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关键在于师资。而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课改要求。为此,本文从分析参训教师的心态出发,强调了师资培训的原则、方法以及最终如何对培训的成效进行考核与评价。
关键词:师资培训;原则与方法;评价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能否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内涵建设能否有序地推进,以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体系的项目课程能否有力地开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支坚强的课改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的培训在此过程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举办讲座、开展研讨、现场观摩的培训形式,以葫芦画瓢,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领导、学生、家长多种渠道的评价方式等培训,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对教师理念的更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笔者认为,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有效地适应师资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更不可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从参训教师的心态出发,按照培训原则,创新培训形式,讲究培训实效,精化评价方式,切实地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一、 紧抓教师培训心态,强化内需
课程改革的培训,对于全体参训教师来说,也同样具有我要学和要我学之区分。我要学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因此,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不一样。但是面对新课改培训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却没能摆正学习心态,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培训需求,没能充分地、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改革给自己带来的严峻挑战,给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潜意识里反而觉得这是上边下达的任务,能混则混,应付了事。这就需要我们的培训者从专业的发展出发,从课改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更从教师的职业生命出发,引入必要的奖惩机制,创设浓厚的培训氛围,树标杆,立典型。同时,我们要预先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状况,预测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编制受训教师的模块培训大纲,开发和选择模块培训教材,建立模块培训工作站,实施模块培训的管理,从而不断地强化教师培训的内在需求。
二、 紧扣师资培训原则,突出“四性”
避免空洞的理论,避免枯燥的说教,是课程改革中师资培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培训者在培训中要紧扣师资培训的原则开展培训。①实践性原则。职业学校以应用技术为重点。②实用性原则。即从受训教师所教专业科目的岗位能力需要出发,针对教师受训前的实际能力状况,从其差距段中来设计培训的课程和培训的内容。③研究性原则。④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受训教师的不同情况,采取区别对待适时调整的做法,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的基本教学原则贯彻于师资培训的课堂教学之中。
三、 创新师资培训形式,注重实践
培训是解决观念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常规培训并不能解决职业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为传统培训基本上是以知识为目标,“培训就是介绍新知识、新观念。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但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只能通过训练来形成。不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进行训练,是不可能形成实际能力的。
(1)比较式培训。它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不再是“宣传、灌输”新观念,而是通过列举大量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实例来介绍新观念。讲座中用同一课程的正反两种设计实例,来展示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差异。正反实例对比最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所以讲座主要内容都要以正反对比的具体方式展现,这样,也最容易引起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和课程教改的深入思考。
(2)带任务培训。它是要求每一个参训教师都要完成一项“职业岗位任务”。教师必须从“自选一门课程,完成一个项目,做好一件实事”入手,运用新的观念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让教师在“做”的过程中切身领悟先进的职教观念,从而在教学行动中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3)个性化培训。课程改革的培训要讲求针对性,注意个别化。在具体操作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层要求。培训通常可采用案例研究、讨论交流、现场学习、心理测试和小组活动等参与性方式。形成以研讨为形式,坚持理论学习和经验指导相结合的体验性模式,使个人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提高能力。
(4)自选式培训。应大力提倡各人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培训内容,我们可采用菜单式方法管理和调配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组织者预先要加强调查,每次培训前都应进行问卷调查,反复了解,逐步形成专题,同时也可以补充—些资料,供学员自学消化之用。自选式培训可以使受培训学员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积极性得到调动,各自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
(5)研究型培训。教育科研的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以致用的舞台。在课改培训中,可将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重要一环来抓。学、究、悟(即:学习、实践、总结),是科研性培训的三种主要研究方式。如何发挥研究方式的交互作用,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研究的探究效应,是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求每个学员努力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将重点放在思考上。即勤学的时候要慎思,实践的时候要三思,总结的时候要反思。有条件的学校在研究性自培中,要从问题到课题,从经验到实验,从因果到成果,采取“整体的系统研究,滚动的发展研究,专家式的深入研究”的策略,构建全校性课题研究的网络化格局,从而使课题研究体现层次性的有序发展,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实现有序发展。
四、 改革培训考核制度,精化评价
传统的课改师资培训,更多地侧重于培而缺乏评,培训结束证书一发就以为参训教师就均深刻领悟了课改理念,具有了课改能力。事实上,培训效果如何必须要通过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才能体现。先培训,后测评,培训和测评相互配合是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测评的压力保证了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如果只培训而不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那么培训就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开会”,无法使教师产生内在的动力。①是否具有了校本(项目)课程开发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拟开发的科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技能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项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个人)小组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本校和企业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有合格的实训项目(任务)。②是否具有了示范操作实践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理所当然要承担起重要责任。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水平的高低。只有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其中,教师是否具备了“双师型”的要求更是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③是否具有了参与(或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通过培训与实践,教师是否具有了洞察问题的能力并能把问题有效地转化成课题,是考评教师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目的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当,过程是否合理,问题是否解决,成效是否体现均应成为考核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中师资的培养与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培训者能从教师的心理需求出发,按照培训的原则,采用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并加强有效考核,我们将必定构筑起坚强有力的课改队伍,也必定共同演绎职业教育的明媚春天。
参考文献:
