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手记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ONG1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手记
  我没有看见雪,但我已经听到了雪落在我内心荒原的声响。每次下雪,我都有片刻关于往事的回想,而这种回想又与雪天有某种微妙关联。最近这两年,我常常会想起祖父,想起他曾说过的话,想起他坐在院子中晒太阳的场景。奇怪的是,我忘记了祖父的面容,却始终记得他说话的腔调。此时此刻,面对着空茫茫的文档,我仿佛站在孤岛上面,四周全是望不到尽头的海水,看不见灯塔,也看不见海岸。
  家人们都睡着了,此刻的时间只属于我一个人。白天上班期间,我的时间属于公司与领导,而在家的日子里,除过睡觉,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家人。因此,我特别珍惜这些仅属于我的宝贵时间,想用这些时间碎片拼凑成完整的艺术画像。对于我而言,逃离日常生活的最佳方式就是写作—写作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写作也为自己建造了一座精神上的巴别塔。然而,我有半年多的时间都没有写出像样的文章,特别是女儿妙妙出生以后,我连一个像样的句子也写不出来了。尽管如此,我每天晚上都会打开电子文档,凝视着苍茫的空间,等待着灵感的降临。写作是关于存在的美学,而等待写作则成为我与幻想之间进行精神角力的灵智游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重要仪式。
  我常常会想,要是我没有结婚,没有组建家庭,我也许会过得自在舒坦,也不会对世界有如此多的妥协。我知道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思想信号,但当我筋疲力尽地面对这个世界时,我偶尔会有这样的疑惑与诘问。当然,我不会把这样的想法讲给任何人去听。对于儿子和女儿,我是温厚可靠的父亲;对于妻子,我是本分寡言的丈夫。对于我自己,我是迷失于密林中的失踪者。不知为何,我常常想起一个人,一个生活在我想象中的人。这个人是我灵魂的分身,而他看起来也过着我想要的生活。但是,我又不完全了解他,只能看到他的外貌与神情,却看不到他的精神图景。有很多次,我想要写出他的故事,又不知道该从何处写起。
  我起身离开了书桌,走到书架前,拿起了《地下室手记》。随手翻开其中一页,顺着读了起来,中途没有半点迟疑。对于我而言,这本书就是无尽的黑夜,而每一页都有闪着微光的星辰。要不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也许我不会走上写作的道路。对此,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悲哀。
  放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之后,我从书架的最底层取出了自己的《尘》。这本书收录了我之前发表的九个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同名小说的电影版权卖给了影视公司,我也得到了近二十万元的影视改编费。对我而言,这笔意外的收入算得上是一小笔巨款,我的写作也终于得到了家人的正式认可—以前,妻子说我写作是一种逃避,这让我有种被羞辱的感觉。当我可以光明磊落地写作后,却发现自己突然失去了写作的能力。有时候,妻子也会问我写作的进程,我会谎称自己在酝酿一部大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说实话,我并不为自己的谎言而感到羞愧。让我羞愧的是,我不敢重读自己的这本书,不敢面对曾经的虚伪与可笑。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自己没有这些作品。
  其实,在卖出电影版权之后,我曾经想过离开职场,离开那个幽暗之地,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作家,就像三岛由纪夫或者桑塔格当年那样的笃定决绝。后来,理性终于战胜了空想,我最终还是决定把写作只是当作业余爱好,也因此不在乎其中的得失利弊。然而,这些终究只是自己的托词。当面对荒芜的文档时,我还是不能对自己的本心撒谎,我还是想要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
  我当然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可能会热销—那些甜宠的剧情,那些离奇的事件,那些宫斗的场景,那些惊悚的情节,等等。我理解这样的写作,但我无法说服自己去写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因为我高尚高级,而是因为我对这类作品缺乏足够的耐心。近年来,我也读了严肃文学界所激赏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端倪—这些小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便是所谓的失败者之歌,作品围绕着所谓的生活失败者或者失意者,描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来书写内心的不适与惶恐;另一种类型便是带有侦探性质的社会问题小说,小说的核心是谋杀案,而随着真相的逼近,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刚读这样的小说,还会觉得新鲜有趣,后来读多了,也会心生厌倦,还不如去看電视上那些法制科普栏目和道德观察栏目。当然,这样的小说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小说。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认同托马斯·曼的说法—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对我而言,他的《魔山》就是我心中此类作品的典范之作。
  关于欲望叙事的作品太多了,关于灵魂叙事的作品又太少了。只有经历了欲望背后的心灵跋涉,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见天,见地,见自己。这些都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我之前那本书中的九个故事,其实都是关于欲望的叙事,但连欲望的层次也算不上,只是对欲望的拙劣模仿。我有强烈的创作欲求,又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对我而言,这份《岛屿手记》既是私人日记、写作笔记,也是忏悔录与思辨集。在生活中,我就像是一座孤岛,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在这个手记里,我找到了与自己深层次对话的可能。
  打开窗户后,外面的冷气也灌入自己的体内。下雪了,整座城市都下雪了,我总会想到乔伊斯与他的《死者》。尽管是黑夜,我能够感到大雪已经覆盖了所有的黑暗与肮脏。我又想到了那个与我同龄的男生,那个在我幻想中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的男生。我突然想起了他的名字。我突然看到了十二岁的他,在春天的原野上奔跑的场景。听到了他的欢笑声之后,我似乎也听到了他心中的自白。随后,我关掉了窗户,坐在电脑前,在文档上敲出了最初的篇章。
  春?篇
  现在是春天,我们的主人公路海正在原野中奔跑。他要把自己获奖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他穿过村庄,越过原野,跨过溪水,最终到达了后坡上的那片梨园。此刻,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白茫茫一片,仿佛是浮在空中的春雪。还没走进梨园,他已经闻到了这些花朵的清香。还没等他开口说话,贝贝不知道从哪里钻了出来,围着他转了两圈。他弯下腰,摸了摸贝贝的头,而贝贝舔了舔他的手背。贝贝是他家养的狼狗,今年五岁多了,是路海最好的玩伴。   “小海,是你吗?”这是妈妈的声音。
  “是我,妈,我带来了一个大好的消息!”
  随后,他跑到父母跟前,把自己获得全镇作文比赛第一名的奖状从书包取了出来,然后给他们来展示。爸爸瞥了一眼,象征性地鼓励了两句。妈妈放下手中的梨花,把奖状上的内容逐字逐句读了一遍,随后郑重地说,我们家小海以后肯定是大学生,不用像我们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这是妈妈经常说的话,虽然他还不懂其中的含义。随后,他也帮着父母一起给梨花人工授粉。他心里憋着一些话,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去说。他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又是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从懂事那天起,就学会了察言观色。
  从梨园出来后,他们的身上也仿佛带上了梨花的芬芳。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兴致,爸爸让他去原野中采摘了一些野花,然后娴熟地编织了一个花冠,戴到妈妈头上。妈妈也多了一份兴致,边走边唱最近播放的电视剧片尾曲。等妈妈唱完,他终于说出了憋在心中很久的话,爸,妈,这次我拿到这么大的奖,你们给我买双球鞋吧。之后,他们沉默了大概半分钟,而这半分钟比一整天还要漫长。随后,妈妈打破了这种可怕的沉默,说,等你上中学了再说,现在你还小。说完后,爸爸又补充道,我都长这么大了,也没穿过什么球鞋,还不是照样过得好好的。他们的话和路海预料中的几乎一模一样,他没有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对于爸妈的话,他只能点头,不能摇头。
  回到家后,爸爸将路海的奖状贴在那面白墙上,和其他奖状彼此呼应。从他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每学期末都能拿到“三好学生”奖状。除此之外,他也拿过好多次单科前三名的奖状。那面墙有将近一半的面积都贴上了他的奖状,他不怎么去看那些奖状,就像不怎么去看镜子一样。爸爸没有接受多少教育,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也因此格外看重这些所谓的荣誉。这次拿的是镇上发的奖状,也因此更加贵重。爸爸选了很久,终于在墙上找到了一个贴奖状的合适位置。然而,自始至终,爸爸妈妈都没有问他那篇获奖作文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吃完午饭后,他去了爷爷的房间,把自己的获奖消息告诉了爷爷。爷爷躺在床上,费力地伸出他的手,握住了他的手,而他能感受到爷爷手心中的寒冷。爷爷自从上次摔倒后,就一直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过,而房间始终有股死亡的气息。自此之后,路海就很少来爷爷的房间,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因为害怕。然而,他还是有点自责羞愧,毕竟爷爷才是这个世界最疼爱他的人。看得出来,爷爷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挤出了一句话,我娃最棒,你写的啥啊?随后,路海把作文内容大致上给爷爷讲了一遍,他能从爷爷灰冷的脸上读出某种喜悦。讲完后,爷爷让他从枕头下取出钱包,然后从中掏出了十块钱给了路海。路海犹豫了片刻,把钱放进了裤兜。爷爷说,好好学吧。说完后,他闭上了眼睛,仿佛课本上的一尊雕像,而路海也知趣地退出了他的房间。
  他在院子里碰见了奶奶,于是把自己获奖的消息也告诉了她。奶奶说,我知道了,你爸刚才把奖状上的字念给我听了。随后,路海问奶奶,都春天了,我爷的病也快好了吧。奶奶苦笑道,哎,你爷要是能熬过这个春天就是奇迹了,早走早解脱吧。路海又问道,那你和他在一个房间都不害怕吗?奶奶笑道,这有啥害怕的啊,我们都是死了大半截子的人了,晚上和那些鬼还谝闲传呢。路海停了片刻,又问道,那些鬼可怕吗?奶奶说,等你再长大了,就知道人比鬼还要可怕。路海说,那今晚我和你们一起睡吧,你也好久没有给我讲过故事了。
