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沟通案例,学会运用PAC人际关系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交往中更加有意识地觉察到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使人际关系沟通的信息畅通,营造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PAC理论
一、前言
沟通作为一门艺术在管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沟通不仅要“沟”,更要“通”,“沟”的是构建关系,“通”的是相互理解。无论是自我的、人际的沟通,还是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亦或是社会沟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呈现的是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有效并赋有建设性的沟通,不仅有利于我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自己,拥抱更加开心快乐的生活。
二、生活案例
1、事件一: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物品,因碍于颜面而未进行有效的沟通
甲:你怎么又用我的洗衣液?乙:用一下怎么了?都是室友。甲:……
2、事件二: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小组,需要完成作业时互相推脱,消极怠工搭便车。任务经常集中于一人身上,同样身为组员非但不帮忙还指指点点,事后同组取得分数相同,心理不平衡。
甲:能不能都好好做一下?都是一个小组的作业!乙:我今晚有点事可能回不来,你找别人看看吧。丙:我又不是组长,我才不管。丁:什么作业?我也不会做啊,能百度么?甲:是啊,我也不是组长。那这个作业就不做了?戊:我最近是真的忙,顾不上。……甲:我做好了,你们看一下。乙:我感觉这里这里都不行。丙:我也觉得不好。甲:……丁:出分数了。乙:我的和你一样,甲呢?甲:一样的。丙:果然我还是觉得应该再改一下。甲:……
3、事件三:借别人的笔记觉得理所当然,用完之后不仅嫌弃你的字乱,还转手给别人看。乙:给我借下你的笔记看看可以吗?甲:嗯。乙:你的字真乱,都不认识。甲:……
4、己:乙把抄你的笔记借给别人了,你知道吗?甲:不会吧,我不知道啊,就只借给她看的啊。己:我劝你还是少借给她,她还拍照片发给别人。甲:……
三、PAC理论及相关分析
1、事件一:PC对C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乙方以室友关系自居对待甲方,甲方表示沉默。甲方这个时候不应该表示沉默,沉默已经变成了一种纵容,关系的捆绑从来不是任意行为的借口,沟通者必须明确自己最初的目的。甲对乙的行为表示不满,沟通的目的在于停止乙的做法,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
此时的甲应该明确的向乙传达自己不情愿被使用物品的坚决态度,并向乙说清楚此事与是否具有室友关系并没有直接联系,反观之正因为是室友才更加应该把事情说清楚。不仅可以纠正乙的行为,还可以让甲的情绪水平恢复稳定,另甲以A的状态与乙进行沟通,并不断引导其步入A的状态,从而建立有效的沟通,形成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
2、事件二:PC对PC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采取命令式而另一方不服,也采取同样方式回敬,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事件二中的甲针对小组作业的事情与乙丙丁戊发生了争执,乙丙丁戊皆以各自有事、太忙等措辞作为借口。
甲应该与自己的室友以稳定平和的态度进行交流,切忌带着情绪去沟通,并清晰自己的目标是要与室友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当乙丙丁戊借口推脱时,应该问明其中的缘由,将中间的利害关系阐明清楚,尽可能唤起群体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可与组长进行交流沟通,要求主动分配任务并按时提交,积极主动地带领大家一起合作完成小组作业,避免一人埋头苦干吃力不讨好的结果。若尝试未果后可进一步与老师交流,将实际情况如实叙述清楚,听取老师给出的意见。但无论如何都要明确自己的沟通目标,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成人的状态进行有效的沟通。
事件中的乙与丙出现了后视偏差行为,个人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的评价行为对甲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知觉误差。甲在一人独自完成任务后,需要的是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乙与丙完全可以在肯定甲的部分行为后提出相应意见,在给予他人意见时更加明智的做法是将其行为量化、参数化,形成更加客观的具体意见。如:“这里的可行性分析采取净现值的方法衡量更好些,你的这个判断标准倒也不错,但若想拿到更加高的分数还是要择优选择,计算更加细化一些。”而不是“我感觉这里这里都不行”、“我也觉得不好”的否定加模糊的批评。真正的沟通是要遵循尊重他人原则、合理定位原则和信息组织原则,是双向情感传递的交互过程;真正赋有建设性的沟通是一种在改善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管理者进行确切、诚实的人际沟通方式。
3、事件三:PC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事件三中的甲持以友善的态度将笔记借给乙,乙则以“太乱”、“看不清”等负面情绪回应甲,甚至未经允许擅自将甲的劳动成果泄露给他人,埋下了两人关系的重大隐患。
此时的甲应该停止自己的行为,对乙的行为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告诉乙方笔记是个人劳动的成果,若未经本人允许是不可以擅自外借的。实际上,当甲从己的口中得知此事时,就已经表明甲与乙二者沟通的失敗性,从第三方得知事件真相时就更加确认这段人际关系存在着某些问题。针对该事件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求甲以A的状态与乙进行交流沟通,不断引导乙也同时进入A的状态。
四、结果
这世间常道,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不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换种角度,试想如果当初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能以A的状态面对面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结果会不会与今天有所不同?人总要不断向前看,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不断汲取经验,在一段又一段的复杂关系中不断成长。
五、总结
学会运用PAC分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交往中更加有意识地觉察到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的反应,使信息得到畅通。纵观三种事件,不难看出甲的沟通方式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就像是我自己一样,总会把问题都憋在自己心里,怨气积攒久了还是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关系的破裂,自身的负面情绪都是非良性、非积极性的发展结果。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A即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营造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强.人际关系管理沟通问题研究——以PAC人际交往理论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1):34-35.
[2]刘金蕊.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06):137.
