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导致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在劳累及性交后或月经前后加剧,伴有不孕、异位妊娠、月经不调、周身不适或神疲乏力等。总结该病发病原因大致为:①抗生素总量不足或使用不敏感,抗生素疗程不够,症状稍缓解后就放弃;②患有生殖器官感染未及时治疗,如反复发作的各种阴道炎,宫颈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中重度宫颈柱状上皮异位;③经期卫生不良、性卫生不良等;④宫内节育器使用者较不用者感染几率高2.5~7.5倍。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治疗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6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10例,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临床妇科学》。西药组年龄21~46岁,中西药结合治疗组年龄20~49岁;病程2~10年,平均6年。均排除近期应用抗生素者及腹部包块恶变者。治疗前均行B超检查,其中单侧附件炎性包块4例,包块2.5cm×1.6cm~5.5cm×3.3cm;双侧输卵管增宽者5例,输卵管宽度>0.5cm;子宫内膜回声不均伴单侧输卵管增宽者6例;5例患者子宫直肠窝均有不同程度积液。患者均无宫内节育器。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西药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抗生素治疗,并行阴道侧穹隆封闭。中西药结合组同时采用中药灌肠疗法,灌肠方药为黄芪、丹参、当归、桃仁、赤芍、三棱各15g,红藤、蒲公英各30g,败酱草20g,莪术10g,甘草6g。浓煎2次取汁200ml保留灌肠,1次/d,共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治疗1个疗程症状减轻,治疗2个疗程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减轻,治疗2个疗程症状及体征减轻2/3,炎性包块缩小1/3~1/2或一侧消失,输卵管增宽消失。有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减轻,治疗2个疗程症状、体征仍存在,炎性包块缩小不明显,输卵管仍有增宽。无效:治疗2个疗程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炎性包块未缩小,输卵管宽度仍在0.5cm以上。总有效率=(治愈数+有效数)/各组总数。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 9.2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5.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经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1)。两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法很多,已由过去的单纯药物治疗改为综合治疗模式。盆腔炎病灶在盆腔,直肠给药后药物经过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直接吸收50%~70%,避免了药物肝肾首过效应,减轻了肝肾毒性作用,避免了胃肠刺激以及消化液的酸碱性和酶类对药物的影响,比口服吸收快而有规侓,作用时间长。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起因主要为寒、热、湿、疲、虚。湿邪缠绵不消,湿热蕴结下焦,日久正气受损,下焦气阻,阻遏气血;寒湿之邪侵及胞脉客于冲任,阻滞气血,呈湿热蕴滞、多虚多瘀的复杂病理。本中药灌肠方中黄芪益气扶正;红藤、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当归活血止痛;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丹参、桃仁活血祛瘀。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尤其痊愈人数明显高于西药组,说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综合西药治疗,可利气机,通血脉,促吸收,改善盆腔微循环,消除水肿,促使结缔组织软化和组织的修复,达到治愈慢性盆腔炎的目的。本组病例采用中药灌肠和西药治疗结合治疗的方法,达到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和剖腹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2
[2] 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 中西医治疗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6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3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10例,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临床妇科学》。西药组年龄21~46岁,中西药结合治疗组年龄20~49岁;病程2~10年,平均6年。均排除近期应用抗生素者及腹部包块恶变者。治疗前均行B超检查,其中单侧附件炎性包块4例,包块2.5cm×1.6cm~5.5cm×3.3cm;双侧输卵管增宽者5例,输卵管宽度>0.5cm;子宫内膜回声不均伴单侧输卵管增宽者6例;5例患者子宫直肠窝均有不同程度积液。患者均无宫内节育器。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西药组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抗生素治疗,并行阴道侧穹隆封闭。中西药结合组同时采用中药灌肠疗法,灌肠方药为黄芪、丹参、当归、桃仁、赤芍、三棱各15g,红藤、蒲公英各30g,败酱草20g,莪术10g,甘草6g。浓煎2次取汁200ml保留灌肠,1次/d,共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治疗1个疗程症状减轻,治疗2个疗程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减轻,治疗2个疗程症状及体征减轻2/3,炎性包块缩小1/3~1/2或一侧消失,输卵管增宽消失。有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减轻,治疗2个疗程症状、体征仍存在,炎性包块缩小不明显,输卵管仍有增宽。无效:治疗2个疗程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炎性包块未缩小,输卵管宽度仍在0.5cm以上。总有效率=(治愈数+有效数)/各组总数。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 9.2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5.7%,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经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1)。两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法很多,已由过去的单纯药物治疗改为综合治疗模式。盆腔炎病灶在盆腔,直肠给药后药物经过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直接吸收50%~70%,避免了药物肝肾首过效应,减轻了肝肾毒性作用,避免了胃肠刺激以及消化液的酸碱性和酶类对药物的影响,比口服吸收快而有规侓,作用时间长。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起因主要为寒、热、湿、疲、虚。湿邪缠绵不消,湿热蕴结下焦,日久正气受损,下焦气阻,阻遏气血;寒湿之邪侵及胞脉客于冲任,阻滞气血,呈湿热蕴滞、多虚多瘀的复杂病理。本中药灌肠方中黄芪益气扶正;红藤、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当归活血止痛;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丹参、桃仁活血祛瘀。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高于西药治疗组,尤其痊愈人数明显高于西药组,说明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综合西药治疗,可利气机,通血脉,促吸收,改善盆腔微循环,消除水肿,促使结缔组织软化和组织的修复,达到治愈慢性盆腔炎的目的。本组病例采用中药灌肠和西药治疗结合治疗的方法,达到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和剖腹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2
[2] 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