  下午,路海去了村西头的小卖部,花了两块钱给自己买了一个蓝色笔记本。从今天起,他要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写进这个笔记本。在返回家的路上,他遇见了村里的半疯子李人美。李人美今年四十多岁了,听说以前是村子里最美丽的姑娘,后来因为婚嫁的事情受了刺激,成了村人眼中的怪物。然而,路海一点也不害怕她,甚至有点喜欢她,因为她和那些所谓的大人不怎么相像。她是村子里的孩子王,经常领着他们一起去村子外面探险。她的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暴脾气,经常打骂她,偶尔会把她绑在家门口的桐树上,用鞭子抽打她,而那些大人会围在四周看热闹,时不时会有人在中间叫好,甚至会吹口哨。路海不敢围上去看,每次鞭打声,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在被抽打被羞辱。此时此刻,李人美站在他旁邊,伸出手来问他要钱,他犹豫了片刻,便从裤兜里掏出了五角钱,给了她。拿到钱后,她说道,过几天咱们去打仗,你好好准备一下。看看她离开的背影,路海居然有种想要哭泣的冲动。
  晚上,他和奶奶睡在一张床上,爷爷则是单独睡另外一张床。等奶奶关了灯,黑暗也从四周围了过来,仿佛要将他们慢慢吞掉,慢慢消化。奶奶并没有给他讲鬼故事,而是讲了自己的童年往事,讲自己和她的姐姐一起去县城听大戏,一起去田野挖野菜,甚至还一起爬过村里的桑葚树。在奶奶讲话的间隙,路海听到了爷爷从黑暗深处所发出的疼痛呻吟。那份呻吟让路海体验到了死亡前夕的痛苦。他问奶奶到底有没有办法治好爷爷的病。奶奶想都没想就说道,都快死的人了,花那些冤枉钱干啥呢。随后,奶奶冲着黑暗吼道,老东西,别呻唤了,你吓到娃了。喊完之后,爷爷的声音果然藏进了黑夜。以前,都是爷爷冲着奶奶喊话,如今,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转换。过了很久,路海问道,既然人都要死,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嘛。奶奶没有回答。路海知道,奶奶在黑暗中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课间休息的时候,孟凯走到了路海旁,从头到尾看了他一遍,笑道,考第一名又能怎样,还不是穿不起球鞋。说完后,孟凯抬起了自己的脚,向他展示了自己的新球鞋。路海下意识地向后退了两步,不敢看自己的鞋子,而这双布鞋还是堂哥穿过的旧物。孟凯是他的同班同学,还坐在他的后座。虽然孟凯的成绩在全班属于倒数,但没有人敢得罪他,甚至连老师也不怎么说他。毕竟他爸爸在村东头开了造纸厂,是村子里唯一拥有楼房的人,学校盖新教室的时候,他爸爸出了总资金的一半多。不知为何,孟凯总是三番五次地找路海的茬,也不放过任何嘲弄他的机会,或许是因为路海在学习上表现得太突出。路海曾经也试图取悦过他,但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刻意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奶奶曾经讲过很多魔鬼的故事。他觉得孟凯就是恶魔,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他的魔爪。   上语文课的时候,孟凯时不时用脚踢路海的腿。随后,他听到了孟凯的抱怨声,哎,路海是不是踩到牛粪了,怎么这么臭啊。说完后,他听到了孟凯和他同桌刺耳的讥笑声。路海的脸上仿佛起了大火,更可怕的是,他仿佛也闻到了那股臭味。他想要逃离教室,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好像是被绑在了椅子上。前一分钟,老师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给学校带来了荣誉,此刻,他仿佛在老师的脸上读到嘲弄的表情。随后,他收到孟凯传来的纸条,上面没有字,是一幅铅笔素描画—一个男孩的旁边是一堆牛粪。路海再也无法遏制心中的愤怒,他站了起来,走到孟凯旁,将他一把推倒在地。接着,他坐在他的身上,两个人开始扭打,而教室也顿时炸开了锅。
  两个人的脸上都挂了彩,都接受了体罚,也都被各自的家长领回了家。回家后,爸爸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路海也已经做好了被惩罚的准备。这是路海生平第一次和别人打架,他以前特别恐惧打架,特别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然而这一次,他突破心中的恐惧,也突破了自己的边界,感觉自己瞬间长大了,不再畏惧任何挑战。爸爸问他为什么要和别人打架,他低下头,没有说话。爸爸又问了两次,他依旧不言不语,随后爸爸走上前,给了他一个巴掌,这巴掌也将他的眼泪打了出来。妈妈上来劝阻,却被爸爸推倒在一边。随后,他抬起了头,把事情的经过给他们说了一遍。爸爸愣在了原地,而妈妈走上前,抱住了他。他推开了妈妈,独自跑向了原野。
  下午放学后,妈妈把他叫到跟前,说要给他一个惊喜。随后,她从房间里取出一个盒子,变魔法般地从盒子中取出了一双球鞋,和他想象中的几乎一模一样的。看到球鞋后,他心里已经没有了什么感觉。为了不让妈妈难过,他假装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个礼物。随后,他洗了脚,穿上了球鞋,走了出家门,去找李人美。李人美说今天下午要带他们去野外探险。不知为何,穿上球鞋后,他感觉自己变得格外轻盈,身后仿佛长出了一对隐形的翅膀。
  这是他小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春天。他渴望早日离开这个村庄,去镇子里读中学。与此同时,他对这里的一切又如此不舍。他开始写日记,把自己的点点滴滴都写进日记本。当写下那些文字后,他对自己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他没有把这种喜悦讲给任何人听,也没有人愿意聆听他的心事。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在四百米的跑步项目上,他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也是他第一次在体育比赛中拿到奖状。这一年,他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喉结突出了,声音也跟着变了。最重要的变化是,他有了喜欢的女生,又害怕靠近对方。和他的性格一样,他的身体也变得格外敏感。有一次洗完澡,他对着房间中的镜子,打量着自己的裸体。生平第一次,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陌生人。
  周末,姐姐骑着那辆破自行车回了家。她比路海大四岁,现在上初三,面临着即将而来的中考。这是她第二次参加中考,去年与普通高中的分数线差了整整二十分。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是考不上,就要回家务农,或者去南方打工。这些话是爸爸当着全家人的面说的,也是他们之间的隐形契约。每次回到家,姐姐也整天抱着她的那些备考题库。他能感觉到姐姐的压力,但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帮她去分担。
  午饭后,姐姐和他一起在院子里写作业。完成数学作业后,姐姐拿出了英文课本,开始默读后面的英文单词。他无心写作业了,于是看着姐姐的书,却不认识上面的字。姐姐看出了他的好奇,于是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单词,给他教读法,给他讲意思。随后,她又给他教了几句简单的英语句子。刚开始,他还不能适应英文的发音方式,但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诀窍。不知为何,他突然觉得自己进入了新世界的大门。等到明天,他要在学校把学的英语讲给同学听。姐姐看出了他得意的神情,笑道,等学好了英语,你就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了。他说,我都这么大了,连这个村子基本上都没出去过。姐姐说,所以咱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在大城市里生活。他对大城市没有什么概念,但还是点了点头。
  写完作业后,姐姐和他一起出了村子,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了河边。姐姐说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在河岸边走走路,散散心,而河流会带走她的烦恼与忧愁。他沉默了片刻,随后问道,姐,你现在有什么烦恼呢。姐姐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和他坐在河岸边,看着眼前缓缓流动的河流。片刻后,姐姐突然说道,这次要是还考不上高中,我就去南方打工,以后供你上大学。对他而言,大学是如此遥远的存在,而他所在的这个村子里好像没有出过大学生。他没有说话,而是看着河流上空的云团,那些云团仿佛是在海洋中遨游的白鲸。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并不是平静地在梦中离开,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挣扎与呻唤。他们把爷爷独自关在那个黑房间,没有人理会他的痛苦与折磨。妈妈不允许路海靠近那个房间,说人在临死之前,旁边有黑白无常在等着收魂,最后他们要把魂魄交给阎王爷,人的这辈子才算圆满。对于妈妈的解释,路海心中有好几个疑问,但终究没有说出口。虽然看不见爷爷,但他能听见爷爷在痛苦挣扎中对他的召唤,毕竟路海是他最宠爱的孩子。然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候,路海并没有去守护他。有一天下午,奶奶向家人宣布道,他终于死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葬礼上,别人都在哭天抢地地表达悲痛,但路海却没有掉下半滴眼泪。姑姑骂他是白眼狼,说爷爷真是白疼了他。路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他的心空空荡荡,没有了任何风景。爷爷曾经说过,等人死了,会有白鹤来带走他。在爷爷死去的那个夜晚,路海在梦中真的看见了那只白鹤。他没有把这个梦告诉过其他人。
  爷爷死去的第七天,爸爸帶着路海去后坡上的墓地前看爷爷。烧完纸后,他们给爷爷磕了三个头。之后,他从口袋中取出了纸,站在坟前,把写好的第一首诗念给爷爷听。这是他和爷爷之间的约定—他要把自己的第一首诗歌送给爷爷。念完之后,他把手中的纸点燃,扔进了风中。那个瞬间,他流下了眼泪。他突然想到,这个春天在此刻就结束了,而他也不再是一个孩子了。
  第二手记
  自从开始写新的小说后,我的心才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写作庇护了我,让我有了可以短暂栖居的场所。自从路海的名字浮现后,我又重新过上了双重生活。对此,我又兴奋又羞愧:兴奋的是,我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羞愧的是,这种意义的实现与我的家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路海到底是我的生活写照吗?不,不是的,路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不存在的精神幻影。与此同时,路海又是我的一个分身,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欲望图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每个作品都是作家的灵魂自传。作品的深层结构就是作家本人的精神结构,隐藏着他的内心隐秘。这并不是文学上的诡辩术,而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福楼拜曾经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他这句看起来如此简单的自白却包含着小说创作中的最深层的秘密。
  这又是一个夜晚,外面的天空像是一面黑色的镜子。自从祖父死后,我习惯了凝视天空中的虚空。我常常想起祖父讲给我的那些云烟往事—他很小的时候是地主家的孩子,因为风起云涌的社会动荡,他甚至坐过牢,后来成了贫农,成了新中国的主人;他曾经上过战场,杀过很多年龄与他相仿的年轻人,到了中老年,他常常在梦里看见那些无头的鬼魂;他曾经说过很多谎言,做了很多错事,然而当他想要忏悔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年轻的时候,他看过太多残酷的事情,到了晚年,他却逐渐地失去了记忆与视力。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是,我这辈子,白活了。说完这句话没多久,他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变成了风,变成了雨,变成了云,变成了世间的尘土。我常常想起祖父,想要把他的一生写成长篇小说。当我真正去写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故事是沉重的精神负荷,而我始终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不知为何,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想到那些死去的人,想到那些死亡的瞬间。也许,这是因为写作与死亡之间是一种密谋关系。或者说,写作是关于死亡的隐喻,而写作者是跨越生死之间的浮桥。
