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分辅币”应尽快正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来源 :中国钱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从1948年12月1日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开始,目前人民币已发行到第五套。
  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发行,并且第一次确定了人民币主币为“元”,辅币为“角、分” 的制式 ,这种主辅币配套流通的制式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币 “分辅币”的面额有1分、2分、5分3种,①1955年与主币同时发行的是纸质“分辅币”(票面上“一九五三”为印制年份,而且所有纸分币上都是这个年份)。由于纸币不如金属币耐磨损,流通寿命短、使用不方便,于是,从1957年12月1日起,又增发了1分、2分、5分3种铝镁合金的金属“分辅币”,币面上“1955”为制造年份,此后1956~1964、1971~2000各年份都有),与同面额纸分币等值流通。
  无论是纸质还是金属的“分辅币”,它仅在第二套人民币中具有合法身份,如今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相继退出流通领域,而且目前各家银行对第四套人民币2元以上的所有券别也开始只收不付了,但是,身为第二套人民币家族成员的“分辅币”,却至今没有接到正式退休的文件,仍在超期服役。
  尽管“分辅币”还未正式退休,但在目前的货币流通领域已很难见到“分辅币”的身影,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分辅币”的制造与市场投放已经停止
  
  据了解,从2000年7月发行纸分币连体纪年钞开始,印钞部门就不再印制纸质“分辅币”了。目前我们虽然可以看到金属 “分辅币”上所标的最晚年份是2000年,但“1993”至“2000”年份的金属“分辅币”,只用作装帧收藏套币限量发行,并不投入市场流通。所以,市场上流通中金属“分辅币”的最晚制造年份应是“1992”。从市场投放情况来看,笔者所在的呼和浩特地区,“分辅币”最后的投放时间是上世纪末。②
  
  二、 物价标示已不再需要“分辅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以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转正后第一年的月工资为例,1955年为56元(其他补助基本为零)。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第一次工资改革前的1984年。从1985年第一次工资改革开始,我国居民的工资收入不断增加,到2005年,呼和浩特地区政府部门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转正后第一年的月基本工资即达到570多元(其中事业编制为570元,公务员编制为577元),加上各种地方补贴,月收入大约为1500多元,同比增长近27倍。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物价也相应提高,原来1元以下只用角分标示的商品非常少且只用角不用分,这一情况从下列物价比较表可以清楚地看到。
  除了上述原因外,分辅币在市场上难以见到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当他用。当收入增加和物价上涨而使得分币逐渐被人们所冷落的时候,精明的商人却惊喜地发现了分币自身的可利用价值远比其所标示的面值高得多。于是,服装生产商把金属分币直接充当衣服上的包扣芯;心灵手巧的人们用全新的1分纸币叠制成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或赠送或出售,其结果必然导致一些分币退出流通。
  2.人为销毁。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曾传说某某年份的金属分币含银量特高,尽管这只是传说,但一些利欲薰心的人还是将部分金属分币熔炼,企图提取白银,致使一些分币消失。
  3.收藏沉淀。随着分币在流通领域中越来越少见,它的收藏价值也越来越高。因此,广大的收藏爱好者就把分币作为一个新的藏品系列,这其中既包括纸分币也包括金属分币。据有关资料显示,票面标有阿拉伯数字的3种纸质“分辅币”(面值8分)因发行量小,其收藏价格曾达到数百元;票面标有罗马数字的3种纸质“分辅币”,尽管发行量很大,但其收藏价格也曾达到元以上。而全套(所有发行年份均有)金属“分辅币”的收藏价格曾达到千元以上。随着分币收藏价格的提高,一部分“分辅币”沉淀。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分辅币”在货币流通中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目前还用“分币”标价的消费和收入项目只有电话资费、银行利息和超市中少数商品。虽然这些项目在标价中有分币的位置,但在结账时一般商家或采取分币全免,或采取将分币四舍五入的做法。这样做既没有给商家带来多大的利润,也不方便收银员的操作,还不时因多收1—5分钱而引发商家与顾客的消费纠纷。就在笔者即将完稿时,又在市场上发现了年份为“2005”、面值为“1分”的金属分币。经了解得知,这批分币是人民银行为方便银行结息而亏本发行的(分币制造成本高于所标面值)。既然如此,何不正式取消“分辅币”,只把辅币保留到 “角” (因为银行利息要计算到“厘、毫”,既然可以四舍五入为“分”,同样也可以四舍五入为“角”,而且还可以避免亏本发行)。
  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尽快给“分辅币”签发正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的文件,以便规范人民币流通市场。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0月。
  ② 资料来自于人民银行货币发行记录。
  ③ 表中1955年和1984年的物价均来自于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家计调查人员当年的记录;2006年商品价格为呼和浩特华联商厦一季度的价格,其中部分商品为均价。服务性收费价格为呼和浩特市最低价。
  
