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规模是有边界的,企业的边界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此时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达到最佳规模。近几年企业规模边界论受到质疑,以沃尔玛为代表的跨国零售企业几十年持续增长的实践进一步对这一点提出挑战。国美、苏宁电器的皮尔森实证分析表明,中国零售企业存在规模无边界现象,且零售和连锁企业可在较长时期内规模无边界,这说明规模无边界不仅在超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存在,在中国也适用,为中国零售企业规模结构调整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规模边界;规模无边界;零售企业;
一、零售企业规模边界问题的理论回顾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企业规模是按照工业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划定的企业“自然边界”进行生产安排,当企业规模均于市场规模(需求)时, 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本企业的规模,即经济规模或最佳规模。这时,企业是有边界的,企业的边界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当企业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候,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达到了最佳规模,即我们所说的企业边界。即在边际成本(MC)和边际收益(MR)相等之处企业必然停止生产,从而形成企业的边界。这是早期的企业规模(边界)理论。早期的企业边界理论主要针对生产企业提出的,生产企业最优规模理论在企业战略联盟和企业网络化环境下受到质疑,学术界提出了企业规模无边界理论。李海舰、原磊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边界可趋于无穷。这是因为,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企业随着边界扩张,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无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交于一点。对无边界企业来讲,企业边界不再是指物质边界,而是指能力边界,企业边界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强弱。企业要想成为无边界企业,必须将自身的核心能力打造成价值模块,并融入全球价值网络当中。
对于商业企业尤其是零售企业(以沃尔玛的快速扩张为代表)而言,也呈现了无边界发展现象。但商业企业的边界扩展和生产企业有着一定差异,生产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技术跳跃所带来的沉没成本制约了企业的规模扩张, 而流通企业的资产通用性和技术稳定性使流通企业避免了威廉姆森的企业“复制和有选择性控制的不可能性”命题的局限。沃尔玛长达四十年的规模持续扩张,其销售额大多年份以超过1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为零售企业规模无边界命题给出了现实证据。欧阳文和、高政利、李坚飞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沃尔玛规模无边界的论题,并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的技术成本、生产成本、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对企业规模没有制约意义,大型连锁超市规模无边界。这项结论仅针对世界超大型连锁超市的研究得出的。对此,我们有此疑问,无边界理论对于中国商业尤其是零售业是否同样成立?企业规模无边界是适用于特定个例还是较为普遍的存在?鉴于此,本文运用类似方法对家电业“国美和苏宁”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上述问题,希望对我国零售业规模发展给予一定启示。
二、零售企业无边界的可能
零售企业由于采用横向一体化扩张和复制式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扁平化,其规模扩大不是增加组织结构层级,而是增加管理幅度、等比例的资源配置,控制损失、激励弱化官僚主义行为。另外,零售企业分店扩张所投入的土地、房屋(卖场)、资金等资产一旦形成,就具有了通用性,由销售某些产品到销售相关的系列成品再到销售企业的所有产品,具有鲜明的范围经济特色,沉没成本问题将被忽略。
零售企业通过合理的网点布局缩短了交易距离,并以集中交易替代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散交易,节约了搜寻、谈判等成本;通过大批量的集中采购、集团物流,实现了交易效率的规模优势,降低了进货成本。
三、国美和苏宁规模边界的实证分析
以苏宁、国美电器2001-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如下:
1.模型假设
第一,外部条件假设。企业规模的扩张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外部因素的制约性更强。我们假设法律制度健全, 不存在因政策法律的限制影响企业规模扩张,如准入壁垒,市场反垄断法等。
第二,零售企业规模边界的内部因素。从企业战略的视角看, 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是横向一体化, 通过店铺复制扩大分店数量, 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根据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 增加分店数量 S)与下面五个因素有关: 技术 T, 市场开拓能力 M, 生产成本 Pc, 交易成本 TC, 组织成本 OC。即 S=S(T,M, Pc, TC, OC)。