  我只能在夜晚写作,而小说是我的白昼。此刻的手记则让我领悟到了夜晚的玄妙。我在研究他人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探索我自己;我在书写我自己的时候,其实也让我对他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特别迷恋两部文学作品—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以及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如果说我还有文学上的理想,那么我所期待的就是可以写出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段时间,女儿总会在半夜哭醒好几次,我负责哄她睡觉,负责给她换尿布。生完这个孩子后,妻子像是换了一个人,以前的温柔变成了愤怒,以前的宁静转成了抱怨,而我明白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她原本就不打算要第二个孩子,但在我和我家人的劝说下,才有了这个女儿。我知道她得了产后抑郁症。我曾经暗示过可以带她去看心理医生,但她立即否认了我的建议,冷笑道,要是你们男人生过孩子,就会明白我们女人的心思了。是的,我越来越不懂她了,但又要时时刻刻照顾她的情绪。半夜哄女儿睡觉时,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地帮助我。
  自从她怀孕后,自从她身体走样以后,我就不愿意靠近她,更不愿意触碰她。然而,我是一个成熟的伪装者,我会扮演好父亲与好丈夫的家庭角色。但是身体并不会撒谎,那种排斥是身体的第一反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宁愿待在公司里发呆,也不愿意回到气氛压抑的家。在这个家里,我像是被剪掉翅膀的飞鸟。
  那段时间,白灵恰巧出现在了我的世界。或者说,她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是我恰巧得到了她的恩惠。白灵是我的高中同学,也是我的初恋。后来,我考上了本省的重点大学,而她则选择去了南方的大学攻读学位。硕士毕业后,我在这里的某家合资企业做软件工程方面的工作,她则继续攻读心理学博士,毕业后也来到了这座城市,在师大的心理学系任教。我们之间原本只有朋友圈的点赞之交,后来和妻子争吵后,我把自己的心事一股脑儿通过微信发给了她。其实,我并没有期盼她的回复。半个多小时后,她给我发来了好几段话,对我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我明白,她更多的是把我看成有心理问题的病人,但我并不在乎她的看法。她是一个念旧情的人,只要我找她聊天,她肯定会认真回复,没有半点懈怠。慢慢地,我开始依赖她,主要是情感上的依赖。与那些狗血剧不同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在现实中碰过面,更没有过肉身上的接触。我们并没有跨越那条界线。不管如何,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出轨,但我不知道该向谁去忏悔。
  女儿出生后,岳父岳母前来帮忙看孩子,这个原本只有两室一厅的房子显得更加逼仄。在他们面前,我更像是一个闯入者。其实,当我们一起相处的时候,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联结我们的或许就是这两个孩子。我们都是彼此的岛屿,只有沉默时才能体会到自我的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快乐成为我生活的主色调。记得在小时候,偶尔会有悲伤,但大多数都是快乐的蓝色时光。
  我常常想起路海,想起他的少年时代。在春天结束后,我又似乎看到了他在夏日街道徘徊的场景。为了召唤出心中的恶龙,你首先要成为恶龙。
  夏?篇
  刚过完“五一”,这座小城便从春天一跃到了酷夏。放学的时候,路海喜欢在县城漫无目的地散步,偶尔也会去附近的商场转转,但几乎不买什么东西,因为口袋里的钱只够日常花销。他这样做是为了释放心中的压力,因为那块巨石压得他快喘不过气了。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他无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距离高考也就是四十多天了,他既兴奋又惶恐,希望早点结束,又希望不要太早。或许,这种焦灼便是情感上的凌迟状态。
  要不是因为去年的失误,此刻的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去年估分结束后,他非常坚定地在第一志愿上只填写了北京某高校,后面的志愿根本没有填。班主任让他理性点,让他把所有的志愿填滿。他摇了摇头,坚持自己的选择。那个时候,他的心已经飞到了北京。没过多久,高考成绩出来了,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为最后的成绩比他的估分要低了二十六分。成绩出来的那个晚上,他去小卖部买了瓶白酒,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喝酒。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喝白酒,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他的分数比一本线要高出四十多分,最终还是落了榜,成了别人眼中的失败者。那个暑假,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没有脸面出门。母亲怕他走极端,每天都要找他好几次,陪他聊天,给他宽心。父亲则不同,每天就是板着脸,不怎么和他说话。那段时间,他的世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暑假好不容易熬过去了,他再一次返回高中,开始了复读生活。   复读生活要比想象中艰难很多,特别是对于像他这样的高分复读生。以前那些远不如他的人,如今都去了大学,而他则像是水中的浮萍,命运不知所终。以前,他坚信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命运就是自己书写的篇章。如今,这种信念早已经土崩瓦解,而自己的心灵已是废墟。每一天晚上,他都要给自己做很多的心理建设。对于高分复读生,其实进步空间十分有限,有的人甚至复读后的成绩还不如之前好。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他以更加严苛的方式来要求自己。这一次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对于复读生而言,最尴尬的就是碰到以前的同学,特别是关系还不错的同学。有一次晚自习的课间,他在教室里复习功课,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他的名字。他抬起了头,看着外面的温柔夜色,瞥见了那个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人。他犹豫了片刻,还是离开了座位,走出了教室,和她一起走向了操场。去年,白雪和他还是同桌,他经常给她讲解数学题,帮她理顺历史与地理的知识框架。他牵过她的手,亲过她的脸,他们也相约考同一座城市的大学。高考那次,他俩的成绩一模一样,而那是他考得最差的一次,也是她考得最好的一次。后来,她如愿以偿,去了北京某所大学读法语专业。她给他写过三封信,但他从来没有给他回过信,因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从何处说起。此时此刻,她重新站在了他的身边,而他感觉自己是如此的卑微与可笑。像以前一样,他们绕着操场散步聊天,但更多时候都是她在说话,而他只是在聆听。在分开之前,她说,我现在有新男朋友了,和我是一個大学的。沉默片刻后,他说,我把你送到校门口吧。
  送走白雪后,他又回到了教室,盯着眼前的课本,但他的魂已经飘向了远方。不知从何时起,他特别喜欢凝视外面的黑夜。不知过了多久,他再一次离开了教室,去了学校超市旁的电话亭。随后,他拨通了姐姐的电话,把自己的心事讲给她。姐姐一如既往地耐心聆听,随后说了些鼓励的话。挂断电话后,他获得了一丝丝的平静。多年前,姐姐第二次中考再次落榜。她没有再多说什么,而是遵守了誓言,回到了家,帮父母干农活。后来,姐姐跟着表姐去了南方的造鞋厂打工,每个月会给父亲的银行卡上打固定额度的钱。姐姐和他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好,虽然她自己没有上学,但一直鼓励他好好读书,鼓励他继续考好大学,找到安稳的工作。虽然很少回家,但姐姐几乎每个月都会给他写信,每逢换季的时候,还会给他寄来衣物。姐姐所在工厂距离大海很近,而他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海。每次读姐姐写来的信,他好像可以在字里行间听见海洋的叹息声。也许,他未来可以去海边的城市生活。
  如今已是夏天,而他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等待着最终的审判。去年的这个时候,他的体重只有六十公斤,而今年则逼近八十公斤。他能感觉到身体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但还是无法阻止自己不断地堕落—几乎每晚,他都要吃那些油炸的夜宵,还会配上一瓶啤酒。几乎每晚,他都要熬夜,基本上都是凌晨一两点睡觉。他眼看着自己的身体与意志同时走向毁灭,但又束手无策,只能做自己的旁观者。有好几个夜晚,他都梦见自己沉重的肉身忽然变得轻盈,梦见自己飞到了一座岛屿上,梦见自己与岛屿上的原住民成了很好的朋友,梦见自己不再返回陆地。
  他把这个梦告诉了自己的室友晓涛。晓涛说,这个梦说明你想逃避,又无处可逃。他点了点头,与晓涛喝完剩下的啤酒。晓涛是他补习班的同学,去年也是同班同学,之前高考比二本线低了十分,自己又不想去读专科院校,于是选择了复读。晓涛的高考目标特别明确,那就是“保二拼一”,也就是至少考上二本院校,再拼一拼,争取考上一本院校。去年,他和晓涛都住在学校的宿舍,今年他们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的幸福寨同租了一间房子。刚开始,他们的共同话题就是备考和高考。后来随着彼此的熟悉,他们有了更多的话题。原来晓涛有个孪生哥哥,九岁的时候溺水而亡,晓涛经常会梦见自己的哥哥,梦见他并没有死,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哥哥的替身。路海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他也常常梦见自己的祖父,梦见他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
  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老师们基本上也没有了什么心力,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讲那些知识点,而学生们的反馈也各不相同:有的已经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有的还在分秒必争地奔跑。大多数情况下,路海属于前者,因为他已经厌倦了那些千篇一律的试题。他又不敢完全撒手不管,因为自己已经没有了别的退路。他觉得自己就是被关进笼子的囚鸟,因为适应了囚禁生活,而忘记了如何去飞翔。黑板上的倒计时每减去一天,他能感到刀子向自己的胸口扎得更深一寸。他的肉身与意志都像是吹胀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在高考当天崩溃。
