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手记
我没有看见雪,但我已经听到了雪落在我内心荒原的声响。每次下雪,我都有片刻关于往事的回想,而这种回想又与雪天有某种微妙关联。最近这两年,我常常会想起祖父,想起他曾说过的话,想起他坐在院子中晒太阳的场景。奇怪的是,我忘记了祖父的面容,却始终记得他说话的腔调。此时此刻,面对着空茫茫的文档,我仿佛站在孤岛上面,四周全是望不到尽头的海水,看不见灯塔,也看不见海岸。
家人们都睡着了,此刻的时间只属于我一个人。白天上班期间,我的时间属于公司与领导,而在家的日子里,除过睡觉,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家人。因此,我特别珍惜这些仅属于我的宝贵时间,想用这些时间碎片拼凑成完整的艺术画像。对于我而言,逃离日常生活的最佳方式就是写作—写作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写作也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上的巴别塔。然而,我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写出像样的文章,特别是女儿妙妙出生以后,我连一个像样的句子也写不出来了。尽管如此,我每天晚上都会打开电子文档,凝视着苍茫的空间,等待着灵感的降临。写作是关于存在的美学,而等待写作则成为我与幻想之间进行精神角力的灵智游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仪式。
我常常会想,要是我没有结婚,没有组建家庭,我也许会过得自在舒坦,也不会对世界有如此多的妥协。我知道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思想信号,但当我筋疲力尽地面对这个世界时,我偶尔会有这样的疑惑与诘问。当然,我不会把这样的想法讲给任何人去听。对于儿子和女儿,我是温厚可靠的父亲;对于妻子,我是本分寡言的丈夫。对于我自己,我是迷失于密林中的失踪者。不知为何,我常常想起一个人,一个生活在我想象中的人。这个人是我灵魂的分身,而他看起来也过着我想要的生活。但是,我又不完全了解他,只能看到他的外貌与神情,却看不到他的精神图景。有很多次,我想要写出他的故事,又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
我起身离开了书桌,走到书架前,拿起了《地下室手记》。随手翻开其中一页,顺着读了起来,中途没有半点迟疑。对于我而言,这本书就是无尽的黑夜,而每一页都有闪着微光的星辰。要不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对此,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悲哀。
放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之后,我从书架的最底层取出了自己的《尘》。这本书收录了我之前发表的九个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同名小说的电影版权卖给了影视公司,我也得到了近二十万元的影视改编费。对我而言,这笔意外的收入算得上是一小笔巨款,我的写作也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正式认可—以前,妻子说我写作是一种逃避,这让我有种被羞辱的感觉。当我可以光明磊落地写作后,却发现自己突然失去了写作的能力。有时候,妻子也会问我写作的进程,我会谎称自己在酝酿一部大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说实话,我并不为自己的谎言而感到羞愧。让我羞愧的是,我不敢重读自己的这本书,不敢面对曾经的虚伪与可笑。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自己没有这些作品。
其实,在卖出电影版权之后,我曾经想过离开职场,离开那个幽暗之地,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作家,就像三岛由纪夫或者桑塔格当年那样的笃定决绝。后来,理性终于战胜了空想,我最终还是决定把写作只是当作业余爱好,也因此不在乎其中的得失利弊。然而,这些终究只是自己的托词。当面对荒芜的文档时,我还是不能对自己的本心撒谎,我还是想要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
我当然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可能会热销—那些甜宠的剧情,那些离奇的事件,那些宫斗的场景,那些惊悚的情节,等等。我理解这样的写作,但我无法说服自己去写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因为我高尚高级,而是因为我对这类作品缺乏足够的耐心。近年来,我也读了严肃文学界所激赏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端倪—这些小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便是所谓的失败者之歌,作品围绕着所谓的生活失败者或者失意者,描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来书写内心的不适与惶恐;另一种类型便是带有侦探性质的社会问题小说,小说的核心是谋杀案,而随着真相的逼近,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刚读这样的小说,还会觉得新鲜有趣,后来读多了,也会心生厌倦,还不如去看電视上那些法制科普栏目和道德观察栏目。当然,这样的小说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小说。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认同托马斯·曼的说法—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对我而言,他的《魔山》就是我心中此类作品的典范之作。
关于欲望叙事的作品太多了,关于灵魂叙事的作品又太少了。只有经历了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见天,见地,见自己。这些都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我之前那本书中的九个故事,其实都是关于欲望的叙事,但连欲望的层次也算不上,只是对欲望的拙劣模仿。我有强烈的创作欲求,又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对我而言,这份《岛屿手记》既是私人日记、写作笔记,也是忏悔录与思辨集。在生活中,我就像是一座孤岛,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在这个手记里,我找到了与自己深层次对话的可能。
打开窗户后,外面的冷气也灌入自己的体内。下雪了,整座城市都下雪了,我总会想到乔伊斯与他的《死者》。尽管是黑夜,我能够感到大雪已经覆盖了所有的黑暗与肮脏。我又想到了那个与我同龄的男生,那个在我幻想中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的男生。我突然想起了他的名字。我突然看到了十二岁的他,在春天的原野上奔跑的场景。听到了他的欢笑声之后,我似乎也听到了他心中的自白。随后,我关掉了窗户,坐在电脑前,在文档上敲出了最初的篇章。
春?篇
现在是春天,我们的主人公路海正在原野中奔跑。他要把自己获奖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他穿过村庄,越过原野,跨过溪水,最终到达了后坡上的那片梨园。此刻,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白茫茫一片,仿佛是浮在空中的春雪。还没走进梨园,他已经闻到了这些花朵的清香。还没等他开口说话,贝贝不知道从哪里钻了出来,围着他转了两圈。他弯下腰,摸了摸贝贝的头,而贝贝舔了舔他的手背。贝贝是他家养的狼狗,今年五岁多了,是路海最好的玩伴。 “小海,是你吗?”这是妈妈的声音。
“是我,妈,我带来了一个大好的消息!”
随后,他跑到父母跟前,把自己获得全镇作文比赛第一名的奖状从书包取了出来,然后给他们来展示。爸爸瞥了一眼,象征性地鼓励了两句。妈妈放下手中的梨花,把奖状上的内容逐字逐句读了一遍,随后郑重地说,我们家小海以后肯定是大学生,不用像我们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这是妈妈经常说的话,虽然他还不懂其中的含义。随后,他也帮着父母一起给梨花人工授粉。他心里憋着一些话,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去说。他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又是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从懂事那天起,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从梨园出来后,他们的身上也仿佛带上了梨花的芬芳。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兴致,爸爸让他去原野中采摘了一些野花,然后娴熟地编织了一个花冠,戴到妈妈头上。妈妈也多了一份兴致,边走边唱最近播放的电视剧片尾曲。等妈妈唱完,他终于说出了憋在心中很久的话,爸,妈,这次我拿到这么大的奖,你们给我买双球鞋吧。之后,他们沉默了大概半分钟,而这半分钟比一整天还要漫长。随后,妈妈打破了这种可怕的沉默,说,等你上中学了再说,现在你还小。说完后,爸爸又补充道,我都长这么大了,也没穿过什么球鞋,还不是照样过得好好的。他们的话和路海预料中的几乎一模一样,他没有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对于爸妈的话,他只能点头,不能摇头。
回到家后,爸爸将路海的奖状贴在那面白墙上,和其他奖状彼此呼应。从他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每学期末都能拿到“三好学生”奖状。除此之外,他也拿过好多次单科前三名的奖状。那面墙有将近一半的面积都贴上了他的奖状,他不怎么去看那些奖状,就像不怎么去看镜子一样。爸爸没有接受多少教育,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也因此格外看重这些所谓的荣誉。这次拿的是镇上发的奖状,也因此更加贵重。爸爸选了很久,终于在墙上找到了一个贴奖状的合适位置。然而,自始至终,爸爸妈妈都没有问他那篇获奖作文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吃完午饭后,他去了爷爷的房间,把自己的获奖消息告诉了爷爷。爷爷躺在床上,费力地伸出他的手,握住了他的手,而他能感受到爷爷手心中的寒冷。爷爷自从上次摔倒后,就一直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过,而房间始终有股死亡的气息。自此之后,路海就很少来爷爷的房间,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因为害怕。然而,他还是有点自责羞愧,毕竟爷爷才是这个世界最疼爱他的人。看得出来,爷爷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挤出了一句话,我娃最棒,你写的啥啊?随后,路海把作文内容大致上给爷爷讲了一遍,他能从爷爷灰冷的脸上读出某种喜悦。讲完后,爷爷让他从枕头下取出钱包,然后从中掏出了十块钱给了路海。路海犹豫了片刻,把钱放进了裤兜。爷爷说,好好学吧。说完后,他闭上了眼睛,仿佛课本上的一尊雕像,而路海也知趣地退出了他的房间。
他在院子里碰见了奶奶,于是把自己获奖的消息也告诉了她。奶奶说,我知道了,你爸刚才把奖状上的字念给我听了。随后,路海问奶奶,都春天了,我爷的病也快好了吧。奶奶苦笑道,哎,你爷要是能熬过这个春天就是奇迹了,早走早解脱吧。路海又问道,那你和他在一个房间都不害怕吗?奶奶笑道,这有啥害怕的啊,我们都是死了大半截子的人了,晚上和那些鬼还谝闲传呢。路海停了片刻,又问道,那些鬼可怕吗?奶奶说,等你再长大了,就知道人比鬼还要可怕。路海说,那今晚我和你们一起睡吧,你也好久没有给我讲过故事了。
下午,路海去了村西头的小卖部,花了两块钱给自己买了一个蓝色笔记本。从今天起,他要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写进这个笔记本。在返回家的路上,他遇见了村里的半疯子李人美。李人美今年四十多岁了,听说以前是村子里最美丽的姑娘,后来因为婚嫁的事情受了刺激,成了村人眼中的怪物。然而,路海一点也不害怕她,甚至有点喜欢她,因为她和那些所谓的大人不怎么相像。她是村子里的孩子王,经常领着他们一起去村子外面探险。她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暴脾气,经常打骂她,偶尔会把她绑在家门口的桐树上,用鞭子抽打她,而那些大人会围在四周看热闹,时不时会有人在中间叫好,甚至会吹口哨。路海不敢围上去看,每次鞭打声,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在被抽打被羞辱。此时此刻,李人美站在他旁邊,伸出手来问他要钱,他犹豫了片刻,便从裤兜里掏出了五角钱,给了她。拿到钱后,她说道,过几天咱们去打仗,你好好准备一下。看看她离开的背影,路海居然有种想要哭泣的冲动。
晚上,他和奶奶睡在一张床上,爷爷则是单独睡另外一张床。等奶奶关了灯,黑暗也从四周围了过来,仿佛要将他们慢慢吞掉,慢慢消化。奶奶并没有给他讲鬼故事,而是讲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讲自己和她的姐姐一起去县城听大戏,一起去田野挖野菜,甚至还一起爬过村里的桑葚树。在奶奶讲话的间隙,路海听到了爷爷从黑暗深处所发出的疼痛呻吟。那份呻吟让路海体验到了死亡前夕的痛苦。他问奶奶到底有没有办法治好爷爷的病。奶奶想都没想就说道,都快死的人了,花那些冤枉钱干啥呢。随后,奶奶冲着黑暗吼道,老东西,别呻唤了,你吓到娃了。喊完之后,爷爷的声音果然藏进了黑夜。以前,都是爷爷冲着奶奶喊话,如今,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换。过了很久,路海问道,既然人都要死,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嘛。奶奶没有回答。路海知道,奶奶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课间休息的时候,孟凯走到了路海旁,从头到尾看了他一遍,笑道,考第一名又能怎样,还不是穿不起球鞋。说完后,孟凯抬起了自己的脚,向他展示了自己的新球鞋。路海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两步,不敢看自己的鞋子,而这双布鞋还是堂哥穿过的旧物。孟凯是他的同班同学,还坐在他的后座。虽然孟凯的成绩在全班属于倒数,但没有人敢得罪他,甚至连老师也不怎么说他。毕竟他爸爸在村东头开了造纸厂,是村子里唯一拥有楼房的人,学校盖新教室的时候,他爸爸出了总资金的一半多。不知为何,孟凯总是三番五次地找路海的茬,也不放过任何嘲弄他的机会,或许是因为路海在学习上表现得太突出。路海曾经也试图取悦过他,但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刻意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奶奶曾经讲过很多魔鬼的故事。他觉得孟凯就是恶魔,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他的魔爪。 上语文课的时候,孟凯时不时用脚踢路海的腿。随后,他听到了孟凯的抱怨声,哎,路海是不是踩到牛粪了,怎么这么臭啊。说完后,他听到了孟凯和他同桌刺耳的讥笑声。路海的脸上仿佛起了大火,更可怕的是,他仿佛也闻到了那股臭味。他想要逃离教室,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好像是被绑在了椅子上。前一分钟,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给学校带来了荣誉,此刻,他仿佛在老师的脸上读到嘲弄的表情。随后,他收到孟凯传来的纸条,上面没有字,是一幅铅笔素描画—一个男孩的旁边是一堆牛粪。路海再也无法遏制心中的愤怒,他站了起来,走到孟凯旁,将他一把推倒在地。接着,他坐在他的身上,两个人开始扭打,而教室也顿时炸开了锅。
两个人的脸上都挂了彩,都接受了体罚,也都被各自的家长领回了家。回家后,爸爸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路海也已经做好了被惩罚的准备。这是路海生平第一次和别人打架,他以前特别恐惧打架,特别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然而这一次,他突破心中的恐惧,也突破了自己的边界,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了,不再畏惧任何挑战。爸爸问他为什么要和别人打架,他低下头,没有说话。爸爸又问了两次,他依旧不言不语,随后爸爸走上前,给了他一个巴掌,这巴掌也将他的眼泪打了出来。妈妈上来劝阻,却被爸爸推倒在一边。随后,他抬起了头,把事情的经过给他们说了一遍。爸爸愣在了原地,而妈妈走上前,抱住了他。他推开了妈妈,独自跑向了原野。
下午放学后,妈妈把他叫到跟前,说要给他一个惊喜。随后,她从房间里取出一个盒子,变魔法般地从盒子中取出了一双球鞋,和他想象中的几乎一模一样的。看到球鞋后,他心里已经没有了什么感觉。为了不让妈妈难过,他假装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个礼物。随后,他洗了脚,穿上了球鞋,走了出家门,去找李人美。李人美说今天下午要带他们去野外探险。不知为何,穿上球鞋后,他感觉自己变得格外轻盈,身后仿佛长出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这是他小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春天。他渴望早日离开这个村庄,去镇子里读中学。与此同时,他对这里的一切又如此不舍。他开始写日记,把自己的点点滴滴都写进日记本。当写下那些文字后,他对自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他没有把这种喜悦讲给任何人听,也没有人愿意聆听他的心事。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在四百米的跑步项目上,他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体育比赛中拿到奖状。这一年,他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喉结突出了,声音也跟着变了。最重要的变化是,他有了喜欢的女生,又害怕靠近对方。和他的性格一样,他的身体也变得格外敏感。有一次洗完澡,他对着房间中的镜子,打量着自己的裸体。生平第一次,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陌生人。
周末,姐姐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回了家。她比路海大四岁,现在上初三,面临着即将而来的中考。这是她第二次参加中考,去年与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差了整整二十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是考不上,就要回家务农,或者去南方打工。这些话是爸爸当着全家人的面说的,也是他们之间的隐形契约。每次回到家,姐姐也整天抱着她的那些备考题库。他能感觉到姐姐的压力,但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帮她去分担。
午饭后,姐姐和他一起在院子里写作业。完成数学作业后,姐姐拿出了英文课本,开始默读后面的英文单词。他无心写作业了,于是看着姐姐的书,却不认识上面的字。姐姐看出了他的好奇,于是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单词,给他教读法,给他讲意思。随后,她又给他教了几句简单的英语句子。刚开始,他还不能适应英文的发音方式,但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诀窍。不知为何,他突然觉得自己进入了新世界的大门。等到明天,他要在学校把学的英语讲给同学听。姐姐看出了他得意的神情,笑道,等学好了英语,你就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了。他说,我都这么大了,连这个村子基本上都没出去过。姐姐说,所以咱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在大城市里生活。他对大城市没有什么概念,但还是点了点头。
写完作业后,姐姐和他一起出了村子,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了河边。姐姐说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在河岸边走走路,散散心,而河流会带走她的烦恼与忧愁。他沉默了片刻,随后问道,姐,你现在有什么烦恼呢。姐姐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和他坐在河岸边,看着眼前缓缓流动的河流。片刻后,姐姐突然说道,这次要是还考不上高中,我就去南方打工,以后供你上大学。对他而言,大学是如此遥远的存在,而他所在的这个村子里好像没有出过大学生。他没有说话,而是看着河流上空的云团,那些云团仿佛是在海洋中遨游的白鲸。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并不是平静地在梦中离开,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挣扎与呻唤。他们把爷爷独自关在那个黑房间,没有人理会他的痛苦与折磨。妈妈不允许路海靠近那个房间,说人在临死之前,旁边有黑白无常在等着收魂,最后他们要把魂魄交给阎王爷,人的这辈子才算圆满。对于妈妈的解释,路海心中有好几个疑问,但终究没有说出口。虽然看不见爷爷,但他能听见爷爷在痛苦挣扎中对他的召唤,毕竟路海是他最宠爱的孩子。然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路海并没有去守护他。有一天下午,奶奶向家人宣布道,他终于死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葬礼上,别人都在哭天抢地地表达悲痛,但路海却没有掉下半滴眼泪。姑姑骂他是白眼狼,说爷爷真是白疼了他。路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他的心空空荡荡,没有了任何风景。爷爷曾经说过,等人死了,会有白鹤来带走他。在爷爷死去的那个夜晚,路海在梦中真的看见了那只白鹤。他没有把这个梦告诉过其他人。
爷爷死去的第七天,爸爸帶着路海去后坡上的墓地前看爷爷。烧完纸后,他们给爷爷磕了三个头。之后,他从口袋中取出了纸,站在坟前,把写好的第一首诗念给爷爷听。这是他和爷爷之间的约定—他要把自己的第一首诗歌送给爷爷。念完之后,他把手中的纸点燃,扔进了风中。那个瞬间,他流下了眼泪。他突然想到,这个春天在此刻就结束了,而他也不再是一个孩子了。
第二手记
自从开始写新的小说后,我的心才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写作庇护了我,让我有了可以短暂栖居的场所。自从路海的名字浮现后,我又重新过上了双重生活。对此,我又兴奋又羞愧:兴奋的是,我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羞愧的是,这种意义的实现与我的家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路海到底是我的生活写照吗?不,不是的,路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不存在的精神幻影。与此同时,路海又是我的一个分身,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欲望图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每个作品都是作家的灵魂自传。作品的深层结构就是作家本人的精神结构,隐藏着他的内心隐秘。这并不是文学上的诡辩术,而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福楼拜曾经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这句看起来如此简单的自白却包含着小说创作中的最深层的秘密。