假设 1: 技术对零售企业规模影响不大。
假设 2: 市场开拓能力和零售企业规模之间是正相关性, 但存在不确定性。
假设 3: 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对企业规模影响不大。
假设 4: 零售企业生产成本对企业规模影响不大。
从财务视角看,零售企业的规模用分店数量S的增加表示;市场开拓能力M用净销售收入增加表示;生产成本Pc用零售企业采购原材料成本表示;交易成本TC用所售商品采购、物流和销售的直接费用,Pc+TC在财务中表现为销售成本;而公司的组织成本和技术开发成本OC+T则通过管理成本(操作、销售和管理及其它综合的费用)用Mc来体现;令Pc+Tc为Bc(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规模S=S(M,Bc,Mc)。M表示企业的净销售收入;Bc表示企业的销售成本;Mc表示企业的管理成本。
2.数据选取
以苏宁电器、国美电器2001年到2006年的基本财务数据和规模(分店)数据为例。

3.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我们发现:
(1)净销售收入增长和销售成本相关系数高达0.96以上,苏宁高达0.999,说明收入增长和成本增长基本同步。
(2)企业规模增长和净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成本增长率、组织管理成本增长率之间呈相关性不强。苏宁企业规模增长率与其它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0.594、0.202;国美电器的企业规模增长率与其它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169,-0.415。
(3)企业规模增长率和销售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呈现差异性。苏宁电器规模增长率和销售成本间相关系数为0.608,呈较弱的正相关,表明苏宁随着规模扩大,成本虽有增加但增加程度低于规模扩展,交易效率提高从而增加了净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国美规模增长率和销售成本间相关系数为-0.397,这说明国美规模扩张加快而净收入下降,这可能和国美电器2006年并购永乐之后,总营业面积大幅增加,平均销售能力有所下降,需要经历一定的磨合阶段,才能改变目前销售下降的状况。国美适当地控制规模扩张(分店增加)的速度,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上追求规模化,才能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4)企业规模扩张而管理成本下降。很多人可能有着这样的逻辑分析,苏宁、国美的分店数增加必然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本课题实证表明两家公司规模扩张和管理成本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2.3032和-0.0640,说明苏宁、国美随着分店数增加,其管理成本反而呈现降低的趋势。
S=67.75122+0.783773M-0.76733Bc-2.303244Mc(苏宁)
S=-24.17272+0.06558M-1.649974Bc-0.063969Mc(国美)
4.主要推论
(1)零售企业在较长时期内规模无边界,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跨国零售企业,国内企业在注重效率基础上的规模扩张,也同样适用。从上述逻辑可以得出, 零售企业的技术变化因素、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只要呈现稳定的配比比例关系, 对零售企业的规模就没有影响, 复制和强选择性干预就成为可能,直到边际收益等于或小于边际成本。对苏宁、国美而言, 其规模的边界就在于直到他们的分店增加所增加的边际管理费用等于其边际净利润的增加。
(2)连锁企业的规模相当长的时间无边界。与零售企业相类似, 连锁企业在技术相对稳定, 销售收入、净利润、管理成本成一定的配比关系的前提下, 其规模可以无限制的复制, 直到其分店增加所增加的边际管理费用等于其边际净利润的增加。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所讲的连锁企业并不包括自由连锁。自由连锁企业由于其委托代理层级的增加、有选择性激励的不可能性导致其组织结构和代理费用的增加, 其复制是不可能的。
(3)中国零售企业和沃尔玛在企业规模增长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苏宁、国美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利润增长方面存在较大波动性,规模扩张尽管较快,但并不稳定;与之对照,沃尔玛则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利润增长率等方面的指标也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所述,由于商业企业没有技术跳跃所带来的资本沉没,加上一定的管理能力(表现为规模、净销售收入、组织成本的配比关系),其规模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扩张,而不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商业企业规模扩张伴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从而为推动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商业企业规模究竟是有边界还是无边界的,这一理论问题对于制定企业发展政策、商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国美、苏宁的实证分析,希望得出的结论对于政府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和,高政利,李坚飞.零售企业规模无边界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4:110.
