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2010年几乎每一套高考语文试题中都有探究的因素,主要分布在文本阅读类试题中。《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表述为: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把上述要求综合起来看,探究不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艺术特色的解读、评判,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考查。因此,解答探究题需要立足于文本,对某一问题作文化的、哲学的或者美学的探究解读,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对传统文化、美学原理、哲学思想和伦理情怀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且具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说来,考生平时备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做好知识储备。
一、传统文化
《考试说明》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所谓传统文化,指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还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形态。纵观近几年的探究题,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成为一种新趋势,尤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和破坏,已经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拯救传统文化已经成了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在试题中多有体现。
[高考真题](2010年安徽卷第14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解析]很显然,此题在题目中已经明确给出了提示,要求考生从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探究解答,这就需要考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然后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寻求突破点。
[答案]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知识储备:
(一)儒家——仁者爱人、博爱百姓的济世精神;担当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世观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等。
(二)佛家——打破自私,无我利他的救世追求;普济众生、舍身饲虎的慈悲情怀;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的因果观念;等等。
(三)道家——清静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命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上善若水,功成身退的谦逊品质;等等。
二、哲学思想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和武器,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考试说明》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和“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关涉哲学中的方法论。
[高考真题](2010年山东卷第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事物的认知与评判能力,答案不唯一,考生可立足文本,多元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人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性格鲜明,且她是连接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哲学思想进行知识储备:
(一)方法论——对立统一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多元并存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等等。
(二)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科学发展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
三、伦理情怀
所谓伦理,是指人际交往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考试说明》中的“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要求,所考查的正是考生伦理情怀的积淀,体现出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诉求。
[高考真题](2010年江苏卷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解析]小说所叙述的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旨在表现一种生存意识,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生命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追求。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伦理情怀进行知识储备:
(一)价值观念——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舍身为国的爱国精神;着眼全人类的博爱精神;等等。
(二)人生态度——乐观开朗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
(三)精神品质——勇敢坚忍的品性;直面挫折的勇气;宽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打造崇高的精神家园;等等。
(四)处世原则——尊重与平等的交际原则;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等等。
(五)生命意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敬畏生命,众生平等的生命观;等等。
四、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追求,在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现实的发展、完善。《考试说明》中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考生审美意识的考查。
[高考真题](2010年广东卷第15题)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解析]选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主观与客观、“我”与“非我”的关系,此题要求考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探究艺术活动中“我”的重要作用。
[答案]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一)创作角度:艺术活动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二)欣赏角度: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审美意识进行知识储备:
(一)审美取向——求真、向善、爱美的价值取向,等等。
(二)创作原则——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则;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等等。
(三)欣赏原则——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艺术原则;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欣赏再创造的原则;等等。
(四)审美效应——崇高寓于平凡的社会意义;自然山水的美学价值;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效应;等等。
总之,不可认为探究只是答题方法,探究题着眼的是文本自身的意蕴,作品中蕴涵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些需要考生平时广泛涉猎,注重积累,全面培养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素养,做到功在平时,方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
(编辑 文墨)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把上述要求综合起来看,探究不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艺术特色的解读、评判,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考查。因此,解答探究题需要立足于文本,对某一问题作文化的、哲学的或者美学的探究解读,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对传统文化、美学原理、哲学思想和伦理情怀等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且具有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说来,考生平时备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做好知识储备。
一、传统文化
《考试说明》中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所谓传统文化,指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还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形态。纵观近几年的探究题,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成为一种新趋势,尤其是近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和破坏,已经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拯救传统文化已经成了全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在试题中多有体现。
[高考真题](2010年安徽卷第14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解析]很显然,此题在题目中已经明确给出了提示,要求考生从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探究解答,这就需要考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然后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寻求突破点。
[答案]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知识储备:
(一)儒家——仁者爱人、博爱百姓的济世精神;担当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世观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等。
(二)佛家——打破自私,无我利他的救世追求;普济众生、舍身饲虎的慈悲情怀;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的因果观念;等等。
(三)道家——清静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命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上善若水,功成身退的谦逊品质;等等。
二、哲学思想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和武器,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考试说明》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和“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关涉哲学中的方法论。
[高考真题](2010年山东卷第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事物的认知与评判能力,答案不唯一,考生可立足文本,多元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人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性格鲜明,且她是连接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哲学思想进行知识储备:
(一)方法论——对立统一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多元并存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等等。
(二)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科学发展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
三、伦理情怀
所谓伦理,是指人际交往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考试说明》中的“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要求,所考查的正是考生伦理情怀的积淀,体现出对考生人文素养的诉求。
[高考真题](2010年江苏卷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解析]小说所叙述的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旨在表现一种生存意识,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生命的情感取向和价值追求。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伦理情怀进行知识储备:
(一)价值观念——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舍身为国的爱国精神;着眼全人类的博爱精神;等等。
(二)人生态度——乐观开朗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
(三)精神品质——勇敢坚忍的品性;直面挫折的勇气;宽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打造崇高的精神家园;等等。
(四)处世原则——尊重与平等的交际原则;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等等。
(五)生命意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敬畏生命,众生平等的生命观;等等。
四、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追求,在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现实的发展、完善。《考试说明》中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考生审美意识的考查。
[高考真题](2010年广东卷第15题)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解析]选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主观与客观、“我”与“非我”的关系,此题要求考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探究艺术活动中“我”的重要作用。
[答案]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一)创作角度:艺术活动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二)欣赏角度: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
[知识储备点]可从以下角度对审美意识进行知识储备:
(一)审美取向——求真、向善、爱美的价值取向,等等。
(二)创作原则——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则;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等等。
(三)欣赏原则——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艺术原则;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欣赏再创造的原则;等等。
(四)审美效应——崇高寓于平凡的社会意义;自然山水的美学价值;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效应;等等。
总之,不可认为探究只是答题方法,探究题着眼的是文本自身的意蕴,作品中蕴涵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些需要考生平时广泛涉猎,注重积累,全面培养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素养,做到功在平时,方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
(编辑 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