这又是一个夜晚,外面的天空像是一面黑色的镜子。自从祖父死后,我习惯了凝视天空中的虚空。我常常想起祖父讲给我的那些云烟往事—他很小的时候是地主家的孩子,因为风起云涌的社会动荡,他甚至坐过牢,后来成了贫农,成了新中国的主人;他曾经上过战场,杀过很多年龄与他相仿的年轻人,到了中老年,他常常在梦里看见那些无头的鬼魂;他曾经说过很多谎言,做了很多错事,然而当他想要忏悔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年轻的时候,他看过太多残酷的事情,到了晚年,他却逐渐地失去了记忆与视力。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是,我这辈子,白活了。说完这句话没多久,他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变成了风,变成了雨,变成了云,变成了世间的尘土。我常常想起祖父,想要把他的一生写成长篇小说。当我真正去写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故事是沉重的精神负荷,而我始终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不知为何,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想到那些死去的人,想到那些死亡的瞬间。也许,这是因为写作与死亡之间是一种密谋关系。或者说,写作是关于死亡的隐喻,而写作者是跨越生死之间的浮桥。
我只能在夜晚写作,而小说是我的白昼。此刻的手记则让我领悟到了夜晚的玄妙。我在研究他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探索我自己;我在书写我自己的时候,其实也让我对他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特别迷恋两部文学作品—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以及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如果说我还有文学上的理想,那么我所期待的就是可以写出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段时间,女儿总会在半夜哭醒好几次,我负责哄她睡觉,负责给她换尿布。生完这个孩子后,妻子像是换了一个人,以前的温柔变成了愤怒,以前的宁静转成了抱怨,而我明白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她原本就不打算要第二个孩子,但在我和我家人的劝说下,才有了这个女儿。我知道她得了产后抑郁症。我曾经暗示过可以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她立即否认了我的建议,冷笑道,要是你们男人生过孩子,就会明白我们女人的心思了。是的,我越来越不懂她了,但又要时时刻刻照顾她的情绪。半夜哄女儿睡觉时,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帮助我。
自从她怀孕后,自从她身体走样以后,我就不愿意靠近她,更不愿意触碰她。然而,我是一个成熟的伪装者,我会扮演好父亲与好丈夫的家庭角色。但是身体并不会撒谎,那种排斥是身体的第一反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宁愿待在公司里发呆,也不愿意回到气氛压抑的家。在这个家里,我像是被剪掉翅膀的飞鸟。
那段时间,白灵恰巧出现在了我的世界。或者说,她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是我恰巧得到了她的恩惠。白灵是我的高中同学,也是我的初恋。后来,我考上了本省的重点大学,而她则选择去了南方的大学攻读学位。硕士毕业后,我在这里的某家合资企业做软件工程方面的工作,她则继续攻读心理学博士,毕业后也来到了这座城市,在师大的心理学系任教。我们之间原本只有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后来和妻子争吵后,我把自己的心事一股脑儿通过微信发给了她。其实,我并没有期盼她的回复。半个多小时后,她给我发来了好几段话,对我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我明白,她更多的是把我看成有心理问题的病人,但我并不在乎她的看法。她是一个念旧情的人,只要我找她聊天,她肯定会认真回复,没有半点懈怠。慢慢地,我开始依赖她,主要是情感上的依赖。与那些狗血剧不同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在现实中碰过面,更没有过肉身上的接触。我们并没有跨越那条界线。不管如何,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出轨,但我不知道该向谁去忏悔。
女儿出生后,岳父岳母前来帮忙看孩子,这个原本只有两室一厅的房子显得更加逼仄。在他们面前,我更像是一个闯入者。其实,当我们一起相处的时候,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联结我们的或许就是这两个孩子。我们都是彼此的岛屿,只有沉默时才能体会到自我的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快乐成为我生活的主色调。记得在小时候,偶尔会有悲伤,但大多数都是快乐的蓝色时光。
我常常想起路海,想起他的少年时代。在春天结束后,我又似乎看到了他在夏日街道徘徊的场景。为了召唤出心中的恶龙,你首先要成为恶龙。
夏?篇
刚过完“五一”,这座小城便从春天一跃到了酷夏。放学的时候,路海喜欢在县城漫无目的地散步,偶尔也会去附近的商场转转,但几乎不买什么东西,因为口袋里的钱只够日常花销。他这样做是为了释放心中的压力,因为那块巨石压得他快喘不过气了。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他无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距离高考也就是四十多天了,他既兴奋又惶恐,希望早点结束,又希望不要太早。或许,这种焦灼便是情感上的凌迟状态。
要不是因为去年的失误,此刻的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去年估分结束后,他非常坚定地在第一志愿上只填写了北京某高校,后面的志愿根本没有填。班主任让他理性点,让他把所有的志愿填滿。他摇了摇头,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个时候,他的心已经飞到了北京。没过多久,高考成绩出来了,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为最后的成绩比他的估分要低了二十六分。成绩出来的那个晚上,他去小卖部买了瓶白酒,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喝酒。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喝白酒,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他的分数比一本线要高出四十多分,最终还是落了榜,成了别人眼中的失败者。那个暑假,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有脸面出门。母亲怕他走极端,每天都要找他好几次,陪他聊天,给他宽心。父亲则不同,每天就是板着脸,不怎么和他说话。那段时间,他的世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暑假好不容易熬过去了,他再一次返回高中,开始了复读生活。 复读生活要比想象中艰难很多,特别是对于像他这样的高分复读生。以前那些远不如他的人,如今都去了大学,而他则像是水中的浮萍,命运不知所终。以前,他坚信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命运就是自己书写的篇章。如今,这种信念早已经土崩瓦解,而自己的心灵已是废墟。每一天晚上,他都要给自己做很多的心理建设。对于高分复读生,其实进步空间十分有限,有的人甚至复读后的成绩还不如之前好。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他以更加严苛的方式来要求自己。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对于复读生而言,最尴尬的就是碰到以前的同学,特别是关系还不错的同学。有一次晚自习的课间,他在教室里复习功课,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他的名字。他抬起了头,看着外面的温柔夜色,瞥见了那个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人。他犹豫了片刻,还是离开了座位,走出了教室,和她一起走向了操场。去年,白雪和他还是同桌,他经常给她讲解数学题,帮她理顺历史与地理的知识框架。他牵过她的手,亲过她的脸,他们也相约考同一座城市的大学。高考那次,他俩的成绩一模一样,而那是他考得最差的一次,也是她考得最好的一次。后来,她如愿以偿,去了北京某所大学读法语专业。她给他写过三封信,但他从来没有给他回过信,因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从何处说起。此时此刻,她重新站在了他的身边,而他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卑微与可笑。像以前一样,他们绕着操场散步聊天,但更多时候都是她在说话,而他只是在聆听。在分开之前,她说,我现在有新男朋友了,和我是一個大学的。沉默片刻后,他说,我把你送到校门口吧。
送走白雪后,他又回到了教室,盯着眼前的课本,但他的魂已经飘向了远方。不知从何时起,他特别喜欢凝视外面的黑夜。不知过了多久,他再一次离开了教室,去了学校超市旁的电话亭。随后,他拨通了姐姐的电话,把自己的心事讲给她。姐姐一如既往地耐心聆听,随后说了些鼓励的话。挂断电话后,他获得了一丝丝的平静。多年前,姐姐第二次中考再次落榜。她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遵守了誓言,回到了家,帮父母干农活。后来,姐姐跟着表姐去了南方的造鞋厂打工,每个月会给父亲的银行卡上打固定额度的钱。姐姐和他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好,虽然她自己没有上学,但一直鼓励他好好读书,鼓励他继续考好大学,找到安稳的工作。虽然很少回家,但姐姐几乎每个月都会给他写信,每逢换季的时候,还会给他寄来衣物。姐姐所在工厂距离大海很近,而他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海。每次读姐姐写来的信,他好像可以在字里行间听见海洋的叹息声。也许,他未来可以去海边的城市生活。
如今已是夏天,而他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等待着最终的审判。去年的这个时候,他的体重只有六十公斤,而今年则逼近八十公斤。他能感觉到身体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但还是无法阻止自己不断地堕落—几乎每晚,他都要吃那些油炸的夜宵,还会配上一瓶啤酒。几乎每晚,他都要熬夜,基本上都是凌晨一两点睡觉。他眼看着自己的身体与意志同时走向毁灭,但又束手无策,只能做自己的旁观者。有好几个夜晚,他都梦见自己沉重的肉身忽然变得轻盈,梦见自己飞到了一座岛屿上,梦见自己与岛屿上的原住民成了很好的朋友,梦见自己不再返回陆地。
他把这个梦告诉了自己的室友晓涛。晓涛说,这个梦说明你想逃避,又无处可逃。他点了点头,与晓涛喝完剩下的啤酒。晓涛是他补习班的同学,去年也是同班同学,之前高考比二本线低了十分,自己又不想去读专科院校,于是选择了复读。晓涛的高考目标特别明确,那就是“保二拼一”,也就是至少考上二本院校,再拼一拼,争取考上一本院校。去年,他和晓涛都住在学校的宿舍,今年他们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的幸福寨同租了一间房子。刚开始,他们的共同话题就是备考和高考。后来随着彼此的熟悉,他们有了更多的话题。原来晓涛有个孪生哥哥,九岁的时候溺水而亡,晓涛经常会梦见自己的哥哥,梦见他并没有死,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哥哥的替身。路海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他也常常梦见自己的祖父,梦见他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老师们基本上也没有了什么心力,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讲那些知识点,而学生们的反馈也各不相同:有的已经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有的还在分秒必争地奔跑。大多数情况下,路海属于前者,因为他已经厌倦了那些千篇一律的试题。他又不敢完全撒手不管,因为自己已经没有了别的退路。他觉得自己就是被关进笼子的囚鸟,因为适应了囚禁生活,而忘记了如何去飞翔。黑板上的倒计时每减去一天,他能感到刀子向自己的胸口扎得更深一寸。他的肉身与意志都像是吹胀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在高考当天崩溃。
在距离高考还有十五天的时候,学校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震惊的事情。那天上午,路海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间听到一声闷响,紧接着便是几个女生的尖叫声。路海跟着同学们一起走出了教室,看见空地上躺着一个女生,头部流出了血。周围是学生们的喧嚷,老师们从不同的方向走了出来,把各自的学生赶回了教室。很快,学校又像往日那样恢复了平静,而路海在这可怖的寂静中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后来,他才得知,跳楼的女孩是高三重点班的学生,平时成绩优异,看起来也平静温和,没有人知道她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崩溃,才选择了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情就像是一颗种子,他不知道以后会开出怎样的果实。虽然他不认识她,但他觉得她是属于自己的亲密伙伴。
临高考还有最后五天的时候,学校放了假,并且一再提醒他们放假这几天要好好休息,同时也不能完全自我松懈。路海把很多东西都带回了家,等待着最后时刻的降临。回去的那天,父亲专程去镇上买了两条鱼,母亲则做了他最爱的麻辣鱼。为了不给他压力,父母都不提高考的事情,这反而加大了他无形中的压力。更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天夜里,他全身滚烫,嗓子沙哑,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父亲开着面包车,把他拉到镇子上的医院看病。检查之后,医生说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发了高烧,打上两针,挂上药水,要不了三天就好了。父亲请求医生尽快治好他的病,因为他即将要参加高考,即将面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父亲哀求的神情。不知为何,他冷冰冰的心居然有了些许温度。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回想着学过的知识点,然而头脑一片混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甚至连最简单的历史脉络线都记不起来了。也许,这场高烧烧坏了他的脑子,到时候,他连一道题也不会去做,迎接他的将是最残酷的命运。他越想越害怕,害怕自己会掉入生活的泥淖,害怕自己逃不出命运的险境。两天后,他痊愈回家,却看不进去一页书。他放弃了与命运的搏斗,接受了其所馈赠的一切。在去学校的前一天,他去了后坡,带着纸钱与白酒。他坐在祖父的坟前,把自己的痛苦心事全部講给祖父听。说完后,他站在坟前,看着眼前的风景渐渐失去了色彩。
高考的前一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越是想要入睡,越是睡不着,身体格外疲惫,头脑却异常清醒。他躺在夜色里,凝视着眼前的黑暗,头脑中闪现出过往的种种画面。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了黑暗中传来晓涛的酣睡声,其中还伴有含混不清的梦话。他不想打扰晓涛的梦,从桌子上取出MP3,戴上耳机,静听肖邦的夜曲。MP3是姐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姐姐曾经承诺如果他考上大学,会送他一台笔记本电脑。音乐将他带向了另外一个地方,一个靠近海的地方。姐姐和他坐上了白色轮船,他们要一起去看岛上的白色灯塔。
接下来的两天考试,就像是梦,不是噩梦,也不是美梦,就是没有任何情感属性的梦。他和其他所有考生一样,在梦中完成了中学的最后一场仪式。考卷上的那些试题基本上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他之前所担心害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四场考试,就像四场刑讯。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他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感觉自己的肉身格外轻盈,有种可以飞翔的幻觉。
当天晚上,他和晓涛一起吃了大排档,共同庆祝苦难的结束。随后,他们一起去了附近的网吧。晓涛教他打游戏,他则帮晓涛申请开通了博客。对他而言,上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特别是在网吧,每分每秒都要换算成钱,但今晚是特例,值得用整晚的时间来庆贺。玩了一会儿游戏,写了一篇博文,又给MP3上下载了五十多首歌。随后,他又看了部美国电影。已经凌晨两点多了,他有了困意,却没有睡觉的念头。他起身,看了看四周,有将近一半的人趴在桌子上或者靠着背椅睡觉,剩下的人依旧盯着眼前的屏幕,油腻的脸上闪出绿荧荧的光。旁边的晓涛也睡着了,于是他打开了晓涛刚才分享的色情视频,戴上耳机,进入了另外一个欲望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天,又是重复去年的事情—估分、查资料、报考志愿。今年,他格外谨慎,估计的分数和去年基本一致,于是他压低了二十分,然后再去填报志愿。北京的那所高校他想都没敢想,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随后的志愿也都填得满满当当,每个空都没有错过。他的心态完全变了,只要能进大学的门,只要能逃离这个县城,他就已经知足了。这段复读生涯是他的地狱时光。他把自己填报的志愿告诉了以前的班主任,想要征求他的意见。班主任说,路海,你终于成熟了。
他和晓涛在搬离出租屋前,把房子里的书本全部处理了。他只保留了自己的黑色日记本。整个复读生活,他只写了两篇日记。他和晓涛相约,等考上大学后,他们再找机会相聚。分开后,他们便各自回了家。在坐上返家的大巴后,他看着不断倒退的夏日风景,眼里已经盈满了泪花。
回到家后,他把自己的报考情况告诉了父母,剩下的日子就是等待。祖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她说自己每一天都在为他祈祷。虽然路海不是教徒,但每一天,他也为自己祈祷。为了不让这段日子白白浪费,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充实的规划—每天他要锻炼两个小时,减去身上的赘肉,保持良好的体态;每天阅读文学名著,做好笔记;每天要写日记,记住这段特殊的日子。接下来的时间,他也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行事。他感觉命运又再一次落在自己手中,像鸟儿一样被他握住。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又再次感到命运的捉弄—原来是自己又低估了分数,他比重点线要高出整整八十分,比去年高出了三十多分,在全县的文科生中排名第二。很显然,他的志愿又报低了,他考北京那所大学完全没有问题。然而,在经历最初的苦涩后,他还是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随后,他给姐姐发短信,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姐姐。过了片刻后,姐姐回过来电话,为他感到骄傲和高兴,并且承诺会把笔记本电脑寄给他。寒暄了片刻后,姐姐说道,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喜欢的人了,他对我也很好,以后我们会结婚的。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内心既欢喜又惆怅,但还是说了好听的话哄姐姐开心。
等心情平复后,他给晓涛打了电话。还没等他说话,晓涛便道,哎,今年只差了三分,看来只能上专科了。他原本想要说些安慰的话,又觉得太过残忍,于是什么也没有说。两个人沉默了片刻。晓涛也没有问他的成绩,两个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挂断了电话。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父亲在家设宴,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庆贺。虽然他不喜欢这样的形式,但还是撑起了笑脸,给每个长辈倒酒致谢。他自己也喝了点白酒。姑父问他上大学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想要一直读下去,一直读到博士。父亲笑道,只要你愿意读,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供出去啊。姑父说,你以后就是咱们村的第一个博士,以后当大官了可不要忘记我们这些穷亲戚啊。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又敬了姑父三杯酒。
当天黄昏,天色骤变,团团的黑云仿佛要吞噬整个村庄。随后,他看到了远处的电光,又听到了雷鸣声。母亲喊他一起出去,把院子里晾晒的衣服全部抱回了房间。之后,豆粒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中间还夹杂着冰雹。他站在窗口,注视着眼前的风雨云电,心中也是汹涌的波涛,有恐慌,也有期盼。
暴风雨过后,这里已经是黑夜。这个世界已经凉了下来,而夏日也画上最后的休止符。他躺在黑夜中,想象着那个位于海洋中央的岛屿。
第三手记
在写小说的时候,我常常会梦到小说中的场景。有时候是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有时候则是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甚至有时候,我会梦见自己修改小说中的场景。在现代艺术中,存在着元小说与元电影的说法,那么,我所做的梦就是关于梦的元梦。
