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设立,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为长篇小说。翻开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册,经典之作历历在目——《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秦腔》《蛙》《长恨歌》……2015年8月16日,被称为“史上角逐最激烈”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尘埃落定,评委们从252部长篇小说中选出了最优秀的5部作品。
王蒙《这边风景》:尘封的新疆记忆
真正的文学拒绝投合,真正的文学有自己的生命力与免疫力,真正的文学不怕时间的煎熬。不要受各种风向影响,不盯着任何的成功与利好,向着生活,向着灵魂开掘,写你自己的最真最深最好。
——王蒙
【评价】书中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作者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作品中也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书中人物塑造生动,情节悬念迭起,矛盾冲突集中,语言机智幽默,独具新疆风情。
金宇澄《繁花》:
上帝无言,细看繁花
相对于固定的普通话而言,方言更有个性,更活泼,它一直随时代在变化,所以更生动,也更有生命力。
——金宇澄
【评价】《繁花》以沪语的软与韧,抵抗话语潮流中的陈词滥调。经由金宇澄的讲述,一衣一饭的琐屑,皆有了情致;市井与俗世的平凡,亦隐含着意义;对日常世界的从容还原,更是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金宇澄把传统资源、方言叙事、现代精神汇聚于一炉,为小说如何讲述上海生活创造了新的典范。
格非“江南三部曲”:
春有尽,诗无涯
中国是一个极具历史感的国家,但当下的人们对历史的淡漠意识正在蔓延。我觉得要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变迁,读历史非常重要,而章回体小说的来源其实就是史传类作品,比如《左传》。如果你要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起源,不去涉及史传类作品是不行的。
——格非
【评价】“江南三部曲”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这三部曲分别讲述了辛亥革命、20世50年代及当今世界三个时间段的故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格非表示:“这个纪年方式模仿《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春秋三传’的所传式、所闻式、所见式。”
苏童《黄雀记》:
一场无望的逃离
这次的《黄雀记》是造街运动的一项大工程,我为这条街道修建了一个广场,还有一座隐隐约约的庙堂。更多的居民停留在庙堂里,献上他们卑微的香火,以及卑微的祈愿。我借《黄雀记》探索香椿树街的魂灵。
——苏童
【评价】苏童的作品让人着迷的同时又令人感到不安。这部《黄雀记》以祖父丢魂始,以白小姐离开小镇终,全文贯穿着苏童所迷恋的“逃”的动作。“逃”是生存的困境,同时也是回避和搁置困境的方式,一如他本人所言:“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他的人生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
李佩甫《生命册》:
储备五十年,筑就心灵史
当我们吃饱饭后,却发现大地已经满目疮痍,我们已经丧失了诗意的“家园”。人类怎么与土地、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再是一个老话题,它成了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新命题。
——李佩甫
【评价】《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作品书写了整个豫东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生命册》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产生裂变的过程。
●2012年的《繁花》犹如平地一声雷,让文学圈传遍了金宇澄的名字,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说“潜伏”一点没错,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金宇澄甚至没有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
【人物素描】
20世纪80年代,在文学最荣耀的时代里,金宇澄也是一名文艺青年,他因为写了几篇小说得了奖,后来调入《上海文学》杂志担任编辑。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金宇澄将近20年没有写作品。选稿、审稿、改稿,他都在文学的幕后,如同《繁花》中最著名的一个词一样——“不响”。金宇澄一直沉迷在上海的斑斓市井里,20年沉寂不响。上海的繁华艳丽、灯红酒绿是表面上的,那种小市民气息浓郁的家长里短、男欢女爱才是其真切的气味。
【素材速用】也许在我们眼里,金宇澄属于一鸣惊人,但实际上他是厚积薄发。《繁花》被称作上海的“清明上河图”,生活的日积月累使金宇澄对上海的人与事得心应手。任何人都有不同的地方,正如有的植物会经常开花,但有的植物就只开几朵花,花的美丽无关多少,只关惊艳。
●“很抱歉,很不好意思,跟读者的期待相比,我应该写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不过,也有句谚语——好事儿不会嫌它晚。”王蒙虽然身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位标志性作家,之前却未获得“茅盾文学奖”,此次终于以《这边风景》获得殊荣。
【人物素描】
“这部作品写于40年前,到了1978年基本定稿,后来就被搁置起来了。现在看来,这部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在耄耋之年把它出版,到现在两年多了,应当说作品还是年轻和有活力的。”20世纪60年代,王蒙决心到边疆去、到农村去,他试图重新打造一个更宽阔也更坚实的写作人,也打造一个焕然一新的工农化的写作人。王蒙和维吾尔族农民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便与农民打成一片。他还学会了讲维吾尔语,读维吾尔文书籍,背诵维吾尔文毛主席语录与“老三篇”。
