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到红场算到了莫斯科么?一如不到天安门广场算到了北京么?所以,放下行李,我就问红场怎么走,尽管晚霞己满天。
对景点的麻木莫过于导游。一听我们想去红场,导游顿作紧张状,头摇得像摆浪鼓:“天色已晚,不安全,遇上坏人危险,遇上警察麻烦。改天会带你们去的。”一句话,不能去。
我和一位祖姓老总恨得直咬牙,暗骂这小子忘了祖宗。二人商定:不让去偏要去,咱哥俩今儿来个夜闯红场。
虽说豪气万丈,无奈底气不足,不是别的,不懂俄语啊。路怎么走,车怎么搭,一概不知。心细的祖总不知从哪儿找出张地图,兴冲冲告诉我,可以去,不远,乘地铁十元即可。
我一跃而起,抓起相机急急出门,一想到咱哥俩要比同行多享受红场的夜景,禁不住几分得意。
七拐八找,见到地铁站,门口一俄国导游正向一群中国游客讲着中国话,我多生个心眼,让祖总再去问问具体怎么乘地铁。
热心的俄国导游一番半儿熟的中国话让我俩成了泄气的皮球。
他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郊区,离红场较远。乘地铁不难,难的是还要转车,在蜘蛛网般的地道里转车,你们不懂俄语十有八九要迷路的。
我俩面面相觑:万一迷路了,三更半夜的,怎么回来?耽误了明天的行程岂不更惨?得,打道回府吧!
一进红场以未遂告终。
第二天,导游宣布,今天去商场不去红场,等你们从圣彼得堡回来再去。
急病偏遇慢郎中,越想早去越去不成。不行,不能太老实了,尽受导游摆布。我撺掇几位老总,向导游抗议——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俄国,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为什么不多安排一些参观点?今晚不看鸟玩意儿马戏,我们要去红场!
也许是我们态度强硬,俄方导游同意了。晚餐后,我们的大巴终于驶进红场旁的停车场。
我不否认。红场在我心中有着较强的神圣感和神秘感,这样说吧,我们这代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德国来的,而是从俄罗斯(苏联)来的,不是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红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胜利的实践地、证明地,历史赋予它物化以外的东西太多了,更遑论,1945年斯大林站在列宁墓顶层的花岗岩上,检阅苏联红军的金戈铁马,滚滚洪流……
急匆匆的脚步踏上红场第一块岩石,我觉得脚下不是硬冷的石头,而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峰尖。
其实,红场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雄伟壮丽,比天安门广场小多了。它长700米,宽130多米,总计9.1万平方米,是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红场不大不说,还不平,从北到南呈长条状,两端都有不陡的斜坡,北端的坡道通往亚历山大公园,南端的瓦西里斜坡直通莫斯科河畔。整个广场用条石铺成,显得古朴而庄重。实话实说,我并没有被红场本身的规模所征服,起码在视觉上是这样。令我叹为观止的是红场周围的建筑,说全俄所有最漂亮的建筑都在这儿集合一点都不过分。克里姆林宫墙内高耸的宫殿和左右两边凌空而立的斯巴斯克、尼古拉塔楼像巨型火箭静指蓝天,北端国家历史博物馆通体朱红,哥特式风格折射出俄罗斯少女优美的身姿,东面是百货商场,椭圆立拱型门窗,空灵的尖顶,堪称欧洲最古老、最漂亮的商场。诚然,最让人叫绝的是雄峙南端的圣巴索大教堂(也称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和波克罗夫大教堂),它像簇拥一体、高度浓缩的立体画卷,展现出俄罗斯东正教民族文化最为灿烂的风采。
圣巴索教堂实际上是一组教堂建筑群,由九座教堂组成,八座小教堂围绕着中央大教堂,造型各异又浑然一体。中央大教堂总高度47米,穹顶略高于其他教堂塔尖,每个穹顶装饰着彩色条纹,洋葱头一样的带尖原顶直插云天,在晚霞映照下犹如一堆有着不同反射面的宝石,亦如~簇簇跳动的火焰,五彩缤纷,绝妙无比。导游告诉我们,此教堂是15世纪时伊凡大帝为庆祝自己军队战胜鞑靼人而兴建的。当无与伦比的圣巴索教堂建成后,伊凡大帝为之神魂颠倒,他为了不让世界上再出现同样美丽的建筑,竟下令弄瞎了石匠和工匠的眼睛。如今我们把许多溢美之辞抛给此教堂时,却咀嚼着“美是残酷的”滋味。
暮霭,像俄罗斯女人的大披肩一样向红场罩来,华灯初上,西侧列宁墓前旷无一人,暗红色的花岗岩墙体在华灯反射下发出幽幽的光。没有卫兵把守,紧闭的大门像一道时空的弧线,划出现实的喧嚣与历史的沉寂,冷森森的一堆石头仿佛成了一尊不再出声的铜钟。我肃立墓前,崇敬的心一阵阵发痛发紧,我整整衣冠,规规矩矩向列宁陵墓敬一个军礼。礼毕,涩涩的目光滑至墓后,高耸的红墙内便是克里姆林宫,据说普京就在墙内那座楼里办公,我一激灵:如今同样流着俄罗斯民族热血的后来者,该用什么样的答卷回答先贤的拷问呢?