其实,写作就是做梦的一种方式。我的很多灵感就是源于梦境。我想,所有的艺术都是与梦有关。我以前构想一部科幻小说,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研究出一种称之为“梦”的仪器,这种仪器的重要功能就是读梦与毁梦。在将来,除了少数拥有特权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不会做梦,也因此就不会有艺术和哲学,不会有思想和情感,甚至连语言的存在都没有必要,甚至连存在本身都是精神负荷。当然,这只是小说的最初构想,我还没有做好写科幻题材的准备。这种构想本身,就是梦的一种。 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或者说我能回想起的最早的梦,是与天上的云有关。我梦见了有个梯子通向了天上的云,而我沿着梯子爬到了云的上面。随后,梯子消失了,我坐在云上,看着眼下的世界,有种找到家的感觉。然而,没有过多久,我便厌倦了云上的日子。于是,我从云上跳了下去,而云变成了我的翅膀。在落地的瞬间,我便从梦里醒了过来,心里空空荡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这个梦,但我并没有探究其中的深层内涵。有時候,梦境比现实还要接近真实。我常常在想,也许我此刻的现实或许就是一场梦,甚至不是自己的梦,而是更高存在的梦:我,不过是他人的梦罢了。
这也许解释了我迷恋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因。特别是他在生前拒绝出版的《红书》,更是我的床头书。在这本与梦境、恶魔与灵魂有关的书中,我懂得了曾经的自己,认清了当下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荣格的著作提醒我,梦是有形态的、有动因的、有意义的存在。在他的启发下,我会把自己所做的梦记录在日记本。这些梦就是生活标本,被我安放到了个人的梦境博物馆。
后来,我发现那些我所推崇的文艺作品其实都与梦境有关。比如,但丁的《神曲》其实就是关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的梦,这部作品就是将各种各样的梦分门别类,最后唱出的是关于中世纪的挽歌。再比如《堂吉诃德》,其实就是塞万提斯关于骑士精神的一场冒险之旅,这种旅行本身就是梦,后来梦醒了,骑士精神也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再比如卡夫卡的小说,特别《城堡》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其实就是关于现代性悖论的噩梦—城堡就在眼前,而你终将无法抵达。除了这些国外作品以外,我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红楼梦》,便是“梦”这个主题的最佳注释。
我希望自己所写的作品具有梦的特质。虽然第一本小说集是失败之作,但从本质上讲,这些故事都源于梦,有的是我的梦,有的是他人的梦。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梦,也由此更好地理解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许是因为夜晚写作的缘故,我有时候会陷入意识的迷宫,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的区别。比如最近这段日子,我有时候会分不清小说中的路海与现实中的我,哪一个才是更加真实的存在。不过可以确信的是,路海的那些梦境,我曾经也有过抵达,并不是以梦的方式,而是以文学的方式:文学本身就是关于梦的隐形备忘录。
我常常梦见自己的死亡。在梦中,我观看着自己的死亡,想象着死亡后的精神现象。这种梦可能源于自己关于存在的焦灼,也可能源于对死亡本身的好奇。在梦里,最多的死亡方式就是自己突然失去了翅膀,开始从梦中坠落,一直坠落到深渊的最深处。我梦到自己粉身碎骨。记得有天晚上,儿子突然从梦中哭醒过来,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抹着眼泪说道,我梦见你和妈妈都死了。我问他是什么梦。他说,你们死了,就没有人要我们了。妻子抱着儿子,说道,那是梦,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儿子又问道,那你们会死吗?妻子沉默了片刻后说道,每个人都会死,不过那是很远很远的事情了。说完后,她哄着儿子继续睡觉。而我呢,也突然明白这种关于死亡的意识,将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主题,而活着本身不过是这个主题的变奏曲。
为了更好地了解存在于时间,我不得不去写作,因为这是一种内心对于巨人的召唤。平时在公司的时候,我扮演的是社会人的角色,戴着大家都认可的职场面具。当写作时,我便可以卸下面具,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如果面具戴得太久,我的脸就会变成面具—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谣言,而是我不得不接受的生活真相。当写作时,我不能对自己撒谎,你必须说出我所知道的真相。就像做梦,一切可能会变形,会重组,会夸张,但一切都是我欲望的最真实写照。因此,文学与梦看起来是两条抵达之路,本质上又是同一条通往真相的路。
当写完路海的那些梦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梦见了路海的那些梦,也就是说,我把自己写的梦装进了自己的梦境。也许,这是一种文学上的奇迹,也是梦的奇迹。正因为做梦,我们才要写作。我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过任何人。
秋?篇
和预料中一样,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继续待在文学院,只不过是从学生的身份转换为教师的身份。对于这个工作,他感到庆幸,因为本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顶尖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有的专业甚至有海外留学的资历。像他这样的文科博士,能在省城的二本院校找个职位已经是幸运的事情了,更别说留在像本校这样的重点大学。这一切多亏了导师的安排,毕竟他是文学院的院长,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路海又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协助他完成了好几个重要的社科项目。当然,也与自己的努力有关,在读研究生阶段,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同年级同专业最多的学生,他的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博二的时候,他就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整个研究生阶段,他总共翻译并出版了五部作品,其中一部是学术专著,一部是随笔集,剩下的均为英美长篇小说。对他而言,留在文学院工作,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拿到正式教职后,他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姐姐。姐姐显然比他更高兴,激动地说,你是咱村的第一个教授,也是姐最大的骄傲,今晚来我家庆祝吧,我让你姐夫给咱们做大餐。他原本想推掉这个邀请,又不想伤姐姐的心,于是便接受了她的邀请。挂断电话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后挣钱了要好好报答姐姐。这些年要不是因为姐姐在背后默默地资助与支持,别说是博士,就连大学能否正常毕业他都不敢确定。在他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姐姐辞掉了南方工厂的工作,回到了老家生孩子。等孩子半岁后,她和姐夫来到了长安城,在远房亲戚的介绍下,开始了在城中村贩菜卖菜的生涯。他和姐姐的空间距离更近了,心也更近了。他时不时会去看姐姐,有时候也会在他们的廉租房住上几天。这么多年过去了,姐姐眼神中的光并没有完全消散,她依旧很喜欢在业余时间捧起书来阅读。每次去看姐姐,他都会带上一些旧书,有时候是诗歌和散文,更多的时候是小说。姐姐会在闲暇时间读这些书,偶尔还会与他讨论书中的内容。他偶尔也会想,要是当年姐姐考上了高中,也考上了大学,如今或许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他的臆想,因为姐姐看起来至少比他过得更快乐、更自在。 下午,他去了姐姐的家,这次带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之前,姐姐说喜欢她的《生死场》,说在那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姐姐和姐夫还没有收摊回来,他和外甥一起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他们都说外甥像舅舅,他也确实在孩子的神情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只不过那个时候他没有这么多零食,没有这么多的衣服。外甥看起来有点孤僻,可能是因为小学之前一直都是跟他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如今还没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看完动画片后,他关掉了电视,说道,舅舅,听我妈说你是博士,你能不能给我补一会课。这个要求让路海有点意外,他点点头,说道,乐乐这么爱学习,真好。外甥取出了书本和圆珠笔,说,以后,我也要做博士,不要卖菜。他看着外甥的眼神,一时不知道如何来回应他的话。
下午四点半左右,姐姐和姐夫从菜市场赶了回来。看到他之后,姐姐放下手中装菜的塑料袋,上来拥抱了他。这是姐姐第二次拥抱他,上次是他被保送到本校研究生的时候。姐姐说,这个事情你给爸也说了吧。他摇了摇头说,说不说也没啥意思,还不如不说呢。见此情境,姐夫说,路海,你以后飞黄腾达了,可不能忘记我们啊。路海苦笑道,就是个大学老师而已,又不是什么官。随后,姐夫拉他一起去阳台上抽烟。抽完后,姐夫说,你哥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苦,你以后要多留意你外甥的学习啊,你就是他的偶像。路海点了点头,忽然看见了天边有一群鸽子呼啸而过。
吃完晚饭后,他陪姐姐出门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走了还没一圈,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看了看姐姐的神色,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于是,他把自己留校的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说,这是好事,等你有空了,也该回家转转了。路海沉默了片刻,听到了父亲的叹息声,随后也便挂断了电话。
自从上了研究生之后,除了每年的春节,路海就不怎么回那个称之为家的地方了,也不怎么联系那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了。在他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从小姨那里突然得知母亲患上了乳腺癌,而且是晚期。与此同时,小姨还告诉了他另外一件爆炸性的新闻,那就是他的父亲已经和镇子上的某个寡妇勾搭上了,有将近一个月没有踏过家门了。小姨补充道,你妈不让我跟你说这些,说怕影响你的学业,但你是她的儿子,我不给你说给谁说呢。接完小姨电话的那个上午,他便请了五天的事假,坐着当天下午的大巴返回了家。再次看见母亲的时候,她像是换了一个人,只剩下了一具空皮囊,眼神中的光全部消失了。看见路海后,母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流眼泪。其实,已经没有了眼泪,或者说只剩下了眼泪的阴影。他原本打算去镇子上找父亲,但被母亲拦了下来。她说,你找回了他的人,找不回他的心啊。那几天,他一直陪在母亲的身边,听她说过去的事情,更多的時候则是沉默。后来,母亲说她会好起来的,让他回学校赶紧上课,不敢耽搁了学业。在返回学校的第七天,他收到了小姨的电话,母亲走了,临终前没有留下半句话。
葬礼上,路海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但没有和他说一句话。他们把母亲埋在了后坡的公坟里,没有墓碑,也没有松柏。葬礼后的第二天,路海便离开了这个家,每逢暑假寒假,要么是在姐姐家,要么在宿舍,要么在外面兼职工作。母亲死后的第二年,父亲把镇子上的那个寡妇娶回了家,而且在村子里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后来听姐姐说,他们把母亲生前留下的东西要么送人,要么卖掉。除了门口那棵树,家里已经没有了母亲的印记,而路海知道自己也已经没有了回家的理由。从此,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勉励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如此才有更多的人生选择。因为父亲的缘故,他从此也厌恶起了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自此之后,他几乎不在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过往。
苦夏过去了,此刻的城市已经被荫翳的氛围所笼罩。这是他最喜欢的季节。以前他最喜欢春季,如今他更能体会到秋日里那种繁华过后的衰败之美。他从博士楼搬到了教师公寓。他把新买的绿植放在阳台,随后站在窗前,凝视着不远处的南山。虽然学校就在山脚下,但他很久没有强烈地觉悟到山的存在。随后,他泡了杯咖啡,打开了蓝牙音箱与笔记本电脑,开始为自己的第一堂课备课。黄昏的时候,风把山里的清新气息吹进了房间。他听着巴赫的《赋格的艺术》,突然间想起了安心,想起了曾经与她一起去看海的日子,想起了曾经与她泡图书馆的日子,想起了很多曾经共同经历的明媚时光。他已经有五年多没有联系过她了,但他一直保留着她的联系方式。
犹豫了片刻后,他给安心发了一条问候的短信。原本他并没有指望能够得到回复,毕竟当年是他先辜负了她。要是当时他多花点时间陪她,哪怕只是见见面散散步,他们也不会越走越远,以至于后来成了陌生人。半个小时后,他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我以为我们到死也不会联系了。他说,你也知道,我不是一个主动的人。她在电话那头苦笑了两声,他紧绷的心弦也松弛了三分。随后,她大概讲述了自己这几年的变化—硕士毕业后,她通过层层考试,去了省上的一家出版社做编辑,之后在家人的资助下,在西郊首付了一套房子,如今过着还算是比较安稳的生活。他们沉默了半会,之后路海问道,那你还没有结婚吗?她讥笑道,和你谈恋爱,已经消耗掉了我所有的精力,太磨人了,哪有什么心情再去恋爱呢?他悬着的心也落在了地面,说道,那时候太年轻,不懂得去爱。随后,他把自己这几年的情况也简单地告诉了她。沉默了片刻后,他问她这周末是否有空,他想约她出来吃饭。
之后,他们见了三次面,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然后,他把她送到小区门口。他们几乎不谈论过去,更不会涉及过往的恋情,就像舞池中比赛的双人花样滑冰选手,全力配合彼此,没有丝毫的懈怠。第四次约会,他们去了南门外的一家酒吧,听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喝了一些鸡尾酒。结束时已经是午夜时分,他叫了一辆车,把她送到了她家楼下,而她拉着他的手,让他陪她一起过夜。随后,像很多文艺电影的俗套剧情那样,他们再一次占有了彼此的肉身与魂灵。第二天清晨,他抱着她,而她却在他的怀中哭出了声。他问她为什么难过,她说,这一切就像是梦,这不是什么矫情,在你之后,我没法爱上别人了。他原本想说类似的话给她听,但他什么也没有说,而是转过身,亲吻了她的脸。 他们开始了真正的交往。与上一次不同的是,他们的心智已经成熟,不会再为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争执。有时候她会来他的公寓同住,有时候则会让他去她那里过夜。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各自生活,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自从她走入他的生活后,慢慢地发现自己是可以去爱另一个人的。以前,他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自我的完成,无心顾及他人的感受。如今他却发现没有人是孤岛,只有与他人建立了真正的亲密关系,那所谓的孤独只不过是个人营造的谎言。随着交往的深入,他发现自己可以和她分享一切事情,无论是文学、哲学,抑或是情感、家庭,甚至是历史政治,她都可以和他进行多种层次的交流。有时候,她的观点甚至超出了他的认知边界。他喜欢这种灵性上的交流,也有种被理解与被需要的温暖。后来,他把关于父亲、母亲以及那个家的情况都统统告诉了她。她上前抱住了他,说道,别害怕,以后我会给你一个更好的家。不知为何,听到这句话后,他抱着她痛哭流涕,好像要把这么多年的委屈郁闷统统释放出来。在母亲死后,他以为自己已经不会流泪了,原来并不是如此,他依旧拥有着悲伤的能力。
学院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适简单,相反,却是相当地迂回复杂。在所有的劳作中,日常教学反而明净有趣,与学生们的互动也开拓了更多的学术思路。教学以外,在导师的安排下,他还承担了学院的部分行政工作。说白了,就是为教授们服务,就是为学院打杂工。更直白地说,他就是导师的秘书罢了,要对导师的事情百倍操心,毕竟他能留校,多半是导师的功劳。后来,他才发现学院中的人际关系比想象中要复杂太多,他们看起来一片祥和,其实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圈。毕竟学院里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那些课题与项目,每个团队都想争取到最好的资源,而摩擦与矛盾也在所难免。他谨记导师的教诲,尽量不参加各种饭局酒局,不做两面人,只说别人的优点与好话。不管是有意无意,这里的每一个人他都不能得罪。每次从办公室回来,他都仿佛从囚笼中飞了出来,终于可以自由畅快地呼吸。
不过,他还是把学院里遇到的困惑选择性地讲给安心听,而安心也会把出版社工作中的糟心事和他分享。把这些事情说出来以后,即使得不到对方实质性的帮助,也有种短暂摆脱心灵负荷的愉悦。不像以前,有什么苦涩只能一个人品味,到后来甚至尝不到了生活的甜。自从她进入他的世界后,他觉得自己对于世界的味觉也变得更细腻了。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他常常有种回到家的错觉。
在深秋的周末,在万物即将凋谢的时节,他和安心一起去爬不远处的南山。虽然在山脚下生活学习了这么多年,但这是他第一次亲密地触碰这座沉默的大山。以前,这座山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象征与隐喻,而在此时此刻,这座山成为可以触摸的真实存在。就像爱情一样,此刻不再是幻觉,不再是梦境,而是可以触摸到的手,可以亲吻到的唇。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爬到了群山之巅。站在最高处,他们眼下的世界呈现出了梦的特质。他和她对着群山,喊着彼此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在群山之间逍遥回荡,彼此呼应。之后,他从衣兜里取出了精心準备的戒指,单腿跪在地上,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随后,他看到了她眼中的风暴,犹疑之后变成了泪水。她点了点头,说,这句话我等了很久了。随后,他帮她戴上了戒指,在明媚秋光中深吻了她。唯有群山见证了他们的爱。
当天晚上,他给姐姐打了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欣喜之余,姐姐约他们下周一起去海洋馆游玩,之后一起吃晚餐来庆贺。他答应了姐姐的邀约。挂断电话后,他坐在沙发上,凝视着外面的夜空,突然间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他拿起手机,拨通父亲的电话,打算把这个消息亲自告诉他。然而,接电话的不是父亲,而是那个女人。听到她的声音后,他挂断了电话,随后关了手机。
之后,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对着外面的夜色,注目了很久。随后,他很快写了一首诗歌。自从上研究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写自己想要写的作品。
第四手记
任何小说都是作者本人某种形式的自传—小说不可能脱离作者自身的经验而存在。这种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即使是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也是作者自身经验的产物。在《复活》中,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忏悔之旅;在《达洛维夫人》中,我们看到了伍尔夫平静生活下的波涛暗涌;在《苦炼》中,我们跟随着尤瑟纳尔的脚步开始了漫长的精神跋涉;在《所罗门之歌》里,莫里森领着我们重返记忆的故乡……这将是一份无尽的文学清单。当我在书架前巡礼时,这些书带领我逃离了此时此刻的灰暗生活,带领我进入各式各样的文学空间。每一本打开的书,就是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对于书的痴迷,也许源于童年时期的精神世界的匮乏。在上小学四年级之前,除了课本之外,我没有读过其他任何课外书,更别提文学作品了。那时候,村子外的森林、河流与荒野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通道。也许你们不相信,我那时候能够听懂风的歌唱,能看懂河流的奥秘,甚至可以与动物们进行简单交流。有一天,母亲从县城回来,她那天心情不错,顺带着给我买了五本书,而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五本书—《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集》《快乐王子》《昆虫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每当遇见生字,我就会在新华字典上查,然后标注在书上,遇到不会的句子,便会向母亲请教。就这样,我在阅读的路上艰难跋涉,同时又充满了各种发现的乐趣。那是母亲唯一一次给我买书,而那些被我翻了无数遍的书成了我梦中渡海的白船。直到如今,我都能清楚地记得那五本书中的绝大部分细节。在书籍匮乏的童年,这几本书带我短暂地离开了这个村子,带我领略了理想王国的风采。
读完这五本书后,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写故事了。于是,我特意去小卖部买了最好的笔记本,把自己构思的故事写在上面。遇到不会的字,我会求助于身边的《新华字典》。那时刚好是暑假,我没有心情和伙伴们外出游玩,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想要写出一本惊世之作。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写完了生平的第一个故事—四个少年在森林中的冒险故事。写完后,我把这个故事拿给祖父去看。看完后,他说,写得好,以后可以当作家了。当时,我对作家这个称谓并没有太多的认知,但知道这是祖父对我的表扬。于是,带着这份自信,我把这个故事拿给了母亲。母亲读完后,脸色有点阴沉,低声道,我以为你在家学习呢,没想到你写这些玩意,纯粹是浪费时间。说完后,母亲把笔记本扔到了床上,又补充道,以后要是让我再看见你写这些东西,我就把本子撕了,你也就别去念书了,回家种地。说完后,母亲离开了房间,我站在了原地,眼泪流了出来,又不敢发出声。我小时候,如果没有达成母亲的心愿,她就用这种方式来恐吓我。自此之后,在上大学以前,除了作文以外,我再也没有写过其他的故事。然而,我一直都铭记着自己的第一个故事。多少年以后,我把这个故事又重新写了一遍。之后,作为临睡前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是我的第三个读者。儿子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我并没有告诉他写故事的人就是我。 如今回想起来,我所写过的故事其实都是我某种形式的自传。虽然那些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职业都可能与我不同,但是他们的心境、他们的人生际遇、他们的情感困惑都是我为自己,也为读者设置的存在难题。在存在这个哲学命题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找出终极答案。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小说,特别是现代小说的缘故。借用海德格尔的概念,作为“世界中的存在”,现代小说必须以存在的方式对于这个存在命题进行存在式的回答。我即他人,他人即我,这并不是文学的诡辩,而是文学的存在。