【素材速用】王蒙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不同的环境与新鲜的经验,热爱雪山与大漠、湖泊与草原、绿洲与戈壁滩。可以说,王蒙创作的这部历经时代沉浮的作品,是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 【人物素描】
20世纪60年代,苏童出生在苏州,家人并没有为他取一个具有烟雨江南韵味的诗意名字。“童忠贵”三个字,时常让他有自卑和尴尬之感。9岁时,苏童生了一场大病,休学在家,脱离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在一个人养病的日子里,苏童的想象力疯长,小小的孩童开始学会虚构生活。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苏童迷恋上了诗歌和小说。因为写作,他摆脱了不喜欢的名字,取笔名“苏童”,出生地加上姓氏成为他的标签。毕业后,苏童被《钟山》杂志赏识,在成为杂志编辑的同时,他仍然笔耕不辍。
【素材速用】苏童曾说:“一个人的名字,两个字或三个字而已,背后却可能隐藏了某个故事。”后来他以此创作了短篇小说《她的名字》。因为源于对生命个体的重视,所以苏童能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创作素材,这也验证了一句话: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源于发现。
对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次的评选结果似乎没有太大异议。这5部作品的确扎实、分量重且各有突破,担得起“茅盾文学奖”的荣誉,也当之无愧是中国当代文学这4年来的重要收获。
5位获奖作家,除了60多岁的金宇澄是近两年携一部《繁花》单枪匹马将诸多文学奖尽收囊中的“新人”外,其他4位都是文坛老面孔了。获奖是他们文学长跑的结果,就连获奖作品也无一例外都是长跑的产物。王蒙的《这边风景》在抽屉里压了30多年才发表,虽是“出土文物”,可那种笃实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对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满是好奇的热爱,今天读来依然鲜活,甚至因陌生而惊喜。苏童亦是用一遍遍地描画那个邮票大小的故乡的恒心,从写了30年的“香椿树街”中沉淀出《黄雀记》来。《繁花》又何尝不是金宇澄“潜伏”的结果?没有一丝一缕吃透沪上文化传统,断然不会像现在这样让人读起来字字无碍,也不会有那样直抵人心的文字。
这些作家几十年的文学坚持,读者有目共睹。面对功利、浮躁、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现场,写作是寂寞的事情,这寂寞可以转化为“识时务”的转行甚至“投机”,但也可以一块块垒实了,成为坚固的地基,一步步推动着作家放远目光、放松心态地长跑,直到从寂寞里长出分量、长出品质、长出创造来。
没有有效的阅读,没有良性的读写关系,文学评奖只会是一次转瞬即逝的话题消费。记得刚播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有朋友说,不敢去看,怕改编得不好,糟蹋了这本影响自己人生的书。这种心疼,回味起来是一种幸福,因为曾经有这样一本小说走进你的成长历程。在这个匆匆忙忙的时代,我们不妨停下脚步阅读这个时代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毕竟,今天我们的文学现场,可能就是下一代的文学教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王蒙《这边风景》:尘封的新疆记忆
真正的文学拒绝投合,真正的文学有自己的生命力与免疫力,真正的文学不怕时间的煎熬。不要受各种风向影响,不盯着任何的成功与利好,向着生活,向着灵魂开掘,写你自己的最真最深最好。
——王蒙
【评价】书中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作者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作品中也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书中人物塑造生动,情节悬念迭起,矛盾冲突集中,语言机智幽默,独具新疆风情。
金宇澄《繁花》:
上帝无言,细看繁花
相对于固定的普通话而言,方言更有个性,更活泼,它一直随时代在变化,所以更生动,也更有生命力。
——金宇澄
【评价】《繁花》以沪语的软与韧,抵抗话语潮流中的陈词滥调。经由金宇澄的讲述,一衣一饭的琐屑,皆有了情致;市井与俗世的平凡,亦隐含着意义;对日常世界的从容还原,更是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金宇澄把传统资源、方言叙事、现代精神汇聚于一炉,为小说如何讲述上海生活创造了新的典范。
格非“江南三部曲”:
春有尽,诗无涯
中国是一个极具历史感的国家,但当下的人们对历史的淡漠意识正在蔓延。我觉得要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变迁,读历史非常重要,而章回体小说的来源其实就是史传类作品,比如《左传》。如果你要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起源,不去涉及史传类作品是不行的。
——格非
【评价】“江南三部曲”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这三部曲分别讲述了辛亥革命、20世50年代及当今世界三个时间段的故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格非表示:“这个纪年方式模仿《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春秋三传’的所传式、所闻式、所见式。”
苏童《黄雀记》:
一场无望的逃离
这次的《黄雀记》是造街运动的一项大工程,我为这条街道修建了一个广场,还有一座隐隐约约的庙堂。更多的居民停留在庙堂里,献上他们卑微的香火,以及卑微的祈愿。我借《黄雀记》探索香椿树街的魂灵。
——苏童
【评价】苏童的作品让人着迷的同时又令人感到不安。这部《黄雀记》以祖父丢魂始,以白小姐离开小镇终,全文贯穿着苏童所迷恋的“逃”的动作。“逃”是生存的困境,同时也是回避和搁置困境的方式,一如他本人所言:“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他的人生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