  在距离高考还有十五天的时候,学校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都震惊的事情。那天上午,路海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间听到一声闷响,紧接着便是几个女生的尖叫声。路海跟着同学们一起走出了教室,看见空地上躺着一个女生,头部流出了血。周围是学生们的喧嚷,老师们从不同的方向走了出来,把各自的学生赶回了教室。很快,学校又像往日那样恢复了平静,而路海在这可怖的寂静中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后来,他才得知,跳楼的女孩是高三重点班的学生,平时成绩优异,看起来也平静温和,没有人知道她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崩溃,才选择了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情就像是一颗种子,他不知道以后会开出怎样的果实。虽然他不认识她,但他觉得她是属于自己的亲密伙伴。
  临高考还有最后五天的时候,学校放了假,并且一再提醒他们放假这几天要好好休息,同时也不能完全自我松懈。路海把很多东西都带回了家,等待着最后时刻的降临。回去的那天,父亲专程去镇上买了两条鱼,母亲则做了他最爱的麻辣鱼。为了不给他压力,父母都不提高考的事情,这反而加大了他无形中的压力。更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天夜里,他全身滚烫,嗓子沙哑,不停地打喷嚏,流鼻涕。父亲开着面包车,把他拉到镇子上的医院看病。检查之后,医生说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发了高烧,打上两针,挂上药水,要不了三天就好了。父亲请求医生尽快治好他的病,因为他即将要参加高考,即将面对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父亲哀求的神情。不知为何,他冷冰冰的心居然有了些许温度。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回想着学过的知识点,然而头脑一片混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甚至连最简单的历史脉络线都记不起来了。也许,这场高烧烧坏了他的脑子,到时候,他连一道题也不会去做,迎接他的将是最残酷的命运。他越想越害怕,害怕自己会掉入生活的泥淖,害怕自己逃不出命运的险境。两天后,他痊愈回家,却看不进去一页书。他放弃了与命运的搏斗,接受了其所馈赠的一切。在去学校的前一天,他去了后坡,带着纸钱与白酒。他坐在祖父的坟前,把自己的痛苦心事全部講给祖父听。说完后,他站在坟前,看着眼前的风景渐渐失去了色彩。
  高考的前一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越是想要入睡,越是睡不着,身体格外疲惫,头脑却异常清醒。他躺在夜色里,凝视着眼前的黑暗,头脑中闪现出过往的种种画面。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了黑暗中传来晓涛的酣睡声,其中还伴有含混不清的梦话。他不想打扰晓涛的梦,从桌子上取出MP3,戴上耳机,静听肖邦的夜曲。MP3是姐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姐姐曾经承诺如果他考上大学,会送他一台笔记本电脑。音乐将他带向了另外一个地方,一个靠近海的地方。姐姐和他坐上了白色轮船,他们要一起去看岛上的白色灯塔。
  接下来的两天考试,就像是梦,不是噩梦,也不是美梦,就是没有任何情感属性的梦。他和其他所有考生一样,在梦中完成了中学的最后一场仪式。考卷上的那些试题基本上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他之前所担心害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四场考试,就像四场刑讯。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他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感觉自己的肉身格外轻盈,有种可以飞翔的幻觉。
  当天晚上,他和晓涛一起吃了大排档,共同庆祝苦难的结束。随后,他们一起去了附近的网吧。晓涛教他打游戏,他则帮晓涛申请开通了博客。对他而言,上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特别是在网吧,每分每秒都要换算成钱,但今晚是特例,值得用整晚的时间来庆贺。玩了一会儿游戏,写了一篇博文,又给MP3上下载了五十多首歌。随后,他又看了部美国电影。已经凌晨两点多了,他有了困意,却没有睡觉的念头。他起身,看了看四周,有将近一半的人趴在桌子上或者靠着背椅睡觉,剩下的人依旧盯着眼前的屏幕,油腻的脸上闪出绿荧荧的光。旁边的晓涛也睡着了,于是他打开了晓涛刚才分享的色情视频,戴上耳机,进入了另外一个欲望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天,又是重复去年的事情—估分、查资料、报考志愿。今年,他格外谨慎,估计的分数和去年基本一致,于是他压低了二十分,然后再去填报志愿。北京的那所高校他想都没敢想,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随后的志愿也都填得满满当当,每个空都没有错过。他的心态完全变了,只要能进大学的门,只要能逃离这个县城,他就已经知足了。这段复读生涯是他的地狱时光。他把自己填报的志愿告诉了以前的班主任,想要征求他的意见。班主任说,路海,你终于成熟了。
  他和晓涛在搬离出租屋前,把房子里的书本全部处理了。他只保留了自己的黑色日记本。整个复读生活,他只写了两篇日记。他和晓涛相约,等考上大学后,他们再找机会相聚。分开后,他们便各自回了家。在坐上返家的大巴后,他看着不断倒退的夏日风景,眼里已经盈满了泪花。
  回到家后,他把自己的报考情况告诉了父母,剩下的日子就是等待。祖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她说自己每一天都在为他祈祷。虽然路海不是教徒,但每一天,他也为自己祈祷。为了不让这段日子白白浪费,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常充实的规划—每天他要锻炼两个小时,减去身上的赘肉,保持良好的体态;每天阅读文学名著,做好笔记;每天要写日记,记住这段特殊的日子。接下来的时间,他也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规划来行事。他感觉命运又再一次落在自己手中,像鸟儿一样被他握住。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他又再次感到命运的捉弄—原来是自己又低估了分数,他比重点线要高出整整八十分,比去年高出了三十多分,在全县的文科生中排名第二。很显然,他的志愿又报低了,他考北京那所大学完全没有问题。然而,在经历最初的苦涩后,他还是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随后,他给姐姐发短信,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姐姐。过了片刻后,姐姐回过来电话,为他感到骄傲和高兴,并且承诺会把笔记本电脑寄给他。寒暄了片刻后,姐姐说道,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喜欢的人了,他对我也很好,以后我们会结婚的。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内心既欢喜又惆怅,但还是说了好听的话哄姐姐开心。
  等心情平复后,他给晓涛打了电话。还没等他说话,晓涛便道,哎,今年只差了三分,看来只能上专科了。他原本想要说些安慰的话,又觉得太过残忍,于是什么也没有说。两个人沉默了片刻。晓涛也没有问他的成绩,两个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挂断了电话。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父亲在家设宴,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庆贺。虽然他不喜欢这样的形式,但还是撑起了笑脸,给每个长辈倒酒致谢。他自己也喝了点白酒。姑父问他上大学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想要一直读下去,一直读到博士。父亲笑道,只要你愿意读,爸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供出去啊。姑父说,你以后就是咱们村的第一个博士,以后当大官了可不要忘记我们这些穷亲戚啊。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又敬了姑父三杯酒。
  当天黄昏,天色骤变,团团的黑云仿佛要吞噬整个村庄。随后,他看到了远处的电光,又听到了雷鸣声。母亲喊他一起出去,把院子里晾晒的衣服全部抱回了房间。之后,豆粒大的雨点从天而降,中间还夹杂着冰雹。他站在窗口,注视着眼前的风雨云电,心中也是汹涌的波涛,有恐慌,也有期盼。
  暴风雨过后,这里已经是黑夜。这个世界已经凉了下来,而夏日也画上最后的休止符。他躺在黑夜中,想象着那个位于海洋中央的岛屿。
  第三手记
  在写小说的时候,我常常会梦到小说中的场景。有时候是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有时候则是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甚至有时候,我会梦见自己修改小说中的场景。在现代艺术中,存在着元小说与元电影的说法,那么,我所做的梦就是关于梦的元梦。
  其实,写作就是做梦的一种方式。我的很多灵感就是源于梦境。我想,所有的艺术都是与梦有关。我以前构想一部科幻小说,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研究出一种称之为“梦”的仪器,这种仪器的重要功能就是读梦与毁梦。在将来,除了少数拥有特权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不会做梦,也因此就不会有艺术和哲学,不会有思想和情感,甚至连语言的存在都没有必要,甚至连存在本身都是精神负荷。当然,这只是小说的最初构想,我还没有做好写科幻题材的准备。这种构想本身,就是梦的一种。   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或者说我能回想起的最早的梦,是与天上的云有关。我梦见了有个梯子通向了天上的云,而我沿着梯子爬到了云的上面。随后,梯子消失了,我坐在云上,看着眼下的世界,有种找到家的感觉。然而,没有过多久,我便厌倦了云上的日子。于是,我从云上跳了下去,而云变成了我的翅膀。在落地的瞬间,我便从梦里醒了过来,心里空空荡荡。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记得这个梦,但我并没有探究其中的深层内涵。有時候,梦境比现实还要接近真实。我常常在想,也许我此刻的现实或许就是一场梦,甚至不是自己的梦,而是更高存在的梦:我,不过是他人的梦罢了。
  这也许解释了我迷恋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因。特别是他在生前拒绝出版的《红书》,更是我的床头书。在这本与梦境、恶魔与灵魂有关的书中,我懂得了曾经的自己,认清了当下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荣格的著作提醒我,梦是有形态的、有动因的、有意义的存在。在他的启发下,我会把自己所做的梦记录在日记本。这些梦就是生活标本,被我安放到了个人的梦境博物馆。
  后来,我发现那些我所推崇的文艺作品其实都与梦境有关。比如,但丁的《神曲》其实就是关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的梦,这部作品就是将各种各样的梦分门别类,最后唱出的是关于中世纪的挽歌。再比如《堂吉诃德》,其实就是塞万提斯关于骑士精神的一场冒险之旅,这种旅行本身就是梦,后来梦醒了,骑士精神也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再比如卡夫卡的小说,特别《城堡》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其实就是关于现代性悖论的噩梦—城堡就在眼前,而你终将无法抵达。除了这些国外作品以外,我们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红楼梦》,便是“梦”这个主题的最佳注释。
