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形中的规律》作为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活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本节活动设计中,主要以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科学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图形规律,从而在体验探究的方式和方法中,积累探究的经验与感受,享受数学活动的魅力和乐趣。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具体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图形,多种角度观察和寻找关系,经历发现内在规律的探索过程与方法。②数学思考:通过拼摆各种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拼摆规律,获得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④情感与态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同时也把规律引向深入,为形成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⑤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的,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并找到探究这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难点:让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用字母公式表示出图形中的规律,并说出这样列式的算理。
一、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本校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1)根据实际学情,及时调整内容。《图形中的规律》这一课,教材要求的是探究三角形的规律和点阵中的规律,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关于规律的学习,学生其实在之前的学习已有接触,如按规律填数、按规律接着画等。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已学知识的积累,我在设计的时候自然将两种不同的规律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探究内容。
实践出真知,我在试上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由于本校五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对三角形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课堂中,并没有时间将点阵中的规律进行探索。经过和备课组的老师商量和分析,我决定将本次授课内容进行缩减,主要是探究三角形的规律,并由三角形的规律类推到正方形的规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合作动手操作,经历发现过程。本节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其核心就是就是让学生动手摆连续的三角形,由此探究出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规律。课堂上,以学生熟悉的用小棒摆三角形为思维起点,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一人摆图形,一人填写表格,四人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在摆连续三角形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图表信息的提示,发现图形中隐含的规律。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操作,感受才会最深刻。因此我在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图表信息找到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这就是真正做到“有图可依、有表可据”。
(3)小组汇报展示,渗透数形思想。通过小组合作的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探索出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这其中的操作,有摆、填、数、看,也有思考。正是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顺利地悟出规律。我以为不应满足于得出答案而过早地将具体的规律抽象化,于是我组织学生在上台汇报。
在汇报的时候让一名学生在展台上展示小组的猜想成果,另一名学生黑板上亲自摆一摆。图形、数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过程的开放化,让大家一起经历完整的过程。学生们在发现规律的同时,也是共享方法的过程,有效地将抽象的结论具体化。虽然这个过程很慢,导致后面设计的教学内容无法呈现,但是很有必要。学生在将思考过程共享的同时,不仅是能够展示自身个性,也是一次互相学习的佳机,为积累学习方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授课的过程有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
(1)根据难易程度,适当合作学習。由于《图形中的规律》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所以我在授课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合作,主要是小组合作。但是要一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必定会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后面的经典练习无法呈现。所以合作学习需要适度,并且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说在一开始探索单独摆三角形的规律时(难度较小),这时能同桌之间合作;在摆连续三角形用字母表示规律时(难度较大),应注重小组合作。所以,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能无节制的滥用,这会拖延课堂的节奏,使得课堂缺失一气呵成的灵动力。
(2)抓住思维关键点,促进三思发展。我们街道倡导的数学学习应是好思考、善思维、有思想的过程,因此要使“三思”真正贯彻到课堂,需要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可贵的思维关键点。①区分点。我授课的过程是将三角形单独摆和连着摆的过程分开,这就缺少了区分比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探索规律;②对应点。我在板书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时,用字母表示的时候没有注重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比如说,当三角形个数为1时,小棒根数为1+2;当三角形个数为2时,小棒根数为1+2×2;当三角形个数为n时,小棒根数为1+2n。我在板书三角形个数为1时,应将小棒根数写成1+2×1,这才能与后面的1+2×2、1+2×3……1+2n对仗整齐,才能将规律展现得一目了然。③不同点。学生在探索三角形连续摆的规律时,想出了三种不一样的方法。那观察的视角为什么有3个呢?我在这里并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了必要的板书提示。学生之所以有三种方法,是将第一个三角形独立开来,或是将第一个三角形左边的一边独立开来,又或者是算出单独三角形的个数所需的小棒再减去重复的公共边,这就涉及到分组和重组的策略。因此在板书的时候,在列式计算的部分,应将重合与拆分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出来,并示以文字说明。
(3)优化评价语言,促进师生互动。回顾本节课的过程,发现自己和学生都缺乏一种“深圳活力”。我所缺乏的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表现,我并没有及时给与合适的评价,评价语还是停留在没有针对性的阶段,单一而又乏味。对于学生的表现,有时着重于教学设计的回顾,而忘了及时鼓励学生,所以并没有发挥到以评价和鼓励的激励作用带动课堂氛围。