我常常想起多年前的很多个下午,我厌倦了本专业枯燥无味的书籍,于是转向了图书馆的文学阅览室。我站在书架前,一本接着一本看,有时候只看封面,有时候会看作者简介与内容简介,有时候则会从中间取出一本,顺着第一页一直读了下去,仿佛是坐上了开往灯塔的白色轮船,直到抵达终点。就这样,文学阅览室成为我流连忘返的人间天堂,我在那里度过了大学时代最甜蜜的时光。曾经有很长时间,我都犹豫要不要报考本校文学类的研究生,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专业老师。老师说,你现在的专业多好的,放弃了太可惜,文学可以当成兴趣爱好。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后,也顺利地成为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然而,我内心一直有缺憾。要是当初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也许人生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找了一份在别人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我几乎不能适应那样高强度的工作,经常有逃离的冲动,但是我无处可逃,只能逃到自己的幻想世界。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我拖着疲惫的肉身,打开电子文档,开始写自己的第一个故事。不知为何,写作的时候,肉身沉重,而灵魂轻盈,我能体会到在冰与火之间煎熬并重生的快乐。写完第一个故事用了两周的时间,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地写了其他两个故事。写完后,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这三篇小说发给了一个在杂志社工作的编辑朋友。三个星期后,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留用了其中的两个小说,再配上一篇评论,刚好上他们杂志的一个青年作家栏目。说完后,朋友说,你要继续写下去,我们主编很欣赏你的作品。两个月后,我的作品发表在了这家省级文学刊物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小说。至今,我都记得当时的喜悦。之后,我用稿费买了五十本杂志,把杂志寄给了自己老师、家人和朋友。然而,我并没有把这个消息与公司里的任何人分享。自此之后,我开始过上了一种双重生活。在分裂的镜像中,我看到了更加完整的自己。
既然作品是作者的某种形式的自传,那么,作品中的人物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形式的化身—所有的人物共同构成了人物灵魂的星辰图。当写他人的时候,其实,我就是在开拓自己的生活疆域。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是理解自我的镜子—我是他人,他人也是我。或许,这便是写作最迷人的地方。
冬?篇
今天是周六,多云,温度是零下三摄氏度到五摄氏度,无风。这是他每天起床后最先了解的消息。之后,他打开音响,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洗漱,吃早餐,然后打开电脑,浏览一下新闻以及电子邮箱。今天是本月最后一个周六,是陪伴儿子咚咚的日子。他要赶在十点之前到达紫薇小区的门口。
八点三十五分,他从家里出发,搭公交坐上六站路到地铁口,之后搭地铁二号线,然后转三号线在桃花潭站下,随后走十五分钟的路,最终来到了紫薇小区的东门口。时间是九点四十五分。十分钟后,安心带着咚咚走出了小区,站在门口张望。他摇了摇手,他们看见了他。咚咚背着书包,脸上挂着微笑,向他走了过来,而安心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见他拉着咚咚的手之后,安心转过了身,又走进了小区。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和他说上一句话。自从离婚后,她基本上就没有和他说过话。他知道他曾经伤透了她的心,而她还没有原谅他,或者说她心中的他已经死掉了。
每个月他与儿子只能相处一天,这是他和安心之间的约定。因此,他特别珍惜与儿子相处的分分秒秒。今天,他带儿子去了附近的游乐园,午饭一起吃了儿子喜欢的意大利面。下午,他们一起去了曲江书店,他给儿子选了几本童书,也给自己买了两本心理学著作。之后,他们又去了附近的商场,他给儿子买了一身衣服以及乐高积木。他们在商场五楼的快餐店一起吃了份比萨。随后,他们又在商场四楼的万达影院看了一场儿童电影。从影院出来后,他在乘车软件上叫了一辆快车,之后便一起回了家。到家之后,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他原本打算像以前一样,和儿子一起洗个热水澡,但儿子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单独洗澡了。洗完澡后,他们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花纹。之后,他拿着书,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他关掉了灯,黑暗随即包围了他们。
片刻后,儿子打破了沉默,说道,爸爸,我想和你一起过,我不想回那个家了。他有点吃惊地问道,是不是那个叔叔对你不好呢?儿子说,也不是,他们对我都好,只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他立即明白了儿子的处境,于是拉着他的手,说道,你是爸爸妈妈最宝贝的孩子,没有人能替代你。也许,儿子明白了他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便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而是给他讲了自己在学校的种种经历。突然间,儿子又转了话题,说道,爸爸,我觉得你应该再结婚,应该有個家庭,就像妈妈一样。他想了想,说道,爸爸一个人生活惯了。儿子说,爸爸,你这样太孤独了。他说,儿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儿子没有再说话,而他也有点后悔给儿子灌输这样的观念。当天夜里,他梦见了祖父,梦见祖父带他去县城看大戏的情景,梦见戏台突然间消失了,而他也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他把儿子准时送到了紫薇小区门口。看到安心带着儿子返回小区的背影,他才转过身,沿着原路走向了地铁口。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他抬起头来,看不到任何下雪的征兆。现在是寒假阶段,他已经完成了手头一篇论文,也改完了学生们的期末作业和考卷。剩下的时间全部都归自己,他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事情。明年就四十岁了,他还是无法接受时间的残忍。他已经是大学的副教授,是硕士生导师,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文章,同时还有自己的三部著作和五本译著,也是很多学术会议的嘉宾。在别人看来,这些都是成功的标识,然而只有他清楚自己虚度了太多的时间,为了取悦他人耗掉了太多精力。最重要的是,很多个夜晚,他在梦中惊醒,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要把这种精神困境写出来,却发现自己多年的学术训练仿佛是枷锁,让他无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有很多次,他想要在文档中写出自己的爱与怕,却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失语的状态。 再过十天就要过年了,吃完早餐后,他便搭乘公交去了姐姐的家。自从姐夫坐牢后,他常常去给姐姐做伴,陪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到了姐姐家后,他把买的水果和酸奶先放到了厨房,和外甥说了两三句话,随后便去摊位找姐姐。看到他后,姐姐摆了摆手说道,海,你过来了啊,坐家里吧,我等会回家。每次见面的开场,姐姐几乎说的都是同样的话。不同的是,姐姐明显老了,眼神中的光也散了。他站在姐姐旁边,给她搭把手,帮她一起卖菜。姐姐说,你都是大学教授了,不要干这种活了,让熟人看见了多不好的。他苦笑道,姐,咱们这是光明磊落地挣钱,比一些大学教授要好多了,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这是他的心底话,而姐姐只是苦笑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说。片刻后,他对姐姐说,我年前要去看姐夫,咱们一起去吧。姐姐骂道,那狗东西把人害死了,没啥好看的。他知道姐姐的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气,于是便换了其他的话题。记得上次去看姐夫是在三个月前,据姐夫说他进去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姐姐只看过他两次,外甥一次也没有去过,他写给姐姐的三封信,姐姐从来没有回过。
吃完晚饭后,姐姐问他今年的春节打算怎么过,他说和去年一样,来她家和他们一起过年。姐姐说,要不回家过年吧,可能除了上次爸犯病,你都有三年没回家了。他说,那里已经不是咱们的家了。姐姐说,哎,毕竟他是咱们的爸啊,再说,他现在坐轮椅了,估计也活不了几年了。他说,那是他自己造的孽,当年把妈害死的也是他,我一直都忘不掉妈妈那双无助的眼睛。姐姐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他从来没有说出口的是,他感觉姐姐和妈妈越来越像,不仅仅是长相,还有眉目间的神情。晚上,姐姐睡主卧,外甥睡次卧,他睡在了客厅的沙发上。午夜时分,他听到了姐姐在房间的哭泣声,因克制而微弱。他盯着夜色,想到了多年前姐姐和他一起坐在河岸边畅想未来的场景。要是当年姐姐考上了高中和大学,也许她会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以前他笃定那将是更好的生活,如今他的信念早已经分崩离析。
腊月二十五日,他带着外甥一起去看姐夫。一路上,他们说了很多的话,外甥把自己学校的事情讲给他听,而他则和外甥分享自己曾经成长中的故事。外甥和他长得越来越像,甚至性格上都有些接近,而这也是让姐姐开心的地方。她期盼外甥像他一样以后考好大学,考博士,最后当大学教授,这是姐姐心目中最完美的职业。从小学到中学,外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奖状,这是姐姐灰色生活中少有的色彩。就像他小时候一样,姐姐也会把外甥的奖状贴在客厅的墙上,展示给客人看。
大概两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监狱门口。在警员的带领下,他们进入了会见犯人的地方。片刻后,姐夫便坐在了对面,说道,你们都来了啊。看到他之后,外甥没有说一句话,转身离开了这个房间。他对姐夫说,别怨孩子,他还没有适应这里。姐夫说,不能怪娃,只能怪我,你说我当时怎么那么蠢呢。他说,一切都过去了,你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出来。姐夫说,你姐还好吧。他说,好着呢,就等着你回家呢。之后,他们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告了别。在返程的路上,他和外甥都没有怎么说话。在快要下高速的时候,外甥突然说,要是我能有你这样的爸爸,那该有多好。他原本想说自己也并不是好父亲,但话到了嘴边,他还是咽了回去,品味到了其中的苦涩。
腊月二十九日,他没有和姐姐一起在城里过年,而是选择回到了老家。他事先并沒有给父亲打过招呼,或者说,他不知道如何与父亲打招呼。自从中风之后,他坐上了轮椅,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也丧失了言语的能力。唯一庆幸的是,那个女人并没有离开她,而是选择留在身边照顾他。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生活基本上没有多少保障。生病后,那些不多的积蓄很快见了底。他和姐姐每个月都各自给父亲的卡上打五百块钱,以此作为他们的生活开销。以前,他对那个女人充满了仇恨,如今仇恨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时间的灰烬。
看见他之后,父亲的眼神中突然冒出了一点光。他嘴里嘟嘟囔囔,根本说不清一句话。那个女人站在旁边,说,你爸说看见你回家很高兴,他还问你回来怎么不见带孩子呢。他犹豫了片刻,说道,我们前两年离婚了,孩子归他妈妈管。说完后,他看到了父亲眼神中的失望与落败。要是放在以前,他肯定会指着鼻子教育他。如今,父亲早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威严。他闭上眼睛,不再和他交流。那个女人说道,你爸肯定是累了,你估计也累了,我给你把房间收拾一下。说完后,她把父亲推到了电视机旁,给他播放电视连续剧。他坐在父亲旁,看着那些无聊的画面,心里也不是滋味。
晚上,他从箱子里翻出了自己早年的日记本。他打开已经泛黄的纸页,看着自己以前写的文字,仿佛是通过时间望远镜看到了自己的过往。这些日记中偶尔还夹着自己创作的诗歌。在初二的时候,他在日记本上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我以后想成为一名作家,想要记录我所知道的一切。他放下了日记本,想到了当年的场景:那时候,他刚刚读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心中有太多的感想,却不知道该说给谁听。然而,写作的种子从此之后便一直埋在心底。上了研究生以后,他把大量时间放在了阅读与评论上面,好像没有多少创作的热情。在高校任教以后,为了职称,他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写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应景文章。直到此刻,他才明白,自己最大的缺憾就是忘记了曾经的誓言。关掉灯之后,他躺在床上,回望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甘甜苦涩,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同行的陌生人。然而,就在刚才的那一瞬间,他仿佛被黑暗中的光所照亮,突然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前半生经历等着他去重新去发现,重现去赋形。然而,他还暂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写。他带着获救般的喜悦进入了梦境。在梦中,他又身处于多年前囚禁于他的岛屿,只不过这一次,他看到了不远处有白色轮船正向着他驶来,而他也做好了重返故乡的准备。
腊月三十日,也就是农历最后一天,他去后坡上分别给祖父、祖母和母亲上坟,请他们的魂灵一起回家过年。之后,他在后坡上站了很久,看着不远处的村庄,再看看眼前的坟地,在生者与死者的中间,他仿佛在众声喧哗中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独唱,也仿佛看到了这座村庄百年以来的沧桑变迁。之后,他又去了疯子李人美的坟前,和她说了几句闲话,把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她。小时候,他把自己的秘密只说给李人美去听,因为只有她才是整个村庄最纯粹又最清醒的存在。当然,这是经历了太多沧桑是非,经历了太多曲折变故后,他突然发现的生活真相。 下坡的时候,他碰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敌手孟凯。他给孟凯递了一根烟,帮他点燃。孟凯的右腿有点瘸,那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和人闹事,被对方打残了。自此之后,孟凯便回了家,帮他父亲做点事情。后来,造纸厂由于资金问题倒闭了,他父亲迷上了赌博,没日没夜地在赌场中耗费自己,最后由于脑出血死在了赌桌上。在他父亲死后,突然多出了好多人来给孟凯要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孟凯的生活开始不断地走下坡路,媳妇也跟着别人跑了,把孩子留给了他。当然,这些都是孟凯讲给他听的,他并没有对其发表一句评论,只是摇摇头说道,生活都很苦啊,每个人都在煎熬。
除夕夜,吃完饺子后,他陪父亲看了会春晚。之后,他去了自己的房间,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儿子说道,爸爸,我也想回老家过年,在这里没意思。他说,老家更没意思,等去城里了,爸爸就去看你。挂断电话后,他看着墙上的母亲,想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过年。他原本想要读一会书,躺在床上后,却在不觉间进入了梦境。说是梦境,其实是无梦之境。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了有女人呼喊他的名字。挣扎了好久,他才从梦境中走了出来,原来是那个女人在喊他的名字。他问她有什么事情,她说,马上十二点了,你爸让买了烟花和炮仗,你给咱们去放吧。他点了点头,穿好衣服走出了房门。户外冰冷,也很喧闹,黑漆漆的夜空偶尔会被烟花所照亮。他先点燃了炮仗,看着它们完整的躯体随着爆裂声结束后又变成了灰烬。之后,他点燃了烟花,看着它们在夜空中短暂开放,随后又隐于黑夜。他多么想把此时此刻的情景与人分享,却发现身边并没有什么人,发现自己是茫茫世界的一座孤岛。
接下来的几天,他四处闲逛,有时候去找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闲聊,有时候则去听老人们的回望,有时候则独自一人在村内村外游荡。以前,他拒绝了解这个村庄,拒绝了解这里的人,那时候最大的欲望就是逃离这个村庄,逃离这里的苦闷生活。如今,他重返故乡,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反,那些最原始也最纯真的记忆都与这个村庄血脉相关。在游荡中,他重拾了过去的回忆,也对村庄有了更丰富的认知。
初五,姐姐带着外甥回到了家。与他不同的是,姐姐会把那个女人称为梅姨,而外甥则把她叫作梅奶奶。吃完午饭后,姐姐和他又一起步行去了河岸。河水已经结了冰,河流仿佛是大地上的无字经书。他们沿着河岸散步,好像可以听到河流的浅唱与低吟。天色灰暗,团团黑云漫游到他们的上空,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姐姐问道,我记得你小时候说要写一本小说,不知道你开始写了吗?他说,准备写了,但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姐姐说,等写完了,我要做第一个读者。他点了点头,和姐姐继续沿着河岸散步。在离开河岸前,姐姐突然问道,海,这条河与多年前的那条河,还是不是同一条河流呢?他被姐姐的这个问题突然点醒,突然明白了时间与存在的本质。
午后,外甥从外面跑了进来,喊道,下雪了,终于下雪了。他和姐姐走出了房间,站在院子中央,扬起头,看着纷纷落下的雪。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他想到了很多年前冬天,祖父给他们堆雪人的场景,想到了母亲站在雪地里喊他们回家吃饭的场景,想到了他们在雪天里打雪仗的场景。不知为何,越是久远的画面,他记得越是清楚,而当前的很多事情却显得模糊含混。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走向自己的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将文档命名為《岛屿手记》,开始在上面写下自己最初的篇章。
第五手记
这是众生酣睡的年代,这也是众生觉醒的年代。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我选择了沉默;在想要沉默的时候,我又选择了表达。我想要冲出语言的牢笼,抵达存在的核心,却发现我们的一生终究不过是语言的囚徒—在语言和存在之间,是一座用意义幻象建造的空中浮桥。
每次写完新的作品,我就会有种新生的错觉。特别是在夜晚,这种感觉会格外强烈—在经过长时间的角力后,你完成了心中的图景,剩下的就是创造后的空虚,而你也知道空虚过后便是伊甸园的诞生。通过创造不同的人物,你也创造了你自己。如果说写作是一种祈祷,那么,你的神明就是艺术之神。
写作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复杂肌理,也让我见到了人的心灵图景。通过写作,我拨开了生活的迷雾,看清楚了自己的路:不是我在塑造作品,而是作品塑造我。对于自己了解越深,对他人也会看得越清楚,因此,我也逐渐懂得了包容,懂得了慈悲。没有写作之前,我对自己过于苛求,对他人也没有耐心。如今,我慢慢明白了生活的奥义,慢慢地在过往的森林中找到了通向未来的路,也找到了通往家的路。
我的家庭是我的家,而文学是我的另外一个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会有回家的感觉;而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多元更深刻的理解。这也许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某种微妙的关联。我九岁那年,亲眼看着原本健康的祖父躺在病床上,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走向了死亡。在他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他便拒绝去医院,拒绝各种治疗,只想以自己的方式等待终局的到来。刚开始,我会时不时坐在他身旁,听他讲那些过去的事情,讲村庄的历史,讲生者们的传奇,讲死者们的荣耀,他偶尔也会提到自己的遗憾与悔恨。尽管他的肉身逐渐衰败,而当他讲故事的时候,我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久违的光。直到如今,我依旧记得他讲给我的故事。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要回家了。之后,他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三天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前,他告诉我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云。这么多年以来,每当看到天上的云,我就会想起祖父,想起那些曾经照亮过我的人。
写作以后,我常常会想起祖父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他终于回家了。至少在我的梦里,祖父说他已经找到了家。这么多年以来,我也找自己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家——这个家可以庇护我,可以安顿我漂浪不定的心。然而,我还没有找到这个家,我依旧是在生活森林中迷路的孩子。写作的时候,我有种回家的幻觉,这也许是和死亡的共同之处。也许,写作就是回家。
在写完新的小说后,我站在窗前,对着如镜般的夜空,好像看见了路海。他告别了陆地,开始了远航,寻找只属于自己的那座岛屿。而我呢,在孤岛上生活了太久,是时候要短暂告别,是时候要重返陆地,重返家园。我和他会在海上再一次相遇。那时候,我们会相视而笑,会把彼此心中的光分享给对方。或许,这便是故事的终结,但终结总是意味着新的开始。
责任编辑:姚娟