  我希望自己所写的作品具有梦的特质。虽然第一本小说集是失败之作,但从本质上讲,这些故事都源于梦,有的是我的梦,有的是他人的梦。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梦,也由此更好地理解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也许是因为夜晚写作的缘故,我有时候会陷入意识的迷宫,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的区别。比如最近这段日子,我有时候会分不清小说中的路海与现实中的我,哪一个才是更加真实的存在。不过可以确信的是,路海的那些梦境,我曾经也有过抵达,并不是以梦的方式,而是以文学的方式:文学本身就是关于梦的隐形备忘录。
  我常常梦见自己的死亡。在梦中,我观看着自己的死亡,想象着死亡后的精神现象。这种梦可能源于自己关于存在的焦灼,也可能源于对死亡本身的好奇。在梦里,最多的死亡方式就是自己突然失去了翅膀,开始从梦中坠落,一直坠落到深渊的最深处。我梦到自己粉身碎骨。记得有天晚上,儿子突然从梦中哭醒过来,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抹着眼泪说道,我梦见你和妈妈都死了。我问他是什么梦。他说,你们死了,就没有人要我们了。妻子抱着儿子,说道,那是梦,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儿子又问道,那你们会死吗?妻子沉默了片刻后说道,每个人都会死,不过那是很远很远的事情了。说完后,她哄着儿子继续睡觉。而我呢,也突然明白这种关于死亡的意识,将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精神主题,而活着本身不过是这个主题的变奏曲。
  为了更好地了解存在于时间,我不得不去写作,因为这是一种内心对于巨人的召唤。平时在公司的时候,我扮演的是社会人的角色,戴着大家都认可的职场面具。当写作时,我便可以卸下面具,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我。如果面具戴得太久,我的脸就会变成面具—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谣言,而是我不得不接受的生活真相。当写作时,我不能对自己撒谎,你必须说出我所知道的真相。就像做梦,一切可能会变形,会重组,会夸张,但一切都是我欲望的最真实写照。因此,文学与梦看起来是两条抵达之路,本质上又是同一条通往真相的路。
  当写完路海的那些梦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梦见了路海的那些梦,也就是说,我把自己写的梦装进了自己的梦境。也许,这是一种文学上的奇迹,也是梦的奇迹。正因为做梦,我们才要写作。我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过任何人。
  秋?篇
  和预料中一样,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继续待在文学院,只不过是从学生的身份转换为教师的身份。对于这个工作,他感到庆幸,因为本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顶尖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有的专业甚至有海外留学的资历。像他这样的文科博士,能在省城的二本院校找个职位已经是幸运的事情了,更别说留在像本校这样的重点大学。这一切多亏了导师的安排,毕竟他是文学院的院长,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而路海又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协助他完成了好几个重要的社科项目。当然,也与自己的努力有关,在读研究生阶段,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同年级同专业最多的学生,他的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博二的时候,他就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整个研究生阶段,他总共翻译并出版了五部作品,其中一部是学术专著,一部是随笔集,剩下的均为英美长篇小说。对他而言,留在文学院工作,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拿到正式教职后,他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姐姐。姐姐显然比他更高兴,激动地说,你是咱村的第一个教授,也是姐最大的骄傲,今晚来我家庆祝吧,我让你姐夫给咱们做大餐。他原本想推掉这个邀请,又不想伤姐姐的心,于是便接受了她的邀请。挂断电话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后挣钱了要好好报答姐姐。这些年要不是因为姐姐在背后默默地资助与支持,别说是博士,就连大学能否正常毕业他都不敢确定。在他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姐姐辞掉了南方工厂的工作,回到了老家生孩子。等孩子半岁后,她和姐夫来到了长安城,在远房亲戚的介绍下,开始了在城中村贩菜卖菜的生涯。他和姐姐的空间距离更近了,心也更近了。他时不时会去看姐姐,有时候也会在他们的廉租房住上几天。这么多年过去了,姐姐眼神中的光并没有完全消散,她依旧很喜欢在业余时间捧起书来阅读。每次去看姐姐,他都会带上一些旧书,有时候是诗歌和散文,更多的时候是小说。姐姐会在闲暇时间读这些书,偶尔还会与他讨论书中的内容。他偶尔也会想,要是当年姐姐考上了高中,也考上了大学,如今或许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他的臆想,因为姐姐看起来至少比他过得更快乐、更自在。   下午,他去了姐姐的家,这次带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之前,姐姐说喜欢她的《生死场》,说在那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姐姐和姐夫还没有收摊回来,他和外甥一起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他们都说外甥像舅舅,他也确实在孩子的神情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只不过那个时候他没有这么多零食,没有这么多的衣服。外甥看起来有点孤僻,可能是因为小学之前一直都是跟他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如今还没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看完动画片后,他关掉了电视,说道,舅舅,听我妈说你是博士,你能不能给我补一会课。这个要求让路海有点意外,他点点头,说道,乐乐这么爱学习,真好。外甥取出了书本和圆珠笔,说,以后,我也要做博士,不要卖菜。他看着外甥的眼神,一时不知道如何来回应他的话。
  下午四点半左右,姐姐和姐夫从菜市场赶了回来。看到他之后,姐姐放下手中装菜的塑料袋,上来拥抱了他。这是姐姐第二次拥抱他,上次是他被保送到本校研究生的时候。姐姐说,这个事情你给爸也说了吧。他摇了摇头说,说不说也没啥意思,还不如不说呢。见此情境,姐夫说,路海,你以后飞黄腾达了,可不能忘记我们啊。路海苦笑道,就是个大学老师而已,又不是什么官。随后,姐夫拉他一起去阳台上抽烟。抽完后,姐夫说,你哥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苦,你以后要多留意你外甥的学习啊,你就是他的偶像。路海点了点头,忽然看见了天边有一群鸽子呼啸而过。
  吃完晚饭后,他陪姐姐出门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走了还没一圈,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看了看姐姐的神色,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于是,他把自己留校的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说,这是好事,等你有空了,也该回家转转了。路海沉默了片刻,听到了父亲的叹息声,随后也便挂断了电话。
  自从上了研究生之后,除了每年的春节,路海就不怎么回那个称之为家的地方了,也不怎么联系那个被称为父亲的男人了。在他大一下半学期的时候,从小姨那里突然得知母亲患上了乳腺癌,而且是晚期。与此同时,小姨还告诉了他另外一件爆炸性的新闻,那就是他的父亲已经和镇子上的某个寡妇勾搭上了,有将近一个月没有踏过家门了。小姨补充道,你妈不让我跟你说这些,说怕影响你的学业,但你是她的儿子,我不给你说给谁说呢。接完小姨电话的那个上午,他便请了五天的事假,坐着当天下午的大巴返回了家。再次看见母亲的时候,她像是换了一个人,只剩下了一具空皮囊,眼神中的光全部消失了。看见路海后,母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流眼泪。其实,已经没有了眼泪,或者说只剩下了眼泪的阴影。他原本打算去镇子上找父亲,但被母亲拦了下来。她说,你找回了他的人,找不回他的心啊。那几天,他一直陪在母亲的身边,听她说过去的事情,更多的時候则是沉默。后来,母亲说她会好起来的,让他回学校赶紧上课,不敢耽搁了学业。在返回学校的第七天,他收到了小姨的电话,母亲走了,临终前没有留下半句话。
  葬礼上,路海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但没有和他说一句话。他们把母亲埋在了后坡的公坟里,没有墓碑,也没有松柏。葬礼后的第二天,路海便离开了这个家,每逢暑假寒假,要么是在姐姐家,要么在宿舍,要么在外面兼职工作。母亲死后的第二年,父亲把镇子上的那个寡妇娶回了家,而且在村子里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后来听姐姐说,他们把母亲生前留下的东西要么送人,要么卖掉。除了门口那棵树,家里已经没有了母亲的印记,而路海知道自己也已经没有了回家的理由。从此,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勉励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如此才有更多的人生选择。因为父亲的缘故,他从此也厌恶起了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自此之后,他几乎不在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过往。
  苦夏过去了,此刻的城市已经被荫翳的氛围所笼罩。这是他最喜欢的季节。以前他最喜欢春季,如今他更能体会到秋日里那种繁华过后的衰败之美。他从博士楼搬到了教师公寓。他把新买的绿植放在阳台,随后站在窗前,凝视着不远处的南山。虽然学校就在山脚下,但他很久没有强烈地觉悟到山的存在。随后,他泡了杯咖啡,打开了蓝牙音箱与笔记本电脑,开始为自己的第一堂课备课。黄昏的时候,风把山里的清新气息吹进了房间。他听着巴赫的《赋格的艺术》,突然间想起了安心,想起了曾经与她一起去看海的日子,想起了曾经与她泡图书馆的日子,想起了很多曾经共同经历的明媚时光。他已经有五年多没有联系过她了,但他一直保留着她的联系方式。
  犹豫了片刻后,他给安心发了一条问候的短信。原本他并没有指望能够得到回复,毕竟当年是他先辜负了她。要是当时他多花点时间陪她,哪怕只是见见面散散步,他们也不会越走越远,以至于后来成了陌生人。半个小时后,他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我以为我们到死也不会联系了。他说,你也知道,我不是一个主动的人。她在电话那头苦笑了两声,他紧绷的心弦也松弛了三分。随后,她大概讲述了自己这几年的变化—硕士毕业后,她通过层层考试,去了省上的一家出版社做编辑,之后在家人的资助下,在西郊首付了一套房子,如今过着还算是比较安稳的生活。他们沉默了半会,之后路海问道,那你还没有结婚吗?她讥笑道,和你谈恋爱,已经消耗掉了我所有的精力,太磨人了,哪有什么心情再去恋爱呢?他悬着的心也落在了地面,说道,那时候太年轻,不懂得去爱。随后,他把自己这几年的情况也简单地告诉了她。沉默了片刻后,他问她这周末是否有空,他想约她出来吃饭。
