾泻下来,有水流的声响划过耳际。那是夏季草木勃发时村庄的景致。  “无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宋·杨万里《麦田》)那时绿色麦田平展得像没有褶皱的水面,一页一页地铺展在村庄的周围。冒着芒针的麦穗,在风中划过来拂过去,有白亮的水色,从麦芒尖滑落。  雨天的时候,如烟的白雾,在麦田的上空游荡,细雨像随手撒下的沙,撒一把下一阵,撒一把下一阵,撒在麦穗上,淅淅沥沥,撒在
期刊
吼虎岭以下山腰,有一片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植的千余亩针叶林。我站在林中小道上往四周看,都是树。树主要有两种:日本细叶香柏和日本柳杉。不仰起头的话,看到的就只是棕黄的树干。树干疏疏朗朗,株距齐整。  斗米洼是牯岭下的一个小地方,小如斗米桶,凹在两座山之间。洼就是小小的低处。久远年代,牯岭也叫长冲,东牯之水向东北方向奔泻,溪涧也因此取名长冲河。河到了斗米洼,在民国时期又被称作将军河,有军阀的遗味。我
期刊
书店关门倒计时  你走在一条新旧交杂的街道上,内心不怎么平静。这是条你以前经常走的街道,是老海口和新海口的见证者,它跟这个城市一起成长,样貌经常变换,却依旧是这条路。一抬头,你发现“?菖?菖书店”的字样,这书店可有些年头了,你都不记得到底有多久没来过了,以前你是经常逛书店的。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你心里生出些难以言说的情愫来。  稍一迟疑你就走了进去,里面有点暗,书籍、杂志、碟片这些带着别人情感的东西
期刊
大地之上,总有一些东西会莫名其妙地消失。有一些是自己把自己闹丢的,一开始人们喜欢它,离不开它,后来人们忘了它,它失望至极,最后决定用消失来报复。这一招显然没有奏效,直到它消失了,人们都没想起它。有一些是别人把它闹丢的,可能是蓄谋已久,也可能是偶发性的,总之,有那么一个人,惦记着它,于是趁人不注意就带走了它。  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偷,做这种事的人,被称为小偷。  风是大地上最明目张胆的小偷。它来之前
期刊
人有心事,动植物也有。  苹果被皮紧紧包裹,里面是果肉,核心部分才是“籽”。  橘子的皮色金黄,在美丽的外表下,有着多瓣心事,它们如花一样开放,还有金丝般的心绪。  石榴多籽,心事往往最重,从熟透的石榴裂口处可见一斑。  花生的皮壳较硬,剥开后,内有一层薄薄的褐色红衣,穿在两瓣白花生身上。其中隐藏着花蕊似的小芽,心事藏得小心谨慎。  至于核桃,可能是心事藏得最深也最隐秘的果物。它皮壳坚硬,很难用手
期刊
一  起先,我姐在一条快要拆迁的街尽头的四果汤摊位前,租下一个三角形的店面。  来自中国银饰之乡莆田上塘的银项链、银手镯、银长命锁,一一在柜中摆开。我姐将店铺命名为“一生一饰”。店里时不时做些诸如“欢度国庆,全场六八折起”的活动。然而,朝阳街人民对金银饰品的需求并不热烈,倒是百来块钱的国际名牌手表隔三岔五地卖出一两个。生意惨淡,但我姐再无别处可去。  她在还未发育好、有着一头又柔又细黄头发的年纪就
期刊
一  老家的房子坐落山坳之上,从村口抵达需攀爬一段陡峭的山路。路,常年没有人行走就变得荒凉,荆棘丛生,杂草繁茂,满目萧条。  我们与这棵柚子树相遇是在一个晦暗的黄昏。当我们发现这棵树苗时,它已经长成三五岁小孩个头样高了。  那是二十年前,我的父母亲常年外出务工,舞勺之年的我和弟弟寄住在外公外婆家。我们一家四口只有每年春节才能短暂团聚。  老屋内地面和家具处处布满灰尘,推开房门迎来一股刺鼻的霉味,室
期刊
2021年3月15日,罗马所处的拉齐奥大区再次被划分为红区。我和教授达贝尔的会面又一次延迟。  软封锁持续了三四个月,其间连国立图书馆也关闭了。一整年里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新骑手,在学习如何与生活和谐。一切在于侧倾的方式:如果一个靠轮子运动的物体想要转弯或者改变方向,就会产生一股离心力,根据永远要节省能量的惯性定律,正是这股力量试图把我们从拐弯拉回直线。在运动时,直线运行是耗能最少的,所以骑摩托的人会
期刊
平原上的日头,有点耍赖,它就躲在那株老槐树下,一动也不动。时间好像静止了下来,鸡看着日头不落,犯了难,不知道自己是该上树栖息,还是在鸡窝里蹲会儿,等待着日头下来。  日头越来越薄,薄成了一张饼。就挂在村头的树梢上。我多想爬上那棵树,一口把它吞了。  日头有些苍凉,似乎这样的组合常在诗歌里出现:黄昏、落日、狗吠。它们在平原的夜幕里,按照自然的秩序,依次出场。光,暗下来。日,矮下来。狗吠呢?  平原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