我没有看见雪,但我已经听到了雪落在我内心荒原的声响。每次下雪,我都有片刻关于往事的回想,而这种回想又与雪天有某种微妙关联。最近这两年,我常常会想起祖父,想起他曾说过的话,想起他坐在院子中晒太阳的场景。奇怪的是,我忘记了祖父的面容,却始终记得他说话的腔调。此时此刻,面对着空茫茫的文档,我仿佛站在孤岛上面,四周全是望不到尽头的海水,看不见灯塔,也看不见海岸。
家人们都睡着了,此刻的时间只属于我一个人。白天上班期间,我的时间属于公司与领导,而在家的日子里,除过睡觉,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家人。因此,我特别珍惜这些仅属于我的宝贵时间,想用这些时间碎片拼凑成完整的艺术画像。对于我而言,逃离日常生活的最佳方式就是写作—写作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写作也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上的巴别塔。然而,我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写出像样的文章,特别是女儿妙妙出生以后,我连一个像样的句子也写不出来了。尽管如此,我每天晚上都会打开电子文档,凝视着苍茫的空间,等待着灵感的降临。写作是关于存在的美学,而等待写作则成为我与幻想之间进行精神角力的灵智游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仪式。
我常常会想,要是我没有结婚,没有组建家庭,我也许会过得自在舒坦,也不会对世界有如此多的妥协。我知道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思想信号,但当我筋疲力尽地面对这个世界时,我偶尔会有这样的疑惑与诘问。当然,我不会把这样的想法讲给任何人去听。对于儿子和女儿,我是温厚可靠的父亲;对于妻子,我是本分寡言的丈夫。对于我自己,我是迷失于密林中的失踪者。不知为何,我常常想起一个人,一个生活在我想象中的人。这个人是我灵魂的分身,而他看起来也过着我想要的生活。但是,我又不完全了解他,只能看到他的外貌与神情,却看不到他的精神图景。有很多次,我想要写出他的故事,又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
我起身离开了书桌,走到书架前,拿起了《地下室手记》。随手翻开其中一页,顺着读了起来,中途没有半点迟疑。对于我而言,这本书就是无尽的黑夜,而每一页都有闪着微光的星辰。要不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对此,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悲哀。
放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之后,我从书架的最底层取出了自己的《尘》。这本书收录了我之前发表的九个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同名小说的电影版权卖给了影视公司,我也得到了近二十万元的影视改编费。对我而言,这笔意外的收入算得上是一小笔巨款,我的写作也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正式认可—以前,妻子说我写作是一种逃避,这让我有种被羞辱的感觉。当我可以光明磊落地写作后,却发现自己突然失去了写作的能力。有时候,妻子也会问我写作的进程,我会谎称自己在酝酿一部大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说实话,我并不为自己的谎言而感到羞愧。让我羞愧的是,我不敢重读自己的这本书,不敢面对曾经的虚伪与可笑。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自己没有这些作品。
其实,在卖出电影版权之后,我曾经想过离开职场,离开那个幽暗之地,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作家,就像三岛由纪夫或者桑塔格当年那样的笃定决绝。后来,理性终于战胜了空想,我最终还是决定把写作只是当作业余爱好,也因此不在乎其中的得失利弊。然而,这些终究只是自己的托词。当面对荒芜的文档时,我还是不能对自己的本心撒谎,我还是想要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
我当然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可能会热销—那些甜宠的剧情,那些离奇的事件,那些宫斗的场景,那些惊悚的情节,等等。我理解这样的写作,但我无法说服自己去写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因为我高尚高级,而是因为我对这类作品缺乏足够的耐心。近年来,我也读了严肃文学界所激赏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端倪—这些小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便是所谓的失败者之歌,作品围绕着所谓的生活失败者或者失意者,描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来书写内心的不适与惶恐;另一种类型便是带有侦探性质的社会问题小说,小说的核心是谋杀案,而随着真相的逼近,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刚读这样的小说,还会觉得新鲜有趣,后来读多了,也会心生厌倦,还不如去看電视上那些法制科普栏目和道德观察栏目。当然,这样的小说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小说。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认同托马斯·曼的说法—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对我而言,他的《魔山》就是我心中此类作品的典范之作。
关于欲望叙事的作品太多了,关于灵魂叙事的作品又太少了。只有经历了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见天,见地,见自己。这些都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我之前那本书中的九个故事,其实都是关于欲望的叙事,但连欲望的层次也算不上,只是对欲望的拙劣模仿。我有强烈的创作欲求,又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对我而言,这份《岛屿手记》既是私人日记、写作笔记,也是忏悔录与思辨集。在生活中,我就像是一座孤岛,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在这个手记里,我找到了与自己深层次对话的可能。
打开窗户后,外面的冷气也灌入自己的体内。下雪了,整座城市都下雪了,我总会想到乔伊斯与他的《死者》。尽管是黑夜,我能够感到大雪已经覆盖了所有的黑暗与肮脏。我又想到了那个与我同龄的男生,那个在我幻想中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的男生。我突然想起了他的名字。我突然看到了十二岁的他,在春天的原野上奔跑的场景。听到了他的欢笑声之后,我似乎也听到了他心中的自白。随后,我关掉了窗户,坐在电脑前,在文档上敲出了最初的篇章。
春?篇
现在是春天,我们的主人公路海正在原野中奔跑。他要把自己获奖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他穿过村庄,越过原野,跨过溪水,最终到达了后坡上的那片梨园。此刻,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白茫茫一片,仿佛是浮在空中的春雪。还没走进梨园,他已经闻到了这些花朵的清香。还没等他开口说话,贝贝不知道从哪里钻了出来,围着他转了两圈。他弯下腰,摸了摸贝贝的头,而贝贝舔了舔他的手背。贝贝是他家养的狼狗,今年五岁多了,是路海最好的玩伴。 “小海,是你吗?”这是妈妈的声音。
“是我,妈,我带来了一个大好的消息!”
随后,他跑到父母跟前,把自己获得全镇作文比赛第一名的奖状从书包取了出来,然后给他们来展示。爸爸瞥了一眼,象征性地鼓励了两句。妈妈放下手中的梨花,把奖状上的内容逐字逐句读了一遍,随后郑重地说,我们家小海以后肯定是大学生,不用像我们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这是妈妈经常说的话,虽然他还不懂其中的含义。随后,他也帮着父母一起给梨花人工授粉。他心里憋着一些话,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去说。他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又是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从懂事那天起,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从梨园出来后,他们的身上也仿佛带上了梨花的芬芳。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兴致,爸爸让他去原野中采摘了一些野花,然后娴熟地编织了一个花冠,戴到妈妈头上。妈妈也多了一份兴致,边走边唱最近播放的电视剧片尾曲。等妈妈唱完,他终于说出了憋在心中很久的话,爸,妈,这次我拿到这么大的奖,你们给我买双球鞋吧。之后,他们沉默了大概半分钟,而这半分钟比一整天还要漫长。随后,妈妈打破了这种可怕的沉默,说,等你上中学了再说,现在你还小。说完后,爸爸又补充道,我都长这么大了,也没穿过什么球鞋,还不是照样过得好好的。他们的话和路海预料中的几乎一模一样,他没有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对于爸妈的话,他只能点头,不能摇头。
回到家后,爸爸将路海的奖状贴在那面白墙上,和其他奖状彼此呼应。从他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每学期末都能拿到“三好学生”奖状。除此之外,他也拿过好多次单科前三名的奖状。那面墙有将近一半的面积都贴上了他的奖状,他不怎么去看那些奖状,就像不怎么去看镜子一样。爸爸没有接受多少教育,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也因此格外看重这些所谓的荣誉。这次拿的是镇上发的奖状,也因此更加贵重。爸爸选了很久,终于在墙上找到了一个贴奖状的合适位置。然而,自始至终,爸爸妈妈都没有问他那篇获奖作文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吃完午饭后,他去了爷爷的房间,把自己的获奖消息告诉了爷爷。爷爷躺在床上,费力地伸出他的手,握住了他的手,而他能感受到爷爷手心中的寒冷。爷爷自从上次摔倒后,就一直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过,而房间始终有股死亡的气息。自此之后,路海就很少来爷爷的房间,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因为害怕。然而,他还是有点自责羞愧,毕竟爷爷才是这个世界最疼爱他的人。看得出来,爷爷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挤出了一句话,我娃最棒,你写的啥啊?随后,路海把作文内容大致上给爷爷讲了一遍,他能从爷爷灰冷的脸上读出某种喜悦。讲完后,爷爷让他从枕头下取出钱包,然后从中掏出了十块钱给了路海。路海犹豫了片刻,把钱放进了裤兜。爷爷说,好好学吧。说完后,他闭上了眼睛,仿佛课本上的一尊雕像,而路海也知趣地退出了他的房间。
他在院子里碰见了奶奶,于是把自己获奖的消息也告诉了她。奶奶说,我知道了,你爸刚才把奖状上的字念给我听了。随后,路海问奶奶,都春天了,我爷的病也快好了吧。奶奶苦笑道,哎,你爷要是能熬过这个春天就是奇迹了,早走早解脱吧。路海又问道,那你和他在一个房间都不害怕吗?奶奶笑道,这有啥害怕的啊,我们都是死了大半截子的人了,晚上和那些鬼还谝闲传呢。路海停了片刻,又问道,那些鬼可怕吗?奶奶说,等你再长大了,就知道人比鬼还要可怕。路海说,那今晚我和你们一起睡吧,你也好久没有给我讲过故事了。
下午,路海去了村西头的小卖部,花了两块钱给自己买了一个蓝色笔记本。从今天起,他要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写进这个笔记本。在返回家的路上,他遇见了村里的半疯子李人美。李人美今年四十多岁了,听说以前是村子里最美丽的姑娘,后来因为婚嫁的事情受了刺激,成了村人眼中的怪物。然而,路海一点也不害怕她,甚至有点喜欢她,因为她和那些所谓的大人不怎么相像。她是村子里的孩子王,经常领着他们一起去村子外面探险。她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暴脾气,经常打骂她,偶尔会把她绑在家门口的桐树上,用鞭子抽打她,而那些大人会围在四周看热闹,时不时会有人在中间叫好,甚至会吹口哨。路海不敢围上去看,每次鞭打声,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在被抽打被羞辱。此时此刻,李人美站在他旁邊,伸出手来问他要钱,他犹豫了片刻,便从裤兜里掏出了五角钱,给了她。拿到钱后,她说道,过几天咱们去打仗,你好好准备一下。看看她离开的背影,路海居然有种想要哭泣的冲动。
晚上,他和奶奶睡在一张床上,爷爷则是单独睡另外一张床。等奶奶关了灯,黑暗也从四周围了过来,仿佛要将他们慢慢吞掉,慢慢消化。奶奶并没有给他讲鬼故事,而是讲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讲自己和她的姐姐一起去县城听大戏,一起去田野挖野菜,甚至还一起爬过村里的桑葚树。在奶奶讲话的间隙,路海听到了爷爷从黑暗深处所发出的疼痛呻吟。那份呻吟让路海体验到了死亡前夕的痛苦。他问奶奶到底有没有办法治好爷爷的病。奶奶想都没想就说道,都快死的人了,花那些冤枉钱干啥呢。随后,奶奶冲着黑暗吼道,老东西,别呻唤了,你吓到娃了。喊完之后,爷爷的声音果然藏进了黑夜。以前,都是爷爷冲着奶奶喊话,如今,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换。过了很久,路海问道,既然人都要死,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嘛。奶奶没有回答。路海知道,奶奶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课间休息的时候,孟凯走到了路海旁,从头到尾看了他一遍,笑道,考第一名又能怎样,还不是穿不起球鞋。说完后,孟凯抬起了自己的脚,向他展示了自己的新球鞋。路海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两步,不敢看自己的鞋子,而这双布鞋还是堂哥穿过的旧物。孟凯是他的同班同学,还坐在他的后座。虽然孟凯的成绩在全班属于倒数,但没有人敢得罪他,甚至连老师也不怎么说他。毕竟他爸爸在村东头开了造纸厂,是村子里唯一拥有楼房的人,学校盖新教室的时候,他爸爸出了总资金的一半多。不知为何,孟凯总是三番五次地找路海的茬,也不放过任何嘲弄他的机会,或许是因为路海在学习上表现得太突出。路海曾经也试图取悦过他,但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刻意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奶奶曾经讲过很多魔鬼的故事。他觉得孟凯就是恶魔,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他的魔爪。 上语文课的时候,孟凯时不时用脚踢路海的腿。随后,他听到了孟凯的抱怨声,哎,路海是不是踩到牛粪了,怎么这么臭啊。说完后,他听到了孟凯和他同桌刺耳的讥笑声。路海的脸上仿佛起了大火,更可怕的是,他仿佛也闻到了那股臭味。他想要逃离教室,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好像是被绑在了椅子上。前一分钟,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给学校带来了荣誉,此刻,他仿佛在老师的脸上读到嘲弄的表情。随后,他收到孟凯传来的纸条,上面没有字,是一幅铅笔素描画—一个男孩的旁边是一堆牛粪。路海再也无法遏制心中的愤怒,他站了起来,走到孟凯旁,将他一把推倒在地。接着,他坐在他的身上,两个人开始扭打,而教室也顿时炸开了锅。
两个人的脸上都挂了彩,都接受了体罚,也都被各自的家长领回了家。回家后,爸爸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路海也已经做好了被惩罚的准备。这是路海生平第一次和别人打架,他以前特别恐惧打架,特别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然而这一次,他突破心中的恐惧,也突破了自己的边界,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了,不再畏惧任何挑战。爸爸问他为什么要和别人打架,他低下头,没有说话。爸爸又问了两次,他依旧不言不语,随后爸爸走上前,给了他一个巴掌,这巴掌也将他的眼泪打了出来。妈妈上来劝阻,却被爸爸推倒在一边。随后,他抬起了头,把事情的经过给他们说了一遍。爸爸愣在了原地,而妈妈走上前,抱住了他。他推开了妈妈,独自跑向了原野。
下午放学后,妈妈把他叫到跟前,说要给他一个惊喜。随后,她从房间里取出一个盒子,变魔法般地从盒子中取出了一双球鞋,和他想象中的几乎一模一样的。看到球鞋后,他心里已经没有了什么感觉。为了不让妈妈难过,他假装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个礼物。随后,他洗了脚,穿上了球鞋,走了出家门,去找李人美。李人美说今天下午要带他们去野外探险。不知为何,穿上球鞋后,他感觉自己变得格外轻盈,身后仿佛长出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这是他小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春天。他渴望早日离开这个村庄,去镇子里读中学。与此同时,他对这里的一切又如此不舍。他开始写日记,把自己的点点滴滴都写进日记本。当写下那些文字后,他对自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他没有把这种喜悦讲给任何人听,也没有人愿意聆听他的心事。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在四百米的跑步项目上,他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体育比赛中拿到奖状。这一年,他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喉结突出了,声音也跟着变了。最重要的变化是,他有了喜欢的女生,又害怕靠近对方。和他的性格一样,他的身体也变得格外敏感。有一次洗完澡,他对着房间中的镜子,打量着自己的裸体。生平第一次,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陌生人。
周末,姐姐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回了家。她比路海大四岁,现在上初三,面临着即将而来的中考。这是她第二次参加中考,去年与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差了整整二十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是考不上,就要回家务农,或者去南方打工。这些话是爸爸当着全家人的面说的,也是他们之间的隐形契约。每次回到家,姐姐也整天抱着她的那些备考题库。他能感觉到姐姐的压力,但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帮她去分担。
午饭后,姐姐和他一起在院子里写作业。完成数学作业后,姐姐拿出了英文课本,开始默读后面的英文单词。他无心写作业了,于是看着姐姐的书,却不认识上面的字。姐姐看出了他的好奇,于是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单词,给他教读法,给他讲意思。随后,她又给他教了几句简单的英语句子。刚开始,他还不能适应英文的发音方式,但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诀窍。不知为何,他突然觉得自己进入了新世界的大门。等到明天,他要在学校把学的英语讲给同学听。姐姐看出了他得意的神情,笑道,等学好了英语,你就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了。他说,我都这么大了,连这个村子基本上都没出去过。姐姐说,所以咱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在大城市里生活。他对大城市没有什么概念,但还是点了点头。
写完作业后,姐姐和他一起出了村子,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了河边。姐姐说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在河岸边走走路,散散心,而河流会带走她的烦恼与忧愁。他沉默了片刻,随后问道,姐,你现在有什么烦恼呢。姐姐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和他坐在河岸边,看着眼前缓缓流动的河流。片刻后,姐姐突然说道,这次要是还考不上高中,我就去南方打工,以后供你上大学。对他而言,大学是如此遥远的存在,而他所在的这个村子里好像没有出过大学生。他没有说话,而是看着河流上空的云团,那些云团仿佛是在海洋中遨游的白鲸。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并不是平静地在梦中离开,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挣扎与呻唤。他们把爷爷独自关在那个黑房间,没有人理会他的痛苦与折磨。妈妈不允许路海靠近那个房间,说人在临死之前,旁边有黑白无常在等着收魂,最后他们要把魂魄交给阎王爷,人的这辈子才算圆满。对于妈妈的解释,路海心中有好几个疑问,但终究没有说出口。虽然看不见爷爷,但他能听见爷爷在痛苦挣扎中对他的召唤,毕竟路海是他最宠爱的孩子。然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路海并没有去守护他。有一天下午,奶奶向家人宣布道,他终于死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葬礼上,别人都在哭天抢地地表达悲痛,但路海却没有掉下半滴眼泪。姑姑骂他是白眼狼,说爷爷真是白疼了他。路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他的心空空荡荡,没有了任何风景。爷爷曾经说过,等人死了,会有白鹤来带走他。在爷爷死去的那个夜晚,路海在梦中真的看见了那只白鹤。他没有把这个梦告诉过其他人。
爷爷死去的第七天,爸爸帶着路海去后坡上的墓地前看爷爷。烧完纸后,他们给爷爷磕了三个头。之后,他从口袋中取出了纸,站在坟前,把写好的第一首诗念给爷爷听。这是他和爷爷之间的约定—他要把自己的第一首诗歌送给爷爷。念完之后,他把手中的纸点燃,扔进了风中。那个瞬间,他流下了眼泪。他突然想到,这个春天在此刻就结束了,而他也不再是一个孩子了。
第二手记
自从开始写新的小说后,我的心才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写作庇护了我,让我有了可以短暂栖居的场所。自从路海的名字浮现后,我又重新过上了双重生活。对此,我又兴奋又羞愧:兴奋的是,我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羞愧的是,这种意义的实现与我的家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路海到底是我的生活写照吗?不,不是的,路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不存在的精神幻影。与此同时,路海又是我的一个分身,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欲望图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每个作品都是作家的灵魂自传。作品的深层结构就是作家本人的精神结构,隐藏着他的内心隐秘。这并不是文学上的诡辩术,而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福楼拜曾经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这句看起来如此简单的自白却包含着小说创作中的最深层的秘密。