  (原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07年第二期增刊)
其他文献
衡制、平色是研究金属货币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清代西藏银币是否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衡制与平色说法不一。一说清代西藏地方政府铸造银币衡制均为中央库平,“西藏钱币自始至终所使用的衡制,与中央完全一致”。①一说藏银、库平不同衡制。曹刚著《中国西藏地方货币》下编第三章“西藏地方钱币鉴赏”部分,②关于西藏银币实物,多次出现“面值藏银×钱×两”的注解,并且引用《有泰驻藏日记》说明藏银与内地银折算关系。为
期刊
清末民初时,由于种种原因,民间商业贸易缺乏流通货币,诸多省市县村镇的民间团体、商号甚至个人等,借机大量发行各类民间钱票。就山东而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是发行较多的省份之一,至今民间流传仍然很多。然而,其中清代发行的民间钱票,却十分少见。  笔者的藏品中,有一张山东省博兴县柳桥“益源祥”商号叁吊文民间钱票。由于该钱票上未直接标明发行时间或印制年月,因此,前不久,一本刚刚出版发行的旧中国民
期刊
在国内有关四川开铸银币的中文论述里,通常是只说:光绪年间铸有“四川省造光绪元宝”两种,一种正面光绪元宝的宝字从“缶”,人称“缶宝”,乃最初之试制样币。另一种光绪元宝的宝字作简写“尒”,俗称“尒宝”,为后来之量产行用品,有多种版式。诸多著述对于两者产制年度与发行状况均未特别予以说明,故常使人以为自光绪二十四年起,四川省造之光绪元宝便流通于市面。    四川设局开铸银元之沿革    有关成都造币厂
期刊
2006年9月10日下午,四川省武胜县沿口镇泰山寺村嘉陵江上北滩段的挖沙船在江中挖沙作业时打捞出23件块状和棍状金属物。经市文物专家鉴定,这批出水的金属物应属于明清时期铸币的铜、锡坯锭。由于所见铭文不完整,故无法鉴定其出处。根据现场打捞出水情况,疑为运输沉船所致。  这批币材坯锭,包括锡坯锭9件,铜锭14件。锡坯锭上,发现有“贵西甲寅”等纪地纪年铭文,为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
期刊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制钱是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银两只不过是国家财政和大宗贸易的计算出纳单位以及富裕人家的储藏手段。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曾铸有“天命”、  “天聪”两种铜钱,自顺治进关,到辛亥革命,前后历经十代皇帝,铸有十种年号钱。康熙、乾隆时代的铜钱质量、重量都很规范。嘉庆、道光以后,钱样渐次,钱法渐坏,私钱渐多。咸丰时代,铜钱繁杂不堪,大小错出,轻重倒置,私钱盛行。同治、
期刊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钱币收藏与研究可谓一片萧条而清冷,研究成果亦乏善可陈。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地掀起收藏热潮。当年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倡议建立钱币学术研究组织。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翌年《中国钱币》杂志发行,从此开创了钱币研究的新局面。匆匆二十五年过去,目今所见,昔日钱币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的历史已被改写,中国历史货币由外国学者去解读,还被视为权威学说之怪现象已不复
期刊
1993年秋,泉友吴先生在苏北淮阴收到一枚咸丰当百大钱,于1996年春转让给我收藏至今。  此钱铸造精良,黄铜质,径61.3、穿径10、缘厚3.7、边缘宽7.8mm、重66g。钱面铸“咸丰元宝”四字楷书对读,文字劲细刚健,钩“咸”挺头,“爪”贝“缶”宝,“贝”左下出头,大“元”小“丰”。钱背满文直笔大“苏”,合尾开口“宝”纪局,汉文“当百”纪值。钱体无明显锈色,属传世珍品。经鉴定,是宝苏局咸丰当百
期刊
2007年9月17日—18日,由中国钱币学会主办,宁夏钱币学会承办的“西夏货币与丝绸之路货币”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市召开。  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锡全,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副行长、宁夏钱币学会会长、常务副会长麦遵伍、段成东,宁夏社科联、民政厅、文物局、博物馆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国内金融界、文博界、大专院校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收藏家近6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期刊
1983年3月广东省钱币学会成立后,在《广东金融研究》月刊上开辟了钱币研究专栏,不久又先后创办了《广东钱币通讯》,《钱币研究》,《钱币纵横》,《广东钱币》等内部刊物,为广东会员提供了一个钱币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园地。  但是,内部刊物由于受到发行渠道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国内外读者的需要,众多泉友常有来信要求购买或预订,都未尝所愿。为此,将我省钱币收藏和研究人士曾在《广东钱币》等内部刊物上所刊载过的相关
期刊
2007年10月19-21日,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主任委员庞则义,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张志峰、纪委书记张立民,甘肃省金融办、社科联、民间组织管理局、文物局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30余家钱币、银行博物馆(陈列馆)的代表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主任委员庞则义作了工作报告,他总结了一年来委员会的工作,介绍了第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