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思维。
数学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究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情境,让学生提有关数学的问题,与数学无关的最好不要进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对于问题情境中的隐含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出示,应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并提出来。
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三个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猜一猜,根据图上的信息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以前学过吗?从而引出新课,看着这些算式,你想干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想去探究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学生由此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很轻松地进入探究状态。
二、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学生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学生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里的促销员,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橙汁和2元的200毫升橙汁,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橙汁,该怎么买?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教师设计的生动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2.突出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板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 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3.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4.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计算:996-99(或996 99),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996-100 1”中的“ 1”不易理解,常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9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是必要找进1元。学生在这“交易”过程自然而然明白了“道理”,从而明白了996-99计算时为什么要996-100 1的算理。
5.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6.遵循规律,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尝试实践应用,体验成功快乐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验成功,使学生有探究的信心。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让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
以上环节构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的,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愉快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充分发展。
数学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探究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思维。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情境,让学生提有关数学的问题,与数学无关的最好不要进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对于问题情境中的隐含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出示,应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并提出来。
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三个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猜一猜,根据图上的信息可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以前学过吗?从而引出新课,看着这些算式,你想干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想去探究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学生由此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很轻松地进入探究状态。
二、给足时间空间,引导独立探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独立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情境是学生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一堂研究市场营销的学生应用课中,引出这样一段开场白:这节课,大家都是商场里的促销员,商场里现在有10元的1200毫升的橙汁和2元的200毫升橙汁,你能推出优惠措施进行促销吗?学生异常活跃,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三条措施:买大送小、一律九折、满30元一律八折。然后推出:班级野炊班委为每位同学准备约200毫升橙汁,该怎么买?转换角色,又一次激起兴趣。教师设计的生动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2.突出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板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 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3.设置冲突,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原因。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上黑板画两个长方形,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为什么?再在长方形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再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后,提问: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想:怎么求面积?又出示已知周长和长的长方形,思考:如何求面积?还可以出示已知面积和长(宽)想:怎么求周长或宽(长)?最后出示:怎么才能用最小的篱笆墙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面积?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不但尝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4.强化手段,丰富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表达,去感知事物,从而发展思维。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计算:996-99(或996 99),部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996-100 1”中的“ 1”不易理解,常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营业员与顾客买卖”的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营业员与顾客,即顾客在买99元钱的东西时没有零钱,先付出100元,是必要找进1元。学生在这“交易”过程自然而然明白了“道理”,从而明白了996-99计算时为什么要996-100 1的算理。
5.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广度
在课堂进行学生自主探究时,很容易使课堂成为一部分中上等学生的舞台,而另一部分后进生,却只是一个配角,有时充其量是个观众。他们已经被中上等学生的“阴影”覆盖,这是违背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的。所以老师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在课堂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
6.遵循规律,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
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的讲解,中间虽然给学生一定“探究”的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目的。所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尝试实践应用,体验成功快乐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体验成功,使学生有探究的信心。要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让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
以上环节构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的,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愉快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