这又是一个夜晚,外面的天空像是一面黑色的镜子。自从祖父死后,我习惯了凝视天空中的虚空。我常常想起祖父讲给我的那些云烟往事—他很小的时候是地主家的孩子,因为风起云涌的社会动荡,他甚至坐过牢,后来成了贫农,成了新中国的主人;他曾经上过战场,杀过很多年龄与他相仿的年轻人,到了中老年,他常常在梦里看见那些无头的鬼魂;他曾经说过很多谎言,做了很多错事,然而当他想要忏悔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年轻的时候,他看过太多残酷的事情,到了晚年,他却逐渐地失去了记忆与视力。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是,我这辈子,白活了。说完这句话没多久,他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变成了风,变成了雨,变成了云,变成了世间的尘土。我常常想起祖父,想要把他的一生写成长篇小说。当我真正去写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故事是沉重的精神负荷,而我始终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不知为何,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想到那些死去的人,想到那些死亡的瞬间。也许,这是因为写作与死亡之间是一种密谋关系。或者说,写作是关于死亡的隐喻,而写作者是跨越生死之间的浮桥。
我只能在夜晚写作,而小说是我的白昼。此刻的手记则让我领悟到了夜晚的玄妙。我在研究他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探索我自己;我在书写我自己的时候,其实也让我对他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特别迷恋两部文学作品—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以及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如果说我还有文学上的理想,那么我所期待的就是可以写出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段时间,女儿总会在半夜哭醒好几次,我负责哄她睡觉,负责给她换尿布。生完这个孩子后,妻子像是换了一个人,以前的温柔变成了愤怒,以前的宁静转成了抱怨,而我明白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她原本就不打算要第二个孩子,但在我和我家人的劝说下,才有了这个女儿。我知道她得了产后抑郁症。我曾经暗示过可以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她立即否认了我的建议,冷笑道,要是你们男人生过孩子,就会明白我们女人的心思了。是的,我越来越不懂她了,但又要时时刻刻照顾她的情绪。半夜哄女儿睡觉时,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帮助我。
自从她怀孕后,自从她身体走样以后,我就不愿意靠近她,更不愿意触碰她。然而,我是一个成熟的伪装者,我会扮演好父亲与好丈夫的家庭角色。但是身体并不会撒谎,那种排斥是身体的第一反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宁愿待在公司里发呆,也不愿意回到气氛压抑的家。在这个家里,我像是被剪掉翅膀的飞鸟。
那段时间,白灵恰巧出现在了我的世界。或者说,她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是我恰巧得到了她的恩惠。白灵是我的高中同学,也是我的初恋。后来,我考上了本省的重点大学,而她则选择去了南方的大学攻读学位。硕士毕业后,我在这里的某家合资企业做软件工程方面的工作,她则继续攻读心理学博士,毕业后也来到了这座城市,在师大的心理学系任教。我们之间原本只有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后来和妻子争吵后,我把自己的心事一股脑儿通过微信发给了她。其实,我并没有期盼她的回复。半个多小时后,她给我发来了好几段话,对我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我明白,她更多的是把我看成有心理问题的病人,但我并不在乎她的看法。她是一个念旧情的人,只要我找她聊天,她肯定会认真回复,没有半点懈怠。慢慢地,我开始依赖她,主要是情感上的依赖。与那些狗血剧不同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在现实中碰过面,更没有过肉身上的接触。我们并没有跨越那条界线。不管如何,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出轨,但我不知道该向谁去忏悔。
女儿出生后,岳父岳母前来帮忙看孩子,这个原本只有两室一厅的房子显得更加逼仄。在他们面前,我更像是一个闯入者。其实,当我们一起相处的时候,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联结我们的或许就是这两个孩子。我们都是彼此的岛屿,只有沉默时才能体会到自我的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快乐成为我生活的主色调。记得在小时候,偶尔会有悲伤,但大多数都是快乐的蓝色时光。
我常常想起路海,想起他的少年时代。在春天结束后,我又似乎看到了他在夏日街道徘徊的场景。为了召唤出心中的恶龙,你首先要成为恶龙。
夏?篇
刚过完“五一”,这座小城便从春天一跃到了酷夏。放学的时候,路海喜欢在县城漫无目的地散步,偶尔也会去附近的商场转转,但几乎不买什么东西,因为口袋里的钱只够日常花销。他这样做是为了释放心中的压力,因为那块巨石压得他快喘不过气了。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他无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距离高考也就是四十多天了,他既兴奋又惶恐,希望早点结束,又希望不要太早。或许,这种焦灼便是情感上的凌迟状态。
要不是因为去年的失误,此刻的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去年估分结束后,他非常坚定地在第一志愿上只填写了北京某高校,后面的志愿根本没有填。班主任让他理性点,让他把所有的志愿填滿。他摇了摇头,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个时候,他的心已经飞到了北京。没过多久,高考成绩出来了,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为最后的成绩比他的估分要低了二十六分。成绩出来的那个晚上,他去小卖部买了瓶白酒,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喝酒。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喝白酒,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他的分数比一本线要高出四十多分,最终还是落了榜,成了别人眼中的失败者。那个暑假,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有脸面出门。母亲怕他走极端,每天都要找他好几次,陪他聊天,给他宽心。父亲则不同,每天就是板着脸,不怎么和他说话。那段时间,他的世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暑假好不容易熬过去了,他再一次返回高中,开始了复读生活。 复读生活要比想象中艰难很多,特别是对于像他这样的高分复读生。以前那些远不如他的人,如今都去了大学,而他则像是水中的浮萍,命运不知所终。以前,他坚信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命运就是自己书写的篇章。如今,这种信念早已经土崩瓦解,而自己的心灵已是废墟。每一天晚上,他都要给自己做很多的心理建设。对于高分复读生,其实进步空间十分有限,有的人甚至复读后的成绩还不如之前好。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他以更加严苛的方式来要求自己。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对于复读生而言,最尴尬的就是碰到以前的同学,特别是关系还不错的同学。有一次晚自习的课间,他在教室里复习功课,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他的名字。他抬起了头,看着外面的温柔夜色,瞥见了那个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人。他犹豫了片刻,还是离开了座位,走出了教室,和她一起走向了操场。去年,白雪和他还是同桌,他经常给她讲解数学题,帮她理顺历史与地理的知识框架。他牵过她的手,亲过她的脸,他们也相约考同一座城市的大学。高考那次,他俩的成绩一模一样,而那是他考得最差的一次,也是她考得最好的一次。后来,她如愿以偿,去了北京某所大学读法语专业。她给他写过三封信,但他从来没有给他回过信,因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从何处说起。此时此刻,她重新站在了他的身边,而他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卑微与可笑。像以前一样,他们绕着操场散步聊天,但更多时候都是她在说话,而他只是在聆听。在分开之前,她说,我现在有新男朋友了,和我是一個大学的。沉默片刻后,他说,我把你送到校门口吧。
送走白雪后,他又回到了教室,盯着眼前的课本,但他的魂已经飘向了远方。不知从何时起,他特别喜欢凝视外面的黑夜。不知过了多久,他再一次离开了教室,去了学校超市旁的电话亭。随后,他拨通了姐姐的电话,把自己的心事讲给她。姐姐一如既往地耐心聆听,随后说了些鼓励的话。挂断电话后,他获得了一丝丝的平静。多年前,姐姐第二次中考再次落榜。她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遵守了誓言,回到了家,帮父母干农活。后来,姐姐跟着表姐去了南方的造鞋厂打工,每个月会给父亲的银行卡上打固定额度的钱。姐姐和他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好,虽然她自己没有上学,但一直鼓励他好好读书,鼓励他继续考好大学,找到安稳的工作。虽然很少回家,但姐姐几乎每个月都会给他写信,每逢换季的时候,还会给他寄来衣物。姐姐所在工厂距离大海很近,而他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海。每次读姐姐写来的信,他好像可以在字里行间听见海洋的叹息声。也许,他未来可以去海边的城市生活。
如今已是夏天,而他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等待着最终的审判。去年的这个时候,他的体重只有六十公斤,而今年则逼近八十公斤。他能感觉到身体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但还是无法阻止自己不断地堕落—几乎每晚,他都要吃那些油炸的夜宵,还会配上一瓶啤酒。几乎每晚,他都要熬夜,基本上都是凌晨一两点睡觉。他眼看着自己的身体与意志同时走向毁灭,但又束手无策,只能做自己的旁观者。有好几个夜晚,他都梦见自己沉重的肉身忽然变得轻盈,梦见自己飞到了一座岛屿上,梦见自己与岛屿上的原住民成了很好的朋友,梦见自己不再返回陆地。
他把这个梦告诉了自己的室友晓涛。晓涛说,这个梦说明你想逃避,又无处可逃。他点了点头,与晓涛喝完剩下的啤酒。晓涛是他补习班的同学,去年也是同班同学,之前高考比二本线低了十分,自己又不想去读专科院校,于是选择了复读。晓涛的高考目标特别明确,那就是“保二拼一”,也就是至少考上二本院校,再拼一拼,争取考上一本院校。去年,他和晓涛都住在学校的宿舍,今年他们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的幸福寨同租了一间房子。刚开始,他们的共同话题就是备考和高考。后来随着彼此的熟悉,他们有了更多的话题。原来晓涛有个孪生哥哥,九岁的时候溺水而亡,晓涛经常会梦见自己的哥哥,梦见他并没有死,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哥哥的替身。路海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他也常常梦见自己的祖父,梦见他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老师们基本上也没有了什么心力,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讲那些知识点,而学生们的反馈也各不相同:有的已经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有的还在分秒必争地奔跑。大多数情况下,路海属于前者,因为他已经厌倦了那些千篇一律的试题。他又不敢完全撒手不管,因为自己已经没有了别的退路。他觉得自己就是被关进笼子的囚鸟,因为适应了囚禁生活,而忘记了如何去飞翔。黑板上的倒计时每减去一天,他能感到刀子向自己的胸口扎得更深一寸。他的肉身与意志都像是吹胀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在高考当天崩溃。
在距离高考还有十五天的时候,学校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震惊的事情。那天上午,路海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间听到一声闷响,紧接着便是几个女生的尖叫声。路海跟着同学们一起走出了教室,看见空地上躺着一个女生,头部流出了血。周围是学生们的喧嚷,老师们从不同的方向走了出来,把各自的学生赶回了教室。很快,学校又像往日那样恢复了平静,而路海在这可怖的寂静中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后来,他才得知,跳楼的女孩是高三重点班的学生,平时成绩优异,看起来也平静温和,没有人知道她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崩溃,才选择了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情就像是一颗种子,他不知道以后会开出怎样的果实。虽然他不认识她,但他觉得她是属于自己的亲密伙伴。
临高考还有最后五天的时候,学校放了假,并且一再提醒他们放假这几天要好好休息,同时也不能完全自我松懈。路海把很多东西都带回了家,等待着最后时刻的降临。回去的那天,父亲专程去镇上买了两条鱼,母亲则做了他最爱的麻辣鱼。为了不给他压力,父母都不提高考的事情,这反而加大了他无形中的压力。更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天夜里,他全身滚烫,嗓子沙哑,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父亲开着面包车,把他拉到镇子上的医院看病。检查之后,医生说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发了高烧,打上两针,挂上药水,要不了三天就好了。父亲请求医生尽快治好他的病,因为他即将要参加高考,即将面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父亲哀求的神情。不知为何,他冷冰冰的心居然有了些许温度。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回想着学过的知识点,然而头脑一片混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甚至连最简单的历史脉络线都记不起来了。也许,这场高烧烧坏了他的脑子,到时候,他连一道题也不会去做,迎接他的将是最残酷的命运。他越想越害怕,害怕自己会掉入生活的泥淖,害怕自己逃不出命运的险境。两天后,他痊愈回家,却看不进去一页书。他放弃了与命运的搏斗,接受了其所馈赠的一切。在去学校的前一天,他去了后坡,带着纸钱与白酒。他坐在祖父的坟前,把自己的痛苦心事全部講给祖父听。说完后,他站在坟前,看着眼前的风景渐渐失去了色彩。
高考的前一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越是想要入睡,越是睡不着,身体格外疲惫,头脑却异常清醒。他躺在夜色里,凝视着眼前的黑暗,头脑中闪现出过往的种种画面。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了黑暗中传来晓涛的酣睡声,其中还伴有含混不清的梦话。他不想打扰晓涛的梦,从桌子上取出MP3,戴上耳机,静听肖邦的夜曲。MP3是姐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姐姐曾经承诺如果他考上大学,会送他一台笔记本电脑。音乐将他带向了另外一个地方,一个靠近海的地方。姐姐和他坐上了白色轮船,他们要一起去看岛上的白色灯塔。
接下来的两天考试,就像是梦,不是噩梦,也不是美梦,就是没有任何情感属性的梦。他和其他所有考生一样,在梦中完成了中学的最后一场仪式。考卷上的那些试题基本上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他之前所担心害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四场考试,就像四场刑讯。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他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感觉自己的肉身格外轻盈,有种可以飞翔的幻觉。
当天晚上,他和晓涛一起吃了大排档,共同庆祝苦难的结束。随后,他们一起去了附近的网吧。晓涛教他打游戏,他则帮晓涛申请开通了博客。对他而言,上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特别是在网吧,每分每秒都要换算成钱,但今晚是特例,值得用整晚的时间来庆贺。玩了一会儿游戏,写了一篇博文,又给MP3上下载了五十多首歌。随后,他又看了部美国电影。已经凌晨两点多了,他有了困意,却没有睡觉的念头。他起身,看了看四周,有将近一半的人趴在桌子上或者靠着背椅睡觉,剩下的人依旧盯着眼前的屏幕,油腻的脸上闪出绿荧荧的光。旁边的晓涛也睡着了,于是他打开了晓涛刚才分享的色情视频,戴上耳机,进入了另外一个欲望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天,又是重复去年的事情—估分、查资料、报考志愿。今年,他格外谨慎,估计的分数和去年基本一致,于是他压低了二十分,然后再去填报志愿。北京的那所高校他想都没敢想,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随后的志愿也都填得满满当当,每个空都没有错过。他的心态完全变了,只要能进大学的门,只要能逃离这个县城,他就已经知足了。这段复读生涯是他的地狱时光。他把自己填报的志愿告诉了以前的班主任,想要征求他的意见。班主任说,路海,你终于成熟了。
他和晓涛在搬离出租屋前,把房子里的书本全部处理了。他只保留了自己的黑色日记本。整个复读生活,他只写了两篇日记。他和晓涛相约,等考上大学后,他们再找机会相聚。分开后,他们便各自回了家。在坐上返家的大巴后,他看着不断倒退的夏日风景,眼里已经盈满了泪花。
回到家后,他把自己的报考情况告诉了父母,剩下的日子就是等待。祖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她说自己每一天都在为他祈祷。虽然路海不是教徒,但每一天,他也为自己祈祷。为了不让这段日子白白浪费,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充实的规划—每天他要锻炼两个小时,减去身上的赘肉,保持良好的体态;每天阅读文学名著,做好笔记;每天要写日记,记住这段特殊的日子。接下来的时间,他也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行事。他感觉命运又再一次落在自己手中,像鸟儿一样被他握住。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又再次感到命运的捉弄—原来是自己又低估了分数,他比重点线要高出整整八十分,比去年高出了三十多分,在全县的文科生中排名第二。很显然,他的志愿又报低了,他考北京那所大学完全没有问题。然而,在经历最初的苦涩后,他还是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随后,他给姐姐发短信,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姐姐。过了片刻后,姐姐回过来电话,为他感到骄傲和高兴,并且承诺会把笔记本电脑寄给他。寒暄了片刻后,姐姐说道,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喜欢的人了,他对我也很好,以后我们会结婚的。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内心既欢喜又惆怅,但还是说了好听的话哄姐姐开心。
等心情平复后,他给晓涛打了电话。还没等他说话,晓涛便道,哎,今年只差了三分,看来只能上专科了。他原本想要说些安慰的话,又觉得太过残忍,于是什么也没有说。两个人沉默了片刻。晓涛也没有问他的成绩,两个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挂断了电话。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父亲在家设宴,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庆贺。虽然他不喜欢这样的形式,但还是撑起了笑脸,给每个长辈倒酒致谢。他自己也喝了点白酒。姑父问他上大学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想要一直读下去,一直读到博士。父亲笑道,只要你愿意读,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供出去啊。姑父说,你以后就是咱们村的第一个博士,以后当大官了可不要忘记我们这些穷亲戚啊。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又敬了姑父三杯酒。
当天黄昏,天色骤变,团团的黑云仿佛要吞噬整个村庄。随后,他看到了远处的电光,又听到了雷鸣声。母亲喊他一起出去,把院子里晾晒的衣服全部抱回了房间。之后,豆粒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中间还夹杂着冰雹。他站在窗口,注视着眼前的风雨云电,心中也是汹涌的波涛,有恐慌,也有期盼。
暴风雨过后,这里已经是黑夜。这个世界已经凉了下来,而夏日也画上最后的休止符。他躺在黑夜中,想象着那个位于海洋中央的岛屿。
第三手记
在写小说的时候,我常常会梦到小说中的场景。有时候是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有时候则是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甚至有时候,我会梦见自己修改小说中的场景。在现代艺术中,存在着元小说与元电影的说法,那么,我所做的梦就是关于梦的元梦。