圣巴索教堂真美啊i稍稍变形的十字架仍然是十字架,东正教的祈祷声与天主教的祈祷声交替间奏,本来嘛,它们同一个上帝。
……
从圣彼得堡返回莫斯科,我们三进红场。
这天丽日高照,万里有云,是白花花的云与兰湛湛的天的最佳组合。
参观重点是瞻仰列宁遗容。
上午九时,红场警察开始清场,所有参观者在复活门前排队。秩序不太好,扎堆扎垛的,慢腾腾向前蠕动。忽然,入口处一阵骚动,有人高声喧哗,我们看见一位头戴大盖帽的警察冲进队伍,狠狠拽住一游客,抢过照相机,扯出胶卷,忿忿掷在地上,凶狠的样子不亚于对付恐怖分子。
原来,一行参观者从新加坡来,他们见排队人很多,便托俄方导游塞给守门的警察50美元,警察就放他们先进去了。排队之人纷纷抗议,有好事者拍照,警察一见,不羞反怒,抓出拍照者强行让胶卷曝光。我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这熊警察是否听懂中国话,大喊:“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受贿,世上少有。”俄方导游能听懂中国话,嘀咕道:“别笑我们,你们中国腐败还少吗?”我反驳他:“有也不如你们,警察当众受贿。”他尴尬一笑:“也是,也是。”
纠纷一闹,进场速度更慢了,整整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我们感觉被关了两个钟头禁闭。
列宁陵墓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地上建筑高不过两层,占地仅千把平方米。花岗岩、大理石积木般垒砌而成,单从外貌看没多大美感。我们沿梯而下,进入不深的地下室大厅。
黑色的内墙厚重坚实,冥冥之中仿佛有一道命令,所有来访者在一瞬间变得庄严肃穆。我全身的神经像上了发条,目不转睛盯着列宁同志的遗容。
列宁同志安卧在水晶棺中,他身着深色西服,扎小碎花紫色领带。头部和背部微微垫起,呈半躺姿态。两束灯光,一束打在面部。一束打在手部,使得清晰度比常态下还要清晰。他双目自然阖闭,气闲神定,安详慈祥,唇上的短髭与颌下的山羊胡子依然生动,一点不像已故去80余年,而是刚刚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筹来一列车粮食,虽累却惬意地睡着了,正梦见滚滚而来的牛奶与面包呢!