作者简介:
李菁婷(1999-3-5)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本科生,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PAC理论
一、前言
沟通作为一门艺术在管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沟通不仅要“沟”,更要“通”,“沟”的是构建关系,“通”的是相互理解。无论是自我的、人际的沟通,还是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亦或是社会沟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呈现的是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有效并赋有建设性的沟通,不仅有利于我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自己,拥抱更加开心快乐的生活。
二、生活案例
1、事件一:未经允许擅自使用他人物品,因碍于颜面而未进行有效的沟通
甲:你怎么又用我的洗衣液?乙:用一下怎么了?都是室友。甲:……
2、事件二: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小组,需要完成作业时互相推脱,消极怠工搭便车。任务经常集中于一人身上,同样身为组员非但不帮忙还指指点点,事后同组取得分数相同,心理不平衡。
甲:能不能都好好做一下?都是一个小组的作业!乙:我今晚有点事可能回不来,你找别人看看吧。丙:我又不是组长,我才不管。丁:什么作业?我也不会做啊,能百度么?甲:是啊,我也不是组长。那这个作业就不做了?戊:我最近是真的忙,顾不上。……甲:我做好了,你们看一下。乙:我感觉这里这里都不行。丙:我也觉得不好。甲:……丁:出分数了。乙:我的和你一样,甲呢?甲:一样的。丙:果然我还是觉得应该再改一下。甲:……
3、事件三:借别人的笔记觉得理所当然,用完之后不仅嫌弃你的字乱,还转手给别人看。乙:给我借下你的笔记看看可以吗?甲:嗯。乙:你的字真乱,都不认识。甲:……
4、己:乙把抄你的笔记借给别人了,你知道吗?甲:不会吧,我不知道啊,就只借给她看的啊。己:我劝你还是少借给她,她还拍照片发给别人。甲:……
三、PAC理论及相关分析
1、事件一:PC对C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乙方以室友关系自居对待甲方,甲方表示沉默。甲方这个时候不应该表示沉默,沉默已经变成了一种纵容,关系的捆绑从来不是任意行为的借口,沟通者必须明确自己最初的目的。甲对乙的行为表示不满,沟通的目的在于停止乙的做法,所有的沟通都是为了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
此时的甲应该明确的向乙传达自己不情愿被使用物品的坚决态度,并向乙说清楚此事与是否具有室友关系并没有直接联系,反观之正因为是室友才更加应该把事情说清楚。不仅可以纠正乙的行为,还可以让甲的情绪水平恢复稳定,另甲以A的状态与乙进行沟通,并不断引导其步入A的状态,从而建立有效的沟通,形成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
2、事件二:PC对PC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采取命令式而另一方不服,也采取同样方式回敬,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事件二中的甲针对小组作业的事情与乙丙丁戊发生了争执,乙丙丁戊皆以各自有事、太忙等措辞作为借口。
甲应该与自己的室友以稳定平和的态度进行交流,切忌带着情绪去沟通,并清晰自己的目标是要与室友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当乙丙丁戊借口推脱时,应该问明其中的缘由,将中间的利害关系阐明清楚,尽可能唤起群体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可与组长进行交流沟通,要求主动分配任务并按时提交,积极主动地带领大家一起合作完成小组作业,避免一人埋头苦干吃力不讨好的结果。若尝试未果后可进一步与老师交流,将实际情况如实叙述清楚,听取老师给出的意见。但无论如何都要明确自己的沟通目标,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成人的状态进行有效的沟通。
事件中的乙与丙出现了后视偏差行为,个人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的评价行为对甲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知觉误差。甲在一人独自完成任务后,需要的是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乙与丙完全可以在肯定甲的部分行为后提出相应意见,在给予他人意见时更加明智的做法是将其行为量化、参数化,形成更加客观的具体意见。如:“这里的可行性分析采取净现值的方法衡量更好些,你的这个判断标准倒也不错,但若想拿到更加高的分数还是要择优选择,计算更加细化一些。”而不是“我感觉这里这里都不行”、“我也觉得不好”的否定加模糊的批评。真正的沟通是要遵循尊重他人原则、合理定位原则和信息组织原则,是双向情感传递的交互过程;真正赋有建设性的沟通是一种在改善和巩固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管理者进行确切、诚实的人际沟通方式。
3、事件三:PC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事件三中的甲持以友善的态度将笔记借给乙,乙则以“太乱”、“看不清”等负面情绪回应甲,甚至未经允许擅自将甲的劳动成果泄露给他人,埋下了两人关系的重大隐患。
此时的甲应该停止自己的行为,对乙的行为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并告诉乙方笔记是个人劳动的成果,若未经本人允许是不可以擅自外借的。实际上,当甲从己的口中得知此事时,就已经表明甲与乙二者沟通的失敗性,从第三方得知事件真相时就更加确认这段人际关系存在着某些问题。针对该事件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求甲以A的状态与乙进行交流沟通,不断引导乙也同时进入A的状态。
四、结果
这世间常道,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不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换种角度,试想如果当初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能以A的状态面对面进行一次有效的沟通,结果会不会与今天有所不同?人总要不断向前看,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不断汲取经验,在一段又一段的复杂关系中不断成长。
五、总结
学会运用PAC分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交往中更加有意识地觉察到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互补性或平行性的反应,使信息得到畅通。纵观三种事件,不难看出甲的沟通方式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就像是我自己一样,总会把问题都憋在自己心里,怨气积攒久了还是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关系的破裂,自身的负面情绪都是非良性、非积极性的发展结果。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交往中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举止控制在A即成人状态,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对待别人。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交往关系的持续进行。营造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强.人际关系管理沟通问题研究——以PAC人际交往理论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1):34-35.
[2]刘金蕊.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06):137.
作者简介:
李菁婷(1999-3-5)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本科生,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