其实,写作就是做梦的一种方式。我的很多灵感就是源于梦境。我想,所有的艺术都是与梦有关。我以前构想一部科幻小说,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研究出一种称之为“梦”的仪器,这种仪器的重要功能就是读梦与毁梦。在将来,除了少数拥有特权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不会做梦,也因此就不会有艺术和哲学,不会有思想和情感,甚至连语言的存在都没有必要,甚至连存在本身都是精神负荷。当然,这只是小说的最初构想,我还没有做好写科幻题材的准备。这种构想本身,就是梦的一种。 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或者说我能回想起的最早的梦,是与天上的云有关。我梦见了有个梯子通向了天上的云,而我沿着梯子爬到了云的上面。随后,梯子消失了,我坐在云上,看着眼下的世界,有种找到家的感觉。然而,没有过多久,我便厌倦了云上的日子。于是,我从云上跳了下去,而云变成了我的翅膀。在落地的瞬间,我便从梦里醒了过来,心里空空荡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这个梦,但我并没有探究其中的深层内涵。有時候,梦境比现实还要接近真实。我常常在想,也许我此刻的现实或许就是一场梦,甚至不是自己的梦,而是更高存在的梦:我,不过是他人的梦罢了。
这也许解释了我迷恋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因。特别是他在生前拒绝出版的《红书》,更是我的床头书。在这本与梦境、恶魔与灵魂有关的书中,我懂得了曾经的自己,认清了当下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荣格的著作提醒我,梦是有形态的、有动因的、有意义的存在。在他的启发下,我会把自己所做的梦记录在日记本。这些梦就是生活标本,被我安放到了个人的梦境博物馆。
后来,我发现那些我所推崇的文艺作品其实都与梦境有关。比如,但丁的《神曲》其实就是关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的梦,这部作品就是将各种各样的梦分门别类,最后唱出的是关于中世纪的挽歌。再比如《堂吉诃德》,其实就是塞万提斯关于骑士精神的一场冒险之旅,这种旅行本身就是梦,后来梦醒了,骑士精神也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再比如卡夫卡的小说,特别《城堡》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其实就是关于现代性悖论的噩梦—城堡就在眼前,而你终将无法抵达。除了这些国外作品以外,我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红楼梦》,便是“梦”这个主题的最佳注释。
我希望自己所写的作品具有梦的特质。虽然第一本小说集是失败之作,但从本质上讲,这些故事都源于梦,有的是我的梦,有的是他人的梦。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梦,也由此更好地理解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许是因为夜晚写作的缘故,我有时候会陷入意识的迷宫,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的区别。比如最近这段日子,我有时候会分不清小说中的路海与现实中的我,哪一个才是更加真实的存在。不过可以确信的是,路海的那些梦境,我曾经也有过抵达,并不是以梦的方式,而是以文学的方式:文学本身就是关于梦的隐形备忘录。
我常常梦见自己的死亡。在梦中,我观看着自己的死亡,想象着死亡后的精神现象。这种梦可能源于自己关于存在的焦灼,也可能源于对死亡本身的好奇。在梦里,最多的死亡方式就是自己突然失去了翅膀,开始从梦中坠落,一直坠落到深渊的最深处。我梦到自己粉身碎骨。记得有天晚上,儿子突然从梦中哭醒过来,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抹着眼泪说道,我梦见你和妈妈都死了。我问他是什么梦。他说,你们死了,就没有人要我们了。妻子抱着儿子,说道,那是梦,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儿子又问道,那你们会死吗?妻子沉默了片刻后说道,每个人都会死,不过那是很远很远的事情了。说完后,她哄着儿子继续睡觉。而我呢,也突然明白这种关于死亡的意识,将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主题,而活着本身不过是这个主题的变奏曲。
为了更好地了解存在于时间,我不得不去写作,因为这是一种内心对于巨人的召唤。平时在公司的时候,我扮演的是社会人的角色,戴着大家都认可的职场面具。当写作时,我便可以卸下面具,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如果面具戴得太久,我的脸就会变成面具—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谣言,而是我不得不接受的生活真相。当写作时,我不能对自己撒谎,你必须说出我所知道的真相。就像做梦,一切可能会变形,会重组,会夸张,但一切都是我欲望的最真实写照。因此,文学与梦看起来是两条抵达之路,本质上又是同一条通往真相的路。
当写完路海的那些梦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梦见了路海的那些梦,也就是说,我把自己写的梦装进了自己的梦境。也许,这是一种文学上的奇迹,也是梦的奇迹。正因为做梦,我们才要写作。我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过任何人。
秋?篇
和预料中一样,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继续待在文学院,只不过是从学生的身份转换为教师的身份。对于这个工作,他感到庆幸,因为本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顶尖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有的专业甚至有海外留学的资历。像他这样的文科博士,能在省城的二本院校找个职位已经是幸运的事情了,更别说留在像本校这样的重点大学。这一切多亏了导师的安排,毕竟他是文学院的院长,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路海又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协助他完成了好几个重要的社科项目。当然,也与自己的努力有关,在读研究生阶段,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同年级同专业最多的学生,他的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博二的时候,他就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整个研究生阶段,他总共翻译并出版了五部作品,其中一部是学术专著,一部是随笔集,剩下的均为英美长篇小说。对他而言,留在文学院工作,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拿到正式教职后,他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姐姐。姐姐显然比他更高兴,激动地说,你是咱村的第一个教授,也是姐最大的骄傲,今晚来我家庆祝吧,我让你姐夫给咱们做大餐。他原本想推掉这个邀请,又不想伤姐姐的心,于是便接受了她的邀请。挂断电话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后挣钱了要好好报答姐姐。这些年要不是因为姐姐在背后默默地资助与支持,别说是博士,就连大学能否正常毕业他都不敢确定。在他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姐姐辞掉了南方工厂的工作,回到了老家生孩子。等孩子半岁后,她和姐夫来到了长安城,在远房亲戚的介绍下,开始了在城中村贩菜卖菜的生涯。他和姐姐的空间距离更近了,心也更近了。他时不时会去看姐姐,有时候也会在他们的廉租房住上几天。这么多年过去了,姐姐眼神中的光并没有完全消散,她依旧很喜欢在业余时间捧起书来阅读。每次去看姐姐,他都会带上一些旧书,有时候是诗歌和散文,更多的时候是小说。姐姐会在闲暇时间读这些书,偶尔还会与他讨论书中的内容。他偶尔也会想,要是当年姐姐考上了高中,也考上了大学,如今或许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他的臆想,因为姐姐看起来至少比他过得更快乐、更自在。 下午,他去了姐姐的家,这次带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之前,姐姐说喜欢她的《生死场》,说在那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姐姐和姐夫还没有收摊回来,他和外甥一起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他们都说外甥像舅舅,他也确实在孩子的神情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只不过那个时候他没有这么多零食,没有这么多的衣服。外甥看起来有点孤僻,可能是因为小学之前一直都是跟他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如今还没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看完动画片后,他关掉了电视,说道,舅舅,听我妈说你是博士,你能不能给我补一会课。这个要求让路海有点意外,他点点头,说道,乐乐这么爱学习,真好。外甥取出了书本和圆珠笔,说,以后,我也要做博士,不要卖菜。他看着外甥的眼神,一时不知道如何来回应他的话。
下午四点半左右,姐姐和姐夫从菜市场赶了回来。看到他之后,姐姐放下手中装菜的塑料袋,上来拥抱了他。这是姐姐第二次拥抱他,上次是他被保送到本校研究生的时候。姐姐说,这个事情你给爸也说了吧。他摇了摇头说,说不说也没啥意思,还不如不说呢。见此情境,姐夫说,路海,你以后飞黄腾达了,可不能忘记我们啊。路海苦笑道,就是个大学老师而已,又不是什么官。随后,姐夫拉他一起去阳台上抽烟。抽完后,姐夫说,你哥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苦,你以后要多留意你外甥的学习啊,你就是他的偶像。路海点了点头,忽然看见了天边有一群鸽子呼啸而过。
吃完晚饭后,他陪姐姐出门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走了还没一圈,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看了看姐姐的神色,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于是,他把自己留校的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说,这是好事,等你有空了,也该回家转转了。路海沉默了片刻,听到了父亲的叹息声,随后也便挂断了电话。
自从上了研究生之后,除了每年的春节,路海就不怎么回那个称之为家的地方了,也不怎么联系那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了。在他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从小姨那里突然得知母亲患上了乳腺癌,而且是晚期。与此同时,小姨还告诉了他另外一件爆炸性的新闻,那就是他的父亲已经和镇子上的某个寡妇勾搭上了,有将近一个月没有踏过家门了。小姨补充道,你妈不让我跟你说这些,说怕影响你的学业,但你是她的儿子,我不给你说给谁说呢。接完小姨电话的那个上午,他便请了五天的事假,坐着当天下午的大巴返回了家。再次看见母亲的时候,她像是换了一个人,只剩下了一具空皮囊,眼神中的光全部消失了。看见路海后,母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流眼泪。其实,已经没有了眼泪,或者说只剩下了眼泪的阴影。他原本打算去镇子上找父亲,但被母亲拦了下来。她说,你找回了他的人,找不回他的心啊。那几天,他一直陪在母亲的身边,听她说过去的事情,更多的時候则是沉默。后来,母亲说她会好起来的,让他回学校赶紧上课,不敢耽搁了学业。在返回学校的第七天,他收到了小姨的电话,母亲走了,临终前没有留下半句话。
葬礼上,路海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但没有和他说一句话。他们把母亲埋在了后坡的公坟里,没有墓碑,也没有松柏。葬礼后的第二天,路海便离开了这个家,每逢暑假寒假,要么是在姐姐家,要么在宿舍,要么在外面兼职工作。母亲死后的第二年,父亲把镇子上的那个寡妇娶回了家,而且在村子里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后来听姐姐说,他们把母亲生前留下的东西要么送人,要么卖掉。除了门口那棵树,家里已经没有了母亲的印记,而路海知道自己也已经没有了回家的理由。从此,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勉励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如此才有更多的人生选择。因为父亲的缘故,他从此也厌恶起了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自此之后,他几乎不在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过往。
苦夏过去了,此刻的城市已经被荫翳的氛围所笼罩。这是他最喜欢的季节。以前他最喜欢春季,如今他更能体会到秋日里那种繁华过后的衰败之美。他从博士楼搬到了教师公寓。他把新买的绿植放在阳台,随后站在窗前,凝视着不远处的南山。虽然学校就在山脚下,但他很久没有强烈地觉悟到山的存在。随后,他泡了杯咖啡,打开了蓝牙音箱与笔记本电脑,开始为自己的第一堂课备课。黄昏的时候,风把山里的清新气息吹进了房间。他听着巴赫的《赋格的艺术》,突然间想起了安心,想起了曾经与她一起去看海的日子,想起了曾经与她泡图书馆的日子,想起了很多曾经共同经历的明媚时光。他已经有五年多没有联系过她了,但他一直保留着她的联系方式。
犹豫了片刻后,他给安心发了一条问候的短信。原本他并没有指望能够得到回复,毕竟当年是他先辜负了她。要是当时他多花点时间陪她,哪怕只是见见面散散步,他们也不会越走越远,以至于后来成了陌生人。半个小时后,他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我以为我们到死也不会联系了。他说,你也知道,我不是一个主动的人。她在电话那头苦笑了两声,他紧绷的心弦也松弛了三分。随后,她大概讲述了自己这几年的变化—硕士毕业后,她通过层层考试,去了省上的一家出版社做编辑,之后在家人的资助下,在西郊首付了一套房子,如今过着还算是比较安稳的生活。他们沉默了半会,之后路海问道,那你还没有结婚吗?她讥笑道,和你谈恋爱,已经消耗掉了我所有的精力,太磨人了,哪有什么心情再去恋爱呢?他悬着的心也落在了地面,说道,那时候太年轻,不懂得去爱。随后,他把自己这几年的情况也简单地告诉了她。沉默了片刻后,他问她这周末是否有空,他想约她出来吃饭。
之后,他们见了三次面,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然后,他把她送到小区门口。他们几乎不谈论过去,更不会涉及过往的恋情,就像舞池中比赛的双人花样滑冰选手,全力配合彼此,没有丝毫的懈怠。第四次约会,他们去了南门外的一家酒吧,听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喝了一些鸡尾酒。结束时已经是午夜时分,他叫了一辆车,把她送到了她家楼下,而她拉着他的手,让他陪她一起过夜。随后,像很多文艺电影的俗套剧情那样,他们再一次占有了彼此的肉身与魂灵。第二天清晨,他抱着她,而她却在他的怀中哭出了声。他问她为什么难过,她说,这一切就像是梦,这不是什么矫情,在你之后,我没法爱上别人了。他原本想说类似的话给她听,但他什么也没有说,而是转过身,亲吻了她的脸。 他们开始了真正的交往。与上一次不同的是,他们的心智已经成熟,不会再为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争执。有时候她会来他的公寓同住,有时候则会让他去她那里过夜。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各自生活,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自从她走入他的生活后,慢慢地发现自己是可以去爱另一个人的。以前,他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自我的完成,无心顾及他人的感受。如今他却发现没有人是孤岛,只有与他人建立了真正的亲密关系,那所谓的孤独只不过是个人营造的谎言。随着交往的深入,他发现自己可以和她分享一切事情,无论是文学、哲学,抑或是情感、家庭,甚至是历史政治,她都可以和他进行多种层次的交流。有时候,她的观点甚至超出了他的认知边界。他喜欢这种灵性上的交流,也有种被理解与被需要的温暖。后来,他把关于父亲、母亲以及那个家的情况都统统告诉了她。她上前抱住了他,说道,别害怕,以后我会给你一个更好的家。不知为何,听到这句话后,他抱着她痛哭流涕,好像要把这么多年的委屈郁闷统统释放出来。在母亲死后,他以为自己已经不会流泪了,原来并不是如此,他依旧拥有着悲伤的能力。
学院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适简单,相反,却是相当地迂回复杂。在所有的劳作中,日常教学反而明净有趣,与学生们的互动也开拓了更多的学术思路。教学以外,在导师的安排下,他还承担了学院的部分行政工作。说白了,就是为教授们服务,就是为学院打杂工。更直白地说,他就是导师的秘书罢了,要对导师的事情百倍操心,毕竟他能留校,多半是导师的功劳。后来,他才发现学院中的人际关系比想象中要复杂太多,他们看起来一片祥和,其实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圈。毕竟学院里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那些课题与项目,每个团队都想争取到最好的资源,而摩擦与矛盾也在所难免。他谨记导师的教诲,尽量不参加各种饭局酒局,不做两面人,只说别人的优点与好话。不管是有意无意,这里的每一个人他都不能得罪。每次从办公室回来,他都仿佛从囚笼中飞了出来,终于可以自由畅快地呼吸。
不过,他还是把学院里遇到的困惑选择性地讲给安心听,而安心也会把出版社工作中的糟心事和他分享。把这些事情说出来以后,即使得不到对方实质性的帮助,也有种短暂摆脱心灵负荷的愉悦。不像以前,有什么苦涩只能一个人品味,到后来甚至尝不到了生活的甜。自从她进入他的世界后,他觉得自己对于世界的味觉也变得更细腻了。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他常常有种回到家的错觉。
在深秋的周末,在万物即将凋谢的时节,他和安心一起去爬不远处的南山。虽然在山脚下生活学习了这么多年,但这是他第一次亲密地触碰这座沉默的大山。以前,这座山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象征与隐喻,而在此时此刻,这座山成为可以触摸的真实存在。就像爱情一样,此刻不再是幻觉,不再是梦境,而是可以触摸到的手,可以亲吻到的唇。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爬到了群山之巅。站在最高处,他们眼下的世界呈现出了梦的特质。他和她对着群山,喊着彼此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在群山之间逍遥回荡,彼此呼应。之后,他从衣兜里取出了精心準备的戒指,单腿跪在地上,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随后,他看到了她眼中的风暴,犹疑之后变成了泪水。她点了点头,说,这句话我等了很久了。随后,他帮她戴上了戒指,在明媚秋光中深吻了她。唯有群山见证了他们的爱。
当天晚上,他给姐姐打了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欣喜之余,姐姐约他们下周一起去海洋馆游玩,之后一起吃晚餐来庆贺。他答应了姐姐的邀约。挂断电话后,他坐在沙发上,凝视着外面的夜空,突然间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他拿起手机,拨通父亲的电话,打算把这个消息亲自告诉他。然而,接电话的不是父亲,而是那个女人。听到她的声音后,他挂断了电话,随后关了手机。
之后,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对着外面的夜色,注目了很久。随后,他很快写了一首诗歌。自从上研究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写自己想要写的作品。
第四手记
任何小说都是作者本人某种形式的自传—小说不可能脱离作者自身的经验而存在。这种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即使是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也是作者自身经验的产物。在《复活》中,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忏悔之旅;在《达洛维夫人》中,我们看到了伍尔夫平静生活下的波涛暗涌;在《苦炼》中,我们跟随着尤瑟纳尔的脚步开始了漫长的精神跋涉;在《所罗门之歌》里,莫里森领着我们重返记忆的故乡……这将是一份无尽的文学清单。当我在书架前巡礼时,这些书带领我逃离了此时此刻的灰暗生活,带领我进入各式各样的文学空间。每一本打开的书,就是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对于书的痴迷,也许源于童年时期的精神世界的匮乏。在上小学四年级之前,除了课本之外,我没有读过其他任何课外书,更别提文学作品了。那时候,村子外的森林、河流与荒野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通道。也许你们不相信,我那时候能够听懂风的歌唱,能看懂河流的奥秘,甚至可以与动物们进行简单交流。有一天,母亲从县城回来,她那天心情不错,顺带着给我买了五本书,而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五本书—《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集》《快乐王子》《昆虫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每当遇见生字,我就会在新华字典上查,然后标注在书上,遇到不会的句子,便会向母亲请教。就这样,我在阅读的路上艰难跋涉,同时又充满了各种发现的乐趣。那是母亲唯一一次给我买书,而那些被我翻了无数遍的书成了我梦中渡海的白船。直到如今,我都能清楚地记得那五本书中的绝大部分细节。在书籍匮乏的童年,这几本书带我短暂地离开了这个村子,带我领略了理想王国的风采。
读完这五本书后,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写故事了。于是,我特意去小卖部买了最好的笔记本,把自己构思的故事写在上面。遇到不会的字,我会求助于身边的《新华字典》。那时刚好是暑假,我没有心情和伙伴们外出游玩,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想要写出一本惊世之作。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写完了生平的第一个故事—四个少年在森林中的冒险故事。写完后,我把这个故事拿给祖父去看。看完后,他说,写得好,以后可以当作家了。当时,我对作家这个称谓并没有太多的认知,但知道这是祖父对我的表扬。于是,带着这份自信,我把这个故事拿给了母亲。母亲读完后,脸色有点阴沉,低声道,我以为你在家学习呢,没想到你写这些玩意,纯粹是浪费时间。说完后,母亲把笔记本扔到了床上,又补充道,以后要是让我再看见你写这些东西,我就把本子撕了,你也就别去念书了,回家种地。说完后,母亲离开了房间,我站在了原地,眼泪流了出来,又不敢发出声。我小时候,如果没有达成母亲的心愿,她就用这种方式来恐吓我。自此之后,在上大学以前,除了作文以外,我再也没有写过其他的故事。然而,我一直都铭记着自己的第一个故事。多少年以后,我把这个故事又重新写了一遍。之后,作为临睡前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是我的第三个读者。儿子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我并没有告诉他写故事的人就是我。 如今回想起来,我所写过的故事其实都是我某种形式的自传。虽然那些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职业都可能与我不同,但是他们的心境、他们的人生际遇、他们的情感困惑都是我为自己,也为读者设置的存在难题。在存在这个哲学命题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找出终极答案。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小说,特别是现代小说的缘故。借用海德格尔的概念,作为“世界中的存在”,现代小说必须以存在的方式对于这个存在命题进行存在式的回答。我即他人,他人即我,这并不是文学的诡辩,而是文学的存在。