我缓步走到水晶棺正面,停下沉重的脚步,再次凝视列宁遗容,此时此刻,时间已凝固静止,在这现实与历史的临界点上,我蓦然注意到列宁同志放在腹部的双手一只平伸,一只卷握,嶙嶙指骨和隐隐青筋在集束灯光照射下极具生命的张力与质感,刹那间,攻打冬宫时那山冈般的头颅和钢铁般的挥手在眼前闪现。我肃立致哀,恭恭敬敬向伟大的列宁同志三鞠躬,抬头时似有泪花与电光掠过。
走出陵墓外,阳光依然灿烂。短短十五分钟我们却像走过一个世纪。几位同伴相互提醒,时空交错了吗?遗体是真的吗?有人窃语:太真了,真得到了不像真的程度。
列宁墓后的克宫红墙下,有块不大的墓园,这里安葬着十月革命以来逝去的政坛显要和部分历史名人。我在斯大林墓的塑像前鞠了一躬,又在勃列日涅夫墓前瞪他一眼,想在戈尔巴乔夫墓前啐他一口,可惜,他还没死。
唉,历史就这样。
对景点的麻木莫过于导游。一听我们想去红场,导游顿作紧张状,头摇得像摆浪鼓:“天色已晚,不安全,遇上坏人危险,遇上警察麻烦。改天会带你们去的。”一句话,不能去。
我和一位祖姓老总恨得直咬牙,暗骂这小子忘了祖宗。二人商定:不让去偏要去,咱哥俩今儿来个夜闯红场。
虽说豪气万丈,无奈底气不足,不是别的,不懂俄语啊。路怎么走,车怎么搭,一概不知。心细的祖总不知从哪儿找出张地图,兴冲冲告诉我,可以去,不远,乘地铁十元即可。
我一跃而起,抓起相机急急出门,一想到咱哥俩要比同行多享受红场的夜景,禁不住几分得意。
七拐八找,见到地铁站,门口一俄国导游正向一群中国游客讲着中国话,我多生个心眼,让祖总再去问问具体怎么乘地铁。
热心的俄国导游一番半儿熟的中国话让我俩成了泄气的皮球。
他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郊区,离红场较远。乘地铁不难,难的是还要转车,在蜘蛛网般的地道里转车,你们不懂俄语十有八九要迷路的。
我俩面面相觑:万一迷路了,三更半夜的,怎么回来?耽误了明天的行程岂不更惨?得,打道回府吧!
一进红场以未遂告终。
第二天,导游宣布,今天去商场不去红场,等你们从圣彼得堡回来再去。
急病偏遇慢郎中,越想早去越去不成。不行,不能太老实了,尽受导游摆布。我撺掇几位老总,向导游抗议——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俄国,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为什么不多安排一些参观点?今晚不看鸟玩意儿马戏,我们要去红场!
也许是我们态度强硬,俄方导游同意了。晚餐后,我们的大巴终于驶进红场旁的停车场。
我不否认。红场在我心中有着较强的神圣感和神秘感,这样说吧,我们这代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德国来的,而是从俄罗斯(苏联)来的,不是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红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胜利的实践地、证明地,历史赋予它物化以外的东西太多了,更遑论,1945年斯大林站在列宁墓顶层的花岗岩上,检阅苏联红军的金戈铁马,滚滚洪流……
急匆匆的脚步踏上红场第一块岩石,我觉得脚下不是硬冷的石头,而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峰尖。
其实,红场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雄伟壮丽,比天安门广场小多了。它长700米,宽130多米,总计9.1万平方米,是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红场不大不说,还不平,从北到南呈长条状,两端都有不陡的斜坡,北端的坡道通往亚历山大公园,南端的瓦西里斜坡直通莫斯科河畔。整个广场用条石铺成,显得古朴而庄重。实话实说,我并没有被红场本身的规模所征服,起码在视觉上是这样。令我叹为观止的是红场周围的建筑,说全俄所有最漂亮的建筑都在这儿集合一点都不过分。克里姆林宫墙内高耸的宫殿和左右两边凌空而立的斯巴斯克、尼古拉塔楼像巨型火箭静指蓝天,北端国家历史博物馆通体朱红,哥特式风格折射出俄罗斯少女优美的身姿,东面是百货商场,椭圆立拱型门窗,空灵的尖顶,堪称欧洲最古老、最漂亮的商场。诚然,最让人叫绝的是雄峙南端的圣巴索大教堂(也称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和波克罗夫大教堂),它像簇拥一体、高度浓缩的立体画卷,展现出俄罗斯东正教民族文化最为灿烂的风采。
圣巴索教堂实际上是一组教堂建筑群,由九座教堂组成,八座小教堂围绕着中央大教堂,造型各异又浑然一体。中央大教堂总高度47米,穹顶略高于其他教堂塔尖,每个穹顶装饰着彩色条纹,洋葱头一样的带尖原顶直插云天,在晚霞映照下犹如一堆有着不同反射面的宝石,亦如~簇簇跳动的火焰,五彩缤纷,绝妙无比。导游告诉我们,此教堂是15世纪时伊凡大帝为庆祝自己军队战胜鞑靼人而兴建的。当无与伦比的圣巴索教堂建成后,伊凡大帝为之神魂颠倒,他为了不让世界上再出现同样美丽的建筑,竟下令弄瞎了石匠和工匠的眼睛。如今我们把许多溢美之辞抛给此教堂时,却咀嚼着“美是残酷的”滋味。
暮霭,像俄罗斯女人的大披肩一样向红场罩来,华灯初上,西侧列宁墓前旷无一人,暗红色的花岗岩墙体在华灯反射下发出幽幽的光。没有卫兵把守,紧闭的大门像一道时空的弧线,划出现实的喧嚣与历史的沉寂,冷森森的一堆石头仿佛成了一尊不再出声的铜钟。我肃立墓前,崇敬的心一阵阵发痛发紧,我整整衣冠,规规矩矩向列宁陵墓敬一个军礼。礼毕,涩涩的目光滑至墓后,高耸的红墙内便是克里姆林宫,据说普京就在墙内那座楼里办公,我一激灵:如今同样流着俄罗斯民族热血的后来者,该用什么样的答卷回答先贤的拷问呢?