  之后,他们见了三次面,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然后,他把她送到小区门口。他们几乎不谈论过去,更不会涉及过往的恋情,就像舞池中比赛的双人花样滑冰选手,全力配合彼此,没有丝毫的懈怠。第四次约会,他们去了南门外的一家酒吧,听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喝了一些鸡尾酒。结束时已经是午夜时分,他叫了一辆车,把她送到了她家楼下,而她拉着他的手,让他陪她一起过夜。随后,像很多文艺电影的俗套剧情那样,他们再一次占有了彼此的肉身与魂灵。第二天清晨,他抱着她,而她却在他的怀中哭出了声。他问她为什么难过,她说,这一切就像是梦,这不是什么矫情,在你之后,我没法爱上别人了。他原本想说类似的话给她听,但他什么也没有说,而是转过身,亲吻了她的脸。   他们开始了真正的交往。与上一次不同的是,他们的心智已经成熟,不会再为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争执。有时候她会来他的公寓同住,有时候则会让他去她那里过夜。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各自生活,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自从她走入他的生活后,慢慢地发现自己是可以去爱另一个人的。以前,他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自我的完成,无心顾及他人的感受。如今他却发现没有人是孤岛,只有与他人建立了真正的亲密关系,那所谓的孤独只不过是个人营造的谎言。随着交往的深入,他发现自己可以和她分享一切事情,无论是文学、哲学,抑或是情感、家庭,甚至是历史政治,她都可以和他进行多种层次的交流。有时候,她的观点甚至超出了他的认知边界。他喜欢这种灵性上的交流,也有种被理解与被需要的温暖。后来,他把关于父亲、母亲以及那个家的情况都统统告诉了她。她上前抱住了他,说道,别害怕,以后我会给你一个更好的家。不知为何,听到这句话后,他抱着她痛哭流涕,好像要把这么多年的委屈郁闷统统释放出来。在母亲死后,他以为自己已经不会流泪了,原来并不是如此,他依旧拥有着悲伤的能力。
  学院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适简单,相反,却是相当地迂回复杂。在所有的劳作中,日常教学反而明净有趣,与学生们的互动也开拓了更多的学术思路。教学以外,在导师的安排下,他还承担了学院的部分行政工作。说白了,就是为教授们服务,就是为学院打杂工。更直白地说,他就是导师的秘书罢了,要对导师的事情百倍操心,毕竟他能留校,多半是导师的功劳。后来,他才发现学院中的人际关系比想象中要复杂太多,他们看起来一片祥和,其实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圈。毕竟学院里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那些课题与项目,每个团队都想争取到最好的资源,而摩擦与矛盾也在所难免。他谨记导师的教诲,尽量不参加各种饭局酒局,不做两面人,只说别人的优点与好话。不管是有意无意,这里的每一个人他都不能得罪。每次从办公室回来,他都仿佛从囚笼中飞了出来,终于可以自由畅快地呼吸。
  不过,他还是把学院里遇到的困惑选择性地讲给安心听,而安心也会把出版社工作中的糟心事和他分享。把这些事情说出来以后,即使得不到对方实质性的帮助,也有种短暂摆脱心灵负荷的愉悦。不像以前,有什么苦涩只能一个人品味,到后来甚至尝不到了生活的甜。自从她进入他的世界后,他觉得自己对于世界的味觉也变得更细腻了。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他常常有种回到家的错觉。
  在深秋的周末,在万物即将凋谢的时节,他和安心一起去爬不远处的南山。虽然在山脚下生活学习了这么多年,但这是他第一次亲密地触碰这座沉默的大山。以前,这座山对于他而言,更多的是象征与隐喻,而在此时此刻,这座山成为可以触摸的真实存在。就像爱情一样,此刻不再是幻觉,不再是梦境,而是可以触摸到的手,可以亲吻到的唇。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们终于爬到了群山之巅。站在最高处,他们眼下的世界呈现出了梦的特质。他和她对着群山,喊着彼此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在群山之间逍遥回荡,彼此呼应。之后,他从衣兜里取出了精心準备的戒指,单腿跪在地上,问她是否愿意嫁给他。随后,他看到了她眼中的风暴,犹疑之后变成了泪水。她点了点头,说,这句话我等了很久了。随后,他帮她戴上了戒指,在明媚秋光中深吻了她。唯有群山见证了他们的爱。
  当天晚上,他给姐姐打了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欣喜之余,姐姐约他们下周一起去海洋馆游玩,之后一起吃晚餐来庆贺。他答应了姐姐的邀约。挂断电话后,他坐在沙发上,凝视着外面的夜空,突然间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他拿起手机,拨通父亲的电话,打算把这个消息亲自告诉他。然而,接电话的不是父亲,而是那个女人。听到她的声音后,他挂断了电话,随后关了手机。
  之后,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对着外面的夜色,注目了很久。随后,他很快写了一首诗歌。自从上研究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写自己想要写的作品。
  第四手记
  任何小说都是作者本人某种形式的自传—小说不可能脱离作者自身的经验而存在。这种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即使是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也是作者自身经验的产物。在《复活》中,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的忏悔之旅;在《达洛维夫人》中,我们看到了伍尔夫平静生活下的波涛暗涌;在《苦炼》中,我们跟随着尤瑟纳尔的脚步开始了漫长的精神跋涉;在《所罗门之歌》里,莫里森领着我们重返记忆的故乡……这将是一份无尽的文学清单。当我在书架前巡礼时,这些书带领我逃离了此时此刻的灰暗生活,带领我进入各式各样的文学空间。每一本打开的书,就是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对于书的痴迷,也许源于童年时期的精神世界的匮乏。在上小学四年级之前,除了课本之外,我没有读过其他任何课外书,更别提文学作品了。那时候,村子外的森林、河流与荒野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通道。也许你们不相信,我那时候能够听懂风的歌唱,能看懂河流的奥秘,甚至可以与动物们进行简单交流。有一天,母亲从县城回来,她那天心情不错,顺带着给我买了五本书,而我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至今,我还保存着那五本书—《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集》《快乐王子》《昆虫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每当遇见生字,我就会在新华字典上查,然后标注在书上,遇到不会的句子,便会向母亲请教。就这样,我在阅读的路上艰难跋涉,同时又充满了各种发现的乐趣。那是母亲唯一一次给我买书,而那些被我翻了无数遍的书成了我梦中渡海的白船。直到如今,我都能清楚地记得那五本书中的绝大部分细节。在书籍匮乏的童年,这几本书带我短暂地离开了这个村子,带我领略了理想王国的风采。
  读完这五本书后,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写故事了。于是,我特意去小卖部买了最好的笔记本,把自己构思的故事写在上面。遇到不会的字,我会求助于身边的《新华字典》。那时刚好是暑假,我没有心情和伙伴们外出游玩,而是把自己关在家里,想要写出一本惊世之作。我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写完了生平的第一个故事—四个少年在森林中的冒险故事。写完后,我把这个故事拿给祖父去看。看完后,他说,写得好,以后可以当作家了。当时,我对作家这个称谓并没有太多的认知,但知道这是祖父对我的表扬。于是,带着这份自信,我把这个故事拿给了母亲。母亲读完后,脸色有点阴沉,低声道,我以为你在家学习呢,没想到你写这些玩意,纯粹是浪费时间。说完后,母亲把笔记本扔到了床上,又补充道,以后要是让我再看见你写这些东西,我就把本子撕了,你也就别去念书了,回家种地。说完后,母亲离开了房间,我站在了原地,眼泪流了出来,又不敢发出声。我小时候,如果没有达成母亲的心愿,她就用这种方式来恐吓我。自此之后,在上大学以前,除了作文以外,我再也没有写过其他的故事。然而,我一直都铭记着自己的第一个故事。多少年以后,我把这个故事又重新写了一遍。之后,作为临睡前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是我的第三个读者。儿子很喜欢这个故事,但我并没有告诉他写故事的人就是我。   如今回想起来,我所写过的故事其实都是我某种形式的自传。虽然那些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与职业都可能与我不同,但是他们的心境、他们的人生际遇、他们的情感困惑都是我为自己,也为读者设置的存在难题。在存在这个哲学命题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找出终极答案。因此,这也是我们需要小说,特别是现代小说的缘故。借用海德格尔的概念,作为“世界中的存在”,现代小说必须以存在的方式对于这个存在命题进行存在式的回答。我即他人,他人即我,这并不是文学的诡辩,而是文学的存在。
  我常常想起多年前的很多个下午,我厌倦了本专业枯燥无味的书籍,于是转向了图书馆的文学阅览室。我站在书架前,一本接着一本看,有时候只看封面,有时候会看作者简介与内容简介,有时候则会从中间取出一本,顺着第一页一直读了下去,仿佛是坐上了开往灯塔的白色轮船,直到抵达终点。就这样,文学阅览室成为我流连忘返的人间天堂,我在那里度过了大学时代最甜蜜的时光。曾经有很长时间,我都犹豫要不要报考本校文学类的研究生,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的专业老师。老师说,你现在的专业多好的,放弃了太可惜,文学可以当成兴趣爱好。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后,也顺利地成为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然而,我内心一直有缺憾。要是当初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也许人生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研究生毕业后,我找了一份在别人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然而,刚开始的时候,我几乎不能适应那样高强度的工作,经常有逃离的冲动,但是我无处可逃,只能逃到自己的幻想世界。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我拖着疲惫的肉身,打开电子文档,开始写自己的第一个故事。不知为何,写作的时候,肉身沉重,而灵魂轻盈,我能体会到在冰与火之间煎熬并重生的快乐。写完第一个故事用了两周的时间,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地写了其他两个故事。写完后,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这三篇小说发给了一个在杂志社工作的编辑朋友。三个星期后,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留用了其中的两个小说,再配上一篇评论,刚好上他们杂志的一个青年作家栏目。说完后,朋友说,你要继续写下去,我们主编很欣赏你的作品。两个月后,我的作品发表在了这家省级文学刊物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小说。至今,我都记得当时的喜悦。之后,我用稿费买了五十本杂志,把杂志寄给了自己老师、家人和朋友。然而,我并没有把这个消息与公司里的任何人分享。自此之后,我开始过上了一种双重生活。在分裂的镜像中,我看到了更加完整的自己。
  既然作品是作者的某种形式的自传,那么,作品中的人物其实就是作者的某种形式的化身—所有的人物共同构成了人物灵魂的星辰图。当写他人的时候,其实,我就是在开拓自己的生活疆域。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是理解自我的镜子—我是他人,他人也是我。或许,这便是写作最迷人的地方。