我常常想起多年前的很多个下午,我厌倦了本专业枯燥无味的书籍,于是转向了图书馆的文学阅览室。我站在书架前,一本接着一本看,有时候只看封面,有时候会看作者简介与内容简介,有时候则会从中间取出一本,顺着第一页一直读了下去,仿佛是坐上了开往灯塔的白色轮船,直到抵达终点。就这样,文学阅览室成为我流连忘返的人间天堂,我在那里度过了大学时代最甜蜜的时光。曾经有很长时间,我都犹豫要不要报考本校文学类的研究生,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专业老师。老师说,你现在的专业多好的,放弃了太可惜,文学可以当成兴趣爱好。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后,也顺利地成为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然而,我内心一直有缺憾。要是当初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也许人生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找了一份在别人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我几乎不能适应那样高强度的工作,经常有逃离的冲动,但是我无处可逃,只能逃到自己的幻想世界。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我拖着疲惫的肉身,打开电子文档,开始写自己的第一个故事。不知为何,写作的时候,肉身沉重,而灵魂轻盈,我能体会到在冰与火之间煎熬并重生的快乐。写完第一个故事用了两周的时间,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地写了其他两个故事。写完后,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这三篇小说发给了一个在杂志社工作的编辑朋友。三个星期后,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留用了其中的两个小说,再配上一篇评论,刚好上他们杂志的一个青年作家栏目。说完后,朋友说,你要继续写下去,我们主编很欣赏你的作品。两个月后,我的作品发表在了这家省级文学刊物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小说。至今,我都记得当时的喜悦。之后,我用稿费买了五十本杂志,把杂志寄给了自己老师、家人和朋友。然而,我并没有把这个消息与公司里的任何人分享。自此之后,我开始过上了一种双重生活。在分裂的镜像中,我看到了更加完整的自己。
既然作品是作者的某种形式的自传,那么,作品中的人物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形式的化身—所有的人物共同构成了人物灵魂的星辰图。当写他人的时候,其实,我就是在开拓自己的生活疆域。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是理解自我的镜子—我是他人,他人也是我。或许,这便是写作最迷人的地方。
冬?篇
今天是周六,多云,温度是零下三摄氏度到五摄氏度,无风。这是他每天起床后最先了解的消息。之后,他打开音响,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洗漱,吃早餐,然后打开电脑,浏览一下新闻以及电子邮箱。今天是本月最后一个周六,是陪伴儿子咚咚的日子。他要赶在十点之前到达紫薇小区的门口。
八点三十五分,他从家里出发,搭公交坐上六站路到地铁口,之后搭地铁二号线,然后转三号线在桃花潭站下,随后走十五分钟的路,最终来到了紫薇小区的东门口。时间是九点四十五分。十分钟后,安心带着咚咚走出了小区,站在门口张望。他摇了摇手,他们看见了他。咚咚背着书包,脸上挂着微笑,向他走了过来,而安心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见他拉着咚咚的手之后,安心转过了身,又走进了小区。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和他说上一句话。自从离婚后,她基本上就没有和他说过话。他知道他曾经伤透了她的心,而她还没有原谅他,或者说她心中的他已经死掉了。
每个月他与儿子只能相处一天,这是他和安心之间的约定。因此,他特别珍惜与儿子相处的分分秒秒。今天,他带儿子去了附近的游乐园,午饭一起吃了儿子喜欢的意大利面。下午,他们一起去了曲江书店,他给儿子选了几本童书,也给自己买了两本心理学著作。之后,他们又去了附近的商场,他给儿子买了一身衣服以及乐高积木。他们在商场五楼的快餐店一起吃了份比萨。随后,他们又在商场四楼的万达影院看了一场儿童电影。从影院出来后,他在乘车软件上叫了一辆快车,之后便一起回了家。到家之后,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他原本打算像以前一样,和儿子一起洗个热水澡,但儿子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单独洗澡了。洗完澡后,他们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花纹。之后,他拿着书,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他关掉了灯,黑暗随即包围了他们。
片刻后,儿子打破了沉默,说道,爸爸,我想和你一起过,我不想回那个家了。他有点吃惊地问道,是不是那个叔叔对你不好呢?儿子说,也不是,他们对我都好,只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他立即明白了儿子的处境,于是拉着他的手,说道,你是爸爸妈妈最宝贝的孩子,没有人能替代你。也许,儿子明白了他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便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而是给他讲了自己在学校的种种经历。突然间,儿子又转了话题,说道,爸爸,我觉得你应该再结婚,应该有個家庭,就像妈妈一样。他想了想,说道,爸爸一个人生活惯了。儿子说,爸爸,你这样太孤独了。他说,儿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儿子没有再说话,而他也有点后悔给儿子灌输这样的观念。当天夜里,他梦见了祖父,梦见祖父带他去县城看大戏的情景,梦见戏台突然间消失了,而他也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他把儿子准时送到了紫薇小区门口。看到安心带着儿子返回小区的背影,他才转过身,沿着原路走向了地铁口。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他抬起头来,看不到任何下雪的征兆。现在是寒假阶段,他已经完成了手头一篇论文,也改完了学生们的期末作业和考卷。剩下的时间全部都归自己,他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事情。明年就四十岁了,他还是无法接受时间的残忍。他已经是大学的副教授,是硕士生导师,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文章,同时还有自己的三部著作和五本译著,也是很多学术会议的嘉宾。在别人看来,这些都是成功的标识,然而只有他清楚自己虚度了太多的时间,为了取悦他人耗掉了太多精力。最重要的是,很多个夜晚,他在梦中惊醒,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要把这种精神困境写出来,却发现自己多年的学术训练仿佛是枷锁,让他无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有很多次,他想要在文档中写出自己的爱与怕,却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失语的状态。 再过十天就要过年了,吃完早餐后,他便搭乘公交去了姐姐的家。自从姐夫坐牢后,他常常去给姐姐做伴,陪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到了姐姐家后,他把买的水果和酸奶先放到了厨房,和外甥说了两三句话,随后便去摊位找姐姐。看到他后,姐姐摆了摆手说道,海,你过来了啊,坐家里吧,我等会回家。每次见面的开场,姐姐几乎说的都是同样的话。不同的是,姐姐明显老了,眼神中的光也散了。他站在姐姐旁边,给她搭把手,帮她一起卖菜。姐姐说,你都是大学教授了,不要干这种活了,让熟人看见了多不好的。他苦笑道,姐,咱们这是光明磊落地挣钱,比一些大学教授要好多了,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这是他的心底话,而姐姐只是苦笑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说。片刻后,他对姐姐说,我年前要去看姐夫,咱们一起去吧。姐姐骂道,那狗东西把人害死了,没啥好看的。他知道姐姐的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气,于是便换了其他的话题。记得上次去看姐夫是在三个月前,据姐夫说他进去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姐姐只看过他两次,外甥一次也没有去过,他写给姐姐的三封信,姐姐从来没有回过。
吃完晚饭后,姐姐问他今年的春节打算怎么过,他说和去年一样,来她家和他们一起过年。姐姐说,要不回家过年吧,可能除了上次爸犯病,你都有三年没回家了。他说,那里已经不是咱们的家了。姐姐说,哎,毕竟他是咱们的爸啊,再说,他现在坐轮椅了,估计也活不了几年了。他说,那是他自己造的孽,当年把妈害死的也是他,我一直都忘不掉妈妈那双无助的眼睛。姐姐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他从来没有说出口的是,他感觉姐姐和妈妈越来越像,不仅仅是长相,还有眉目间的神情。晚上,姐姐睡主卧,外甥睡次卧,他睡在了客厅的沙发上。午夜时分,他听到了姐姐在房间的哭泣声,因克制而微弱。他盯着夜色,想到了多年前姐姐和他一起坐在河岸边畅想未来的场景。要是当年姐姐考上了高中和大学,也许她会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以前他笃定那将是更好的生活,如今他的信念早已经分崩离析。
腊月二十五日,他带着外甥一起去看姐夫。一路上,他们说了很多的话,外甥把自己学校的事情讲给他听,而他则和外甥分享自己曾经成长中的故事。外甥和他长得越来越像,甚至性格上都有些接近,而这也是让姐姐开心的地方。她期盼外甥像他一样以后考好大学,考博士,最后当大学教授,这是姐姐心目中最完美的职业。从小学到中学,外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奖状,这是姐姐灰色生活中少有的色彩。就像他小时候一样,姐姐也会把外甥的奖状贴在客厅的墙上,展示给客人看。
大概两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监狱门口。在警员的带领下,他们进入了会见犯人的地方。片刻后,姐夫便坐在了对面,说道,你们都来了啊。看到他之后,外甥没有说一句话,转身离开了这个房间。他对姐夫说,别怨孩子,他还没有适应这里。姐夫说,不能怪娃,只能怪我,你说我当时怎么那么蠢呢。他说,一切都过去了,你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出来。姐夫说,你姐还好吧。他说,好着呢,就等着你回家呢。之后,他们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告了别。在返程的路上,他和外甥都没有怎么说话。在快要下高速的时候,外甥突然说,要是我能有你这样的爸爸,那该有多好。他原本想说自己也并不是好父亲,但话到了嘴边,他还是咽了回去,品味到了其中的苦涩。
腊月二十九日,他没有和姐姐一起在城里过年,而是选择回到了老家。他事先并沒有给父亲打过招呼,或者说,他不知道如何与父亲打招呼。自从中风之后,他坐上了轮椅,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也丧失了言语的能力。唯一庆幸的是,那个女人并没有离开她,而是选择留在身边照顾他。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生活基本上没有多少保障。生病后,那些不多的积蓄很快见了底。他和姐姐每个月都各自给父亲的卡上打五百块钱,以此作为他们的生活开销。以前,他对那个女人充满了仇恨,如今仇恨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时间的灰烬。
看见他之后,父亲的眼神中突然冒出了一点光。他嘴里嘟嘟囔囔,根本说不清一句话。那个女人站在旁边,说,你爸说看见你回家很高兴,他还问你回来怎么不见带孩子呢。他犹豫了片刻,说道,我们前两年离婚了,孩子归他妈妈管。说完后,他看到了父亲眼神中的失望与落败。要是放在以前,他肯定会指着鼻子教育他。如今,父亲早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威严。他闭上眼睛,不再和他交流。那个女人说道,你爸肯定是累了,你估计也累了,我给你把房间收拾一下。说完后,她把父亲推到了电视机旁,给他播放电视连续剧。他坐在父亲旁,看着那些无聊的画面,心里也不是滋味。
晚上,他从箱子里翻出了自己早年的日记本。他打开已经泛黄的纸页,看着自己以前写的文字,仿佛是通过时间望远镜看到了自己的过往。这些日记中偶尔还夹着自己创作的诗歌。在初二的时候,他在日记本上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我以后想成为一名作家,想要记录我所知道的一切。他放下了日记本,想到了当年的场景:那时候,他刚刚读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心中有太多的感想,却不知道该说给谁听。然而,写作的种子从此之后便一直埋在心底。上了研究生以后,他把大量时间放在了阅读与评论上面,好像没有多少创作的热情。在高校任教以后,为了职称,他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写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应景文章。直到此刻,他才明白,自己最大的缺憾就是忘记了曾经的誓言。关掉灯之后,他躺在床上,回望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甘甜苦涩,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同行的陌生人。然而,就在刚才的那一瞬间,他仿佛被黑暗中的光所照亮,突然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前半生经历等着他去重新去发现,重现去赋形。然而,他还暂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写。他带着获救般的喜悦进入了梦境。在梦中,他又身处于多年前囚禁于他的岛屿,只不过这一次,他看到了不远处有白色轮船正向着他驶来,而他也做好了重返故乡的准备。
腊月三十日,也就是农历最后一天,他去后坡上分别给祖父、祖母和母亲上坟,请他们的魂灵一起回家过年。之后,他在后坡上站了很久,看着不远处的村庄,再看看眼前的坟地,在生者与死者的中间,他仿佛在众声喧哗中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独唱,也仿佛看到了这座村庄百年以来的沧桑变迁。之后,他又去了疯子李人美的坟前,和她说了几句闲话,把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她。小时候,他把自己的秘密只说给李人美去听,因为只有她才是整个村庄最纯粹又最清醒的存在。当然,这是经历了太多沧桑是非,经历了太多曲折变故后,他突然发现的生活真相。 下坡的时候,他碰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敌手孟凯。他给孟凯递了一根烟,帮他点燃。孟凯的右腿有点瘸,那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和人闹事,被对方打残了。自此之后,孟凯便回了家,帮他父亲做点事情。后来,造纸厂由于资金问题倒闭了,他父亲迷上了赌博,没日没夜地在赌场中耗费自己,最后由于脑出血死在了赌桌上。在他父亲死后,突然多出了好多人来给孟凯要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孟凯的生活开始不断地走下坡路,媳妇也跟着别人跑了,把孩子留给了他。当然,这些都是孟凯讲给他听的,他并没有对其发表一句评论,只是摇摇头说道,生活都很苦啊,每个人都在煎熬。
除夕夜,吃完饺子后,他陪父亲看了会春晚。之后,他去了自己的房间,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儿子说道,爸爸,我也想回老家过年,在这里没意思。他说,老家更没意思,等去城里了,爸爸就去看你。挂断电话后,他看着墙上的母亲,想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过年。他原本想要读一会书,躺在床上后,却在不觉间进入了梦境。说是梦境,其实是无梦之境。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了有女人呼喊他的名字。挣扎了好久,他才从梦境中走了出来,原来是那个女人在喊他的名字。他问她有什么事情,她说,马上十二点了,你爸让买了烟花和炮仗,你给咱们去放吧。他点了点头,穿好衣服走出了房门。户外冰冷,也很喧闹,黑漆漆的夜空偶尔会被烟花所照亮。他先点燃了炮仗,看着它们完整的躯体随着爆裂声结束后又变成了灰烬。之后,他点燃了烟花,看着它们在夜空中短暂开放,随后又隐于黑夜。他多么想把此时此刻的情景与人分享,却发现身边并没有什么人,发现自己是茫茫世界的一座孤岛。
接下来的几天,他四处闲逛,有时候去找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闲聊,有时候则去听老人们的回望,有时候则独自一人在村内村外游荡。以前,他拒绝了解这个村庄,拒绝了解这里的人,那时候最大的欲望就是逃离这个村庄,逃离这里的苦闷生活。如今,他重返故乡,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反,那些最原始也最纯真的记忆都与这个村庄血脉相关。在游荡中,他重拾了过去的回忆,也对村庄有了更丰富的认知。
初五,姐姐带着外甥回到了家。与他不同的是,姐姐会把那个女人称为梅姨,而外甥则把她叫作梅奶奶。吃完午饭后,姐姐和他又一起步行去了河岸。河水已经结了冰,河流仿佛是大地上的无字经书。他们沿着河岸散步,好像可以听到河流的浅唱与低吟。天色灰暗,团团黑云漫游到他们的上空,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姐姐问道,我记得你小时候说要写一本小说,不知道你开始写了吗?他说,准备写了,但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姐姐说,等写完了,我要做第一个读者。他点了点头,和姐姐继续沿着河岸散步。在离开河岸前,姐姐突然问道,海,这条河与多年前的那条河,还是不是同一条河流呢?他被姐姐的这个问题突然点醒,突然明白了时间与存在的本质。
午后,外甥从外面跑了进来,喊道,下雪了,终于下雪了。他和姐姐走出了房间,站在院子中央,扬起头,看着纷纷落下的雪。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他想到了很多年前冬天,祖父给他们堆雪人的场景,想到了母亲站在雪地里喊他们回家吃饭的场景,想到了他们在雪天里打雪仗的场景。不知为何,越是久远的画面,他记得越是清楚,而当前的很多事情却显得模糊含混。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走向自己的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将文档命名為《岛屿手记》,开始在上面写下自己最初的篇章。
第五手记
这是众生酣睡的年代,这也是众生觉醒的年代。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我选择了沉默;在想要沉默的时候,我又选择了表达。我想要冲出语言的牢笼,抵达存在的核心,却发现我们的一生终究不过是语言的囚徒—在语言和存在之间,是一座用意义幻象建造的空中浮桥。
每次写完新的作品,我就会有种新生的错觉。特别是在夜晚,这种感觉会格外强烈—在经过长时间的角力后,你完成了心中的图景,剩下的就是创造后的空虚,而你也知道空虚过后便是伊甸园的诞生。通过创造不同的人物,你也创造了你自己。如果说写作是一种祈祷,那么,你的神明就是艺术之神。
写作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复杂肌理,也让我见到了人的心灵图景。通过写作,我拨开了生活的迷雾,看清楚了自己的路:不是我在塑造作品,而是作品塑造我。对于自己了解越深,对他人也会看得越清楚,因此,我也逐渐懂得了包容,懂得了慈悲。没有写作之前,我对自己过于苛求,对他人也没有耐心。如今,我慢慢明白了生活的奥义,慢慢地在过往的森林中找到了通向未来的路,也找到了通往家的路。
我的家庭是我的家,而文学是我的另外一个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会有回家的感觉;而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多元更深刻的理解。这也许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某种微妙的关联。我九岁那年,亲眼看着原本健康的祖父躺在病床上,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走向了死亡。在他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他便拒绝去医院,拒绝各种治疗,只想以自己的方式等待终局的到来。刚开始,我会时不时坐在他身旁,听他讲那些过去的事情,讲村庄的历史,讲生者们的传奇,讲死者们的荣耀,他偶尔也会提到自己的遗憾与悔恨。尽管他的肉身逐渐衰败,而当他讲故事的时候,我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久违的光。直到如今,我依旧记得他讲给我的故事。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要回家了。之后,他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三天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前,他告诉我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云。这么多年以来,每当看到天上的云,我就会想起祖父,想起那些曾经照亮过我的人。
写作以后,我常常会想起祖父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他终于回家了。至少在我的梦里,祖父说他已经找到了家。这么多年以来,我也找自己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家——这个家可以庇护我,可以安顿我漂浪不定的心。然而,我还没有找到这个家,我依旧是在生活森林中迷路的孩子。写作的时候,我有种回家的幻觉,这也许是和死亡的共同之处。也许,写作就是回家。
在写完新的小说后,我站在窗前,对着如镜般的夜空,好像看见了路海。他告别了陆地,开始了远航,寻找只属于自己的那座岛屿。而我呢,在孤岛上生活了太久,是时候要短暂告别,是时候要重返陆地,重返家园。我和他会在海上再一次相遇。那时候,我们会相视而笑,会把彼此心中的光分享给对方。或许,这便是故事的终结,但终结总是意味着新的开始。
责任编辑: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