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许多方面都有联系,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形成一种探求未知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教师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没有按教材逐一进行演示,而是自制了两个半径较大的螺线管,并将螺线管与演示检流计相连接。演示时他先将左手臂伸入螺线管,检流计的指针不偏转;接着他又将右手臂伸入螺线管,检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学生感到很奇怪,急于想知道其原因。这时教师挽起两个衬衣袖子,原来他在右手臂上绑了几个条形磁铁。随后他由此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在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是胡思乱想,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许多逻辑思维的成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列举特例,引导观察,找出共性,归纳概括”的办法,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力”的概念时,引导学生对人举重物、起重机吊货物、马拉车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力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每个事例都包括两个物体,而且前一物体都在对后一物体施加作用。人、起重机、马等可抽象、概括为施力物体;重物、货物、车等可抽象、概括为受力物体;举、吊、拉等可抽象、概括为作用。再进一步分析:人向上举重物,重物必向下压人;起重机向上吊货物,货物也给起重机一个向下的拉力;马拉车向前,车必然要拉马向后。由此可归纳出: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创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许多理论的产生都经历过“猜想——实验验证——形成理论”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作用。对一些演示实验,可在实验前向学生介绍一下将要进行的演示,启发学生猜想实验的结果,然后再进行演示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让一个钕铁硼强磁铁和一个小铝块分别在一个较大的空心铝块中下落。在演示之前,让学生进行猜测:两个物体下落的时间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差别有多大?然后进行演示,学生往往会惊奇地看到实验的结果跟他们的猜想不相同:强磁铁在方铝中下落的时间是小铝块下落时间的许多倍。学生由此认识到在作出猜想前要进行分析判断,猜想后要进行实验验证。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培养情感体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实验教学要根据教学任务、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适当将一些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学生分组实验,能让学生多参与科学探究,进行模拟科学理论发现的实验活动,这对培养学习的探究能力十分有益。如在学生理解了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概念后,让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何关系;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后,让学生探究:如果实验中只允许使用一种电压表(或电流表)和一个已知的电阻(定值电阻或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能否测出未知电阻,等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感受到了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对引发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起着积极作用,能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课是学生们展现自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因此,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经。活动课的内容可以围绕物理小实验、小制作来安排,如自制电池、制作电磁铁等。在活动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鼓励他们积极寻找资源,准备活动材料,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制作中的问题所在,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获得成功,以激发他们运用物理知识创造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自觉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创造条件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的习惯。
(责编 王学军)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形成一种探求未知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教师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没有按教材逐一进行演示,而是自制了两个半径较大的螺线管,并将螺线管与演示检流计相连接。演示时他先将左手臂伸入螺线管,检流计的指针不偏转;接着他又将右手臂伸入螺线管,检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学生感到很奇怪,急于想知道其原因。这时教师挽起两个衬衣袖子,原来他在右手臂上绑了几个条形磁铁。随后他由此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在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是胡思乱想,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许多逻辑思维的成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列举特例,引导观察,找出共性,归纳概括”的办法,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力”的概念时,引导学生对人举重物、起重机吊货物、马拉车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力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每个事例都包括两个物体,而且前一物体都在对后一物体施加作用。人、起重机、马等可抽象、概括为施力物体;重物、货物、车等可抽象、概括为受力物体;举、吊、拉等可抽象、概括为作用。再进一步分析:人向上举重物,重物必向下压人;起重机向上吊货物,货物也给起重机一个向下的拉力;马拉车向前,车必然要拉马向后。由此可归纳出: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创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的许多理论的产生都经历过“猜想——实验验证——形成理论”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的作用。对一些演示实验,可在实验前向学生介绍一下将要进行的演示,启发学生猜想实验的结果,然后再进行演示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让一个钕铁硼强磁铁和一个小铝块分别在一个较大的空心铝块中下落。在演示之前,让学生进行猜测:两个物体下落的时间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差别有多大?然后进行演示,学生往往会惊奇地看到实验的结果跟他们的猜想不相同:强磁铁在方铝中下落的时间是小铝块下落时间的许多倍。学生由此认识到在作出猜想前要进行分析判断,猜想后要进行实验验证。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培养情感体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实验教学要根据教学任务、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适当将一些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学生分组实验,能让学生多参与科学探究,进行模拟科学理论发现的实验活动,这对培养学习的探究能力十分有益。如在学生理解了电压的作用和电阻的概念后,让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何关系;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后,让学生探究:如果实验中只允许使用一种电压表(或电流表)和一个已知的电阻(定值电阻或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能否测出未知电阻,等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感受到了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对引发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起着积极作用,能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课是学生们展现自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因此,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经。活动课的内容可以围绕物理小实验、小制作来安排,如自制电池、制作电磁铁等。在活动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鼓励他们积极寻找资源,准备活动材料,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制作中的问题所在,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获得成功,以激发他们运用物理知识创造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自觉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物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创造条件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的习惯。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