  冬?篇
  今天是周六,多云,温度是零下三摄氏度到五摄氏度,无风。这是他每天起床后最先了解的消息。之后,他打开音响,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洗漱,吃早餐,然后打开电脑,浏览一下新闻以及电子邮箱。今天是本月最后一个周六,是陪伴儿子咚咚的日子。他要赶在十点之前到达紫薇小区的门口。
  八点三十五分,他从家里出发,搭公交坐上六站路到地铁口,之后搭地铁二号线,然后转三号线在桃花潭站下,随后走十五分钟的路,最终来到了紫薇小区的东门口。时间是九点四十五分。十分钟后,安心带着咚咚走出了小区,站在门口张望。他摇了摇手,他们看见了他。咚咚背着书包,脸上挂着微笑,向他走了过来,而安心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看见他拉着咚咚的手之后,安心转过了身,又走进了小区。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和他说上一句话。自从离婚后,她基本上就没有和他说过话。他知道他曾经伤透了她的心,而她还没有原谅他,或者说她心中的他已经死掉了。
  每个月他与儿子只能相处一天,这是他和安心之间的约定。因此,他特别珍惜与儿子相处的分分秒秒。今天,他带儿子去了附近的游乐园,午饭一起吃了儿子喜欢的意大利面。下午,他们一起去了曲江书店,他给儿子选了几本童书,也给自己买了两本心理学著作。之后,他们又去了附近的商场,他给儿子买了一身衣服以及乐高积木。他们在商场五楼的快餐店一起吃了份比萨。随后,他们又在商场四楼的万达影院看了一场儿童电影。从影院出来后,他在乘车软件上叫了一辆快车,之后便一起回了家。到家之后,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了。他原本打算像以前一样,和儿子一起洗个热水澡,但儿子说他已经长大了,可以单独洗澡了。洗完澡后,他们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花纹。之后,他拿着书,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他关掉了灯,黑暗随即包围了他们。
  片刻后,儿子打破了沉默,说道,爸爸,我想和你一起过,我不想回那个家了。他有点吃惊地问道,是不是那个叔叔对你不好呢?儿子说,也不是,他们对我都好,只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他立即明白了儿子的处境,于是拉着他的手,说道,你是爸爸妈妈最宝贝的孩子,没有人能替代你。也许,儿子明白了他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便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而是给他讲了自己在学校的种种经历。突然间,儿子又转了话题,说道,爸爸,我觉得你应该再结婚,应该有個家庭,就像妈妈一样。他想了想,说道,爸爸一个人生活惯了。儿子说,爸爸,你这样太孤独了。他说,儿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儿子没有再说话,而他也有点后悔给儿子灌输这样的观念。当天夜里,他梦见了祖父,梦见祖父带他去县城看大戏的情景,梦见戏台突然间消失了,而他也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他把儿子准时送到了紫薇小区门口。看到安心带着儿子返回小区的背影,他才转过身,沿着原路走向了地铁口。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他抬起头来,看不到任何下雪的征兆。现在是寒假阶段,他已经完成了手头一篇论文,也改完了学生们的期末作业和考卷。剩下的时间全部都归自己,他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事情。明年就四十岁了,他还是无法接受时间的残忍。他已经是大学的副教授,是硕士生导师,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文章,同时还有自己的三部著作和五本译著,也是很多学术会议的嘉宾。在别人看来,这些都是成功的标识,然而只有他清楚自己虚度了太多的时间,为了取悦他人耗掉了太多精力。最重要的是,很多个夜晚,他在梦中惊醒,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要把这种精神困境写出来,却发现自己多年的学术训练仿佛是枷锁,让他无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有很多次,他想要在文档中写出自己的爱与怕,却发现自己已经处于失语的状态。   再过十天就要过年了,吃完早餐后,他便搭乘公交去了姐姐的家。自从姐夫坐牢后,他常常去给姐姐做伴,陪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到了姐姐家后,他把买的水果和酸奶先放到了厨房,和外甥说了两三句话,随后便去摊位找姐姐。看到他后,姐姐摆了摆手说道,海,你过来了啊,坐家里吧,我等会回家。每次见面的开场,姐姐几乎说的都是同样的话。不同的是,姐姐明显老了,眼神中的光也散了。他站在姐姐旁边,给她搭把手,帮她一起卖菜。姐姐说,你都是大学教授了,不要干这种活了,让熟人看见了多不好的。他苦笑道,姐,咱们这是光明磊落地挣钱,比一些大学教授要好多了,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这是他的心底话,而姐姐只是苦笑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说。片刻后,他对姐姐说,我年前要去看姐夫,咱们一起去吧。姐姐骂道,那狗东西把人害死了,没啥好看的。他知道姐姐的心里还是有很大的气,于是便换了其他的话题。记得上次去看姐夫是在三个月前,据姐夫说他进去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姐姐只看过他两次,外甥一次也没有去过,他写给姐姐的三封信,姐姐从来没有回过。
  吃完晚饭后,姐姐问他今年的春节打算怎么过,他说和去年一样,来她家和他们一起过年。姐姐说,要不回家过年吧,可能除了上次爸犯病,你都有三年没回家了。他说,那里已经不是咱们的家了。姐姐说,哎,毕竟他是咱们的爸啊,再说,他现在坐轮椅了,估计也活不了几年了。他说,那是他自己造的孽,当年把妈害死的也是他,我一直都忘不掉妈妈那双无助的眼睛。姐姐叹了口气,没有再说话。他从来没有说出口的是,他感觉姐姐和妈妈越来越像,不仅仅是长相,还有眉目间的神情。晚上,姐姐睡主卧,外甥睡次卧,他睡在了客厅的沙发上。午夜时分,他听到了姐姐在房间的哭泣声,因克制而微弱。他盯着夜色,想到了多年前姐姐和他一起坐在河岸边畅想未来的场景。要是当年姐姐考上了高中和大学,也许她会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以前他笃定那将是更好的生活,如今他的信念早已经分崩离析。
  腊月二十五日,他带着外甥一起去看姐夫。一路上,他们说了很多的话,外甥把自己学校的事情讲给他听,而他则和外甥分享自己曾经成长中的故事。外甥和他长得越来越像,甚至性格上都有些接近,而这也是让姐姐开心的地方。她期盼外甥像他一样以后考好大学,考博士,最后当大学教授,这是姐姐心目中最完美的职业。从小学到中学,外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奖状,这是姐姐灰色生活中少有的色彩。就像他小时候一样,姐姐也会把外甥的奖状贴在客厅的墙上,展示给客人看。
  大概两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监狱门口。在警员的带领下,他们进入了会见犯人的地方。片刻后,姐夫便坐在了对面,说道,你们都来了啊。看到他之后,外甥没有说一句话,转身离开了这个房间。他对姐夫说,别怨孩子,他还没有适应这里。姐夫说,不能怪娃,只能怪我,你说我当时怎么那么蠢呢。他说,一切都过去了,你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出来。姐夫说,你姐还好吧。他说,好着呢,就等着你回家呢。之后,他们又说了几句闲话,便告了别。在返程的路上,他和外甥都没有怎么说话。在快要下高速的时候,外甥突然说,要是我能有你这样的爸爸,那该有多好。他原本想说自己也并不是好父亲,但话到了嘴边,他还是咽了回去,品味到了其中的苦涩。
  腊月二十九日,他没有和姐姐一起在城里过年,而是选择回到了老家。他事先并沒有给父亲打过招呼,或者说,他不知道如何与父亲打招呼。自从中风之后,他坐上了轮椅,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也丧失了言语的能力。唯一庆幸的是,那个女人并没有离开她,而是选择留在身边照顾他。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生活基本上没有多少保障。生病后,那些不多的积蓄很快见了底。他和姐姐每个月都各自给父亲的卡上打五百块钱,以此作为他们的生活开销。以前,他对那个女人充满了仇恨,如今仇恨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时间的灰烬。
  看见他之后,父亲的眼神中突然冒出了一点光。他嘴里嘟嘟囔囔,根本说不清一句话。那个女人站在旁边,说,你爸说看见你回家很高兴,他还问你回来怎么不见带孩子呢。他犹豫了片刻,说道,我们前两年离婚了,孩子归他妈妈管。说完后,他看到了父亲眼神中的失望与落败。要是放在以前,他肯定会指着鼻子教育他。如今,父亲早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威严。他闭上眼睛,不再和他交流。那个女人说道,你爸肯定是累了,你估计也累了,我给你把房间收拾一下。说完后,她把父亲推到了电视机旁,给他播放电视连续剧。他坐在父亲旁,看着那些无聊的画面,心里也不是滋味。
  晚上,他从箱子里翻出了自己早年的日记本。他打开已经泛黄的纸页,看着自己以前写的文字,仿佛是通过时间望远镜看到了自己的过往。这些日记中偶尔还夹着自己创作的诗歌。在初二的时候,他在日记本上曾经写下这样的话—我以后想成为一名作家,想要记录我所知道的一切。他放下了日记本,想到了当年的场景:那时候,他刚刚读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心中有太多的感想,却不知道该说给谁听。然而,写作的种子从此之后便一直埋在心底。上了研究生以后,他把大量时间放在了阅读与评论上面,好像没有多少创作的热情。在高校任教以后,为了职称,他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写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应景文章。直到此刻,他才明白,自己最大的缺憾就是忘记了曾经的誓言。关掉灯之后,他躺在床上,回望这么多年的起起伏伏,甘甜苦涩,越来越觉得自己像是同行的陌生人。然而,就在刚才的那一瞬间,他仿佛被黑暗中的光所照亮,突然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前半生经历等着他去重新去发现,重现去赋形。然而,他还暂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写。他带着获救般的喜悦进入了梦境。在梦中,他又身处于多年前囚禁于他的岛屿,只不过这一次,他看到了不远处有白色轮船正向着他驶来,而他也做好了重返故乡的准备。
  腊月三十日,也就是农历最后一天,他去后坡上分别给祖父、祖母和母亲上坟,请他们的魂灵一起回家过年。之后,他在后坡上站了很久,看着不远处的村庄,再看看眼前的坟地,在生者与死者的中间,他仿佛在众声喧哗中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独唱,也仿佛看到了这座村庄百年以来的沧桑变迁。之后,他又去了疯子李人美的坟前,和她说了几句闲话,把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她。小时候,他把自己的秘密只说给李人美去听,因为只有她才是整个村庄最纯粹又最清醒的存在。当然,这是经历了太多沧桑是非,经历了太多曲折变故后,他突然发现的生活真相。   下坡的时候,他碰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敌手孟凯。他给孟凯递了一根烟,帮他点燃。孟凯的右腿有点瘸,那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和人闹事,被对方打残了。自此之后,孟凯便回了家,帮他父亲做点事情。后来,造纸厂由于资金问题倒闭了,他父亲迷上了赌博,没日没夜地在赌场中耗费自己,最后由于脑出血死在了赌桌上。在他父亲死后,突然多出了好多人来给孟凯要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孟凯的生活开始不断地走下坡路,媳妇也跟着别人跑了,把孩子留给了他。当然,这些都是孟凯讲给他听的,他并没有对其发表一句评论,只是摇摇头说道,生活都很苦啊,每个人都在煎熬。