李佩甫《生命册》:
储备五十年,筑就心灵史
当我们吃饱饭后,却发现大地已经满目疮痍,我们已经丧失了诗意的“家园”。人类怎么与土地、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再是一个老话题,它成了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新命题。
——李佩甫
【评价】《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作品书写了整个豫东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生命册》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产生裂变的过程。
●2012年的《繁花》犹如平地一声雷,让文学圈传遍了金宇澄的名字,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说“潜伏”一点没错,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金宇澄甚至没有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
【人物素描】
20世纪80年代,在文学最荣耀的时代里,金宇澄也是一名文艺青年,他因为写了几篇小说得了奖,后来调入《上海文学》杂志担任编辑。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金宇澄将近20年没有写作品。选稿、审稿、改稿,他都在文学的幕后,如同《繁花》中最著名的一个词一样——“不响”。金宇澄一直沉迷在上海的斑斓市井里,20年沉寂不响。上海的繁华艳丽、灯红酒绿是表面上的,那种小市民气息浓郁的家长里短、男欢女爱才是其真切的气味。
【素材速用】也许在我们眼里,金宇澄属于一鸣惊人,但实际上他是厚积薄发。《繁花》被称作上海的“清明上河图”,生活的日积月累使金宇澄对上海的人与事得心应手。任何人都有不同的地方,正如有的植物会经常开花,但有的植物就只开几朵花,花的美丽无关多少,只关惊艳。
●“很抱歉,很不好意思,跟读者的期待相比,我应该写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不过,也有句谚语——好事儿不会嫌它晚。”王蒙虽然身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位标志性作家,之前却未获得“茅盾文学奖”,此次终于以《这边风景》获得殊荣。
【人物素描】
“这部作品写于40年前,到了1978年基本定稿,后来就被搁置起来了。现在看来,这部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在耄耋之年把它出版,到现在两年多了,应当说作品还是年轻和有活力的。”20世纪60年代,王蒙决心到边疆去、到农村去,他试图重新打造一个更宽阔也更坚实的写作人,也打造一个焕然一新的工农化的写作人。王蒙和维吾尔族农民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便与农民打成一片。他还学会了讲维吾尔语,读维吾尔文书籍,背诵维吾尔文毛主席语录与“老三篇”。
【素材速用】王蒙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不同的环境与新鲜的经验,热爱雪山与大漠、湖泊与草原、绿洲与戈壁滩。可以说,王蒙创作的这部历经时代沉浮的作品,是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 【人物素描】
20世纪60年代,苏童出生在苏州,家人并没有为他取一个具有烟雨江南韵味的诗意名字。“童忠贵”三个字,时常让他有自卑和尴尬之感。9岁时,苏童生了一场大病,休学在家,脱离了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在一个人养病的日子里,苏童的想象力疯长,小小的孩童开始学会虚构生活。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苏童迷恋上了诗歌和小说。因为写作,他摆脱了不喜欢的名字,取笔名“苏童”,出生地加上姓氏成为他的标签。毕业后,苏童被《钟山》杂志赏识,在成为杂志编辑的同时,他仍然笔耕不辍。
【素材速用】苏童曾说:“一个人的名字,两个字或三个字而已,背后却可能隐藏了某个故事。”后来他以此创作了短篇小说《她的名字》。因为源于对生命个体的重视,所以苏童能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创作素材,这也验证了一句话:创作源于生活,生活源于发现。
对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次的评选结果似乎没有太大异议。这5部作品的确扎实、分量重且各有突破,担得起“茅盾文学奖”的荣誉,也当之无愧是中国当代文学这4年来的重要收获。
5位获奖作家,除了60多岁的金宇澄是近两年携一部《繁花》单枪匹马将诸多文学奖尽收囊中的“新人”外,其他4位都是文坛老面孔了。获奖是他们文学长跑的结果,就连获奖作品也无一例外都是长跑的产物。王蒙的《这边风景》在抽屉里压了30多年才发表,虽是“出土文物”,可那种笃实娴熟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对民族生活与民族文化满是好奇的热爱,今天读来依然鲜活,甚至因陌生而惊喜。苏童亦是用一遍遍地描画那个邮票大小的故乡的恒心,从写了30年的“香椿树街”中沉淀出《黄雀记》来。《繁花》又何尝不是金宇澄“潜伏”的结果?没有一丝一缕吃透沪上文化传统,断然不会像现在这样让人读起来字字无碍,也不会有那样直抵人心的文字。
这些作家几十年的文学坚持,读者有目共睹。面对功利、浮躁、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现场,写作是寂寞的事情,这寂寞可以转化为“识时务”的转行甚至“投机”,但也可以一块块垒实了,成为坚固的地基,一步步推动着作家放远目光、放松心态地长跑,直到从寂寞里长出分量、长出品质、长出创造来。
没有有效的阅读,没有良性的读写关系,文学评奖只会是一次转瞬即逝的话题消费。记得刚播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有朋友说,不敢去看,怕改编得不好,糟蹋了这本影响自己人生的书。这种心疼,回味起来是一种幸福,因为曾经有这样一本小说走进你的成长历程。在这个匆匆忙忙的时代,我们不妨停下脚步阅读这个时代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毕竟,今天我们的文学现场,可能就是下一代的文学教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