[2]张永生.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规模边界;规模无边界;零售企业;
一、零售企业规模边界问题的理论回顾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企业规模是按照工业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划定的企业“自然边界”进行生产安排,当企业规模均于市场规模(需求)时, 企业将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本企业的规模,即经济规模或最佳规模。这时,企业是有边界的,企业的边界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当企业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时候,企业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达到了最佳规模,即我们所说的企业边界。即在边际成本(MC)和边际收益(MR)相等之处企业必然停止生产,从而形成企业的边界。这是早期的企业规模(边界)理论。早期的企业边界理论主要针对生产企业提出的,生产企业最优规模理论在企业战略联盟和企业网络化环境下受到质疑,学术界提出了企业规模无边界理论。李海舰、原磊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边界可趋于无穷。这是因为,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企业随着边界扩张,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无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交于一点。对无边界企业来讲,企业边界不再是指物质边界,而是指能力边界,企业边界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强弱。企业要想成为无边界企业,必须将自身的核心能力打造成价值模块,并融入全球价值网络当中。
对于商业企业尤其是零售企业(以沃尔玛的快速扩张为代表)而言,也呈现了无边界发展现象。但商业企业的边界扩展和生产企业有着一定差异,生产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技术跳跃所带来的沉没成本制约了企业的规模扩张, 而流通企业的资产通用性和技术稳定性使流通企业避免了威廉姆森的企业“复制和有选择性控制的不可能性”命题的局限。沃尔玛长达四十年的规模持续扩张,其销售额大多年份以超过1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为零售企业规模无边界命题给出了现实证据。欧阳文和、高政利、李坚飞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沃尔玛规模无边界的论题,并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的技术成本、生产成本、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对企业规模没有制约意义,大型连锁超市规模无边界。这项结论仅针对世界超大型连锁超市的研究得出的。对此,我们有此疑问,无边界理论对于中国商业尤其是零售业是否同样成立?企业规模无边界是适用于特定个例还是较为普遍的存在?鉴于此,本文运用类似方法对家电业“国美和苏宁”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上述问题,希望对我国零售业规模发展给予一定启示。
二、零售企业无边界的可能
零售企业由于采用横向一体化扩张和复制式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扁平化,其规模扩大不是增加组织结构层级,而是增加管理幅度、等比例的资源配置,控制损失、激励弱化官僚主义行为。另外,零售企业分店扩张所投入的土地、房屋(卖场)、资金等资产一旦形成,就具有了通用性,由销售某些产品到销售相关的系列成品再到销售企业的所有产品,具有鲜明的范围经济特色,沉没成本问题将被忽略。
零售企业通过合理的网点布局缩短了交易距离,并以集中交易替代单个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散交易,节约了搜寻、谈判等成本;通过大批量的集中采购、集团物流,实现了交易效率的规模优势,降低了进货成本。
三、国美和苏宁规模边界的实证分析
以苏宁、国美电器2001-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如下:
1.模型假设
第一,外部条件假设。企业规模的扩张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外部因素的制约性更强。我们假设法律制度健全, 不存在因政策法律的限制影响企业规模扩张,如准入壁垒,市场反垄断法等。
第二,零售企业规模边界的内部因素。从企业战略的视角看, 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是横向一体化, 通过店铺复制扩大分店数量, 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根据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 增加分店数量 S)与下面五个因素有关: 技术 T, 市场开拓能力 M, 生产成本 Pc, 交易成本 TC, 组织成本 OC。即 S=S(T,M, Pc, TC, OC)。
假设 1: 技术对零售企业规模影响不大。
假设 2: 市场开拓能力和零售企业规模之间是正相关性, 但存在不确定性。
假设 3: 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对企业规模影响不大。
假设 4: 零售企业生产成本对企业规模影响不大。
