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培养观及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man_s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培养观,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职业能力具有三个特征:时代性、多元性和系统性。职业能力培养观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成功构建各要素间彼此衔接和呼应的职业能力体系。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视社会需求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重视非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观;文化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4-0057-04
  【作者简介】魏海波,江苏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7)人文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英汉对比与翻译。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确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期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表现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课程内容和类型不同,它所承担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异。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其任务是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与专业课程相比,其授课对象覆盖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很难直接参照专业岗位确定其所需培养的职业能力,这就带来了困惑:如何界定文化基础课程所承担的职业能力培养任务?
  一、职业能力的解读
  课程教学必须服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要求,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将职业能力培养纳入高职院校课程目标,才有可能扭转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找到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我们要确立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含义。近百年来,随着工业化、科技变革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职业能力观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和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1]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断深化,视野更加开阔,从强调单一的岗位任务操作性技能,到重视具有基础性、通用性、迁移性、关联性等属性的职场关键能力,再到“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职业能力观从单一维度向更复杂和多元的维度变迁,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人才需求的特点。
  职业能力的描述呈现多元化视角。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职业能力就是职业技能,强调的是外在的表现性行为,而且这些动作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则认为职业能力就是职业知识,掌握了相关的职业知识就能顺利应用,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认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Humanism)从人的本性中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潜力出发,认为职业能力即职业潜能。建构主义(Contructivism)注重不同情境对职业能力获得的特殊意义,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情境性的综合能力,即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构建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3]
  职业能力结构复杂,它不是简单的平面结构,而是具有多维度的立体架构特征。蒋乃平认为综合职业能力是由两个层次四个要素组成的共同体。两个层次分别是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前者是基本能力,关系到劳动者的社会立足和生存,后者是较高层次的能力,关系到劳动者的跨职业的发展和提高。四个要素分别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4]陈宇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具体岗位结合最紧密,行业通用能力则扩大到属性类似的职业群,而核心能力则是指关系到劳动者职业生涯乃至日常生活的必备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5][6]
  尽管职业能力内涵丰富,表述不一,但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职业能力具有如下三个特征:时代性、多元性和系统性。首先,职业能力概念不是静止僵化的,它随着时代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职业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能因循守旧,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探索和丰富职业能力的内涵及特征。职业能力研究视角不是狭隘和封闭的,这反映了职业能力内涵的多元性。我们要善于吸收和利用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拓宽视野,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职业能力的复杂内涵,从而取得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
  职业能力的系统性表现为职业能力的构成特征。职业能力结构不是简单的平面线性结构,而是一种空间架构,是由职业能力要素在不同的维度相互衔接和呼应共同构建而成的。这些要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每个要素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认知、操作和应用三个维度,不同要素在不同的维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衔接,形成处于不同层次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共同构建职业能力体系。
  二、职业能力培养观
  职业能力的研究和解读有助于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立,只有将课程特色和要求纳入到职业能力的理论框架中,才能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在上述职业能力的三个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程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观。
  (一)顺应时代发展,明确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现职业能力的时代特征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无论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数将达到3400万,2020年达到3900万,占技能工人总数的28%。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职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传统观念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其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三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设置和定位还不够合理准确,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有待改革和完善。   尽管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得多种多样,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那么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具有哪些时代特征?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吴道魁司长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优秀高技能人才具备的特点有:爱岗敬业,大胆创新,注重学习,无私奉献。[7]培养具备上述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将专业技能、自我完善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要素明确纳入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探寻有效的职业能力教学模式,建立健全相关评估标准和手段。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职业能力内涵的多元化特征
  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既要具备出色的业务技能,又要具备包括创造性、自我完善和合作奉献等在内的综合素质。造就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开阔视野,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未来,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培养顺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表现在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情况看,高职院校,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方式,并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跳出来。高职院校的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上,无视个体差异,忽略师生互动,一味强调知识记忆,与实践应用脱节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鲜见。传统教学模式视学生为工业原料,进行统一的批量生产加工,无视个体思维方式和兴趣动机的差异,忽略学生的感受与需求,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单调,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流缺失。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际上已经对职业能力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就意味着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包括工学结合在内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高职课程教学必须服务于学生职业生存与发展两个大局,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加强学生适应新情境所需的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奋发有为、乐观奉献的良好心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循序渐进,构建各要素彼此衔接和呼应的职业能力体系,体现职业能力的结构特征
  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仅局限在与某一种职业岗位(群)直接关联的能力,还包括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跨职业发展的迁移能力等等。培养职业能力的着眼点不仅包括外在的操作性技能的训练,还应该注重内在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适应新情境所需的社交和实践能力。