  除夕夜,吃完饺子后,他陪父亲看了会春晚。之后,他去了自己的房间,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儿子说道,爸爸,我也想回老家过年,在这里没意思。他说,老家更没意思,等去城里了,爸爸就去看你。挂断电话后,他看着墙上的母亲,想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过年。他原本想要读一会书,躺在床上后,却在不觉间进入了梦境。说是梦境,其实是无梦之境。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了有女人呼喊他的名字。挣扎了好久,他才从梦境中走了出来,原来是那个女人在喊他的名字。他问她有什么事情,她说,马上十二点了,你爸让买了烟花和炮仗,你给咱们去放吧。他点了点头,穿好衣服走出了房门。户外冰冷,也很喧闹,黑漆漆的夜空偶尔会被烟花所照亮。他先点燃了炮仗,看着它们完整的躯体随着爆裂声结束后又变成了灰烬。之后,他点燃了烟花,看着它们在夜空中短暂开放,随后又隐于黑夜。他多么想把此时此刻的情景与人分享,却发现身边并没有什么人,发现自己是茫茫世界的一座孤岛。
  接下来的几天,他四处闲逛,有时候去找自己小时候的玩伴闲聊,有时候则去听老人们的回望,有时候则独自一人在村内村外游荡。以前,他拒绝了解这个村庄,拒绝了解这里的人,那时候最大的欲望就是逃离这个村庄,逃离这里的苦闷生活。如今,他重返故乡,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反,那些最原始也最纯真的记忆都与这个村庄血脉相关。在游荡中,他重拾了过去的回忆,也对村庄有了更丰富的认知。
  初五,姐姐带着外甥回到了家。与他不同的是,姐姐会把那个女人称为梅姨,而外甥则把她叫作梅奶奶。吃完午饭后,姐姐和他又一起步行去了河岸。河水已经结了冰,河流仿佛是大地上的无字经书。他们沿着河岸散步,好像可以听到河流的浅唱与低吟。天色灰暗,团团黑云漫游到他们的上空,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姐姐问道,我记得你小时候说要写一本小说,不知道你开始写了吗?他说,准备写了,但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姐姐说,等写完了,我要做第一个读者。他点了点头,和姐姐继续沿着河岸散步。在离开河岸前,姐姐突然问道,海,这条河与多年前的那条河,还是不是同一条河流呢?他被姐姐的这个问题突然点醒,突然明白了时间与存在的本质。
  午后,外甥从外面跑了进来,喊道,下雪了,终于下雪了。他和姐姐走出了房间,站在院子中央,扬起头,看着纷纷落下的雪。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他想到了很多年前冬天,祖父给他们堆雪人的场景,想到了母亲站在雪地里喊他们回家吃饭的场景,想到了他们在雪天里打雪仗的场景。不知为何,越是久远的画面,他记得越是清楚,而当前的很多事情却显得模糊含混。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走向自己的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将文档命名為《岛屿手记》,开始在上面写下自己最初的篇章。
  第五手记
  这是众生酣睡的年代,这也是众生觉醒的年代。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我选择了沉默;在想要沉默的时候,我又选择了表达。我想要冲出语言的牢笼,抵达存在的核心,却发现我们的一生终究不过是语言的囚徒—在语言和存在之间,是一座用意义幻象建造的空中浮桥。
  每次写完新的作品,我就会有种新生的错觉。特别是在夜晚,这种感觉会格外强烈—在经过长时间的角力后,你完成了心中的图景,剩下的就是创造后的空虚,而你也知道空虚过后便是伊甸园的诞生。通过创造不同的人物,你也创造了你自己。如果说写作是一种祈祷,那么,你的神明就是艺术之神。
  写作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复杂肌理,也让我见到了人的心灵图景。通过写作,我拨开了生活的迷雾,看清楚了自己的路:不是我在塑造作品,而是作品塑造我。对于自己了解越深,对他人也会看得越清楚,因此,我也逐渐懂得了包容,懂得了慈悲。没有写作之前,我对自己过于苛求,对他人也没有耐心。如今,我慢慢明白了生活的奥义,慢慢地在过往的森林中找到了通向未来的路,也找到了通往家的路。
  我的家庭是我的家,而文学是我的另外一个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会有回家的感觉;而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多元更深刻的理解。这也许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某种微妙的关联。我九岁那年,亲眼看着原本健康的祖父躺在病床上,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走向了死亡。在他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他便拒绝去医院,拒绝各种治疗,只想以自己的方式等待终局的到来。刚开始,我会时不时坐在他身旁,听他讲那些过去的事情,讲村庄的历史,讲生者们的传奇,讲死者们的荣耀,他偶尔也会提到自己的遗憾与悔恨。尽管他的肉身逐渐衰败,而当他讲故事的时候,我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久违的光。直到如今,我依旧记得他讲给我的故事。有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要回家了。之后,他闭上了眼睛,不再说话。三天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前,他告诉我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云。这么多年以来,每当看到天上的云,我就会想起祖父,想起那些曾经照亮过我的人。
  写作以后,我常常会想起祖父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他终于回家了。至少在我的梦里,祖父说他已经找到了家。这么多年以来,我也找自己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家——这个家可以庇护我,可以安顿我漂浪不定的心。然而,我还没有找到这个家,我依旧是在生活森林中迷路的孩子。写作的时候,我有种回家的幻觉,这也许是和死亡的共同之处。也许,写作就是回家。
  在写完新的小说后,我站在窗前,对着如镜般的夜空,好像看见了路海。他告别了陆地,开始了远航,寻找只属于自己的那座岛屿。而我呢,在孤岛上生活了太久,是时候要短暂告别,是时候要重返陆地,重返家园。我和他会在海上再一次相遇。那时候,我们会相视而笑,会把彼此心中的光分享给对方。或许,这便是故事的终结,但终结总是意味着新的开始。
  责任编辑:姚娟
其他文献
长夜玄冬抄  倾心于长夜的寂静是一场与睡眠  无关的玄冬,它的发音听起来像是比   纯粹的  时间还迷人。仿佛我从书籍的阅读中  悄悄返回我自己,也许旁边  还埋伏着自然的漩涡。在它之前,掉落的    簕杜鹃  有一种说不出的轻微。“有别于修辞,  黑夜不必只有一种黑暗。”这样说  无疑是摘抄中的重点,甚至向生命的秘密  敞开原始的还魂术。  偶尔贴上纸条也讲究梳理。棠棣只剩下  里面的悬念,贴近
期刊
托尔斯泰的蚂蚁  托尔斯泰五六岁的时候,经常和他的三个哥哥一起玩一种叫“蚂蚁兄弟”的游戏。他们找来几把椅子,用箱子、盒子把土丘下爬来爬去的蚂蚁围起来,然后他们蒙上头巾,钻到椅子底下,在黑暗中紧紧偎着坐在一起。他说他就是由此感受到了爱与同情这些特殊的感情。那时,他的一生刚刚开始,他和他的三个哥哥把这个游戏视作共同的秘密。很长时间他们都相信,谁一旦拥有了这个秘密,他就可以借此成为幸福的人,没有疾病,没
期刊
土城墙上的乌拉草,一直没有人割。这里的农家烧饭取暖都用自家田里的玉米秸秆。玉米年年都要种,秸秆年年都产生出来。玉米田广大,而烧火的炉灶只有一个。成捆的秸秆排着队等待进入那个唯一的灶坑。往往去年的还没烧完,今年的已经又成捆地运回来了。玉米秸秆在炉灶前发生了大面积的拥堵。农民就把秸秆堆成高高的柴垛。一年又一年,柴垛越垛越高。柴垛越来越多。似乎永远也烧不完了。偶尔谁家的柴垛着了火,没有人救火,都站在那里
期刊
1999年,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将近一百周年之际,我和几个朋友起愿,想梳理一下百年诺贝尔奖所走过的历程,考察一下这一百年来所评选的作家们都写过什么,并作出我们个人化的评判。我们认为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六个人合计了一下干了起来。我挑选了马尔克斯、海明威、萨拉马戈、莫里亚克、辛格、加缪等十四位获奖作家。后来这本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孤独的慰藉——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回眸》。  在写这本书前,我阅
期刊
主持人语:  精神影响是很复杂的事,就像物质粮食一样,孩子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很难说那张渐渐成熟的脸来自大米還是牛肉。陈继明以海明威的想象方式、川端康成的情感和福克纳的仪式勾勒出自己的文学观,这是自觉的作家所为。我们读大学时也亲昵地称呼川端康成为川端,仿佛他也走在我们的校园里,细细想来,这是何等的荣耀。亲切地活在异国读者的身边,这是比诺奖更可贵的嘉励。  ——申霞艳(文艺评论家)
期刊
一  动物们的求爱,绝不像人类的求爱那么俗气。不是送项链,就是送戒指,还要假装跪下一条腿,再送上语言的催情药,去俘获姑娘的芳心和眼泪。这样的举止,在动物们看来,统统属于感情骗子的行为。它们没有人类这么复杂的心思,也从不在求爱上兜圈子,消耗时间和心力。它们只以爱赠爱,以缘分赠缘分。雀儿抖动翅膀,爱神就会欢歌;孔雀伸开尾屏,爱神就会觉醒;蝴蝶亮出彩衣,爱神就会亢奋;鸵鸟跳起舞蹈,爱神就会癫狂;萤火虫亮
期刊
夜访百草园  夜访百草园,这也是我童年的  魔幻世界  泥墙变成了带装饰的石灰围墙  开着南瓜花的菜畦仍在  鸣蝉的长吟仍在  碧绿的覆盆子仍在,皂荚树下  那只斑蝥仍在(我们小时候都叫它“放屁虫”)  它那“啪”的一声,也曾让我感到无限神奇  萤火虫仍在,荒草中的石井仍在——  井口被封死,但那个从井沿上跳过的  小男孩的身影仍在  大人的呵斥声仍在,母亲唤吃晚饭的声音仍在  冬天的积雪仍在,乌
期刊
欲望  马达声启自一只多毛的雄性之手  它最初是将一只石斧自砺石中取出  嗒、嗒、嗒  击打  用另一块石头  那节奏迟缓,声音  也不够顺滑  人类的老祖母在洞穴中  点起一堆火,烧烤  一只动物的后腿  散发出香味  子孙围拢  脸上温暖的欲望,闪烁  洞穴外:一场绵绵不绝的秋雨  “我刚买了辆某某牌红色跑车  造型像匕首一样锐利……”  新人类小子深踩一脚油门  马达轰鸣,一束激光  射入灯
期刊
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开始投稿,立志将来当一个作家。高考因为政治成绩较好,差点被某校政治系录取。因为没报该志愿,招办征求我意见时,我说,要么读中文系,要么次年重考。最终还是被中文系录取了。但是,现在,我想不起当时我知道的任何一位诺奖作家,我的作家梦好像和阅读无关。  在中文系的课堂上知道了不少外国作家,当然包括诺奖作家,不过我还是想不起,大二之前,哪一位外国作家曾令我着迷过。课堂上所说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好
期刊
A  邵芳华问我,有没有读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命运之路》。我合上书,很遗憾地说,没有读过,怎么了。她说,人生就像这篇小说,很多事情都充满未知。我说,是的。她说,我正在酝酿一场游戏。我说,什么游戏?她说,好玩的游戏。我说,讲讲看。她说,讲出来就没意思了,反正,我会在一个月内筹集一百万。我说,什么方式。她说,现在别问那么多,不偷不抢就行。对于邵芳华的异想天开,我是不怎么相信的。我敷衍道,听起来有点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