从财务视角看,零售企业的规模用分店数量S的增加表示;市场开拓能力M用净销售收入增加表示;生产成本Pc用零售企业采购原材料成本表示;交易成本TC用所售商品采购、物流和销售的直接费用,Pc+TC在财务中表现为销售成本;而公司的组织成本和技术开发成本OC+T则通过管理成本(操作、销售和管理及其它综合的费用)用Mc来体现;令Pc+Tc为Bc(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规模S=S(M,Bc,Mc)。M表示企业的净销售收入;Bc表示企业的销售成本;Mc表示企业的管理成本。
2.数据选取
以苏宁电器、国美电器2001年到2006年的基本财务数据和规模(分店)数据为例。

3.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我们发现:
(1)净销售收入增长和销售成本相关系数高达0.96以上,苏宁高达0.999,说明收入增长和成本增长基本同步。
(2)企业规模增长和净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成本增长率、组织管理成本增长率之间呈相关性不强。苏宁企业规模增长率与其它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0.594、0.202;国美电器的企业规模增长率与其它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169,-0.415。
(3)企业规模增长率和销售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呈现差异性。苏宁电器规模增长率和销售成本间相关系数为0.608,呈较弱的正相关,表明苏宁随着规模扩大,成本虽有增加但增加程度低于规模扩展,交易效率提高从而增加了净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国美规模增长率和销售成本间相关系数为-0.397,这说明国美规模扩张加快而净收入下降,这可能和国美电器2006年并购永乐之后,总营业面积大幅增加,平均销售能力有所下降,需要经历一定的磨合阶段,才能改变目前销售下降的状况。国美适当地控制规模扩张(分店增加)的速度,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上追求规模化,才能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4)企业规模扩张而管理成本下降。很多人可能有着这样的逻辑分析,苏宁、国美的分店数增加必然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本课题实证表明两家公司规模扩张和管理成本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2.3032和-0.0640,说明苏宁、国美随着分店数增加,其管理成本反而呈现降低的趋势。
S=67.75122+0.783773M-0.76733Bc-2.303244Mc(苏宁)
S=-24.17272+0.06558M-1.649974Bc-0.063969Mc(国美)
4.主要推论
(1)零售企业在较长时期内规模无边界,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跨国零售企业,国内企业在注重效率基础上的规模扩张,也同样适用。从上述逻辑可以得出, 零售企业的技术变化因素、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只要呈现稳定的配比比例关系, 对零售企业的规模就没有影响, 复制和强选择性干预就成为可能,直到边际收益等于或小于边际成本。对苏宁、国美而言, 其规模的边界就在于直到他们的分店增加所增加的边际管理费用等于其边际净利润的增加。
(2)连锁企业的规模相当长的时间无边界。与零售企业相类似, 连锁企业在技术相对稳定, 销售收入、净利润、管理成本成一定的配比关系的前提下, 其规模可以无限制的复制, 直到其分店增加所增加的边际管理费用等于其边际净利润的增加。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所讲的连锁企业并不包括自由连锁。自由连锁企业由于其委托代理层级的增加、有选择性激励的不可能性导致其组织结构和代理费用的增加, 其复制是不可能的。
(3)中国零售企业和沃尔玛在企业规模增长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苏宁、国美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利润增长方面存在较大波动性,规模扩张尽管较快,但并不稳定;与之对照,沃尔玛则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利润增长率等方面的指标也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所述,由于商业企业没有技术跳跃所带来的资本沉没,加上一定的管理能力(表现为规模、净销售收入、组织成本的配比关系),其规模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扩张,而不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商业企业规模扩张伴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从而为推动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商业企业规模究竟是有边界还是无边界的,这一理论问题对于制定企业发展政策、商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国美、苏宁的实证分析,希望得出的结论对于政府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和,高政利,李坚飞.零售企业规模无边界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4:110.
[2]张永生.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