[1]苏志刚.切实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与测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宜兴市西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关键词:师资培训;原则与方法;评价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能否有效地开展,学校的内涵建设能否有序地推进,以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体系的项目课程能否有力地开发,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支坚强的课改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的培训在此过程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举办讲座、开展研讨、现场观摩的培训形式,以葫芦画瓢,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领导、学生、家长多种渠道的评价方式等培训,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对教师理念的更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笔者认为,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有效地适应师资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更不可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从参训教师的心态出发,按照培训原则,创新培训形式,讲究培训实效,精化评价方式,切实地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一、 紧抓教师培训心态,强化内需
课程改革的培训,对于全体参训教师来说,也同样具有我要学和要我学之区分。我要学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因此,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效果自然不一样。但是面对新课改培训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却没能摆正学习心态,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培训需求,没能充分地、清醒地认识到这场改革给自己带来的严峻挑战,给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潜意识里反而觉得这是上边下达的任务,能混则混,应付了事。这就需要我们的培训者从专业的发展出发,从课改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更从教师的职业生命出发,引入必要的奖惩机制,创设浓厚的培训氛围,树标杆,立典型。同时,我们要预先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状况,预测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编制受训教师的模块培训大纲,开发和选择模块培训教材,建立模块培训工作站,实施模块培训的管理,从而不断地强化教师培训的内在需求。
二、 紧扣师资培训原则,突出“四性”
避免空洞的理论,避免枯燥的说教,是课程改革中师资培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培训者在培训中要紧扣师资培训的原则开展培训。①实践性原则。职业学校以应用技术为重点。②实用性原则。即从受训教师所教专业科目的岗位能力需要出发,针对教师受训前的实际能力状况,从其差距段中来设计培训的课程和培训的内容。③研究性原则。④差异性原则。根据不同受训教师的不同情况,采取区别对待适时调整的做法,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的基本教学原则贯彻于师资培训的课堂教学之中。
三、 创新师资培训形式,注重实践
培训是解决观念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常规培训并不能解决职业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为传统培训基本上是以知识为目标,“培训就是介绍新知识、新观念。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但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只能通过训练来形成。不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进行训练,是不可能形成实际能力的。
(1)比较式培训。它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不再是“宣传、灌输”新观念,而是通过列举大量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实例来介绍新观念。讲座中用同一课程的正反两种设计实例,来展示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差异。正反实例对比最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所以讲座主要内容都要以正反对比的具体方式展现,这样,也最容易引起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和课程教改的深入思考。
(2)带任务培训。它是要求每一个参训教师都要完成一项“职业岗位任务”。教师必须从“自选一门课程,完成一个项目,做好一件实事”入手,运用新的观念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让教师在“做”的过程中切身领悟先进的职教观念,从而在教学行动中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3)个性化培训。课程改革的培训要讲求针对性,注意个别化。在具体操作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层要求。培训通常可采用案例研究、讨论交流、现场学习、心理测试和小组活动等参与性方式。形成以研讨为形式,坚持理论学习和经验指导相结合的体验性模式,使个人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提高能力。
(4)自选式培训。应大力提倡各人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培训内容,我们可采用菜单式方法管理和调配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组织者预先要加强调查,每次培训前都应进行问卷调查,反复了解,逐步形成专题,同时也可以补充—些资料,供学员自学消化之用。自选式培训可以使受培训学员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积极性得到调动,各自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
(5)研究型培训。教育科研的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以致用的舞台。在课改培训中,可将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重要一环来抓。学、究、悟(即:学习、实践、总结),是科研性培训的三种主要研究方式。如何发挥研究方式的交互作用,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研究的探究效应,是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求每个学员努力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将重点放在思考上。即勤学的时候要慎思,实践的时候要三思,总结的时候要反思。有条件的学校在研究性自培中,要从问题到课题,从经验到实验,从因果到成果,采取“整体的系统研究,滚动的发展研究,专家式的深入研究”的策略,构建全校性课题研究的网络化格局,从而使课题研究体现层次性的有序发展,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实现有序发展。
四、 改革培训考核制度,精化评价
传统的课改师资培训,更多地侧重于培而缺乏评,培训结束证书一发就以为参训教师就均深刻领悟了课改理念,具有了课改能力。事实上,培训效果如何必须要通过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才能体现。先培训,后测评,培训和测评相互配合是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测评的压力保证了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如果只培训而不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那么培训就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开会”,无法使教师产生内在的动力。①是否具有了校本(项目)课程开发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拟开发的科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技能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项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个人)小组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本校和企业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有合格的实训项目(任务)。②是否具有了示范操作实践的能力。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理所当然要承担起重要责任。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水平的高低。只有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其中,教师是否具备了“双师型”的要求更是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③是否具有了参与(或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通过培训与实践,教师是否具有了洞察问题的能力并能把问题有效地转化成课题,是考评教师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目的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当,过程是否合理,问题是否解决,成效是否体现均应成为考核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中师资的培养与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培训者能从教师的心理需求出发,按照培训的原则,采用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并加强有效考核,我们将必定构筑起坚强有力的课改队伍,也必定共同演绎职业教育的明媚春天。
参考文献:
[1]苏志刚.切实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培训与测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宜兴市西渚成人文化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