圣巴索教堂真美啊i稍稍变形的十字架仍然是十字架,东正教的祈祷声与天主教的祈祷声交替间奏,本来嘛,它们同一个上帝。
……
从圣彼得堡返回莫斯科,我们三进红场。
这天丽日高照,万里有云,是白花花的云与兰湛湛的天的最佳组合。
参观重点是瞻仰列宁遗容。
上午九时,红场警察开始清场,所有参观者在复活门前排队。秩序不太好,扎堆扎垛的,慢腾腾向前蠕动。忽然,入口处一阵骚动,有人高声喧哗,我们看见一位头戴大盖帽的警察冲进队伍,狠狠拽住一游客,抢过照相机,扯出胶卷,忿忿掷在地上,凶狠的样子不亚于对付恐怖分子。
原来,一行参观者从新加坡来,他们见排队人很多,便托俄方导游塞给守门的警察50美元,警察就放他们先进去了。排队之人纷纷抗议,有好事者拍照,警察一见,不羞反怒,抓出拍照者强行让胶卷曝光。我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这熊警察是否听懂中国话,大喊:“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受贿,世上少有。”俄方导游能听懂中国话,嘀咕道:“别笑我们,你们中国腐败还少吗?”我反驳他:“有也不如你们,警察当众受贿。”他尴尬一笑:“也是,也是。”
纠纷一闹,进场速度更慢了,整整排了两个钟头的队,我们感觉被关了两个钟头禁闭。
列宁陵墓建于上世纪30年代,地上建筑高不过两层,占地仅千把平方米。花岗岩、大理石积木般垒砌而成,单从外貌看没多大美感。我们沿梯而下,进入不深的地下室大厅。
黑色的内墙厚重坚实,冥冥之中仿佛有一道命令,所有来访者在一瞬间变得庄严肃穆。我全身的神经像上了发条,目不转睛盯着列宁同志的遗容。
列宁同志安卧在水晶棺中,他身着深色西服,扎小碎花紫色领带。头部和背部微微垫起,呈半躺姿态。两束灯光,一束打在面部。一束打在手部,使得清晰度比常态下还要清晰。他双目自然阖闭,气闲神定,安详慈祥,唇上的短髭与颌下的山羊胡子依然生动,一点不像已故去80余年,而是刚刚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筹来一列车粮食,虽累却惬意地睡着了,正梦见滚滚而来的牛奶与面包呢!
我缓步走到水晶棺正面,停下沉重的脚步,再次凝视列宁遗容,此时此刻,时间已凝固静止,在这现实与历史的临界点上,我蓦然注意到列宁同志放在腹部的双手一只平伸,一只卷握,嶙嶙指骨和隐隐青筋在集束灯光照射下极具生命的张力与质感,刹那间,攻打冬宫时那山冈般的头颅和钢铁般的挥手在眼前闪现。我肃立致哀,恭恭敬敬向伟大的列宁同志三鞠躬,抬头时似有泪花与电光掠过。
走出陵墓外,阳光依然灿烂。短短十五分钟我们却像走过一个世纪。几位同伴相互提醒,时空交错了吗?遗体是真的吗?有人窃语:太真了,真得到了不像真的程度。
列宁墓后的克宫红墙下,有块不大的墓园,这里安葬着十月革命以来逝去的政坛显要和部分历史名人。我在斯大林墓的塑像前鞠了一躬,又在勃列日涅夫墓前瞪他一眼,想在戈尔巴乔夫墓前啐他一口,可惜,他还没死。
唉,历史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