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补充责任的体系冲突与整合

来源 :时代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法律中关于侵权补充责任的规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就侵权补充责任体系而言,存在着与违约责任的外部体系冲突,以及由于适用条件不一致所引起的内部体系冲突。对于保护义务违反所导致的侵权补充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外部体系冲突,应以合同是否以保护为给付目的来确定两种责任形态的适用顺序,违约责任优先适用于以保护为给付目的的合同中,侵权补充责任则在非以保护为给付目的的其他合同中优先适用。对于适用条件不一致所引起的侵权补充责任内部体系冲突,应基于补充责任中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层次责任的不同,将补充责任的适用限于“直接责任
其他文献
CPTPP作为由日本主导的亚太区域贸易协定,具有条款范围广、涉及地域广、制定标准高的特点。美国退出后,为降低门槛,CPTPP冻结了包括知识产权等22项条款,为中国加入提供了契机。加入CPTPP有利于我们倒逼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提升内循环效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本文通过比对CPTPP规则,来分析中国加入CPTPP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并提出CPTPP投资规则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污染环境罪究竟是结果犯还是行为犯,刑法理论对此存在较大争议。根据《刑法》第338条的文本判断,该罪是结果犯。但在司法实践中,污染行为与污染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明极为困难,法院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行为犯”规定进行定罪量刑的案件较多。该罪的犯罪形态在刑法文本与司法实践上不统一。对此,《刑法修正案(十一)》将该罪的构成要件由“后果严重”修改为“情节严重”,旨在对该罪的这一争议问题做出规范评价。为进一步协调刑法规范、司法解释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冲突,在充分地开展比较研究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在《刑法修正案(十一)》
在税收法定原则视域下,环境资源税授权立法制度不可或缺。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资源税法》均有授权立法条款规定。然而,该领域授权立法仍然存在《立法法》税收法律保留事项范围过窄,单行法授权立法条款内容不全面或不明确、授权立法条款与上位法冲突或与税收法定原则相悖、授权地方立法弹性过大、授权立法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应在《立法法》中扩大税收法律保留事项范围,在单行法中补全授权立法条款内容,进一步明确被授权立法主体,消除立法冲突,缩小幅度税率幅度,强化授权立法监督,以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税授权立法制度,真
在合同法理论中,对于合同效力的根源有“意志论”“原因论”和“关系契约论”之说。晚近的学说认为,合同效力的根源在于法律对当事人合意的承认,此即“法律承认说”。“法律承认说”是我国民法学界的主流学说。“法律承认说”存在着三大局限与不足:它所主张的法律对当事人合同行为的评价在理论上不具有说服力,它无法适当地解释合同自由和国家管制的关系,也不能充分地解释制定法和习惯的关系。应当强调当事人合意的重要性,强化个人在合同效力上的自主决定权,在观念上更新合同效力的现有理论学说,以及弘扬私法自治的民法理念。
在监察立案前期的初查阶段,因立案管辖范围与具备法定侦查管辖权的其他刑事司法主体之间存在天然重构,享有立案管辖权的多元主体在线索发现、管理与处置等方面须承担配合协助义务。监察机关实行并案管辖规则时,检察机关作为部分职务犯罪互涉案件的应然管辖主体,可就职务犯罪线索发现、案件移送等方面予以协助配合,并应通过提前介入程序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实行分案管辖规则时,公安机关可就职务犯罪被调查主体牵连的其他犯罪承担线索收集与移送义务。以我国台湾地区的“线民活动”为参考,在未来完善职务犯罪前期调查的工作配合机制时,可考量将
在司法职业化改革背景下,“常理”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其愈发成为裁判文书说理的重要依据。实证研究发现,“常理”在行政裁判中主要发挥推定案件事实、直接作为案件事实参与事实推理、检验事实推理结果、证据评价、判断行政行为的合理性、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填补法律漏洞、解释模糊规则、补强法律论证等九种功能。目前,法院对常理的援用在条件、标准、程序、方法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使法院避免陷入以上困境,需要明确常理的法律地位、规范援用条件、确定援用标准、构建援用程序、指明援用方法。司法裁判如能合理地吸纳常理,将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