没有反思,哪来进步?虽然这节课所呈现的效果大大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但是正是有这样的反思机会,我才能不断鞭策自己取得进步。无论何时,我都要学会注重细节的把握。没有细节,何来完美?学会捕捉细节,力争展现精彩!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图形,多种角度观察和寻找关系,经历发现内在规律的探索过程与方法。②数学思考:通过拼摆各种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③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拼摆规律,获得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④情感与态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同时也把规律引向深入,为形成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⑤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的,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并找到探究这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难点:让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用字母公式表示出图形中的规律,并说出这样列式的算理。
一、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本校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1)根据实际学情,及时调整内容。《图形中的规律》这一课,教材要求的是探究三角形的规律和点阵中的规律,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关于规律的学习,学生其实在之前的学习已有接触,如按规律填数、按规律接着画等。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已学知识的积累,我在设计的时候自然将两种不同的规律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探究内容。
实践出真知,我在试上的时候就发现了问题。由于本校五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对三角形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课堂中,并没有时间将点阵中的规律进行探索。经过和备课组的老师商量和分析,我决定将本次授课内容进行缩减,主要是探究三角形的规律,并由三角形的规律类推到正方形的规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合作动手操作,经历发现过程。本节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其核心就是就是让学生动手摆连续的三角形,由此探究出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规律。课堂上,以学生熟悉的用小棒摆三角形为思维起点,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一人摆图形,一人填写表格,四人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在摆连续三角形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图表信息的提示,发现图形中隐含的规律。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操作,感受才会最深刻。因此我在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的时候,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图表信息找到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这就是真正做到“有图可依、有表可据”。
(3)小组汇报展示,渗透数形思想。通过小组合作的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探索出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这其中的操作,有摆、填、数、看,也有思考。正是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顺利地悟出规律。我以为不应满足于得出答案而过早地将具体的规律抽象化,于是我组织学生在上台汇报。
在汇报的时候让一名学生在展台上展示小组的猜想成果,另一名学生黑板上亲自摆一摆。图形、数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过程的开放化,让大家一起经历完整的过程。学生们在发现规律的同时,也是共享方法的过程,有效地将抽象的结论具体化。虽然这个过程很慢,导致后面设计的教学内容无法呈现,但是很有必要。学生在将思考过程共享的同时,不仅是能够展示自身个性,也是一次互相学习的佳机,为积累学习方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授课的过程有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
(1)根据难易程度,适当合作学習。由于《图形中的规律》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所以我在授课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合作,主要是小组合作。但是要一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必定会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后面的经典练习无法呈现。所以合作学习需要适度,并且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例如说在一开始探索单独摆三角形的规律时(难度较小),这时能同桌之间合作;在摆连续三角形用字母表示规律时(难度较大),应注重小组合作。所以,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能无节制的滥用,这会拖延课堂的节奏,使得课堂缺失一气呵成的灵动力。
(2)抓住思维关键点,促进三思发展。我们街道倡导的数学学习应是好思考、善思维、有思想的过程,因此要使“三思”真正贯彻到课堂,需要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可贵的思维关键点。①区分点。我授课的过程是将三角形单独摆和连着摆的过程分开,这就缺少了区分比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探索规律;②对应点。我在板书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的关系时,用字母表示的时候没有注重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比如说,当三角形个数为1时,小棒根数为1+2;当三角形个数为2时,小棒根数为1+2×2;当三角形个数为n时,小棒根数为1+2n。我在板书三角形个数为1时,应将小棒根数写成1+2×1,这才能与后面的1+2×2、1+2×3……1+2n对仗整齐,才能将规律展现得一目了然。③不同点。学生在探索三角形连续摆的规律时,想出了三种不一样的方法。那观察的视角为什么有3个呢?我在这里并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了必要的板书提示。学生之所以有三种方法,是将第一个三角形独立开来,或是将第一个三角形左边的一边独立开来,又或者是算出单独三角形的个数所需的小棒再减去重复的公共边,这就涉及到分组和重组的策略。因此在板书的时候,在列式计算的部分,应将重合与拆分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出来,并示以文字说明。
(3)优化评价语言,促进师生互动。回顾本节课的过程,发现自己和学生都缺乏一种“深圳活力”。我所缺乏的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表现,我并没有及时给与合适的评价,评价语还是停留在没有针对性的阶段,单一而又乏味。对于学生的表现,有时着重于教学设计的回顾,而忘了及时鼓励学生,所以并没有发挥到以评价和鼓励的激励作用带动课堂氛围。
没有反思,哪来进步?虽然这节课所呈现的效果大大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但是正是有这样的反思机会,我才能不断鞭策自己取得进步。无论何时,我都要学会注重细节的把握。没有细节,何来完美?学会捕捉细节,力争展现精彩!