  职业能力构成中任何要素的缺失,或者要素间彼此的衔接和呼应的割裂,都会影响职业能力的建构。课程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合理规划,精心实施,努力实现职业能力结构中各要素的动态平衡。所谓动态平衡就是各要素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衔接和呼应,其中,认知能力是基础,操作能力是关键,应用能力是突破。做到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应对新情境的心理调控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建构,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职业能力培养观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重视社会需求分析,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定位必须反映新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外延。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2000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该基本要求虽然提出了“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和“英语的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但在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方面还不够鲜明,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包括专业技能、自我完善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四个方面,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层面上,还应自觉承担起相关素质教育的任务,使学生具备包括精通业务、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在内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路,主张将职场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及语言文化、语言技能等素质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属性。突出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属性离不开对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将课程教学放到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综合分析相关因素,例如英语使用者可能面临的工作情境,肩负的工作任务,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和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如英语使用者所需的英语技能及水平,将英语技能应用到具体工作情境的实践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自我完善能力和奉献精神等。
  社会需求分析是确定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依据,然而针对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而开展的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还不够系统和全面,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还不够,调查取样、数据分析等环节中的一些技术方面的难题有待克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机制不够成熟等原因,社会需求分析的数据收集无论是代表性和准确性都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这些存在的问题还有待通过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得到逐步解决。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单一的语言教学瓶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过于强调语言本身。课程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往往被视为讲解语言现象所需的载体,导致课本选材内容和类型的单调,大大削弱了课文内容本身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的作用。应试教育导致师生间沟通交流仅满足于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教师对学生应对新情境的自我心理调适,以及自我学习与完善的指导还非常欠缺。大班教学导致情境创设与语言技能训练脱节,制约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环节缺乏设计,语言的应用实践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忽视,师生间存在情感隔阂,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及对学生人格养成、职业素养形成所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解决上述问题的出路在于突破单一的语言教学瓶颈,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语言现象的讲解和操练可以与相关情境的创设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摆脱纯语言学习带来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相关工作或生活情境下的语言应用技能、心理调控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尽管情境的创设会遇到许多困难,有来自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方面的阻力,也有来自创意匮乏和技术难关方面的障碍,还有师生配合、校企合作等问题,但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育职业能力建构的重要纽带,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力求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
  (三)重视非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均衡发展
  职业能力体系具有结构均衡的特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语言技能与学习、交际及实践能力等职场核心能力的关系;语言技能、职场核心能力与特定职业岗位专业能力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当下教学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得到了较多的关注。目前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的训练得到了学校师生的普遍重视,一些全国性和省级的英语技能大赛纷纷出台,高职英语口语技能大赛、高职英语演讲大赛、高职英语写作大赛等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推动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重心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面临的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和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从灌输英语知识向培养英语应用技能的跨越。
  但另一方面,在职业素养中的非语言技能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首先表现在对职业能力构成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和全面,非语言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适应新情境的应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目标中。其次,教学模式僵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还不能适应非语言技能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能力演变的历史逻辑及其理论述评——基于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
  [2]Nickse,Ruth.Competency-BasedEducation:Beyond Minimum·Competency·Testing[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81:22.
  [3]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
  [4]蒋乃平.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18-20.
  [5]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11):26-27.
  [6]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7]张圣华,迎接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黄金时期[J],中国人才,2011(1).
其他文献
摘要:高效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想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践机会,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初中历史
一、项目化教学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用技能训练阶段;第二阶段是专门化方向技能训练阶段;第三阶段是企业生产实习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技能实训都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在通用技能实训阶段,安排了八个实训项目,这八个项目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同时又为第二阶段专门化方向技能实训奠定基础,前面两阶段的实训都是为第三阶段生产实习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部署,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2013年3月
【关键词】创新教育;“三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4-0039-03  【作者简介】黄少基,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223001)党委书记、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管理。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以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立足于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积
【摘要】基于课程标准的专业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既给教学确立了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实施空间。以专业核心课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为例,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探究,聚集核心素养,关注全面发展,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课程标准;项目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字孑民,汉族,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教育视野开阔,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从他两次在南京的任职作为中可见一斑。  1912年1月,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他在《对于新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五
课堂教学质量是质量建设核心因素  ——王明高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副校长  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硬件,也有软件。我觉得最核心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这个因素融合了师资队伍的水平、硬件建设的条件,包括教师教学的理念、生源的素质等,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来。  我们现在抓质量提升是明智之举,是对前段时间要求学生过早地走入社会、搞校企合作的一种“纠偏”、一种反思。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甚至
【摘要】以江都中专近年来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举措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校企合作、开展社会培训和服务“三农”五个方面归纳学校近年来服务地方经济的先进经验。  【关键词】江都中专;服务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46-02  【作者简介】邓立新,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扬州,225200)校长,正高级讲师,主
“茆院长”的故事很精彩,参与这次讨论的校长们的观点也很精彩,多数校长都在为茆院长“点赞”。我从未做过校长,所以产生了一种被管理式的好奇:领导们都说茆院长模式很好,那么你们在自己的学校能够施行吗?  茆院长模式的教育学意义自不必再说,校长们已经讨论了很多,但人们很少仅仅因为一件事有意义就去做,要模仿甚至复制一种模式,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首先,茆院长模式是否解决了当前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我走访过很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借助有效课堂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在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现语文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语文学科素养的逐步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在生本理念下,结合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课堂实施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